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比索洛尔干预对于ACS患者急诊PCI术后QRS-T夹角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陈海威;李娜;王磊;翟红霞;夏云峰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干预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QRS-T转角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100例ACS患者,急诊PCI术开通罪犯血管,术后分为比索洛尔组和常规治疗组.另选50名年龄相似,非冠心病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前和术后额面QRS-T夹角情况与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PCI术前额面QRS-T夹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4.528,P=0.033).在急诊PCI后第三天可见比索洛尔组ACS患者额面QRS-T夹角明显回落(74.9±11.2°vs.50.3±15.2°,P<0.05).比索洛尔治疗与ACS患者急诊PCI术后额面QRS-T夹角改变(r=0.783,P=0.013)成正相关,而与MACE发生率(r=-0.512,P=0.034)存在负相关.ACS患者急诊PCI术后使用早期加用比索洛尔治疗后可以使MACE发生风险降低23%(P=0.012)、△额面QRS-T夹角(每增加1°)使MACE风险降低8%(P=0.041),而Gensini评分(每增加1分)使MACE发生风险升高32%(P=0.035).结论:ACS患者PCI术后早期应用比索洛尔治疗可以促进额面QRS-T夹角水平回落.额面QRS-T夹角回落幅度与MACE的发生相关.

  • 不同剂量ASA对PCI术后患者血浆TXB2和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唐念中;陈少萍;王君;赵仙先;郑兴

    目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阿司匹林的剂量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虽然国外多个大型临床研究发现PCI术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100mg/d)较高剂量阿司匹林(300 mg/d)可同样预防缺血事件,而且还可以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但这些研究均未对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活化情况进行检测,我们通过对PCI术后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患者血浆中血栓烷素B2(TXB2)和P选择素的水平的检测,为PCI术后阿司匹林合理剂量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方法:我们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连续入选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置入了支架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阿司匹林组(PCI术后阿司匹林100 mg/d)和高剂量阿司匹林组(PCI术后阿司匹林300mg/d服用3个月后改100mg/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分别于服用阿司匹林前以及PCI术后5-7天检测血浆中TXB2、P选择素水平.结果:与服用阿司匹林前相比,服用阿司匹林后,各组血浆中TXB2和P选择素均有明显下降,PCI术后两组间血浆中TXB2和P选择素的水平均无显著差异.结论:PCI术后低剂量阿司匹林(≤ 100mg/d)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活化的效果与高剂量阿司匹林(300mg/d)相同.

  • 替罗非班对畸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的影响及近期预后评价

    作者:蒋庆渊;陆铭

    目的 观察和分析盐酸替罗非班对畸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心电图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2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入院64例STEMI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行PC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PCI术前开始采用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和心电图,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前血流情况两组没有差异,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3级发生率为93.75%,常规PCI的对照组术后TIMI3级血流为81.25%,观察组患者恢复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出血并发症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畸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在心电图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24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对STEMI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采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明显改善心电图上出现的缺血性J波,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的患者采取择期PCI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高振军;张莉;周殷;陈志琳

    目的:观察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AM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6~2010-06期间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再通的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择期PCI治疗者53例,未行PCI者6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选用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阿斯匹林、调脂类等药物,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PCI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随访期间无心源性猝死及再梗发生,心绞痛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溶栓冠脉完全再通率低,此类患者择期PCI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ST段 心肌梗死 PCI术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孟丹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选取共3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PCI术后并发症,总结常见并发症的种类、发病因素及护理方法.结果 通过严密观察,总结出再灌注心律失常、迷走神经反射、穿刺部位出血等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护理,配合治疗,患者症状能得到及时缓解,均康复出院.结论 加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病情观察,有助及时发现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 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血清sCD40L、HMGB-1水平的影响

    作者:马广慈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PCI术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7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9例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各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sCD40L、HMGB-1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变化情况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69.23%(2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血清sCD40L、HMGB-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血清TC、LDL-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对照组为7.69%(3/3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CI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血清sCD40L、HMGB-1及血脂水平,改善心功能.

  • 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脏功能及再灌注指标的影响

    作者:高倩

    目的 探究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功能及再灌注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心功能水平、再灌注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再灌注指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PCI术可有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利于改善心肌再灌注指标,提高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 冠状动脉PCI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对策

    作者:杨晓霞;张秀萍;李俊英

    经皮冠状动脉PCI术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效果可靠的优点.但由于部分患者存在潜在危险因素和术者操作的原因,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心绞痛复发、动、静脉瘘;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低血压、拔管时迷走神经反射等.现将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报道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合并心室电风暴的护理

    作者:袁磊;王晓玲;杨小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期间,心肌电活动极不稳定,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心室颤动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病突然,患者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等,如不及时救治,可造成死亡.心室电风暴又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ICD电风暴、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1].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科于2008年5月~2011年8月收治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 vention,PCI)术后合并心室电风暴,经反复电击除颤均抢救成功,其中1例患者先后共除颤42次.9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治疗,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的效果探讨

    作者:孙卫萍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应用的可行性效果,建立完善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 随机将行PCI术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满意度及对疾病的掌握情况均明显提高.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患者中,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 替米沙坦对胱抑素C升高患者行PCI术治疗时的影响

