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重构的相关分子机制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39例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换瓣手术患者的心房组织标本.其中房颤患者25例、窦性心律患者14例.应用RT.PCR技术测定左、右心房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T1和AT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患者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房颤组左心房的A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而AT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却无显著差别.右心房AT1和AT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两组患者间无显著差别.即房颤患者左心房AT1表达明显上调,而AT2表达并未受明显影响.结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房颤过程.由AT1激活介导的一系列效应可能是心房重构的相关分子机制之一.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受体 血管紧张素 -
卡托普利、缬沙坦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饮食造成兔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3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A组),高脂饮食加卡托普利组(B 组),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C 组)和对照组(D 组)喂养10周后,行超声检测腹主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并行病理观察血管内膜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情况.结果 A组腹主动脉壁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内膜增厚;B组和C组血管壁有少量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内膜增厚均较A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具有抗高胆固醇血症致动脉壁粥样斑块形成的确切效果.
-
四种基因多态性联合分析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对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插入/缺失、载脂蛋白E基因(ApoE)、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677C/T和纤维蛋白原β基因(Fg β)148C/T的多态性与吸烟等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联合分析.
-
慢性肾脏病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高血压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很高,尤其在出现慢性肾衰竭时.成人高血压患者中,CKD的患病率居第二位(仅次于原发性高血压,约占全部高血压的5%~10%);而在儿科高血压患者中,其患病率居首位(约占全部高血压的2/3).CKD患者的高血压危害极大,它不但诱发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约1/2终末肾脏病患者死于此并发症),而且能加速肾损害进展,促进慢性肾衰竭发生[1].
-
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转复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及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研究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影响心功能而且增加栓塞及中风的危险性.胺碘酮是房颤复律的常用药物[1],培哚普利(peridopril)是新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近年来在非瓣膜性房颤治疗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2].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在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的转复成功率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面是否优于单纯使用胺碘酮.
-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研究心房纤维化在房颤维持和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方法心外科手术病人53例,其中窦性心律者26例,房颤患者27例(房颤少于10年患者为房颤Ⅰ组,房颤超过10年患者为房颤Ⅱ组).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手术中取右心房组织,Masson染色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分别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的方法测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血管转化酶(ACE)mRNA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蛋白的表达量,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同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心房扩大、CVF增高;房颤Ⅰ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E mRNA升高,AngⅡ升高;房颤Ⅱ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有下降的趋势,未达统计学意义,ACE mRNA、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房颤患者的心房纤维化早期发展中发挥作用.
-
脑利钠肽的生理特性及其重组脑利钠肽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心脏分泌两个重要的利钠肽:心房肌细胞分泌的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和心室肌细胞分泌的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当心房和心室壁张力改变时,心肌细胞释放ANP和BNP,从而发挥平稳的扩血管、排钠作用,同时能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西拉普利和缬沙坦与心房颤动犬心房肌钙激活蛋白酶表达及心房结构重构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西拉普利和缬沙坦对心房颤动(房颤)犬心房肌钙激活蛋白酶(calpairIs)mR-NA和蛋白表达及心房结构重构的影响.方法 27只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对照组、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犬以400次/min心房快速起搏6周,建立房颤犬模型.假手术组犬埋植起搏器后不起搏.测量左心房容积及收缩功能变化,记录房颤诱发及维持情况,检测心房肌calpains mRNA和蛋白表达,观察心房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犬心房肌calpain I mRNA和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多(P<0.05),但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各组犬心房肌calpain I蛋白表达与肌溶解高度相关(r=0.89,P<0.01).各组犬心房肌calpainⅡ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犬心房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显著减轻,左心房及左心耳容积明显减小,左心房收缩功能显著增强,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降低.结论 房颤犬心房肌calpain I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西拉普利和缬沙坦能明显抑制房颤犬心房肌ealpain I表达,防治心房结构重构,减少房颤发生.
-
心力衰竭家兔左心室瞬间外向钾通道重构及氯沙坦干预研究
本研究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左心室心肌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应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左心室瞬间外向钾通道a亚单位KV1.4、KV4.2和KV4.3 mRNA表达,观察心力衰竭家兔左心室瞬间外向钾通道重构情况以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进一步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降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机制.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房颤动中对心房重构的影响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心律失常之一[1].如今,风湿性心脏病所致房颤的发病率已有所减少,但其他易感因素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的发病率正不断增高,且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也在增高[1].对房颤机制的研究发现,心房重构即心房组织结构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是这种心律失常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2];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血管紧张素对不同模型的高血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血管紧张素Ⅰ(2-10)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及瘢痕形成的影响
血管紧张素Ⅰ(2-10)也称去天门冬氨基酸血管紧张素Ⅰ(des-asp-angiotensinⅠ),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紧张素多肽,可人工合成.其药理作用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Lasartan)相似.但血管紧张素Ⅰ(2-10)对心肌梗死后的作用如何尚不清楚.本研究欲通过大鼠的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后心脏重塑和瘢痕形成的影响.
