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误诊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7岁,因肝酶异常28年于2011年4月入院.患者1983年体检时r-谷氨酰转移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增高,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给予保肝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之后每年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既往患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脑梗死等.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8例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临床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以上腹部疼痛,呕吐,胆汁性呕吐,体重减轻和贫血,以及上消化道出血五大症候群为主,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68例,疗效显著.
-
调中降浊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2例临床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一组以上腹痛和胆汁性呕吐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属临床常见病,常伴有萎缩一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目前西医对此缺乏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为此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试用自拟调中降浊方治疗BRG62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
先天胆道闭锁胆汁性肝硬化合并肝母细胞瘤1例
患儿男,24天.因皮肤发黄20天,嗜睡,呕吐,抽搐1天,就诊入院.患儿足月顺产,产后第三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进行性加重,当天抽搐3次,抽时四肢发抖、眨眼,持续10min左右.查体可见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腹部隆起,肝肋下4cm,脾肋下7.5cm,脐部有渗血,手指抽血后出血难止.血象:血色素49g/L,白细胞4.8×109/L,凝血时间40s.脑积液红细胞().B超提示肝肿瘤.头颅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①肝癌;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第三天因颅内出血而死亡.
-
CD4+T细胞活化诱导细胞凋亡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CD4+T细胞活化诱导细胞凋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 AICD)在poly I∶C诱导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3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poly I∶C 5 mg/kg,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无菌PBS,16周后通过测定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碱性磷酸酶(alkali phosphatase, ALP)及肝脏HE染色验证模型.磁珠分离小鼠脾脏CD4+ T细胞,分别以Con A和anti-CD3体外诱导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T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和TRAIL(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D4+ T细胞中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 poly I∶C注射16周后模型组小鼠血清AMA均为阳性,同时肝组织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而对照组AMA均为阴性,肝组织未出现明显病变.模型组小鼠血清ALP[(110.4±18.3) U/L]显著高于对照组[(52.2±15.4) U/L], P<0.001;模型组小鼠脾CD4+ T细胞AIC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同时定量PCR结果表明:FasL mRNA水平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而两组Fa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IL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模型鼠的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TH1细胞的凋亡缺陷可能在PBC小鼠模型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该缺陷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引起凋亡相关分子Fas体系及TRAIL的表达变化引起,同时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凋亡.
-
成人环状胰腺1例
患者男,40岁, 因间歇性右上腹疼痛伴无胆汁性呕吐2个月, 加重10余天就诊.查体:慢性消瘦病容.上腹饱满, 右上腹轻压痛, 未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糖7.5mmol/L, 尿糖.
-
6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60例PBC患者资料.结果 患者中女性47例,主要表现为黄疸、乏力、瘙痒.多数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增高,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不同程度升高;66.7%患者免疫球蛋白IgM增高;75%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是PBC的重要特征.28.17%gp210阳性且男性略多.35例肝穿PBC Ⅰ~Ⅱ期16例,Ⅲ~Ⅳ期19例,统计学显示IgM在PBC Ⅰ~Ⅱ期增高明显(P<0.05).结论 PBC中年女性多见,应结合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病理检查及时诊断,IgM有助于早期诊断.
