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状腺有关疾病诊断体会

    作者:李树斌

    在临床病理活检中,甲状腺疾病很常见,特别是近年甲状腺肿瘤发病率上升较快,首先要区分良恶性,甲状腺常见恶性肿瘤主要有乳头状癌、滤泡型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低,十年生存率高,甲状腺未分化癌为恶性肿瘤之一,作出正确的组织学分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不应该混淆,实际上作中往往因为两者都是良性病变,对其鉴别诊断不够重视,但术后的复发、恶变率不同,特别是腺瘤性甲状腺肿较易癌变,故有必要把两者区分开来,现将多年工作中的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 甲状腺癌鉴别诊断的几点体会

    作者:侯亚莉;段秀英

    甲状腺癌分乳头状癌、滤泡型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4型,前两型不易鉴别,现结合工作实践着重谈几点体会.1 甲状腺乳头的鉴别乳头是甲状腺疾病中常见的形态之一,鉴别其性质是病理诊断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乳头的分布和形态特点分为:①弥漫性乳头状增生:多见于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受TST的刺激,滤泡上皮增生肥大,形成明显的乳头状突起;上皮高柱状,核位于基底,染色正常或浓染,胞质透明;低倍镜下仍保持腺体小叶结构,病变弥漫均匀.

  • 滤泡型淋巴瘤中t(14;18)染色体易位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培红;周晓燕;水若鸿;张太明;郑爱华;郭晓红;朱雄增

    目的 探讨滤泡型淋巴瘤(FL)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55例FL石蜡标本,对照组小B细胞淋巴瘤28例和反应性滤泡增生(RFH)10例,应用套式PCR技术检测FL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的克隆性重排;应用标准PCR技术检测55例FL中t(14;18)易位,以10例RFH做对照;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20例淋巴结FL中t(14;18)易位,以4例RFH作为对照;并与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55例FL中,结内49例,结外6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男女比为1.5∶1.发病年龄36~79岁(中位年龄57岁);FL分级:FL1~3分别为25例、19例和11例.(2)55例中50例(90%)检出β-肌动蛋白(actin),该50例中FR3A阳性24例(48%),FR2阳性25例(50%),其中15例(30%)呈FR3A和FR2双阳性,共34例(68%)IgH基因重排.对照组小B细胞淋巴瘤28例中,25例检出β-actin,其中FR3A阳性18例(64%),FR2阳性17例(61%),共24例(86%)可检测出克隆性IgH基因重排.4例RFH均未检出IgH基因重排.(3)在44例结内FL中检出15例(34%)t(14;18)易位,其中14例在MBR,1例在mcr.(4)20例中,有16例(80%)可检出t(14;18)易位.结论 (1)IgH克隆性重排在FL中的检测率比其他小B淋巴细胞低.(2)FISH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t(14;18)易位有助于FL的诊断.FISH比PCR的敏感性更好,操作简便,可用于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分子遗传学改变.

  • CD10阴性对滤泡性淋巴瘤病理诊断的价值

    作者:谢建兰;周小鸽;金妍;朱红;郑媛媛;张淑红;张彦宁;张晓敬;郑晓丹

    目的 探讨CD10阴性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26例FL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染色,并以31例淋巴结反应性滤泡增生(RFH)作为对照.结果 37例(29.4%)FL出现CD10阴性.表现为所有滤泡CD10阴性(33/37,89%)、大部分滤泡CD10阴性(3/37,8%)和少数滤泡CD10阴性(1/37,3%)三种情况.并且CD10阴性病例主要为高级别FL.组织形态上,这些CD10阴性病例标本均存在滤泡样结构,高级别FL的滤泡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低级别FL的滤泡大小比较均一,边缘圆整.大多数病例的滤泡内可见胞质空亮细胞,类似单核样B细胞.在31例RFH病变中,除个别滤泡或散在少数萎缩退化的滤泡外,均未见滤泡CD10阴性.结论 FL和RFH具有不同的CD10表达特点,据此可将CD10阴性作为鉴别两者的一项参考指标.

