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特应性皮炎的主动免疫疗法

    作者:齐蓓;顾恒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异位性皮炎,除有特定的皮炎湿疹表现外,患者本人或其家族中可见到明显的异位性特征,即:有容易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对异种蛋白过敏;血清中IgE升高;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异位性"表现与IgE的关系密切,属于I型变态反应,而特应性皮炎的皮肤表现为湿疹皮炎类改变,又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一般认为,IgE值的高低与AD的严重程度及皮损范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皮炎的发作与加重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敏感患者局部受损皮肤接触过敏原(如尘螨等)后,抗原可与局部朗格汉斯细胞上高亲和性Fc受体上的特异性IgE结合,并提呈给T淋巴细胞,导致T细胞的增殖活化而引发湿疹皮炎的表现.

  • 小儿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4例临床分析

    作者:薛宁;潘凯丽;张静静

    目的 探讨小儿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分型分级、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对小儿LCH的认识.方法 对西京医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4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儿的发病年龄为3个月~12岁,男16例,女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皮疹、骨骼受累、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突眼、尿崩症、外耳道溢脓及其他脏器改变.不同分型组在脏器受累范围和程度指标上有明显不同.Ⅰ型Ⅰ级5例,Ⅱ型Ⅰ级4例,Ⅱ型Ⅱ级2例,Ⅲ型Ⅱ级3例,Ⅲ型Ⅲ级2例,Ⅲ型Ⅳ级8例.7例经过手术加化疗后治愈,9例单部位骨骼受累采用手术刮除后痊愈,3例行化疗方案,目前病情稳定,1例复发,1例死亡,1例遗留尿崩症,2例失访.结论 小儿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分型与分级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预后与受累器官数目与功能受损情况密切相关.

  • 朗格汉斯细胞相关趋化因子基因在尖锐湿疣表皮中的表达

    作者:冯进云;彭振辉;饶国洲;唐小平;刘玉萍

    目的:了解朗格汉斯细胞(LC)相关趋化因子基因在尖锐湿疣(CA)以及正常表皮中的表达.方法:采用Affymetrix HG-U 133A2.0寡核苷酸芯片, 对3例CA表皮和3例正常表皮LC相关趋化因子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 并应用半定量RT-PCR验证其中部分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基因芯片检测到CXCL2、 CXCL8、 CXCR4、 CCL3/CCL3L1、 CCL5、 CCL20及CCL27共7个LC相关趋化因子基因在CA表皮中的表达普遍下调;半定量RT-PCR验证表明, CCL20和CXCR4基因在CA表皮中的表达显著下调.结论:LC相关趋化因子基因在CA表皮中的表达普遍下调, 这些基因表达的下调可能与CA表皮中LC数目减少和归巢障碍有关.

  •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紫外线照射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

    作者:袁小英;张萍;冯艳君;刘玮

    目的:评估外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皮肤光损伤后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设计正常皮肤组(G1组)、单纯2MED照射组(G2组),基质+2MED照射组(G3组),含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样品外用+2MED照射组(G4)共四组,连续3天同样处理24小时后对皮肤取材,进行CDl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2组朗格汉斯细胞明显减少,G4组朗格汉斯细胞数比正常皮肤略有增多,并且树突明显增多变长.结论: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能够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照射所致的免疫抑制,其机制可能与防止紫外线照射所致的朗格汉斯细胞减少有关.

  • 使用cRNA探针的原位杂交方法与免疫组织化学双晕标记技术在皮肤石蜡切片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杨怡;魏燕燕;高剑;武胜昔;高天文

    目的:探讨使用cR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的方法在皮肤石蜡切片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20例痤疮及毛囊炎患者石蜡切片上,根据痤疮丙酸杆菌16sRNA序列设计合成cRNA探针,优化探针穿透条件,进行原位杂交,并使用鼠抗人CDla单克隆抗体同时对表皮朗格汉斯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显微镜观察双标信号的共存状态.结果:在20例痤疮患者皮肤石蜡切片的毛囊上皮,皮脂腺及导管部位获得蓝紫色原位杂交阳性信号,同时在表皮及皮脂腺处可见明确的棕黄色树突状阳性信号.结论:使用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的方法能够在皮肤石蜡切片上对微生物及表皮细胞成分进行准确定位.

  •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洁;何春年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两例患者分别为成人和儿童,均以头部肿物为首发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颅骨破坏.手术切除病灶后成人无复发,儿童一个月后颈部又发现肿物并侵犯横纹肌.2例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结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影响网状内皮系统的疾病,主要以朗格汉斯细胞浸润为主,组织学为良性,但其生物学行为却呈侵袭性、破坏性,可累及骨、肺等多个器官.

