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濮文渊;汪志霞;周春祥;孙松娴

    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影响肠道恶性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而且与乳腺癌、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基于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抗肿瘤机制,认为调节肠道微生态或许是中药或复方发挥抗肿瘤效应的重要一环.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并总结部分既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又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中药复方,希冀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提供新思路.

  • 证候表型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作者:张北华;王风云;卞兆祥;唐旭东

    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关,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肥胖、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可为其诊治方法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证候表型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证候客观化研究一直难以取得突破.认为证候表型如脾虚证、湿热证的发生存在着肠道微生态的失调,采用相应的治法如健脾、清热化湿等治疗后,在证候得到改善的同时肠道微生态亦得到恢复.提出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脾虚证、湿热证与其相关性,对于深化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及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 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针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作者:宁玉楼;成泽东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稳态的改变会引起相应的疾病,恢复原有的稳态则可治疗相应疾病.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灸的作用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使机体恢复稳态,与肠道菌群稳态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而中医气机升降理论则可以用于针灸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疾病方面的理论分析.

  •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概况

    作者:吴佳佳;李晓娟;陈家旭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情况,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肾阳虚证、胃肠积热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展肝脾相关证候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方测证”探究中药复方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动态联系等方面.

  • 合生元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大鼠NASH及其对TLR4的影响

    作者:蔡洁毅;罗丹萍;张扬;袁瑜;何兴祥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改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探索通过合生元干预治疗NASH.方法 以饲喂高脂饲料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自主活动次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S)及空腹胰岛素(FINS)的含量;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肠道主要菌群;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计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活动度积分(NAS);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4表达.在NASH建模第4,8及12周分别取10只大鼠,添加合生元配方饲养2周(BIO组),继续观察上述指标.结果 1)随着高脂饮食喂养时间的延长,肝细胞脂肪变程度明显加重,NAFLD评分显著增高(P<0.01).2)合生元干预2周后大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上调、血清学指标TG、TC、LDL、FBS和FINS水平显著下调(P<0.05).3)合生元干预2周后,可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上调,肠球菌的数量显著下调.4)NASH模型组TLR4的表达逐渐增高(P<0.05),经合生元干预2周后可显著下调大鼠TLR4的表达(P<0.05).结论 肠道微生态改变与NASH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合生元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改善NASH鼠的生活质量与生化指标,其机制可能与TLR4蛋白水平回调有关.

  • 肠道微生态与肠黏膜屏障研究进展

    作者:田慧;赵红靓;杨琳;王娜

    人类肠道内含有大量微生物群,这一复杂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构成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肠道黏膜是机体的重要屏障,正常的肠道微生态和肠黏膜屏障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内稳态.一旦肠道微生态被破坏,肠道菌群失衡,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进而有害病原菌入侵.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作者:曹海武;赵晓红;陆时运;柳萍;王智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机体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机体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态与化疗后并发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首发恶性血液病且需要化疗的患者,根据化疗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44例)和无感染组(76例).于化疗前后留取患者血样和粪便标本,检测血液相关免疫细胞水平及粪便标本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分析肠道菌群变化,以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的数量比值(B/E值)评价肠道定植抗力(CR). 结果 化疗后,感染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2.26±0.55) 109/L]、中性粒细胞[(0.61±0.04)109/L]、CD3+ [(25.51±3.23)%]、CD4+[(13.62±4.53)%]、CD4+/CD8+ [(0.59±0.22)%]及sIgA水平[(0.58±0.07) g/L]均显著低于化疗前(t分别为-33.737、-55.831、-15.019、-11.182、-13.007、-28.387,P均 <0.05)和化疗后无感染组(t分别为-14.947、-74.774、-10.845、-4.661、-5.447、-21.696,P均<0.05);与化疗前比,化疗后感染组患者粪便标本肠杆菌[(9.97±1.01) lg CFU/g]、肠球菌[(9.88±0.55) lg CFU/g]、不动杆菌[(7.84±0.70) lg CFU/g]、假单胞细菌[(5.11±0.89)lg CFU/g]及真菌[(9.54±0.87) lg CFU/g]菌落数显著增多(t分别为8.205、4.876、6.791、7.028、6.588,P均<0.05),双歧杆菌[(5.24±0.37) lg CFU/g]和乳酸杆菌[(2.37±0.36) lg CFU/g]菌落数显著减少(t分别为-13.358、-48.641,P均<0.05);且感染组较无感染组肠球菌、不动杆菌及真菌菌落数增加及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减少更显著(t分别为3.717、6.510、5.384、-5.103、-11.028,P均<0.05);感染组化疗后B/E值(0.53±0.07)显著小于化疗前(t=-12.903,P<0.05)和无感染组化疗后(t=-6.131,P<0.05). 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肠道菌群紊乱,CR下降,造成免疫稳态失衡,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