-
血管紧张素对高血压大鼠肾保护作用的研究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抗α1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自身抗体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自身抗体(AT1受体抗体)、抗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抗α1受体抗体)产生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程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脑血管易患疾病史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690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血清抗AT1、α1,受体抗体检测.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与抗体阳性产生率间的关联性.结果 抗AT1抗体和抗α1抗体阳性组其病程[分别为(9.3.±11.0)年,(9.9±11.1)年]均明显长于抗体阴性组[分别为(7.3±9.3)年,(7.2±9.5)年,P<0.01],高血压家族史发生率AT1抗体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47.69%,39.18%,P<0.01);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与抗AT1抗体产生相关因素为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及是否伴糖尿病史,而与抗α1抗体阳性率相关的因素则为家族史、年龄和病程(P均<0.05).结论 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了抗AT1、α1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
-
2型糖尿病伴左心室扩大患者与血清抗β1和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伴左心室扩大患者与血清抗B1和抗血管紧张索Ⅱ 1受体(AT1)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 选择17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其中左心室扩大患者57例,左心室正常患者114例),106例糖尿病无高血压患者.以合成的β1和AT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上述患者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型B1和AT1受体自身抗体.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技术测定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扩大的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并高血压组抗B1和AT_1受体抗体阳性率为45.0%(77/171)和46.2%(79/171),明显高于糖尿病无高血压组的16.0%(17/106)和10.4%(11/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伴左心室扩大组抗β1和AT_1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4%(35/57)和64.9%(37/57),明显高于糖尿病心脏正常组的36.8%(42/114)和36.8%(42/1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个与左心室扩大相关的危险因素,即病程、收缩压、β1和AT_1受体抗体(P均<0.05).结论 血清β1和AT)_1受体自身抗体与糖尿病并高血压左心室扩大有关,该抗体阳性可能对预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左心室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相关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基因(AT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华东地区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AT1基因的启动子区、5'非翻译区、外显子及邻近内含子和3' 非翻译区设计引物进行分段扩增,采用直接测序法在20个随机样本中检测AT1基因的SNP,选择所发现的SNP在213例单纯高血压、17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20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基因分型,以期探讨AT1基因在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结果共检出8个SNP,其中6个在启动子区,1个在编码区,1个在3' 非翻译区,分别对SNP 6 (A-153G)、SNP 7 (T573C)和SNP8 (A1166C)行基因分型,显示位于启动子-153G等位基因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中的频率是17.8%,在对照组中是11.5%(P<0.05),而T573C和A1166C多态则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基因启动子-153位A被G替代可能与华东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相关.
-
扩张型心肌病与抗G-蛋白偶联受体的自身抗体
目的探讨抗G-蛋白偶联型β2、α1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的自身抗体是否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有关.方法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8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61例正常人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型β2、α1和AT1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 (1)扩张型心肌病组抗G-蛋白偶联型β2、α1和AT1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4.2 %、45.3 %和40.7%,明显高于正常组的11.5 %、9.8 %和14.8 %(P<0.01);(2)扩张型心肌病组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抗体滴度分别为1∶136、1∶124、1∶126,明显高于正常组的1∶46、1∶32、1∶28 (P<0.01);(3)扩张型心肌病组β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血清中,65.8 %的患者同时具有α1受体的自身抗体;71.1 %的患者同时具有AT1受体的自身抗体;47.4 %的患者同时具有上述3种受体的自身抗体.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不仅存在抗G-蛋白偶联型β2、α1和AT1受体的自身抗体,而且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约50 %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同时具有上述3种受体的自身抗体.提示免疫学机制可能参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参与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心脏重构的相关分析
目的 观察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受体)自身抗体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清AT1受体自身抗体检测,并记录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以血清中抗体测定结果将病例分为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运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抗体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的血压、高血压病病程、血管活性物质和心脏超声结构等的组间差异,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扩大的影响因素.结果 5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为38.0%(225/592).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右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明显大于抗体阴性组(分别P=0.049,P=0.044,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共筛选出4个左心室扩大相关的因素,即血清抗AT1受体自身抗体、男性、高血压病病程和舒张压(P<0.05).结论 抗AT1受体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和右心房扩大有关.
-
螺内酯防治心力衰竭犬心房电重构和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常引起严重的心房结构和电生理改变,结构改变表现为细胞外基质重构,心肌间质纤维组织增加,肌溶解和心房细胞肥大[1].心房电生理特性改变表现为,兴奋性下降,不应期增加,传导减慢和阻滞.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是心衰时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显著增加的病理基础[2].心衰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表达上调,该系统激活能促进心房纤维化[3].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shRN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shRNA(Ad5-AT1R-shRN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及对组织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293细胞内扩增已构建好的荧光蛋白标记的携带AT1R shRNA的重组腺病毒(Ad5-AT1R-shRNA),TCID50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22只SHR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11)和高血压对照组(n=11),另设11只Wistar-Kyoto(WKY)大鼠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实验组SHR经鼠尾静脉单次注射Ad5-AT1R-shRNA,Ad5-AT1R-shRNA经TCID50法测定感染性滴度为1.7×109 TCID50/ml,高血压对照组和正常血压对照组经鼠尾静脉单次注射对照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5-EGFP),感染性滴度为7.9×109 TCID50/ml.注射前及注射后每天定时监测血压及心率,于血压出现明显下降时处死部分动物,取出心脏、肝脏、肾脏、主动脉及肾上腺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他们对Ad5-AT1R-shRNA的吸收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肾脏及主动脉组织AT1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开始24 h后,实验组收缩压[(163±7)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明显下降,大降压幅度达29 mm Hg,与SHR组[(182±8)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降压作用可持续5天,长可持续7天.SHR组和WKY组血压均未见明显下降,SHR组有的血压可见继续升高.3组动物的心率变化不明显,肾脏、心脏、肝脏、主动脉及肾上腺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荧光表达.实验组肾脏及主动脉AT1R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0.086±0.014,0.051±0.023)明显低于SHR组(分别为0.362±0.042,0.463±0.045),P<0.01.结论 Ad5-AT1R-shRNA经静脉注射后可被许多重要脏器吸收,且对SHR的AT1R起到RNA干扰的作用,在mRNA水平抑制AT1R的基因表达.Ad5-AT1R-shRNA通过阻抑AT1R生成对SHR起到明显且持久的降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