  • MUM-1/IRF4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霍颖颖;潘毅;管冰心;房爱菊;孙保存;周庚寅;FU Kai;孟斌

    目的 检测MUM-1/IRF4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滤泡性淋巴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8例滤泡性淋巴瘤中MUM-1/IRF4及CD10、bcl-6、bcl-2、Ki-67的表达,对MUM-1/IRF4在不同级别滤泡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其他几个相关蛋白标志物表达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MUM-1/IRF4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表达率为39.8%(39/98),CD10为62.2%(61/98),bcl-6为80.6%(79/98),bcl-2为87.8%(86/98),Ki-67高表达(≥25%)的阳性率为50.0%(49/98);(2)MUM-1/IRF4主要在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中表达,与分级(r=0.628,P=0.000)和Ki-67(r=0.473,P=0.000)的表达呈正相关;(3)MUM-1/IRF4与CD10的表达呈负相关(r=-0.597,P=0.000),与bcl-6和bcl-2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MUM-1/IRF4在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中显著性高表达,MUM-1/IRF4阳性病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提示其进展快,预后差,MUM-1/IRF4强阳性有助于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

  • 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谢建兰;金妍;郑晓丹;魏雪静;朱红;郑媛媛;张淑红;张彦宁;陈光勇;周小鸽

    目的 分析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之临床特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9例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做临床、内镜和病理观察及随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行CD3、CD5、CD20、CD21、Ki-67、bcl-2、bcl-6、CD10和cyclin D1染色分析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9例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年龄5~60岁(中位年龄44岁),男女比例2∶7.5例表现为腹部无明显诱因疼痛,3例便血,1例腹胀.回盲部为常受累部位(6/9).6例内镜检查均表现为多发性息肉,基底宽,无出血及坏死.其中5例行小活检,病理学特征为:内镜活检病例的病变呈息肉状,位于黏膜层内,肿瘤细胞呈模糊的结节状,边界欠清,排列较紧密,主要由中心细胞组成,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不明显;手术切除的4例病例有3例累及肠道全层,1例局限于黏膜层内,其内均可见境界清楚的肿瘤性结节.免疫表型:9例之肿瘤性结节均强表达CD10和bcl-2,结节间及腺体周围可见散在细胞弱表达CD10.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加做化疗),3例单纯化疗,2例观察;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 该组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类好发于中年女性的疾病,常见于回盲部,具有惰性临床进程,内镜表现为多发性息肉,通常在出现临床症状或疾病进展期采取干预性治疗,具有较好的预后.

  • Ki-67阳性指数在滤泡性淋巴瘤病理分级中的临界值探讨

    作者:侯卫华;段心科;韦萍;谢建兰;郑媛媛;张燕林;周小鸽

    目的 探讨Ki-67阳性指数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病理分级中的临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的350例F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Ki-67阳性指数进行定量评估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在350例F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0,平均年龄(50.2±14.0)岁,中位年龄51岁(范围4~82岁).病理分级Ⅰ~Ⅱ级215例(61.4%),ⅢA级105例(30.0%),ⅢB级30例(8.6%).经Mann Whitney U检验,在FL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ⅢA和ⅢB)中Ki-67阳性指数的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8%±8.3%)比(50.4%±10.7%),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分析,诊断FL低级别佳的临界值为35%,敏感度为96.3%,特异度为93.3%,ROC曲线下面积(AUC)大(AUC=0.990,P<0.01,95%CI为0.982~0.998).四格表诊断试验分析Ki-67阳性指数>40%是预测FL高级别的重要因素(χ2=230.733,P<0.01).Ki-67阳性指数临界值为40%时诊断为高级别FL有大的灵敏度(98.1%)和特异度(87.7%).Ki-67阳性指数与FL的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性(r=0.836,P<0.01).结论 Ki-67阳性指数小于临界值35%是诊断FL低级别的可靠指标,>40%提示可能是高级别FL.Ki-67阳性指数的临界值可作为FL病理分级的依据或重要辅助指标.

