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血压水平对心源性死亡的判断价值

    作者:林雅慧;祖秀光;张少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入院血压水平对心源性死亡的判断价值.方法:入选2015-01-2015-12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CHF患者共119例,测量并记录患者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依据不同血压水平进行分组,以心源性死亡为随访终点,随访时间≥6个月,比较各组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119例CHF患者随访6个月后,心源性死亡22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1oommHg(1 mmHg=0.133 kPa)的CHF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入院收缩压100~130 mmHg及>130 mmHg者(P<0.01);入院脉压<35 mmHg的CHF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入院脉压35~55 mmHg及>55 mmHg者(P<0.01).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入院时低收缩压(RR=0.891,95%CI:0.828~0.958)和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升高(RR=12.921,95%CI:2.373~70.353)是CHF患者近期发生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低收缩压是判断CHF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碎裂QRS波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刚;黄婷;杨锴

    目的:评价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78例,按是否伴有碎裂QRS波分为fQRS组(62例)和正常组(116例),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通过Cox多元回归分析fQRS与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相比,fQRS组患者的QT间期较长[(387.8±25.6)ms:(375.7±30.2)ms,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29.2±6.3)%:(35.6±7.5)%,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大[(70.2±3.5)mm∶(68.4±4.8)mm,P=0.01],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较高[(3644±178) pg/dl:(3270±213) pg/dl,P<0.01]和NYHA分级较高(Ⅱ/Ⅲ/Ⅳ:12/23/37:32/68/16,P<0.01];平均随访(15.2±3.4)个月,fQRS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72.5%∶42.2%,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表明fQRS、LVDD、LVEF和NT-proBNP是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QRS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 联合应用心律震荡与QT离散度对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

    作者:黄学成;王琦武;尚晓斌;梁艺;陈青萍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心律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与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对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165例大面积AMI患者,入院后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HRT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的两个参数,并测量QTd水平.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心源性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规定12导心电图中病理性Q波导联数≥4为大面积梗死.结果 死亡组TO≥0,TS≤2.5 ms/RR间期的阳性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2% vs.15.4%,P<0.01).死亡组QTd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02±8.77) ms vs.(77.73±9.03) ms,P<0.01],且死亡组QTd水平均>100 ms.而联合应用TO≥0,TS≤2.5 ms/RR和QTd> 100 ms作为预测早期大面积AMI患者死亡的检测指标,其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分别为58%、91%,均分别高于QTd> 100 ms和TO≥0且TS≤2.5 ms/RR间期的32%、62%和43%、80%(P<0.01;P<0.05).结论 联合应用TO≥0,TS≤2.5 ms/RR间期和QTd> 100 ms时,可作为预测大面积AMI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敏感指标之一.

  • 碎裂QRS波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刚;黄婷;杨锴

    目的 评价碎裂QRS波(fQ RS)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84例,按是否伴有fQRS分为fQRS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入院)发生率,通过ROC曲线、Kaplan-Meier分析和Cox多元回归分析fQRS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基础状态下,fQRS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较大[(68.23±7.26)岁vs (64.52±7.21)岁(P<0.01)],低密度脂蛋白[(3.36±0.72)mmol/Lvs(3.11±0.80) mmol/L,P=0.03]、血肌酐[(78.09±7.23) μmol/L vs (73.01±8.29)μmol/L,P<0.01]水平较高,左室射血分数较低[(44.43±4.35)%vs(46.52±5.2)%,P=0.04],而左室舒张末内径较大[(51.23±2.34) ms vs (47.26±1.37)ms,P=0.02];随访(12.5±4.2)个月,终49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fQRS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4.5%vs 13.2%,P<0.01).ROC曲线发现fQRS预测终点事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临界值分别为74.7%、77.2%和3个,fQRS≥3个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fQRS<3个的患者(39.3% vs 14.7%,P<0.001).Cox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fQRS的个数、LVEF与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相关.结论 fQRS是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和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指标,fQRS个数越多,患者预后越差.

  • 碎裂QRS波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价

    作者:林晓明;杨希立;刘鹤龄;赖玉琼;郑玲

    目的 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39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将其分为fQRS组和无fQRS组,平均随访(30±10)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和心源性死亡.结果 共发生心血管事件85例,发生率为25.1%,fQRS组各种心血管事件及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组(P<0.05,P<0.01),fQRS患者与无fQRS患者比较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fQRS组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明显低于无fQRS组(P<0.01),心源性死亡提示生存率也明显低于fQRS组(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QRS是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警指标(P<0.01).结论 fQRS与心肌梗死预后关系密切,是一个独立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新指标.

  • 心肌组织再灌注与心电图ST段回落的研究进展

    作者:乔青;张荣林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旱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以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流.然而早在1974年Kloner等[1]就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解除心外膜血管阻塞之后心肌却很少或无血流再灌注的现象,并命名为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R).1985年Schofer等[2]用双核素扫描技术先证明了NR也出现在人类冠状动脉血栓溶解之后.1986年Bates等[3]报道了冠状动脉造影时NR与梗死动脉中异常的前向造影剂充盈缓慢相关联.此后,大量的研究论证了NR与各种心脏事件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相关性[4-5].