-
肝功能衰竭并发胆汁性肾病44例分析
肝功能衰竭时可出现多种肾脏的病理变化,不同的病理改变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现将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因肝功能衰竭并发胆汁性肾病44例的病理改变及临床分析如下: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MRI表现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MRI征象,探讨MRI对PBC的诊断价值及其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PBC的45例患者(其中33例接受肝穿刺活检)的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5例PBC的MRI征象:弥漫性肝大17例(17/45,37.78%);门静脉周围T2WI高信号影35例(35/45,77.78%);T2WI肝脏信号不均匀34例(34/45,75.56%);门静脉周围晕征34例(34/45,75.56%);腹部淋巴结增大39例(39/45,86.67%).接受肝穿刺活检的33例PBC中,肝脏信号不均匀性分级与组织学分期存在明显正相关(r=0.703,P<0.001);晕征在组织学各期出现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晕征分级与组织学分期呈正相关(r=0.687,P<0.001),其中Ⅰ期与Ⅱ期比较,晕征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841),Ⅱ期与Ⅲ期、Ⅲ期和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大淋巴结在组织学各期出现频率、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诊断PBC有重要价值,晕征及肝脏信号不均匀性有助于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1例
患者女,51岁,肝功能异常20年,纳差、乏力、黄疸11个月.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AST) 1112 U/L、谷氨酰转肽酶(GGT) 75 U/L、碱性磷酸酶(ALP) 405 U/L、总胆红素(TBIL)139.8 μmol/L、直接胆红素114.4 μmol/L、间接胆红素24.4 μmol/L、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阳性.MRI:肝、脾体积增大,肝内可见多发等T1等T2小结节和网格状长T1长T2信号,未见明显弥散受限;肝内外门静脉周围可见条状等T1长T2信号(图1A);腹主动脉旁可见肿大淋巴结(图1B).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中16种相关炎性因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50例PBC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Luminex液态芯片系统检测16种炎性因子血清表达情况。分析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细胞因子与PBC临床及实验室参数相关性。指标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数值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BC组血清中IL-6、IL-8、IL-17A、IFN-γ和TNF-α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1.3)pg/ml,(69.7±22.1)pg/ml;(328.5±154.5)pg/ml,(874.5±678.5)pg/ml;(21.3±8.5)pg/ml,(68.5±32.5) pg/ml;(25.6±10.5)pg/ml,(104.5±46.8)pg/ml;(125.5±69.5)pg/ml,(408.5±185.6)pg/ml;P均<0.01]。IL-6、IL-17A、IFN-γ和TNF-α血清表达与PBC Mayo风险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8、0.618、0.519和0.614,P均<0.05。IL-17A、IFN-γ和TNF-α血清表达与ALT、ALP及CRP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2、0.521、0.493;0.614、0.603、0.532;0.727、0.814、0.659;P均<0.05。结论 PBC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6、IL-17A、IFN-γ和TNF-α表达显著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指数呈相关。
-
AMA-M2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免疫学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阳性( AMA-M2)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患者免疫学等实验室诊断特点,推进临床P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00例AMA-M2阳性的PB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AMA、SMA、LKM和PCA等5种自身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7种主要肝抗原:Sp100、PML、gp210、LKM-1、LC-1、SLA/LP和Ro-52。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ALP、γ-GT等生化指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凝血分析仪检测患者 WBC、RBC、HGB、PLT 和 PT 等血液学指标。结果患者自身抗体检测:ANA荧光模型主要包括核膜型、多核点型、着丝点型和胞浆颗粒型,阳性率分别为70%、52%、43%、3%。荧光模型组合方式包括:多核点型+核膜型、着丝点型+核膜型、着丝点型、多核点型、胞浆颗粒型以及仅AMA阳性者,阳性率分别为42%、28%、15%、10%、3%、2%,荧光滴度均≥1∶320。SMA、PCA、LKM阳性率均低于5%。患者主要肝抗原为Ro-52、gp210、PML和Sp100,阳性率分别为53%、44%、43%、24%,荧光滴度≥1∶320,而LKM-1、LC-1、SLA/LP阳性率均低于5%。 PML、Sp100及Sp100+PML与gp210的阳性一致率分别为29%、11%、7%。临床血液检测结果显示有41%的患者WBC和RBC降低,53%的患者HGB降低,38%的患者PLT降低,而有42%的患者PT延长。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有96%和93%的患者ALP和γ-GT升高。结论 AMA-M2阳性的PBC患者具有高滴度、特征性自身抗体荧光模型及自身肝抗原,结合临床血液及生化检测结果将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
血清抗线粒体抗体亚型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疗的临床评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及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亚型M2、M4、M9的诊断价值.方法 24例确诊为PBC及127例非PBC患者,系2002年9月至2007年12月拟诊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非PBC肝胆病就诊于门诊及住院者.24例PBC患者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血清中M2、M4、M9或肝活检证实诊断,非PBC肝胆病者也均检测血清中M2、M4、M9或肝活检排除PBC诊断.15例PBC患者接受正规熊去氧胆酸治疗,服用12个月以上.结果 24例PBC患者中22例M2首次检测阳性(91.67%),2例阴性,此2例分别于24周及1周后第二次检测为阳性及弱阳性.4例M4抗体阳性或弱阳性,M9均阴性.127例非PBC肝胆病患者M2、M4、M9均阴性.经熊去氧胆酸治疗的PBC病例黄疸明显减轻,临床症状缓解,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全部病例随访中1例死亡.结论 PBC在国内并非罕见,M2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PBC的特异性指标,熊去氧胆酸为首选有效的治疗药物.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与实验室诊断体会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小胆管破坏及血清高特异性抗线粒体抗体增加为特征.因其发病机制不明确,早期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以及临床医师认识不足而容易漏诊.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依据包括提示胆汁淤积的肝脏生化指标、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以及肝脏组织病理表现为非化脓胆管炎.