  • bcl-2/IgH基因易位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作者:许洁;颜黎栩;张科平;崔倩;陈洁;朱小兰;骆新兰;刘艳辉

    目的 探讨bcl-2/IgH基因易位及免疫球蛋白(Ig)H/L基因重排检测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不同分级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集的32例FL bcl-2/IgH基因易位状态,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GeneScan法检测了32例FL免疫球蛋白重链/轻链(IgH/L)基因重排,统计分析bcl-2/IgH基因易位状态与肿瘤分级、克隆性IgH/L基因重排的关系.结果 32例FL石蜡标本,bcl-2/IgH基因易位17例,其中,FL1、FL2易位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2/13、3/5,而FL3易位的发生比例仅为2/14;24例IgH/L基因重排阳性,其中,FL1基因重排的检出比例为7/13,FL2、FL3重排的检出比例分别为4/5、13/14.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和 χ2检验结果显示,bcl-2/IgH基因易位与FL的分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p=-0.661),bcl-2/IgH基因易位率随着肿瘤分级的增加而降低,FL1、2和FL3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H/L基因重排在FL3中的检测率高于FL1、2,有效地弥补了单纯FISH检测bcl-2/IgH基因易位的缺陷.结论 联合FISH和PCR-GeneScan检测提高了FL分子诊断的阳性率,比单纯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或单纯重排检测更灵敏,为FL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客观的科学依据.

  •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病理学特征

    作者:张芬;罗东兰;陈玉;何娇;严金海;罗陆侨;骆新兰;刘艳辉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至2015年诊断的4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患者年龄51~57岁,平均年龄54岁;男女各2例;病变部位分别为胃底1例、十二指肠降段2例、回肠末端1例,内镜下表现为多发丘状或颗粒状隆起.组织学形态:黏膜层见多个淋巴滤泡增生,相当于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细胞表达CD20、CD10、bcl-6及bcl-2,CD21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架位于滤泡外围,呈环状包绕滤泡;Ki-67阳性指数较低.3例患者经利妥昔单抗治疗4个疗程后病变完全消退.1例患者未治疗,在诊断15个月后进展为系统性淋巴瘤.结论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的特殊类型的滤泡性淋巴瘤;组织学表现为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形态,滤泡树突网架特征性地位于滤泡外围,阳性指数低;绝大部分预后良好,利妥昔单抗治疗疗效好,部分患者有进展为系统性淋巴瘤风险.

  • HGAL 及 LMO2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芬;罗东兰;骆新兰;陈玉;许洁;陈洁;庄恒国;刘艳辉

    目的:检测HGAL及LMO2在滤泡性淋巴瘤( FL)中的表达情况,并与传统的生发中心标志物CD10、bcl-6相比较,探讨前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63例确诊为FL的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HGAL、LMO2、CD10及bcl-6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GAL、LMO2、CD10和bcl-6的总体表达率分别为98.4%(62/63)、82.5%(52/63)、82.5%(52/63)和87.3%(55/63);HGAL表达率高于LMO2、CD10及bcl-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HGAL、LMO2、bcl-6在各级 FL 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0表达在FL1~3A与FL3B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HGAL 及LMO2,特别是HGAL可作为滤泡中心细胞有用的辅助诊断标志物,尤其对高级别FL的诊断作用可能更大。

  • 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超声影像分析

    作者:杨帆;李耀华;李盼盼;郭美金;吴斌;邹文娟;陈媛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6例FVPTC患者的超声表现,其超声特征与43个甲状腺良性结节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6例FVPTC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Ⅰ型6例(16.7%),具备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可呈极低回声,可见微小钙化;(2)Ⅱ型15例(41.7%),表现为境界较清晰的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其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微小钙化较少见;(3)Ⅲ型15例(41.7%),声像表现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为均匀中等回声.与43个甲状腺良性结节对比,FVPTC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52.8%)、实性结节(97.2%)、微小钙化(19.4%)以及可探及肿大淋巴结(25%),上述超声特征的显示率要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的FVPTC超声表现有很大差异,需要充分了解其声像图特征,方能提高对FVPTC的诊断符合率.

