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

    作者:李大鹏;吴燕;岳佳伟;王家伦;胡浪;黄永辉

    背景:采用生长因子等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是目前椎间盘退变治疗的研究热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能促进髓核细胞增殖、促进功能性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但其机制仍未阐明.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取第3代细胞给予不同质量浓度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0,20,50,100,200μg/L)进行刺激,采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100μg/L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作用于髓核细胞,采用Western-blot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并通过LY294002的应用检测PI3K/Akt通路的抑制对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质量浓度增高,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0μg/L)能显著促进p-PI3K和p-Akt的表达(P<0.01),而LY294002能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促进作用(P<0.01);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0μg/L)能促进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P<0.01),而LY294002能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的促进作用(P<0.01);③因此认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

  • 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四):麦肯基对下腰痛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军

    1 麦肯基 (McKenzie)对下腰痛总的治疗原则 [1] McKenzie认为通过手法和松动术获得的运动范围增加也可以通过某一种形式的练习获得.当练习以某一种频率进行时,则形成一种节律性被动牵伸.这时练习则可能视为一种松动术.相似的方式,被动的松动也可被视为一种手法治疗.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教会患者自我进行脊柱"松动"和"手法"是可能的.在治疗的初始阶段,减少治疗师的操作,大程度地发挥患者自身的"技术",患者会由此意识到其疼痛减少和恢复极大程度地是因为自我努力的结果.因此, McKenzie选择两种治疗力量(治疗师产生的力量和患者产生的力量)进行力学治疗.治疗师产生的力量包括按摩、手法和徒手、持续或间歇牵引.患者产生的力量可以是静态的,如:患者改变并保持一种新的姿势;也可是动态的,如:患者进行练习.

  • 应用氨甲喋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护理32例

    作者: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累积脊柱的慢性炎症性免疫病,其发病率为0.3%,多见于青年男性,16~32岁发病较多.病变早期呈转移性,上行性腰背疼痛,下腰痛多见,伴有困倦乏力、消瘦气短、贫血症状、活动受限、晨僵、夜间翻身困难、起床费力,少数患者可伴有发热.2002-2004年,我院收治3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采用氨甲喋呤化疗法,效果良好,治疗后均能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现报道如下.

  •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作者:杜杰;张福金;张国龙;韩文良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由椎间盘内部结构改变及炎性因子作用所致;临床表现为下腰部、臀部、股骨大转子部位疼痛,但很少波及膝关节以下;神经根紧张试验及CT检查无阳性发现;非手术疗法有较好疗效.

  • 海训青年战士下腰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作者:洪加源;康两期;丁真奇;练克俭;郭林新;林斌

    目的对海训青年战士下腰痛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方法通过发放腰痛调查表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2002年6月-2005年9月参加海训的3 200名现役士兵进行腰痛发病状况调查.结果海训条件下战士下腰痛的患病率为55.90%,明显腰痛的患病率为31.80%;长期海水浸泡可诱发战士下腰痛(检出率为73.02%).结论通过调查发现海训青年战士下腰痛与特殊训练环境、心理、组织管理和个体等因素有关.

  • 联合肌松剂及物理因子治疗对下腰痛急性发作的疗效

    作者:元香南;张志强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肌松剂及物理治疗对下腰痛急性发作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下腰痛患者94例,随机分为3组:物理因子治疗组(n=30);盐酸乙哌立松组(n=29);联合治疗组(联合应用物理因子治疗及盐酸乙哌立松,n=35).结果 经过10d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主观症状、疼痛评分(VAS)、弯腰试验及生活质量评定(SF-36)均显著改善,并且显著优于另两组(P<0.O5).结论 通过肌松剂(盐酸乙哌立松组)及物理因子的综合治疗,可有效缓解下腰痛的急性发作.

