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KA诱发癫痫反复发作损伤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

    作者:肖昭扬;殷盛明;彭岩;于德钦;高溪;赵杰;张万琴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反复发作(Spontaneous recurrent seizure,SRS)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影响及中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化.方法 以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制备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以是否出现SRS为标准将KA大鼠分为伴有反复发作和不伴有反复发作组,盐水为对照组.分别进行水迷宫行为测试,评价其学习记忆能力;并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化方法来观察各组大鼠中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化.结果 KA处理后,按照Racine描述标准,KA组动物发作全部达到4~5级.KA后3周大鼠19只出现SRS,16只未见SRS;Morris水迷宫发现,在5 d的空间学习记忆测试中,反复发作KA大鼠的寻找潜伏期明显长于不伴有SRS的KA大鼠和盐水对照组(P<0.01),而不伴有SRS组与盐水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伴有SRS的KA组大鼠总共穿过平台次数显著少于不伴有SRS的KA组大鼠和盐水对照组(P<0.01).TH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与不伴有SRS的KA大鼠和盐水对照组比较,伴有SRS的KA大鼠在腹侧被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脱失(P<0.01).结论 KA大鼠癫痫反复发作可能与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和在腹侧被盖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脱失相关.

  • 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对癫痫大鼠脑内Fos样表达的影响

    作者:田国红;段丽;饶志仁;黄远桂;徐燕

    目的研究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VNS)抑制癫痫发作上传通路过程中的关键核团及相关脑区. 方法利用红藻氨酸(KA)诱发大鼠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并结合F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左颈部迷走神经干电刺激后全脑及延髓内Fos的分布及电刺激的影响. 结果 VNS后脑干双侧孤束核、蓝斑、臂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有很强的特异性Fos表达,外侧缰核、丘脑室旁核、菱形核、下丘脑室旁核、杏仁中央核、终纹床核、隔外侧核、梨状皮质等脑区亦可见Fos阳性细胞.预先给予电刺激后海马、齿状回、额、顶、颞皮质区域Fos表达明显受到抑制. 结论 VNS后Fos阳性的脑区及核团可能是电刺激发挥抑痫作用的关键部位,其神经元活性的改变或递质调节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大脑皮质的功能.

  • NMDA受体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生理意义

    作者:郑功;罗建红

    在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在脑中的众多功能是由不同的受体所介导的.谷氨酸受体可分为离子型(ionotropic)和代谢型(metabotropic)两大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即为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按特异的激动剂不同又可分为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dpartate,NMDA)和non-NMDA亚型,non-NMDA包括两种受体亚型,即红藻氨酸(kairate acid, KA)和α-氨基-3-羧基-5-甲基恶坐-4-丙酸(α-aminocyclopentane-1, 3-dicarboxylate, AMPA)亚型;代谢型受体是与G蛋白偶联,经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起作用的,包括反式-氨基-环戊基-1,2-二羧酸(ACPD)与L-2-氨基-4-磷酰基丁酸(L-AP4)两种亚型[1].

  • Fluoro-Jade B法显示神经毒物红藻氨酸和MPTP致小鼠基底神经核损伤引起神经元的变性死亡

    作者:曹荣;扈慧静;王艳芹;张金萍;陈良为

    目的探讨应用Fluoro-Jade B(FJB)染色法检测基底神经核神经元变性死亡的方法.方法制备纹状体定位注射红藻氨酸(KA)损伤大鼠模型、腹腔注射MPTP损伤小鼠模型、以及培养纹状体神经元KA损伤细胞模型,用FJB荧光染色显示和分析变性死亡的神经元.结果FJB染色可清晰地显示KA和MPTP致大、小鼠损伤引起的变性神经元胞体和部分突起.在脑组织切片上,KA模型纹状体内、MPTP模型黑质致密部内分布许多FJB染色阳性的变性神经元,而对照组动物未见变性神经元.在培养纹状体神经元体系内,FJB也能清楚地显示KA损伤后变性的神经元.单位面积内计数FJB阳性神经元占培养纹状体神经元总数的比率(均值±标准差),KA损伤组为(8.42±1.09)%,较对照组(3.42±0.45)%明显增多(P<0.01).结论FJB方法快速、简便、经济、可靠.可以用于脑组织切片和培养细胞显示变性神经元,能成功检测出KA和MPTP损伤后基底神经核的变性神经元.