  • 急性风湿热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郭晓碧;郭衡山

    1引言急性风湿热是一种结缔组织对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性咽炎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紊乱的疾病.尽管在近30年来,风湿热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有大幅度的下降,然而在发展中国家,风湿热仍然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它是儿童、青少年心脏病的常见病因,也是其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的、早期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预防,尤其是二级预防,成为防治风湿热及其严重后遗症的关键。

  • 急性冠脉综合征护理进展

    作者:李旭平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心病猝死,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1).因此正确认识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丽花

    目的:研究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362例发病≤3周的急性心肌梗死后窦性心律的患者入选,用超声诊断仪获取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brulence,HRT)的震荡起始(TO)与震荡斜率(TS)指标、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标(SDNN)与心率变异三角指数(HRVTI),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ED)、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LVFS)等指标,确定阳性界定值,以心源性死亡为标准分为死亡组与幸存组,根据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单独指标及联合指标对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间TS、TO、LVEF、LVED、HRVTI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DNN、LAED和LVFS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HRT(TO与TS)、HRV(SDNN与HRVTI)及常规超声心动图(LAED、LVED、LVEF和LVFS)等指标的单类和两类联合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百分比分别为79.12、58.21,71.74、66.17,68.36、34.30,72.58、51.26,55.84、51.04,63.11、63.27,67.75、68.11 64.93、42.29,89.45、72.11,83.51、81.08,79.94、82.12,三类多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6.83%和85.20%,高于单项或两项对急性心梗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HRT(TO与TS)、HRV(SDNN与HRVTI)及LAED、LVED、LVEF和LVFS等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高于HRT、HRV和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或两类指标联合的预测价值.

  • 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爱明;迟贤国

    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多伴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是引起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胺碘酮独特的药理学、电药理学及药代学特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我院静脉使用胺酮的经验总结,进一步探讨胺碘酮治疗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性.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心脏病变

    作者:汪汉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差异很大,多为亚临床病变,既往被认为的特征性病变-肺动脉高压不一定很常见.目前发病机制未明,主要病理表现为血管内膜增厚.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而言,进行详细的心内科综合评估是需要的,但是,目前的治疗并不完善,进展性的肺动脉高压和心脏并发症仍然是其重要的死亡原因.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息心率与死亡率的关系研究

    作者:刘畅;孙梅芹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血液透析患者静息心率对其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血透科自2010年至2014年的210例(男125例,女85例;平均年龄66.2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分析静息心率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静息心率上升(>85次/min)与参试患者心源性死亡存在显著相关性[RR=2.71,95%CI(0.94,2.80), P<0.05],而对非心源死亡病例无指示意义。结论心率加快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源性死亡有显著性预测意义。

  • 寒冷时节缘何急性心梗多

    作者:田野;衣晓峰;生利健

    研究证实,气温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呈U型关系,寒冷地区气温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1%.有统计显示,在圣诞节期间,西方人有超过4.65%的心源性死亡和超过4.99%的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国外学者指出,大气温度每下降10℃,总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当平均每日气温低于262摄氏度时,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率将增加30%~ 70%.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因其特殊的寒地气候,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发区.如我国哈尔滨市冬季气温在-19摄氏度以下时,死亡人数随温度降低显著增加,其中2.7%的人口死亡可归因于低温寒冷,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受低温寒冷的冲击大.

  • 早期复级综合症J波部位的危险系数

    作者:邱月;何泉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指心电图表现为J点抬高或ST段抬高,且伴有相应临床症状的非器质性心脏病。其在发现后的70余年间一直被认为为良性心电图改变,直到近几年才将其与心血管疾病、特发性室颤、肥厚型心肌病以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相联系,而早复极出现的部位、形态、高度、自发性不同,ERS的预后也不同,临床需要设定ERS的危险系数分层,通过长期心电图随访,建议患者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分析ERS中J波发生的部位与心源性死亡的联系的密切程度。

  • 浸润性心肌病:心脏结节病

    作者:段江波

    结节病(sarcoidosi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多系统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临床上多发生于肺组织和淋巴结.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遗传易感个体对性质不明的抗原物质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所致.除基因外,结节病的发病还受种族、地区、环境、职业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尸检研究发现,心脏结节病(cardiac sarcoidosis,CS)即结节病心脏受累者,日本(68%)明显高于美国(10% ~ 20%),且心源性死亡占结节病全因死亡的比例,日本(>50%)也明显高于美国(10% ~25%)[1].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血压水平对心源性死亡的判断价值

    作者:周珊珊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入院血压水平对心源性死亡的判断价值.方法 :入选2015-01-2015-12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CHF患者共119例,测量并记录患者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依据不同血压水平进行分组,以心源性死亡为随访终点,随访时间 ≥6个月,比较各组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119例CHF患者随访6个月后,心源性死亡22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100mmHg(1mmHg=0.133kpa)的CHF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入院收缩压100~130mmHg及>130mmHg者(P<0.01);入院脉压<35mmHg的CHF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入院脉压35~55mmHg及>55mmHg者(P<0.01).多因素Co 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入院时低收缩压(RR=0.891,95%CI:0.828~0.958)和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升高(RR=12.921,95%CI:2.373~70.373)是CHF患者近期发生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低收缩压是判断CHF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76 条记录 4/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