-
用重组M2三联体抗原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免疫检测法
目的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特异性免疫学检测方法.方法在重组质粒表达的基础上,用亲和层析进一步纯化重组蛋白后,用酶免疫吸附法检测M2抗体.结果在PBC组11例患者中全部检出M2抗体,阳性率为100%,而非PBC组75例患者中无一检出M2抗体.本法与病理检查和临床诊断的相关性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本法检测M2抗体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PBC的早期发现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IL-21增高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白介素-21(IL-2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长征医院32例首诊PBC患者和26名健康者外周血,采用ELISA检测其外周血IL-21和IL-17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百分比,以Spearman分析其与血清IL-21水平的关系.以树突状细胞负载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亚基(PDC-E2)多肽,与初始辅助性T淋巴细胞共培养,以在体外培养和诱导PDC-E2反应性Th17和Treg细胞.在该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 ng/L的IL-2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体系中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PBC患者与健康人血清IL-21水平分别为569(356 ~735)和228(134 ~ 345) ng/L;IL-17水平分别为18.8(13.1 ~25.5)和7.3(4.6~9.1) ng/L;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24% (2.47% ~3.97%)和0.90% (0.48% ~ 1.19%);Treg百分比分别为3.68% (2.28% ~4.53%)和7.74% (6.23% ~ 9.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25、5.69、6.27和5.22,P均<0.01).PBC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Th17细胞百分比以及血清IL-17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和0.47,P均<0.01),与Treg百分比呈负相关(r=-0.62,P<0.01).在树突状细胞与初始Th细胞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外源性IL-21时,Th17和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83.8±4.3)%和(3.8±0.7)%,未加时分别为(72.0±6.8)%和(6.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和2.62,P均<0.01).结论 IL-21可能通过调节PDC-E2反应性Th17/Treg平衡而参与了PBC的发病机制.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树突状细胞中细胞因子及其信号转导抑制分子变化的意义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SOCS)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树突状细胞(DC)及其表型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以研究SOCS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10例PBC患者和8名健康人,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DC表型CD83、CD86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IL-12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用免疫印迹法(WB)测定DC中SOCS1和SOCS3水平;并评价分析这些指标在2组中的变化特征.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中DC细胞表型CD83、CD86和HLA-DR 的表达率分别为(79.4±4.8)%、(86.5±6.3)%和(90.0±3.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表达率[(68.3±4.1)%、(74.2±6.3)%和(83.6±7.6)%,t值分别为5.340、4.120和2.514,P均<0.05];DC分泌的IL-12和IFN-γ含量分别为(53.5±11.1)、(32.0±9.0)ng/L,与健康对照组的细胞因子含量[(32.1±10.7)、(15.4±8.1)ng/L]相比,IL-12和IFN-γ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4.123和3.818,P均<0.01);IL-10含量为(7.0±4.6) ng/L,与健康对照组[(5.8±4.2) n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3,P>0.05);WB检测PBC组DC中SOCS1和SOCS3的表达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PBC患者体内DC更倾向于成熟状态,其抗原递呈能力明显增强,SOCS的低表达可能与免疫平衡紊乱和免疫耐受破坏有关.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类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抑制因子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异性AMAM2抗体在5 011名体检者中的筛查分析
目的在健康体检者中筛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特异性AMAM2抗体,并对AMAM2抗体阳性者进行分析.方法设计克隆表达了一抗原蛋白三联体,命名为BPO,它包含了AMAM2抗体识别的人源BCOADC-E2、PDC-E2和OGDC-E2的抗原表位片断.利用纯化的重组BPO,建立了PBC特异性免疫学诊断方法.ELISA法筛查5 011名体检者,进一步分析AMAM2抗体阳性者的生化和免疫指标.超声检查或ERCP检查排除非PBC异常.结果 5 011名体检者中有8名AMAM2抗体阳性(阳性率0.16%),其中7名为女性,1名为男性,年龄均在40岁以上.4名AMAM2抗体阳性者有不明原因的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酸转肽酶的增高,虽无PBC的临床症状(如疲劳,皮肤瘙痒或黄疸),但其中有3名符合美国肝脏病学会推荐的PBC诊断标准.有两名行肝穿刺检查,均符合PBC病理学特征.结论无症状PBC患者在中国并不少见.