  • 腰椎体间融合器在下腰椎疾患中的应用

    作者:杨礼庆;付勤;王海义;王欢;许晓军;田野

    分析12例应用腰椎体间融合器(Cage)治疗腰椎不稳或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后路融合,单纯Cage融合4例,复位固定系统RF+Cage 5例,DYNA-LOK系统+Cage 3例.术后随访12~19个月,植骨块均得到骨性融合.其中疗效优7例,良5例.因此Cage适用于治疗下腰椎不稳和腰椎滑脱,并能获得骨性融合.

  • 下腰痛影像诊断的综合效价分析

    作者:谢幼专;侯筱魁;张蒲;赵杰

    对61例下腰痛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效价.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进行了3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费用占总费用的11.67%,脊髓造影占24.67%,CT占14.33%,CTM占7.33%,MRI占42%;常规X线摄片对骨性结构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为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提供依据.因此,在下腰痛的诊断过程中,必须合理地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合理的花费达到正确诊断,节约卫生资源.

  • 下腰痛的影像学过度诊断及对策

    作者:朱锦宇

    下腰痛的发病率很高,就诊的患者人次居骨科就诊患者的首位.当前临床上存在下腰痛影像学的"过度检查",原因包括医方的利益驱动、医生过分依赖影像学、医生的防御性医疗以及患者方面的因素.针对下腰痛患者不同的症状和体征选择个性化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办法.

  • 下腰痛综合征的诊治与人文思想

    作者:张雄良;郝永强

    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病症,轻者可影响患者生活,重者可使患者丧失劳动力.它的发病原因有很多,治疗方法各有不同.在下腰痛的诊断中要按照适度医疗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检查;在下腰痛的治疗中须按照优化医疗的原则选择佳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中要注意结合人文思想来提高下腰痛的治疗效果.

  • 下腰痛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思考

    作者:吴庆连;徐晶

    下腰痛是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虽多,但并无特效疗法.因此,下腰痛的诊治比较棘手.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8年12月因下腰痛住院的936例患者的诊治过程,探讨如何在科学的临床思维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提高下腰痛的诊治水平.

  • 产后6周妇女腹部核心肌厚度变化的超声学研究

    作者:宋成宪;蔡款;刘益芬;林君;李太良;陈广恩

    目的 通过肌肉超声,观察自然分娩后6周妇女腹内斜肌(IO)、腹外斜肌(EO)及腹横肌(TrA)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1-12月到该院进行常规产后复查的健康自然分娩产妇20名(产妇组),另选取在该院实习或工作的未孕青年女性20名作为对照组.使用超声成像技术分别测量上述女性仰卧位平静呼气末、腹式呼吸吸气末、腹式呼吸呼气末右侧IO、EO、TrA的厚度,并计算上述肌肉厚度的变化率.结果 产妇组平静呼气末TrA厚度小于对照组(P=0.026),而IO及EO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组TrA厚度变化率小于对照组(P=0.011),而IO及EO厚度变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6周妇女TrA厚度及收缩能力较未孕青年女性下降,为进一步研究妊娠相关下腰痛(PLBP)与腹部核心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研究思路及一定的理论基础.

  • 护士下腰痛的原因分析及防护策略

    作者:李石荣;陶艳玲;陈武;李上蓉;丁玲;陈娟慧

    目的 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下腰痛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预防护士下腰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护理人员下腰痛基线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15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下腰痛1个月内发生率为21.83%,1年内发生率为58.88%.护士1年内下腰痛的发生率与性别、工作年限、平均照顾患者数、值班型态和有无搬运工具有关.女性、工作年限长、平均照顾患者数多、长时间轮APN班或搬运时无辅助工具,发生下腰痛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护理人员下腰痛的发生率较高,并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护士下腰痛的发生率与工作中有无正确防护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管理者应提高护士对下腰痛的防护意识,加强实行正确的防护策略.