  • 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邓桃枝;韩向阳;张洁;赵蜀崖;蔡曼妮

    目的 观察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肝衰竭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作慢性肝衰竭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微生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菌落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多,酵母菌菌落数显著减少(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肠道菌群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菌落数为(11.94±0.91)lgC-FU/g,乳酸杆菌为(9.91±0.74) lgCFU/g,肠球菌为(11.13±0.89) lgCFU/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酵母菌为(3.01±0.64)lgCFU/g,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百分率和CD4 +/CD8+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CD8+百分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CD4+百分率及CD4+/CD8+值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为(37.71士7.81)%、CD4+/CD8+值为1.52±0.3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CD8+为(27.82±4.5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TNF-α、IL-1、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为(113.71士27.81)ng/L,IL-1为(92.82±18.51)ng/L,IL-6为(62.02±18.06)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 结论 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肝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及机体免疫功能,且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细菌移位的规律

    作者:窦昭峰;崔亚洲

    胰腺感染已成为影响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cute haemorrhagic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HNP)预后的主要原因[1].目前认为胰腺感染来源于肠道,肠道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是AHNP感染的主要原因.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肠道微生态紊乱、免疫功能损伤是细菌移位的三个基本发病机制,其中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是基础.本课题利用大鼠AHNP模型,研究了AHNP早期胰腺和肝脏的细菌移位规律.以期为临床进一步防治AHNP的继发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特点

    作者:刘萍;郭珍红;董丽娜;韩轶;杨云峰;王俊平

    目的: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新生儿至老年人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特点,比较各年龄段间的差异,探讨年龄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产科的新生儿及健康志愿者259名,分为胎儿组45名、婴幼儿组61名、少年组54名、成年组48名、老年组51名,提取各组人群新鲜粪便标本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及梭菌细菌拷贝数、计算B/E值(双歧杆菌/肠杆菌),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胎儿组和婴幼儿组双歧杆菌、肠杆菌、乳酸菌、类杆菌、肠球菌及梭菌数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胎儿和婴幼儿组相比,老年组、成年组和少年组双歧杆菌、乳酸菌数量明显降低(P<0.05),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数量均明显升高(P<0.05)。老年组和成年组双歧杆菌、乳酸菌数量亦明显低于少年组(P<0.05)。老年组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数量亦明显高于少年组和成年组(P<0.05);少年组和成年组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数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成年组和少年组B/E值明显低于胎儿组和婴幼儿组,老年组和成年组B/E值亦明显低于少年组,老年组B/E值亦明显低于成年组(P<0.05)。结论年龄是肠道菌群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肠道有益菌数量明显减少,而肠道中性菌数量明显增加,肠道定植抗力明显下降。

  • 全谷物豆类复合主食对肥胖者肠道微生态及代谢指标的影响

    作者:曾瑶池;黄淑芬;穆桂萍;曾学辉;周熙临

    目的 探讨全谷物豆类复合主食在改善肥胖者人体测量学和代谢指标以及肠道微生态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单纯性肥胖者8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谷物豆类复合主食组(试验组,n =44)与细粮主食组(对照组,n=43).基线和干预3个月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体重(BW)、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以及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肠球菌和拟杆菌菌落计数.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有6例与4例被剔除.饮食干预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BW[(69.45±7.07) kg比(72.42±5.79) kg,P=0.000]、BMI[(26.08±1.48) kg/m2比(27.27±0.81) kg/m2,P=0.000]、WC[(82.48±9.30) cm比(86.96 ±4.93) cm,P=0.000]、HC[(90.08±6.57) cm比(92.42±6.67) cm,P=0.000]、WHR (0.92±0.11比0.95±0.10,P=0.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FPG、TC、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92±0.75)mmol/L比(5.41±1.21) mmol/L,P=0.037; (3.85±1.13) mmol/L比(4.38±1.26) mmol/L,P=0.046; (3.55 ±1.04) mmol/L比(4.16±1.40) mmol/L,P=0.033],试验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13 ±0.37) mmol/L比(0.92±0.26) mmol/L,P=0.004];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双歧杆菌[(7.94 ±0.58) lg CFU/g比(6.95±0.38) lg CFU/g,P=0.000]、乳酸杆菌[(7.67±0.46) lgCFU/g比(6.96 ±0.57) lg CFU/g,P=0.000]、拟杆菌[(5.53 ±0.44) lg CFU/g比(4.80±0.23) lgCFU/g,P=0.000]菌落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产气荚膜梭菌[(4.40±0.49) lgCFU/g比(5.11±0.63) lg CFU/g,P=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全谷物豆类复合主食可改善肥胖者人体测量学指标、部分脂质代谢指标和肠道菌群结构.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促进肠道固有有益菌存活和增殖,从而改善肥胖者糖脂代谢有关.