  • 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高涛;张钟;余音;冯林;阎衡

    患者男,36岁.会阴部反复红斑、斑块及溃疡1年余.患者既往有垂体瘤及尿崩症病史17年.皮肤科情况:左腹股沟见小片状浸润性斑块,中央浅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见弥漫性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样细胞浸润.增生的组织样细胞轻度异型,部分胞核呈肾型.免疫组织化学示:CD1a(+),S-1oo(+),CD68(+),Ki-67( <5%+).诊断: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 成人
  • 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孙婷;晏洪波

    目的 探讨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方法 报告1例罕见的皮损类似播散性黄瘤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该病例表现有皮肤、骨骼、垂体三系统损害.先后经过2次皮损活检及1次骨骼活检,皮损组织学特点为真皮全层弥漫分布的组织细胞,其CD1a表达阴性而S-100表达阳性,受损骨骼组织学显示典型嗜酸性肉芽肿表现,CD1a,S-100均表达阳性.结论 成人朗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罕见,误诊率高.应结合多系统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 日光相关性皮肤肿瘤中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和形态的观察

    作者:

    目的 探讨朗格汉斯细胞(LC)数量及形态变化与日光相关性皮肤肿瘤发病的关系,以及其与良恶性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脂溢性角化病(SK)、角化棘皮瘤(KA)、光线性角化病(AK)、基底细胞癌(BCC)及鳞状细胞癌(SCC)各15份标本中CDla的表达.光镜下观察各标本中LC形态的变化,病理图像分析仪测量各标本单位面积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与正常皮肤比较,SK皮损中LC的数量略有减少(P>0.05),而KA、AK、BCC和SCC皮损中LC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SK、KA分别与AK、BCC和SCC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皮损中LC的形态也发生明显变化,且在皮肤恶性肿瘤中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LC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降低,促进了皮肤肿瘤的发生,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LC的数量越少,形态变化越明显.紫外线辐射可能在这些皮肤肿瘤LC的数量和形态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 白癜风患者皮损中CD4+,CD8+T淋巴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的检测

    作者:张继玲;曹碧兰;袁伟;陈晓红;刘华庆;杨宪鲁;汪治国

    目的 探讨白癜风患者皮损中CD4+,CD8+T淋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LC)及黑素细胞(MC)在白癜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2例白癜风进展期患者和9例稳定期患者皮损处CD4+,CD8+T淋巴细胞、LC及MC进行检测,并与10例正常人皮肤进行对照.结果 白癜风患者皮损中CD4+,CD8+T淋巴细胞、LC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而MC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白癜风患者皮损中LC,CD4+,CD8+T淋巴细胞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发病,其作用模式可能是LC抗原递呈,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破坏或攻击MC,从而引起白癜风患者表皮基底层的MC减少或消失,导致白癜风的发生.

  • 尖锐湿疣皮损朗格汉斯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作者:冯进云;彭振辉;王梅菊;唐小平;黄晓峰;刘玉萍

    目的 了解尖锐温疣(CA)皮损朗格汉斯细胞(LCs)的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3例CA患者的CA皮损及其正常皮肤的LCs进行CD1a染色,光镜下对CD1a+ LCs进行计数并观察其形态和分布;使用电镜对其中6例患者的CA皮损及其正常皮肤的LCs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与正常皮肤相比,CD1a+ LCs大多散在分布于表皮下部,突起明显减少、缩短或消失;半定量计数显示CA表皮LCs数目(26.31±18.84)较正常皮肤LCs数目(72.00±27.40)明显减少(P<0.001).电镜观察发现,CA表皮LCs的朗格汉斯颗粒数目(4.00±2.94)较正常皮肤朗格汉斯颗粒的数目(10.80±4.78)明显减少(P<0.001),并且大多LCs的超微结构形态异常,呈现变性改变.结论 CA皮损LCs数目明显减少,且大多LCs呈现变性的形态学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提示CA皮损LCs的功能受损.

  • 朗格汉斯细胞通过CD207参与皮肤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免疫应答

    作者:张月强;陈婷;陈长城;朱振来;于金蕾;高继鑫;付萌;刘玉峰;李巍

    目的 探究朗格汉斯细胞是否通过CD207参与皮肤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免疫应答.方法 利用朗格汉斯细胞缺失的CD207 (Langerin)-DTA小鼠及野生型小鼠,分为对照组,胶带粘贴组及胶带粘贴后涂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组.取小鼠皮损制备苏木精-伊红(HE)切片,分析表皮厚度及炎症;制备皮损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分析浸润细胞类型及朗格汉斯细胞特异性C型凝集素受体CD207对SE的结合.结果 胶带粘贴后,小鼠表皮轻度增厚,但在CD207-DTA小鼠与野生型小鼠之间没有差异.在胶带粘贴后涂抹SE组,CD207-DTA小鼠表皮增厚程度及皮损浸润CD4阳性T细胞低于野生型小鼠.朗格汉斯细胞特异性C型凝集素受体CD207可结合表皮葡萄球菌.结论 朗格汉斯细胞可能通过CD207参与皮肤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免疫应答.

  • 朗格汉斯细胞在初发及复发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形态学变化

    作者:范向华;施健;缪旭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形态学改变与其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正常包皮、尖锐湿疣初发和复发患者皮损组织中朗格汉斯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并对其CDla表达强度进行分析.结果 CA组织中LC胞体较小,树突状突起明显减少、缩短或消失;分布偏向表皮下层,数目减少;染色强度降低;这些变化在复发组尤其明显.结论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可能减少了局部LC的数量,也削弱了LC的免疫功能,这与尖锐湿疣的复发可能有相关性.

