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快捷指南
1术中知晓定义术中知晓定义为全身麻醉下的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记忆可以分类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临床上术中知晓只限定为外显记忆,不包括内隐记忆;也不包括麻醉诱导入睡前和麻醉苏醒之后所发生的事件.术中做梦也不认为是术中知晓.
-
麻醉苏醒患者应用镇痛药物的观察分析及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麻醉苏醒患者使用镇痛药物情况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开展镇痛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镇痛效果及护理价值。结果200例患者麻醉药物应用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5.34±1.43)分, Ramsay评分为(0.49±0.72)分,麻醉药物应用后VAS评分为(2.66±1.33)分, Ramsay评分为(1.65±1.07)分,镇痛药物应用后患者VAS评分明显下降, Ramsay评分明显上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苏醒室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取镇痛药物应用,并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可使因疼痛引发的呼吸急促、高血压等并发症改善,确保患者临床安全,有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
-
硬膜外腔阻滞对小儿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
目的 为了探讨氯胺酮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并用硬膜外腔阻滞对小儿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组,B组为氯胺酮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并用硬膜外腔阻滞组,观察两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术后根据患儿的吞咽反射,肢体活动以及应答反应观察麻醉苏醒的情况,并记录氯胺酮及异丙酚的总用量.结果 B组患儿出现吞咽、出现手动、有应答反应的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 氯胺酮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并用硬膜外腔阻滞可减少氯胺酮和异丙酚的用量,缩短麻醉的苏醒时间.
-
耳鼻喉、口腔手术后PACU的管理
临床耳鼻咽喉和口腔、面部手术,包括外伤及由于肥胖短颈的增多,一种人们常认为不是"疾病"的疾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也被推上了手术台,这类手术患者术后在麻醉苏醒恢复室(PACU)恢复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多,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处理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
颈椎前后路同期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护理
颈椎前后路同期手术因疾病部位特殊,手术时间较长,受麻醉、手术及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手术结束后数小时是患者的高危时期[1],因此麻醉恢复期的管理十分重要。我院手术室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为52例颈椎前后路同期手术患者进行麻醉苏醒的监护和管理,现将麻醉复苏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
丙泊酚或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麻醉苏醒的影响
目的:比较丙泊酚或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麻醉复苏质量.方法:选择ASA I级,拟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芬太尼,爱可松.完成气管插管后,S组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P组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4~6)mg/kg·h维持麻醉.两组均同时复合瑞芬太尼连续输注,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瑞芬太尼给药速度,维持循环稳定.观察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参数,苏醒时间,肌力等级,疼痛评分,躁动评分并记录.结果:P组在手术开始时血压低于S组(P<0.05),其它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苏醒时间、肌力、疼痛评分和躁动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或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苏醒迅速,躁动发生率低.
-
优质护理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优质护理服务在医院广泛开展。许多研究证明,实施优质护理能提高病人的舒适度,舒缓紧张和焦虑情绪,有利于患者康复[1]。但优质护理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苏醒质量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我科自2012年12月~2013年6月期间观察118例接受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研究优质护理对麻醉苏醒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氯胺酮合异丙酚麻醉在小儿斜疝术中的应用
氯胺酮与异丙酚合并应用,术后苏醒时间较单独应用氯胺酮明显缩短,麻醉苏醒过程平稳,无烦躁谵语,笔者总结28例小儿斜疝麻醉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择期行小儿斜疝术28例,ASA Ⅰ级,年龄2~10岁,手术时间30~90min.随机分为两组:A组氯胺酮并用异丙酚,B组氯胺酮组.
-
巧用护眼巾
为了加强面部手术中全麻病人的眼睛保护,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胶布固定上下眼睑,或用一次性小粘巾固定眼睑,眼内涂红霉素眼膏的方法来保护眼睛.但在长期配合手术过程中,我们发现此方法存有以下缺点:使用胶布固定双眼不完全,消毒液容易进入眼内,造成病人麻醉苏醒后眼睛不适.使用一次性小粘贴巾,要备2个,较浪费;同时因小粘贴巾面积较大,粘贴时,病人的眉毛也被贴上,术后掀起粘贴巾时易造成眉毛沾落,引起不适.
-
脊柱手术后急性肺栓塞猝死1例
患者,女性,49岁,体重65 kg.因L4,5椎间盘突出,L4椎体滑脱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长期口服阿斯匹林,术前1周停药.于2006年1月24日在全麻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手术历时165 min,术程顺利,麻醉苏醒后返回病房,静脉吗啡PCA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术后第3天患者下床后觉头晕,再次绝对卧床.