  • 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仁元;洪雷鸣;尹明明;秦环龙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中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正常人的肠道内定植大量的细菌,它们不仅可以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而且与多种疾病有关.然而通过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减少相关致癌代谢产物,同时可以改善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因此,使用微生态制剂无论对于健康人群还是疾病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相关疾病进行微生态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总结,为较全面理解和推广微生态制剂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孙本举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两组患儿给予补液、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症状恢复时间、治疗8 d后肠道微生态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45/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腹痛消退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失水纠正时间及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d后,两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有所增多,肠杆菌有所减少(P<0.05),且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多于对照组,肠杆菌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2/47),与对照组的8.51%(4/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肠道菌群,促进患儿腹泻、脱水等症状的改善,且安全性高.

  •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和护理

    作者:俞雪珍;邵丽芳;沈丽娜;吴仲文

    肠道微生态是由正常肠道菌群和与之相适应的肠道生态环境组成.由于重型肝炎患者代谢、解毒和排泄等功能障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产生增加,从而导致肝功能的损害和肠道生态环境的失衡,以致恶性循环,影响疾病预后.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收住慢性重型肝炎489例,在一般治疗的同时加强对微生态方面的调节,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乙型肝炎患者腹泻粪便中细菌性致病因子的调查

    作者:左健;鲁海峰;盛滋科;吴仲文;盛吉芳;李兰娟

    乙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在其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内毒素血症和细菌易位为患者为常见的并发症状[1-2].

  • 肠道微生态与肝癌关系研究新进展

    作者:蒋建文;任志刚;郑树森

    由于肝脏与肠道紧密的解剖与功能关系,肠道微生物通过肝-肠循环和微生态-肝脏轴与宿主相互作用,在肝脏炎症、慢性纤维化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促进肝癌进展,这是国际上实验动物肝癌发病机制的突破性进展。肠道微生物中关键功能菌可能成为肝癌诊治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元基因组学研究从极大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认识肠道菌群与肝癌的关系开辟了新的途径。

  • 人体微生态与疾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作者:蒋建文;李兰娟

    人体定植着数目庞大、结构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基因总和称之为人体微生物组。人体微生物在与宿主共进化过程中形成共生关系,在调节宿主的消化吸收、代谢和免疫反应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体微生物与多种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肝病、冠心病以及肿瘤等存在密切关系。目前人体微生物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国际上人体微生态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日趋白热化,但是人体微生态研究领域中有很多关键技术和问题尚须要深入探索。

  • 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坤;吴丽丽;杨云生

    肠道微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不同种群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达到一种稳定的微生态平衡状态.一旦失衡,将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探明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对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至关重要.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及其参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肠道微生态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

    作者:金怡;郑怡;张航瑜;赵鹏;涂晓璇;吴伟;刘璐璐;方维佳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对肿瘤免疫治疗有重要的影响,肠道微生态与各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抗体、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以及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抗体的疗效密切相关.本文回顾分析了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新进展,发现诸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双歧杆菌等重要有益菌可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并作为生物标志物.因此,推测多样化的肠道微生态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肠道微生态的合理调控可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并减轻不良反应.

  • 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作者:吴旭;吴云峰;毛朝亮;吴中明

    目的:观察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患者粪便中类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和梭状芽胞杆菌,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肠道微生态的差异,以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收集2010-03/2010-12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所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9例,并以13例同期健康在校大学生作对照,收集粪便标本.经固定、玻片上涂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对细菌进行计数观察.应用秩相关检测法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直肠梭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Z=-4.006、-4.34、-4.399、-4.174、-3.558、-3.95,均P<0.01),6种细菌的比例发生改变,表现为双歧杆菌及类杆菌专性厌氧菌的数量减少,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肠球菌和芽胞杆菌的数量增多(P<0.05).细菌数量及比例之间的这种改变与肝硬化病因及肝硬化严重程度(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肠道中6种细菌数量及构成比发生改变,肠道微生态的这种变化与肝硬化不同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334 条记录 2/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