  • 树突状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云刘;何焱玲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广泛分布于组织及器官中.在皮肤中DCs主要包括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jls,LCs)、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及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ils,mDCs)三种亚型.近年来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DCs在银屑病中的作用被大家所关注.pDCs在抗原刺激或应激下,通过分泌IFN-α启动银屑病;mDCs在抗原及IFN-α作用下成熟并迁移至淋巴结,通过抗原提呈及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参与银屑病的进展.

  • 朗格汉斯细胞在皮肤免疫学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航;王晖

    朗格汉斯细胞(LC)作为一种皮肤免疫细胞,在摄取、处理和递呈抗原,诱导T细胞反应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LC在皮肤中的免疫功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明确LC在皮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治疗相关的皮肤疾病.本文对LC的抗原呈递作用、LC迁移与成熟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牛雪丽;孙宇哲;姜航航;毛建勋;何明寰;齐瑞群;高兴华;陈洪铎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是位于表皮的免疫活性细胞,在表皮形成LCs网络监测外来病原体.稳定状态,LCs通过缓慢增殖来维持自我平衡,炎症状态,LCs通过外来细胞的填充和自我缓慢增殖来重建LCs网络.不同部位的LCs功能有差异,表皮LCs以抗原吞噬能力占优势,而引流淋巴结内LCs则以抗原提呈能力为主.LCs属于特殊类型的树突状细胞,其负调节T细胞的功能深刻影响着接触超敏反应的强度和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 糖尿病患者角膜朗格汉斯细胞与神经纤维病理改变的研究

    作者:韩治华;杨淑焕;郭卫民;刘喜燕

    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上皮下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LCs)与神经纤维病理改变的关系,分析其发病机制,并提出免疫机制在此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6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者,分析角膜神经纤维形态、数量、长度、角膜知觉和LC细胞密度,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神经纤维数量和长度、分支数量明显降低,神经纤维弯曲度明显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中央和周边上皮下的LC密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 P<0.05)。同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C密度和神经纤维密度(r=0.461,P=0.011)、长度(r=0.519,P=0.002)间存在线性相关。同时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中央的知觉较对照组明显减退( 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下神经纤维明显受损,角膜知觉减退,LC细胞数量增加,提示这种改变可能是免疫机制介导所致。

  • 口腔白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谢舒乐;杨宏宇;黄敬东;王宇帆;金龙;张珊珊

    目的:分析口腔白斑(OLK)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表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10例正常黏膜、10例单纯增生白斑和20例异常增生白斑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标记 CD1 a、CD209、CD123、CD83的表达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样本中 CD1 a、CD209均有表达。固有层内 CD1 a 阳性郎格汉斯细胞(LCs)数量随病变程度逐渐升高,且异常增生白斑组高于单纯增生白斑组及正常黏膜组(P <0.01)。异常增生白斑及单纯增生白斑中 CD209阳性 DCs 被大量召集,其数量显著高于正常黏膜。正常黏膜中未见 CD123及 CD83表达,但在单纯增生及异常增生白斑中 CD123阳性和 CD83阳性细胞数逐渐升高(P <0.01)。结论:朗格汉斯细胞、间质 DC 及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在 OLK 间质的表达水平增加逐渐成熟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密切相关,在 OLK 发展过程中均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成人多系统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龙晓丽;向正敏;周漫天

    患者男,26岁,6月前无诱因右上臂胀痛,1月疼痛加重就诊。查体:右上臂稍肿胀。DR示双肺间质性改变,右侧肱骨囊状透亮区。CT平扫及增强示双肺纹理增多粗乱,网格状密度增高影,以双上肺为甚,其内见小结节、薄壁囊腔、扩张支气管影(图1)。右侧锁骨上窝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双侧多发肋骨及右肱骨不同程度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内有软组织密度影,不均匀强化。MR示右肱骨干骺端大片状长 T 1长 T 2骨质破坏区,边缘欠清,信号欠均匀,肿块突破骨皮质浸入软组织内,肿块强化不均匀(图2~4)。实验室检查:球蛋白32.70 g/L;白细胞计数14.09×109/L;中性粒细胞78.91%;淋巴细胞12.5%。右肱骨近端及锁骨上窝淋巴结活检术,术中见右锁骨上窝3个肿大淋巴结,完整包膜,剖开后见呈鱼肉状组织,右肱骨骨肿瘤活检术见骨皮质尚完整,内呈黄色干酪样坏死组织。病理检查示右锁骨上窝淋巴结及右侧肱骨近端确诊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枕骨亦见骨质破坏。DR及 CT示骨盆多处见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图5,6)。

  • 透皮免疫:一种新的免疫接种途径

    作者:孙艳丽;王希良

    透皮免疫(17ranscutaneous immunization,TCI)作为一种新的疫苗接种途径,与其它接种途径相比,在提高疫苗的接种速度、增加接种的安全性及依从性、不需要专业人员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新老传染病以及生物战剂的广泛关注,透皮免疫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就透皮免疫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26 条记录 11/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