  • 红藻氨酸致癫痫大鼠脑内炎症反应的研究

    作者:鲁建华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痫性发作后血清和脑脊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而探讨炎症反应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建立颞叶癫痫大鼠动物模型,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痫性发作后6小时、24小时、72小时、1周血清和脑脊液中IL-6的水平,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同时观察癫痫发作后神经元的病理变化.结果 血清和脑脊液中IL-6水平在癫痫发作后6小时逐渐增加,24小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致痫24小时后出现大量神经元坏死.结论 炎症反应参与了癫痫后神经元损伤.IL-6或许可作为癫痫脑损伤后的早期外周生化标志物.

  • 生酮饮食对海藻酸致癎大鼠海马突触重建和GluR5 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向平;孙若鹏;金瑞峰

    目的探讨生酮饮食对海藻酸致癎大鼠海马突触重建和GluR5 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以海藻酸(KA)致癎的幼鼠为研究对象,采用Timm′s 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经不同饮食处理的动物海马结构和癫癎行为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海马GluR5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生酮饮食组动物自发性反复惊厥的次数(140±103)次,明显少于正常饮食组(736±375)次.KA致癎大鼠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异常Timm′s染色颗粒的平均A值均显著高于非致癎组,但生酮饮食组和正常饮食组间则无明显差异;各组动物CA3区锥体细胞层及始层的Timm′s 染色颗粒以及海马门区和CA1 、CA3区神经元的平均A值未见明显差异.KA致NFDA1后生酮饮食组大鼠海马GluR5的表达[(18938±4003)/mg总蛋白]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12879±4651)/mg总蛋白],但两组间GluR5 m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苔藓纤维发芽可能是KA致癎动物癫癎产生的原因,酮食疗法对KA致癎大鼠确有抗癫癎作用,其抗癫癎机制可能与增加幼年大鼠CA1区中间神经元GluR5的表达,使海马内抑制性突触传递增强,进而阻止癫癎活动扩散有关.

  • 红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突触素的表达变化及辛醇的干预作用

    作者:唐雄林;黄瑞雅;黄建敏;李雪斌;吴晓飞

    目的 观察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致痫大鼠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表达的动态变化及辛醇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辛醇干预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空白对照组5只,余各组20只.采用KA注射于大鼠右侧杏仁核方法制备癫痫模型.造模前30 min给予大鼠腹腔注射辛醇进行干预,并观察辛醇干预前后大鼠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区SYP的表达水平.结果 辛醇干预组大鼠出现湿狗样摇动(WDS)的潜伏期明显长于模型组(P<0.01),Patel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区SYP的表达于造模后1周逐渐升高,3周时达高峰,4周后开始下降;辛醇组大鼠海马区SYP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辛醇可抑制KA致痫后大鼠海马区SYP表达的增高,具有明显的抗痫效应,提示辛醇抗痫机制可能与抑制SYP表达有关.

  • 红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其与caspase-3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文;包仕尧;程庆璋

    目的研究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其与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ate-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3)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大鼠癫痫模型,以原位末端标记(TUNEL)及透射电镜检测癫痫发作后6 h及1、3、7 d海马神经元凋亡;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 mRNA及caspase-3阳性表达.结果 KA致痫后1 d,海马CA1、CA3及CA4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3 d时明显增多,7 d时多.3个时间组相应区域间凋亡神经元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RT-PCR结果显示,KA致痫后6 h,海马组织caspase-3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1、3、7 d caspase-3 mRNA仍持续高水平表达(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KA致痫后1 d , 海马CA1、CA3、CA4区开始出现caspase-3阳性表达, 3 d时阳性表达进一步增强, 7 d时表达强. 结论凋亡参与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迟发性死亡过程,caspase-3可能在癫痫后神经元凋亡过程中具重要的作用.

  • 神经生长因子对红藻氨酸诱导癫痫发作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冰;柳忠兰;何桂芹

    目的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癫痫发作所致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有无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红藻氨酸(KA)诱导癫痫大鼠模型,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DNA片段,检测凋亡细胞在大鼠海马CA1区的动态变化及NGF对其的影响.结果海马CA1区凋亡细胞在实验24 h出现,48 h明显增多,于72h达高峰,7 d时少.给予NGF脑室内注射后,在各相应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外源性NGF能抑制癫痫发作所致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NGF对癫痫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 海马μ型阿片受体在红藻氨酸诱导的癫痫敏感性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刘辉;高慧明;杨东辉;彭岩;宋瑷宏;张万琴