  • 封闭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54例

    作者:刘冠宇;张利恒

    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继发于腰椎小关节疾病在20世纪初就已经被认可.然而,腰椎小关节综合征临床上往往被腰椎间盘疾病掩盖,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一些患者误诊及治疗不当[1].1971年,Rees等[2]报道经皮小关节神经横断术治疗所有类型的背部和腿部疼痛达到了99.8%的成功率,这使大家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重新产生了兴趣.因为其他研究者无法复制Rees的实验结果,所以Shealy[3]在1974年开始进行腰椎小关节神经的经皮射频凝固手术.而Mooney等[4]注射生理盐水和利多卡因到腰椎小关节,试图确定小关节综合征的疼痛辐射模式,但关节腔内封闭技术自此形成.目前国内极少有医生应用封闭技术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进行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 封闭 腰椎 下腰痛
  • 老年人下腰痛的诊疗进展

    作者:武媛媛;刘忠良

    下腰痛(LBP)是指一组以下背、腰骶和臀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是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等领域的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LBP是成年人常见的疾患,其年患病率约为36%~76%,成年人中48%~ 85%曾经有下背痛经历[1].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劳动中对腰椎的过度使用,错误使用,废弃使用,都使腰痛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近一项研究表明,欧洲国家平均每人每年因腰背痛所产生的费用有大约1 322欧元[2].基于腰痛对人类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医学界已经把腰痛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 椎弓根螺钉落差复位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42例临床分析

    作者:宋银冬;崔明宇;史峰军;李丹丹;李刚

    腰椎滑脱症公认的手术治疗原则是神经减压、滑脱椎体复位和融合固定.2004年1月-2010年6月年本科应用椎弓根螺钉落差复位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4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腰椎滑脱症患者142例,男性83例,女性59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2.4岁;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有持续的下腰痛,75例伴有下肢放射痛,61例有间歇性跛行病史;L4/L5滑脱95例,L5/S1滑脱47例;按Meyerding 分级:Ⅰ度滑脱56例,Ⅱ度滑脱83例,Ⅲ度滑脱3例;滑移程度为15%~67%,平均滑移程度为(36.2±11.3)%;退变性滑脱75例,峡部裂性滑脱67例.

  • 椎管内注射激素的危害

    作者:周春燕;杨桐伟

    椎管内注射激素已被广泛地用于治疗下腰痛,治疗的有效性及基础理论等研究已很深入,但硬膜外注射激素对人体有一定危害.

    关键词: 椎管内 激素 下腰痛
  • 多排螺旋 CT 在腰部肌群形态学参数测量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付卫光;刘硕;丁军;安俐莹

    目的:探讨行螺旋 CT 平扫检查患者腰部肌群密度和面积的变化,并通过量化分析得出不同年龄及性别间腰部肌群退变的程度。方法:收集240例腰部 CT 扫描重建图像(体检者包括下腰痛患者),按年龄分为6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79岁年龄组)。在不同的腰椎横突水平测量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横断面积(CSA)和平均 CT 值。采用 Toshiba Activion 16排螺旋 CT 扫描,采集范围从腰1至骶1。结果:①同年龄组(70~79岁年龄组除外)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相同椎体水平男性腰肌 CSA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P <0.05);②相同椎体水平男性腰大肌 CSA 在20~29岁、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0~59岁、60~69岁和70~79岁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40~49岁年龄组男性竖脊肌 CSA 大于50~59岁年龄组(P <0.05);④女性腰肌 CSA 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79岁年龄组相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⑤相同水平男性和女性竖脊肌密度均值低于腰大肌和腰方肌均值,且下降速度更快,腰大肌密度均值相对高。女性竖脊肌密度均值较男性更低,且在70~79岁年龄组下降变化为明显(P <0.05)。结论:多排螺旋 CT 可以用以诊断腰肌退变情况。

  • 内热式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的效果研究

    作者:张东平;钱向东;邓海燕

    目的: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患者进行内热式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蒙自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疼痛科收治的2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对观察组115例患者进行内热式针灸治疗,然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患者进行内热式针灸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

  • 用点拨通督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下腰痛的效果研究

    作者:梁振新;董升

    目的:观察用点拨通督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下腰痛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为治疗组患者采用点拨通督手法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进行腰部牵引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经秩和检验,P=0.009<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点拨通督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下腰痛的疗效确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547 条记录 13/28 页 « 12...10111213141516...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