-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手术室麻醉苏醒过程中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手术室麻醉苏醒过程中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予以全身麻醉的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麻醉后恢复情况(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拔管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期心率与血压、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后呼之握拳时间、拔管及呼之睁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期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08%,低于对照组的46.29%(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有效开展,可有效促进患者尽早苏醒,且意识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免疫及麻醉苏醒影响的比较
目的 分析老年胃癌手术治疗患者采用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维持对免疫及麻醉苏醒影响的比较.方法 选择医院接受胃癌手术的老年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醚组,每组39例.七氟醚组采用七氟醚麻醉维持,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麻醉维持,比较2组免疫功能指标、麻醉苏醒情况及躁动发生率.结果 2组CD3+、CD4+、CD8+、CD4 +/CD8+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睁眼时长、拔管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丙泊酚组躁动发生率为2.56%,低于七氟醚组的17.95% (P <0.05).结论 七氟醚与丙泊酚均会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但两者相比丙泊酚维持麻醉引起躁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七氟醚,可在老年胃癌患者手术中予以选用.
-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腹腔镜下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麻苏醒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腹腔镜下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麻苏醒的影响.方法 将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腹腔镜下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照组使用舒芬太尼.比较2组拔管时间、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于腹腔镜下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苏醒质量,故值得推广.
-
氟马西尼对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拮抗作用观察
氟马西尼化学名为8-氟-5,6-二氢-5-甲基-6-氧代-4 H-咪唑并-[1,5-α][1,4]苯并二氮艹卓-3-甲酸乙酯。氟马西尼对苯二氮艹卓类类( BDZ)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可竞争性地拮抗BDZ与受体结合,从而消除BDZ的药理作用[1]。笔者对地西泮(安定)或咪达唑仑(咪唑安定)复合静脉全麻术后的4例患者运用氟马西尼拮抗其麻醉苏醒延迟,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
普胸手术后患者纳洛酮催醒对呼吸恢复影响的观察
普胸手术后患者呼吸功能康复不但受麻醉药物残留作用影响,而且因手术对呼吸系统解剖与生理功能的直接侵扰致呼吸功能发生变化使观察与管理成为麻醉恢复期护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对100例普胸手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期间是否使用麻醉催醒剂对患者呼吸恢复效果进行对比观察,以探讨其护理特点,提高护理质量.
-
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麻醉护理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2月治疗的90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为研究组和时比组.为对比组提供一般的护理服务,而研究组在为其提供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还需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服务,对比两组干预麻醉苏醒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自然生理呼吸时间大同小异(P>0.05);研究组呼吸时握拳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都比对比组少(P<0.05),麻醉药效过后,两组意识恢复程度、身体舒适度、用药等考核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结束后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大有不同,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在恢复室为手术麻醉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缩短术后仍处于麻醉状态的时间,促进自我意识的恢复,缓解患者自身不适感,并且减少麻醉苏醒后带来的并发症发生频率.
-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胸科手术患者麻醉苏醒及麻醉药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GA)复合硬膜外麻醉(EA)对胸科手术患者麻醉苏醒和全麻药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普胸科手术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组Ⅰ为单纯全麻(GA)组,组Ⅱ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CEGA)组.术毕采用Steward测试法(Steward's test)对麻醉苏醒状况进行评估,记录术中依托咪酯、芬太尼、维库溴铵等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结果: 组Ⅰ与组Ⅱ患者麻醉完全苏醒所需时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Ⅱ少于组Ⅰ;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苏醒时间缩短,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减少.
-
浅谈手势语言在麻醉苏醒期护理中的作用
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和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呼吸机辅助呼吸期问,由于气管插管导致患者暂时性失语,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适和需求,使护患沟通障碍,患者因此而躁动,焦虑,甚至自行拔管,拒绝治疗,而导致呼吸机对抗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助呼吸,直接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紊乱.本研究通过使用自制手势图来实现护患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讨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苏醒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苏醒期产生躁动的原因采取预防性措施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麻醉后苏醒的血压、心率以及躁动程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三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治疗后的苏醒期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程度和躁动的发生率,可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并可以减少术后意外事件的发生.
-
异丙酚和羟丁酸钠对小儿麻醉苏醒的影响
以往小儿麻醉常用羟丁酸钠加氯胺酮麻醉,但术中小儿易躁动,咽反射活跃,苏醒较慢.而异丙酚起效快,术中麻醉过程较平稳,抑制咽反射,苏醒较快,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文通过两种麻醉药的临床比较,探讨一种适宜小儿麻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