    目的探讨海马μ型阿片受体(MORs)在红藻氨酸(KA)诱导的癫痫敏感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惊厥剂量KA(10 mg/kg)皮下注射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应用微渗透泵技术在大鼠腹侧海马连续注射MOR激动剂PL017和拮抗剂β-FNA.1周后,皮下注射阈下剂量KA (5 mg/kg) 进行癫痫发作敏感性检测.结果注射阈下剂量KA后,PL017+KA组100.0%出现4级以上发作,而β-FNA+KA组只有28.6%.PL017+KA组潜伏期为(10.1±3.0)min,明显短于KA组和人工脑脊液+KA组(0.01

  • 癫癎大鼠脑内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特征

    作者:孙艺平;孙长凯;范明;赵杰;韩大跃;王吉庆;彭岩;王冬梅;宫德正

    有临床资料显示,有癫(疒间)病史或癫(疒间)发作的患者脑脊液和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升高,动物实验也证明,在各种癫(疒间)发作模型中脑内IL-6表达增加.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红藻氨酸(KA)诱导癫(疒间)发作的动物模型相关脑区中IL-6的表达特征及其与c-Fos表达的比较,进一步探讨IL-6在癫(疒间)发作中的意义及其细胞学来源.

  • 钙释放激活Ca2+关键蛋白在大鼠颞叶癫 模型海马中的表达

    作者:李瑞卿;王峰;王海军;刘自英

    目的 探讨红藻氨酸(KA)致癫模型中大鼠海马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钙释放激活Ca2+(CRAC)关键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个月的雄性Wistar大鼠,将其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大鼠海马注射1.5μl(100 ng/μl)KA,分别于术后6、12、24 h取标本备测.分别使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测定STIM1含量和STIM1蛋白动态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组织内STIM1的表达水平随时间而升高,24 h达到高峰;STIM1蛋白表达也表现出同样的动态升高趋势;术后6~24 h模型组海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模型组STIM1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随时间表达逐渐递增.结论 在颞叶癫 模型中,STIM1 表达水平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提示 STIM1表达增加可能在癫 的发生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腹侧海马强啡肽在癫痫敏感性增强形成中的表达

    作者:王静;李艺影;李小勇;张万琴

    用SD大鼠建立红藻氨酸(KA)诱发实验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ICC), 研究KA诱发的癫痫敏感性增强形成过程中(KA后1~7 d),大鼠腹侧海马内强啡肽[DYN A(1- 8)]免疫反应活性变化的时间过程.发现:KA后2 d,大鼠腹侧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DGC)层出现强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KA后4 d,其阳性神经细胞数量及免疫反应强度达高峰, K A后5~7 d,免疫反应逐渐消失.研究表明:腹侧海马DGC层强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消失出现的时间过程(KA后5~7 d)与KA诱发的癫痫敏感性增强形成出现的时间过程(KA后5~ 7 d)一致,提示腹侧海马内源性强啡肽在抗癫痫敏感性增强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红藻氨酸致癫痫大鼠血清和脑脊液中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作者:俸军林;蒋静子;鲁建华;李浩;唐永刚;林小慧;林剑锋

    目的 观察大鼠痫性发作后血清和脑脊液中C反应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在癫痫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癫痫组(40只)和对照组(8只),采用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建立动物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KA致病后6、12、24、72h,1周血清和脑脊液中CRP水平的变化,用Nissl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血清和脑脊液中CRP含量在KA致痫后6h逐渐增加,在24h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Nissl染色显示海马病理改变以致痫后24h明显,锥体细胞和尼氏体明显减少.结论 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病过程,血清和脑脊液中高水平的CRP有助于预测癫痫所致的脑损伤.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在耐药性颞叶癫癎患者中的表达

    作者:席志芹;王学峰;吴原;李劲梅;龚云;孙纪军;朱曦;肖飞;刘凤英;晏勇;郭珍立;栾国明;张建国

    MAPK14是MAPK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主要功能是涉及应激依赖的凋亡和炎症反应,可以被缺血缺氧、致炎因子、内毒素、紫外线辐射等应激性因素激活[1],侧脑室内注射红藻氨酸引起癫癎状态对海马神经元造成损害,而抑制p38 MAPK通路,对海马神经元起显著保护作用[2].因此我们测定P38及p-P38在耐药性颞叶癫癎(DR-TLE)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作用.

