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GF-β1、bFGF在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内表达增强

    作者:肖瑛;高志娟;潘庆敏;赵敬杰

    近年来,细胞因子与白内障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在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检测TGF-β1、bFGF在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内的表达,以期为探讨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些依据.

  • 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刘鑫

    白内障手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它是白内障摘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成人,术后发生率为30%~50%,在儿童则为100%。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开展,后发性白内障已成为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

  • 晶状体上皮衍化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雯;姚克

    晶状体上皮衍化生长因子是一种新型的生长因子,关于它的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对多种组织细胞具有促进生长、粘附和保护其在多种应激状态下存活的作用.本文就与晶状体上皮衍化生长因子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电场暴露抑制晶状体上皮伤口的愈合

    作者:王恩普;王恩彤

    目的探讨电场暴露对晶状体上皮伤口愈合的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原代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方法钝头玻璃针戳刺原代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单层形成圆形微伤口,暴露于场强为200 mV/mm的直流电场2h(n=37),未受电场暴露的伤口作为对照(n=29),由Leica图像分析系统测量伤后0h、1h和2h的伤口面积.用抗F-actin荧光抗体染色观察伤口细胞微丝骨架.主要指标伤口面积及细胞微丝骨架的排列.结果与对照伤口比较,电场暴露伤口愈合延迟,电场暴露伤口伤后2h的平均面积(19106μm2±2167μm2)明显大于未接受电场暴露的对照伤口(8555μm2±1911μm2)(t=2.942,P=0.0045).对照伤口细胞微丝骨架呈向心性排列,电场暴露伤口细胞微丝骨架则沿伤缘呈"索状"排列.结论生理强度的外源性电场可抑制晶状体上皮伤口的愈合.

  • 牛眼外伤性白内障皮质浑浊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体外观察

    作者:李秋明;周欣欣;董洪涛;陈霞

    目的 观察外伤性白内障皮质浑浊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调亡的影响.方法 将牛眼晶状体取出,分为前囊组、后囊组、赤道组和对照组.每组10个晶状体.用1 ml注射器针头将晶状体前囊垂直划破3个2 mm长切口,并搅动刺破处囊下皮质,制成外伤性白内障模型.然后在杜尔贝科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中分别培养12h、1、3、6、9和12 d时观察晶状体变化.取晶状体前囊和赤道囊铺片,进行Giemsa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计算LECs凋亡率.结果 牛眼晶状体在损伤后12 h晶状体皮质出现局限性雾状浑浊;6 d时成为完全性浑浊.Giemsa为染色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前囊下LECs数量逐渐减少,细胞变小,细胞间隙增宽,边界不清,核固缩逐渐增多.TUNEL染色发现随着皮质浑浊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细胞调亡率逐渐增加.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牛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浑浊可诱导LECs的凋亡,细胞凋亡率与皮质浑浊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 晶状体上皮细胞mRNA定量分析中内部参照标准β-肌动蛋白RT-PCR反应条件的研究

    作者:熊新春;苗娟;席祖莲;张海江;胡义珍;魏厚仁

    目的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mRNA定量分析中内部参照标准β-肌动蛋白RT-PC反应条件.方法从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提取mRNA,应用设计的引物RT-PCR检测β-肌动蛋白,电泳分析53.2℃、53.9℃、55℃、56.2℃、57.4℃、58.6℃、59.8℃、62℃、62℃、62.7℃不同的退火温度的扩增产物.结果各退火温度条件下,β-actin扩增产物均形成长度为302bp片段,且未见非特异性扩增产物条带.退火温度为58.6℃时,β-actin扩增产物的条带清晰.结论采用本实验中所设计的引物联合58.6℃退火温度等实验条件所扩增的长度为302bp片段,清晰稳定,是晶状体上皮细胞mRNA定量分析中良好的内部参照标准.

  •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Ⅰ期后囊膜切开术的疗效观察

    作者:涂雪华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后囊混浊发病率高,发生原因认为是儿童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活跃,以后囊膜为支架增生迁徙所致.将晶体皮质清除及切除部分后囊膜是防止后囊混浊的关键.我们在手术中用玻璃体切割器清除晶状体残留皮质及在视轴区切除约4mm近圆形的后囊膜,再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或睫状体沟.随访中基本上保持了视轴区透明,保证了手术增视效果.