-
中国154家实验室检测抗平滑肌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的比对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中国检测平滑肌抗体(ASMA)和抗线粒体抗体(AMA)工作现状,为改进其检测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性研究.共有154家实验室(至少参加1个项目的检测比对工作)自愿报名参加全国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多中心比对分析.由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风湿免疫病诊疗关键技术临床推广及转化应用研究”项目组(以下称“项目组”)制备比对样品(液体血清),包括5份ASMA比对样品和5份AMA(包括AMA-M2亚型抗体检测)比对样品,并于2012年12月15日常温下将比对样品发放至各实验室.要求各实验室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按照各自实验室常规方法检测比对样品,并于2013年1月14日前将检测结果以及检测所用方法填入统一表格寄回项目组.项目组采用Excel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符合率分析和滴度回报率分析.结果 ASMA-1为ASMA阳性,余为ASMA阴性.AMA-3和AMA-4为AMA及AMA-M2双阳性,余为AMA及AMA-M2双阴性.参加ASMA、AMA和AMA-M2检测比对工作的实验室数目分别为103家、103家和138家.ASMA、AMA和AMA-M2比对品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57.3%、66.5%和93.5%,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6.8%、99.0%和97.8%.间接免疫荧光法是检测ASMA和AMA的主要方法,但该法阳性符合率较低,分别为57.6%和65.2%,且2个项目的滴度回报率亦较低,分别为39.1%和43.5%.同时回报AMA和AMA-M2检测结果的实验室占总回报实验室的57.0%.结论 2012年我国临床实验室检测ASMA和AMA比对品的阳性符合率尚不理想,阴性符合率较好.AMA-M2检测符合率均较好.IIF法检测ASMA和AMA的滴度回报率较低.目前亟需规范和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检测质量.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浆microRNA 表达谱的初步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浆微小RNA(mi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上海松江中心医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19例PBC患者的血浆,同时收集了性别年龄与PBC患者相匹配的10名健康体检者和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浆,从中选取3例PBC患者和3名健康体检者,应用芯片技术进行miRNA表达谱筛选.针对筛选出有表达差异的miRNA,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收集的3组标本进行验证,统计学分析和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差异miRNA的临床价值.结果 芯片结果显示PBC组与对照组共有16个差异表达miRNA.qRT-PCR验证发现,与正常组相比,PBC组miRNA-572和miRNA-575表达明显上调(P<0.05),miRNA-92a-3p和miRNA-4516表达明显下调(P<0.05).而与非PBC肝硬化组相比,PBC组miRNA-92a-3p和miRNA-4516表达下调(P<0.05).miRNA-92a-3p在评价PBC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86~ 1.00),当佳临界值为1.26,敏感度92%,特异度80%.miRNA-4516在评价PBC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89(0.75 ~1.00),当佳临界值为1.16,敏感度85%,特异度70%.miRNA-92a-3p和miRNA-4516在鉴别诊断PBC和非PBC肝硬化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 (0.68~0.99)和0.76(0.57 ~0.96).当miRNA-92a-3p取佳临界值为1.08,敏感度89%,特异度81%.当miRNA-4516取佳临界值为1.06,敏感度77%,特异度68%.结论 PBC患者血浆中特异表达的miRNA对PBC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