  • 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前深梨状皮层T区神经病理观察

    作者:杜新鲁;赵杰;张万琴

    目的和方法: 采用颞叶癫痫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模型,制备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并分别以硫瑾染色和GFAP(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ry acidic protei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前深梨状皮层T区(area tempestas,AT)内神经元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情况,并与经蝎毒(scorpion venom,SV)处理后癫痫发作敏感性明显降低的大鼠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癫痫敏感动物前深梨状皮层T区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减少,GFAP免疫反应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染色强度明显增强,(P<0.05)以剂量为100mg/kg/日的蝎毒给予动物连续灌胃三周,可明显降低其癫痫发作敏感性(P<0.05),而脑内梨状皮层T区锥体细胞脱失减轻,GPAP免疫反应活性未见明显增强.结论:推测梨状皮层T区硬化(神经元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很可能是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 NO介质在大鼠红藻氨酸诱导癫痫发作中的作用

    作者:孙艺平;孙长凯;范明;韩大跃;赵杰;宫德正

    目的:进一步探讨脑内一氧化氮(NO)介质(NO或NO衍生物)在复杂部分性及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红藻氨酸(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以NO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NA)或NO前体L-精氨酸(L-Arg)予以预处理,观察其癫痫发作行为及海马结构内NO含量(NO2-/NO3-)的变化.结果:给予大鼠惊厥剂量KA(10 mg/kg),15 min时出现湿狗样抖动(WDS),1~3 h出现全身痉挛;经L-NNA(50mg/kg)或L-Arg(40mg/kg)预处理的大鼠,注射相同剂量的KA后,其癫痫行为发生明显变化,L-NNA预处理的大鼠癫痫发作行为明显加重,表现为全身痉挛的潜伏期缩短、时间延长、死亡率提高;L-Arg预处理的大鼠癫痫发作行为减弱,WDS和全身痉挛的潜伏期均延长,发作程度减轻、时间缩短,观察时间内无一例死亡.KA给药后30 min海马结构内的NO2-/NO3-含量迅速增多,7 d时仍持续增高;与NS预处理组相比,经L-Arg预处理的动物,KA给药后3 h及3 d,其NO2-/NO-3浓度升高明显.结论:兴奋诱导性癫痫发作过程中内源性No介质的变化可能具有重要的抗发作作用.

  • 蝎毒耐热蛋白对红藻氨酸诱导的海马NPY能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作者:封艳辉;于德钦;彭岩;殷盛明;孙艺平;吴雪飞;张万琴;赵杰

    目的:观察蝎毒耐热蛋白(SVHRP)对红藻氨酸(KA)诱导的原代培养海马神经肽Y(NPY)能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原代培养10 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并用神经元特异性MAP-2抗体进行鉴定,将鉴定成熟的神经元用终浓度为20 μg/ml的SVHRP和10 μmol/L的KA处理,共孵育24 h后,分别用硫堇染色、MTT实验检测不同给药组残存神经元的数目和活力,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NPY-IR和NPY mRNA的表达.结果:MAP-2-IR结果显示85%以上为阳性成熟神经元;硫堇染色显示,同模型组比较,模型给药组未见神经元形态异常,并且神经元数目未见明显减少(P<0.05);MTT实验显示,模型给药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5);NPY-IR检测表明,模型组NPY阳性细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模型给药组NPY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RT-PCR实验表明,单独给药组海马神经元内NPYmRNA表达较其他三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SVHRP对KA诱导的原代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毒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SVHRP促进NPY合成有关.

  • 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前深梨状皮层T区GABA免疫反应活性变化

    作者:杜新鲁;赵杰;张万琴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脑内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阻断兴奋扩布及传导中起重要作用,其参与抗癫痫作用已被证实.有研究表明:前深梨状皮层T区是颞叶癫痫的始动部位.我们从前的工作已证明:惊厥剂量的红藻氨酸(Kainic acid,A)诱发SD大鼠出现急性癫痫发作后的5~7 d,动物出现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增强,而蝎毒(scorpion venom,V)可通过增强海马结构内GABA的表达,对抗其癫痫发作敏感性的形成.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并探讨其与癫痫发作敏感长期增强的可能关系,检测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和经SV处理后癫痫发作敏感性明显降低的大鼠前深梨状皮层T区的GABA免疫反应活性变化.

  • 蝎毒抗癫痫反复发作的GFAP基因调控机制

    作者:姜春玲;张万琴

    已有的资料证实红藻氨酸(Kainic acid, KA)癫痫模型具有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增强的特征,伴有海马结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的大量表达,其为海马结构反应性胶质化的神经病理学基础;用反义GFAP mRNA转染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株内不再表达GFAP.

122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