  • rhLEDGF P5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

    作者:赵海生;王一

    目的 构建rhLEDGF p5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获得rhLEDGF p52蛋白.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rhLEDGF p52基因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经酶切、测序鉴定证实构建完全正确后,通过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表达,经免疫蛋白印迹试验对rhLEDGF p52进行鉴定并用Ni-NTAA His.Bind.Resin方法进行纯化.结果 成功构建rhLEDGF p5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可溶性形式表达,rhLEDGF p52蛋白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34.6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LEDGF2蛋白能够特异性与LEDGF-ab结合.Ni-NTA His.Bind.Resin方法进行纯化后的rhLEDGF p52,终质量浓度达520 mg·L-1,分析其纯度达87.93%.结论 成功获得rhLEDGF p52蛋白,这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Ca2+-ATP酶在透明晶状体及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的表达

    作者:毕宏生;刘冬梅;王兴荣;蔡婉婷;张建华;马晓华

    目的通过研究Ca2+-ATP酶在透明晶状体及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测定6种Ca2+-ATP酶的mRNA在透明晶状体和3种常见类型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的表达.结果6种Ca2+-ATP酶在透明晶状体和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均有表达,但表达的量不同,其中PMCA3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类型的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Ca2+-ATP酶的表达形式亦不相同.结论PMCA3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中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不同形式的Ca2+-ATP酶表达的减少可能导致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

  • 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与白内障发生的关系

    作者:叶琳;蔡小军;易明望

    随着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学及分子水平的研究,人们发现生长因子,尤其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 β,TGF-β)对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并有望对其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本文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HNE和Fenton合剂对晶状体上皮细胞骨骼的作用

    作者:肖天林;蒋幼芹;Naseem H.Ansari

    目的研究HNE和Fenton合剂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HLEC)和大鼠晶状体的细胞骨骼的早期改变,以了解这些改变在白内障发生中的作用.方法HLEC及大鼠晶状体经HNE、Fenton合剂处理,使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凋亡,观察和记录白内障的变化;加抗肌动蛋白、vimentin和微管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HNE诱导HLEC细胞凋亡发生在接触后1 h,2~4 h为明显;Fenton合剂迟至4 h发生,48 h达高峰.HNE和Fenton合剂均能引起大鼠晶状体混浊,并随时间延长而加剧.接触HNE和Fenton合剂后,HLEC细胞变圆和皱缩,细胞骨骼丢失明显;肌动蛋白、vimentin和微管蛋白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大鼠晶状体皮质和核的这三种细胞骨骼几乎均有明显下降甚至消失.结论HNE和Fenton合剂可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及白内障形成,该结果与细胞骨骼的损伤和丢失密切相关,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骨骼的损伤可能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 电场暴露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恩彤;王恩普;李丹

    目的观察外源性电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暴露于场强为200 mV/mm的直流电场48 h,未受电场暴露的细胞作为对照.以细胞的密度、生长率和分裂指数评价其增殖能力,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和蛋白印记分析检测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的增殖在电场中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细胞密度、生长率及分裂指数明显下降.电场暴露抑制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的过渡,导致G1期阻滞.电场暴露细胞的cyclin-E表达明显降低,但Cdk2的表达不受影响,而cyclin-E/Cdk2复合物的抑制蛋白p27kip1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电场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阻止细胞周期G1/S期的过渡使细胞周期休止于G1期,这一作用是藉增加p27kip1的表达和减少cyclin-E的表达而实现.

  • 老年性白内障与透明晶状体上皮内蛋白酶体活性的比较

    作者:张铁英;刘奕志;吴明星;罗莉霞;蒋宇振;袁钊辉

    目的:比较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与透明晶状体上皮内蛋白酶体的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酶活性是否存在差异,进而探讨蛋白酶体在老年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白内障晶状体囊膜取自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透明晶状体囊膜取自广东省眼库,年龄与白内障病人相匹配.反复冻融囊膜使细胞脱落,将囊膜从溶液中除去.各组样品中分别加入LLVY或VGR,在不同时间测定荧光强度.结果:透明晶状体上皮的蛋白酶体活性明显高于白内障组(P<0.01);皮质型与非皮质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糜蛋白酶样酶活性无明显区别(P>0.05);MG-132明显抑制各组蛋白酶体的活性.结论:与透明晶状体相比,白内障晶状体上皮内蛋白酶体的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酶活性明显降低,蛋白酶体活性降低可能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眼科学报2006;22:89-92.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MCP-1

    作者:马波;惠延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诱发离体培养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分泌趋化性细胞因子(MCP-1)的作用.方法:将白内障手术中分离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和非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别离体培养.加入重组IGF-1作用后, 以RT-PCR方法检测MCP-1 mRNA, 夹心ELISA法检测MCP-1蛋白分泌水平.进行核提取后以Western blot检测转录因子Sp-1核转移水平.利用Sp-1特异性阻抑剂米拉霉素共同孵育后收集上清观察MCP-1水平.结果:成功建立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IGF-1诱导伴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分泌MCP-1水平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IGF-1作用于晶状体上皮细胞后能够活化Sp-1, Sp-1的特异性抑制能够明显降低MCP-1的表达.结论:IGF-1通过Sp-1途径诱导MCP-1的分泌表达.与非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相比,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产生更多的MCP-1.

  • TGF-β及其对晶状体上皮的影响

    作者:辛晓蓉;田克武

    白内障是首位致盲因素,其发病机制复杂.在白内障诸多的致病原因中,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及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