  • 超声鉴别诊断滤泡型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

    作者:马云初;李美爱;赵诚

    目的 探讨超声鉴别诊断滤泡型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收集19例滤泡型甲状腺癌(22个结节)、6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81个结节)包括腺瘤32例(35个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46个结节),均经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表现.结果 滤泡型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形态、边界、回声水平、钙化、纵横比及弹性评分相似,结节周边晕征、结节内部囊变、结节晕环和结节内部血流分布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超声弹性成像中,滤泡型癌结节硬度自中央区向周边区增大,表现为结节周边区宽而不均匀的蓝色区带.结论 尽管滤泡型甲状腺癌与良性结节的超声表现有一定重叠,但超声仍有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 134在乳头状和滤泡型甲状腺癌中组织学血管侵犯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

  • 105 二肽氨基肽酶Ⅳ活性在细胞学标本的诊断应用以鉴别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和腺癌

    作者:

  • 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儿童B细胞恶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作者:宋华;石淑文;徐卫群;汤永民;杨世隆;沈红强

    Rituximab(美罗华)为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以Rituximab为单一制剂治疗低度/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国内外均未见Rituximab在儿童中应用的报道.我们对4例儿童B细胞NHL应用Rituximab进行治疗,以了解儿童对Rituximab治疗的耐受性及治疗的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 滤泡性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作者:陈燕;殷于磊;朱雄增;Richard Irons;陈慧

    目的 探讨中国人滤泡性淋巴瘤(FL)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 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57例来自中国上海地区的FL患者的染色体改变情况,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14;18)和Bcl-6、Ig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57例FL中,常见的断裂点(发生频率≥10%)分别为14q32(68.4%)、18q21 (38.6%)、3q27 (21.1%)、1q10( 15.8%)和lq21( 12.3%),有19例(33.3%)FL存在t( 14;18).18q21断裂点和t(14;18)在1~2级FL中的发生频率较高(57.6%和54.5%),而在3级FL中较低(12.5%和4.2%,P<0.05);而3q27/Bcl-6则主要发生在3级FL (37.5%)中,较少发生在1~2级FL(9.1%,P<0.05)中.在染色体数目改变上,发生频率≥10%的染色体的获得或缺失有X+(21.1%)、1q+(35.1%)、5+(10.5%)、6p+(12.3%)、7+(22.8%)、12q+(10.1%)、18q+(17.5%)、1p -( 14.0%)、6q -( 14.0%)和14q32 -( 15.8%).1~2级FL中18q+的发生频率高于FL3级(P<0.05).t(14;18)- FL中14q32 -的发生频率高于t(14;18)+ FL(P<0.05).结论 中国上海地区FL在细胞遗传学改变上主要为t(14;18)明显偏低以及1q+发生频率较高,且在3级FL中更加显著.

  • 甲状腺高分化滤泡型腺癌转移至眼眶与颅内一例

    作者:刘斌;李永平;张平;颜建华;钟秀风;张文忻;林健贤;郑健梁

    甲状腺癌转移以肝、肺、骨及中枢系统为多[1],转移至眼眶的较少见.眼眶转移癌以乳腺癌和肺癌多见[2].本文报道1例甲状腺癌转移至眼眶和颅内,癌转移灶的组织形态学为"良性",临床较罕见.

  • 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一例

    作者:刘进忠;汪说之;陈新明

    成釉细胞瘤是良性并有局部浸润性生长的多形性肿瘤,基本组织学表现是滤泡型和丛状型,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为其他变异中的一种[1],较少见.我们治疗一例报告如下.

  • 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文学

    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of liver)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of liver),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系由细粒棘球蚴,多房性棘球蚴或泡状棘球蚴所引起.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粒棘球蚴所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肝包虫囊肿),另一种是由多房性或泡状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又称滤泡型肝包虫病).临床上以单房性包虫病多见.本病是流行于畜牧区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也有本病发生,我院自建院50年以来,临床收治肝包虫病患者已近300余例,现探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 利妥昔单抗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进展

    作者:陈琳;应明真;王雅杰

    利妥昔是一种针对CD20抗原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首次使用是在美国用于治疗低分化、滤泡型或易复发、侵袭性CD20表达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之后,便在欧洲用于临床治疗Ⅲ/Ⅳ期的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入选的病人或已对化疗产生耐药,或已处于接受化疗后的复发阶段.基于两项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在欧洲利妥昔单抗被批准与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CHOP)方案联用治疗侵袭性CD20表达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日本经临床Ⅱ期试验验证,利妥昔单抗被批准用于治疗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2].现今,利妥昔单抗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被批准用于临床,而一项深入广泛的临床评估项目也正在展开,该项目研究包括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内的多种B细胞来源淋巴系恶性肿瘤.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