    作者:李旭东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胱抑素C(CysC)升高患者肾功能影响。方法:62例择期PCI术患者,随机分成替米沙坦治疗组(CysC升高+等渗对比剂组+替米沙坦)32例,对照组(CysC升高+等渗对比剂组)30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CysC、β2-微球蛋白(β2-M)均有所上升,但治疗组上升幅度明显下降(P<0.05);两组CIN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PCI术前胱抑素C升高患者,在采用等渗对比剂基础上术前口服替米沙坦可进一步减轻肾功能损害。

  • 延续性护理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护理效果与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陈丽娟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护理效果与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与依从性.结果:(1)试验组饮食控制、用药依从性、适当运动、定期复查得分分别为(3.34±0.61)分、(3.27±0.65)分、(3.41±0.51)分和(3.23±0.6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康复知识和预防行为评分分别为(84.65±10.72)分和(80.61±11.7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坚持服药时间为(9.8±1.8)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1.6)个月(t=6.725,P<0.05).结论: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患者康复知识和预防行为的认知能力,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冠心病介入治疗两种穿刺方法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与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红霞

    自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展以来,临床上主要采取股动脉作为常规入径,此方法的缺点是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体位受限多,术后出血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介入治疗依从性低等缺点,尤其是手术前后强化抗凝、抗栓药物的应用,使得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rans femoral intervention,TFI)后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更细更大腔导管的出现,PCI术入径的选择也开始转向更细小、更微创的桡动脉,即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s,TRI),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笔者对冠心病介入治疗2种穿刺方式的并发症、治疗依从性进行观测,并探讨并发症与动脉解剖学基础的关系.

  •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1例

    作者:刘新兵;史骏;冯六六;查爽英;黄红漫;周明成;许其谈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syndrome)又称Dressler综合征,表现为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心包积液,多数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11周,少数见于1周内,总发生率为1%~10%.自临床广泛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来,本征已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出现多浆膜腔积液患者.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关系

    作者:张志;许海涛;许文虎;刘紫东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是影响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虽有许多治疗措施,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于PCI术中的无复流应该重在预防.近年研究发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各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如凝血系统、心脏利钠肽系统)及炎性反应等被激活,并与心肌梗死的预后相关[1].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等与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探寻无复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 两种动脉穿刺路径对行急诊PCI患者的护理效果

    作者:孙广晓

    目的 探讨急诊PCI患者两种动脉穿刺路径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本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3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68例患者采用经桡动脉穿刺路径,而对照组68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入路穿刺,对2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SDS和S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迷走反射、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0.3%和7.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较对照组均未出现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桡动脉入路和股动脉入路均可能出现并发症,但桡动脉入路术患者较少出现迷走反射和穿刺部位血肿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

  •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静息心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陆卫红;杨传高;张涛;赵小溪;张煜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是猝死的高危人群[1],大约2/3的猝死为冠心病所致,一半以上ACS患者的死亡表现为猝死,在该部分人群中,75% ~ 80%患者是由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2].AC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促发因素主要有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1].ACS急性期即24 h内猝死的发生率高,主要与冠脉病变程度、电解质紊乱、PCI术后缺血再灌注等因素有关[3],但是远期猝死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本研究分析ACS患者PCI术后1个月静息心率的水平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术期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和腺苷疗效观察

    作者:陈解忠;丁志坚;王新;孙勇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腺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2011年本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选择应用替罗非班、腺苷组及对照组各25例,行介入治疗者,腺苷140μg/(kg·min)静脉推入,于术前6 min内推完.股动脉穿刺完毕后,静脉内推注替罗非班(tirofiban)10μg/kg.3min推完,后以0.15μg/(kg·min)于24 h匀速静脉泵入.结果 行PCI术的患者中用替罗非班、腺苷组冠脉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比例更高.术后半年复查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I(心脏指数)、SVI(每搏指数)增加,LVEDV(左心室舒张未期容积)、LV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术期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和腺苷有助于改善无复流,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 经皮冠脉介入术临床护理路径及术后延续性康复治疗的随访研究

    作者:高瑞英;高润英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迫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而成为严重的人类健康课题.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技术[1],国内紧急介入治疗的发展速度一直较快,PCI的应用挽救了大量具有致死性危险的冠心病患者生命,国内冠心病患者的长期存活率越来越高.因此,有关学者从开始重视PCI治疗的成功率逐渐向关注术后中远期二级预防的规范性目标转移.为进一步满足ACS患者PCI围术期护理需求及术后中远期康复目标,本院结合PCI术临床护理特点,设计了与心血管康复理念相适应的PCI临床护理路径及术后延续性康复治疗模式,本研究将评价相关路径创新及术后延续性康复治疗模式改造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碎裂QRS波心电图1例

    作者:王欣;邹竞竞;吴凯

    患者男性,79岁.4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经休息或口服利尿剂缓解,元典型心绞痛症状,未经系统治疗.于2004年12月气短加重,不能平卧.心电图(ECG)(图1A)示:P波顺序出现,I、Ⅱ、Ⅲ、aVF、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振幅、时间均正常,ST-T改变(STI、aV1、V4~V6呈下斜型下移达0.3mV,TI、aV1、V4~V6倒置0.2~0.5mV).此后症状反复发作,于2005年1月行PCI术.造影示:中间支近段闭塞100%.RCA远端闭塞100%,3级桥侧支形成,未行支架术.2005年6月行冠脉搭桥及主动脉瓣换瓣术.2006年7月ECG(图1B)示:RI振幅改变,Ⅲ、aVF导联呈QS型,ST-T改变.

395 条记录 10/20 页 « 12...78910111213...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