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选子宫肌瘤供血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与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剂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子宫动脉造影,对子宫肌瘤患者82例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注入聚乙烯醇(PVA)进行栓塞治疗,术后均随访12-24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及瘤体大小变化情况.结果 78例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临床症状全部缓解或恢复正常,80例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有效率为97.5%.结论 超选肿瘤供血动脉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
输卵管积水介入栓塞治疗160例临床体会
目的 通过对160例输卵管积水患者进行介入性输卵管栓塞治疗,探讨该方法对于输卵管积水患者进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前对积水进行预处理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60名因输卵管积水造成不孕的患者,应用微导管将铂金微弹簧圈送至输卵管间质部及峡部,对积水的输卵管进行栓塞.结果 栓塞成功157例,无法栓塞1例,栓塞后弹簧圈发生移位2例,栓塞成功率98.2%.结论 介入性输卵管栓塞术作为输卵管积水预处理的一种新方法,与目前常用的几种输卵管积水治疗方法如输卵管切除、结扎、造口和抽吸等相比,具有无手术及麻醉的并发症,安全有效,对卵巢功能无影响等特点,可使输卵管积水患者IVF-ET时避免受到输卵管积水的影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新技术.
-
32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对32例行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围术期密切的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等总结出规范性护理措施.结果 2例术后偏瘫(其中1例术前已偏瘫),1例一过性失语,30例治愈出院,在3个月回访中,2例偏瘫患者可以下床行走,32例患者无再出血.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术后密切的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重要条件.
-
血管内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的初步经验
临床上对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部位的判断常常困难,又容易漏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柱塞活疗是诊断和治疗下消化道出血十分重要又有效的微创方法.
-
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73例分析
目的:总结使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探讨手术适应症、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对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62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26例,Ⅲ级29例,Ⅳ级8例,Ⅴ级2例.其中62例行急诊栓塞,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术后常规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给以3H(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57例,栓塞达90%12例,栓塞在90%以下4例,死亡2例.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疗效可靠的优点,对破裂的动脉瘤行急诊栓塞治疗及术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
输卵管积水的栓塞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的栓塞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输卵管积水造成不孕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0例,主要采取栓塞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30例,采用传统的整形结扎方式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数据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介入栓塞术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中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 1例死亡,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3例痊愈.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但还需随访观察.
关键词: 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SDF-1A、TGF-β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A,SDF-1A)、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2月~2014年6月间百色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68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开颅动脉瘤夹闭组(对照组)和介入栓塞治疗组(栓塞组),每组各3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SDF-1A、TGF-β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栓塞组患者治疗良好率为55.88% (19/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41% (10/34)(x2=4.870,P=0.027);而且,栓塞组患者的复发率仅为11.76%(4/34)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35% (11/34) (x2 =4.191,P=0.041);但两组患者不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别(x2=0.086,P=0.770);治疗后,栓塞组患者记忆力和回忆能力得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患者在定向能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和语言能力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DF-1A、TGF-β和TNF-α的水平均明显下降,IL-10的水平则显著升高,且栓塞组患者上述4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可提高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记忆和回忆力,减轻炎性应激水平.
-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血管瘤作为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有其自身的生长特点及好发部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等待观察、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血管栓塞及硬化剂注射等,亦可以联合应用两种或以上治疗方案,但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案,都有其不良反应.因此,应充分结合血管瘤的大小、部位、生长时期以及治疗成本、不良反应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现对婴幼儿血管瘤的新治疗动态进行介绍.
-
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28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肝动脉栓塞治疗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肝血管瘤28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导管超选择插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后,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8个月.结果:肝动脉栓塞后肝血管瘤瘤体内碘油沉积良好,22例(78.6%)血管瘤瘤体直径缩小>50%,4例(14.3%)瘤体直径缩小<50%,2例无明显变化,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LE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分析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5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术后随访1~12个月,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
子宫肌瘤栓塞术后疼痛的治疗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盆腔肿瘤,自法国学者Ravina等于1995年首次报道将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取得了与手术切除相当的效果.下腹部疼痛是栓塞治疗术中术后突出的反应,发生率90%~100%[1],严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给患者造成了痛苦,其机理是栓塞后子宫的缺血、痉挛所致.我们应用消炎痛栓联合多瑞吉镇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栓塞治疗的护理
目的 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栓塞治疗的护理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 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的40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有效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受栓塞治疗的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实施有效护理效果较好.
-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
目的 研究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方法 对2013年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行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术后大出血的原由以及介入治疗的时机.结果 术后3天,肉眼观察所有患者的血尿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主要是手术中肾血管受到损伤导致假性动脉瘤或者是动静脉瘘,行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应介入栓塞治疗,提高疗效.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子宫动脉造影,对36例子宫肌瘤患者双侧子宫动脉注入聚乙烯醇(PVA)和平阳霉素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及瘤体大小变化情况.结果 31例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临床症状全部缓解或恢复正常,35例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有效率为97%.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破解微小脑动脉瘤的急性期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破解微小脑动脉瘤急性期行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微小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开颅手术,观察组患者行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了再出血情况,发现后立即开展了二次手术。观察组未发生再出血情况,经12个月随访亦无复发产生。对照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73.3%,观察组为88.0%,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6.7%,观察组为4.0%,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开展介入栓塞治疗获得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生命体征恢复至稳定状态,并且再出血几率较低,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肝癌TACE后残存病灶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碘油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肝癌的非外科手术方法,它具有微创、安全、见效快等优点,可以作为丧失外科手术机会的肝癌患者的一种姑息性疗法,也可作为外科手术前的一种辅助治疗,部分小肝癌甚至可取得与外科手术类似的效果[1].
-
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脑卒中、栓塞和心力衰竭是心房纤颤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所致的脑卒中,是无心房纤颤脑中风的2~7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所致的脑中风,是无心房纤颤脑中风的17倍.普通人群心房纤颤的发病率约为0.4%,60岁以下人群心房纤颤的发病率低于1%.随着年纪的增大,心房纤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8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患病率几乎达到10%.根据Framingham研究,60~69岁心房纤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是21‰,70~79岁心房纤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是49‰,80~89岁心房纤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是71‰.虽然心房纤颤的治疗取得突破,但抗凝治疗和预防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的栓塞治疗仍然是心房纤颤治疗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许多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
41例颅内单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41例颅内单发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过程,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7月本院经介入栓塞治疗的41例急性出血期颅内单发动脉瘤的治疗经过。结果41例颅内单发动脉瘤介入栓塞成功40例,成功率为97.56%,41例中28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其中1例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发生弹簧圈脱逃,改为开颅血管内取圈并动脉瘤夹闭术,无致死病例,术后经过6个月至1年的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单发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相对成熟,但作为手术医师,不仅需要掌握介入栓塞技术,更需要熟练掌握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作为技术后盾,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并发症。
-
介入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有阳性发现的病例行药物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 28例动脉造影阳性发现率75%,其中16例行栓塞治疗,5例行药物灌注,均止血成功.结论 做好全面、细致的观察及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