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死的心电图ST段改变的探讨
目的探讨心电图Ⅱ、Ⅲ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塞的预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0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结合血清酶测定进行观察分析,入院后前3天,每天记录1~3次12导联常规心电图并加记V7~V9、V3R~V7R导联,以后每天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加以描记).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Ⅱ>1者占20例,其中14例(70%)合并右室梗塞,而STⅢ/Ⅱ≤1者30例中仅1例(3.3%)合并右室梗塞,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5%、85.3%和86%.本观察还发现当STⅢ/Ⅱ>1时,STⅢ抬高幅度越大,其右室受累的程度和范围也越大,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Ⅲ导联大于Ⅱ导联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有预诊价值.
-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识别.方法:连续观察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1248例,男性861例,女性387例,年龄57±28岁.其中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74±7岁.广泛前壁梗塞6例,下壁、右室梗塞1例.梗塞至室间隔穿孔时间平均为1天.保守治疗6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和支架植入1例.7例病人全部死亡.穿孔至死亡时间平均为1.5天.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室壁瘤形成(平均占左室面积43.4%),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平均27%).穿孔均在室壁运动减低与室壁瘤形成的交界处,该处室壁扩张指数平均为1.39,室壁变薄率平均为50%.后室间隔中下部6例,前室间隔中下部1例.左向右分流束宽平均8.8±2.4mm(6~13mm).分流速度平均为294±55cm/s(204-365cm/s),跨隔压差平均为35.6±14.0mmHg(16.6-53.3mmHg).结论:室间隔穿孔多发生于高龄、女性、室壁瘤形成和收缩功能明显减低的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室壁明显扩张、室壁厚度明显变薄,穿孔多位于后室间隔中下部室壁运动减低和室壁瘤形成的交界处.
-
右室梗塞的心电图与临床
右室梗塞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均有别于左室MI.由于右冠状动脉(RCA)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有血流供应,加之侧支循环丰富,右室梗塞的发生率较左室MI低(占急性MI的7.7%~23%)[1];同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记录右胸导联,所以传统心电图中较少系统介绍右室MI的心电图表现.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监测、放射性核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应用,对右室MI的心电图和临床诊治不断丰富新的内容.现将右室MI的解剖基础和心电图诊断,临床表现与诊治现状简述如下.
-
冠脉造影对下壁心梗时心电图STV1、V2压低的评价
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是左室后侧壁受累的一个标志.也有的研究认为右室梗塞对之也有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右冠脉存在病变时,V1、V2导联ST改变与冠脉病损支的关系.
-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22例心电图分析
右室梗塞(RVI)由于其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人们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往往只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因此右室梗塞(RVI)经常被漏诊,5年来我们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和血压偏低的左室前壁心肌梗塞病人常规加做右胸6导联(V3R-V8R)心电图,发现全部8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合并RVI 22例,其中33例下壁心肌梗塞合并RVI14例,占42.4%,53例左室前壁心肌梗塞病人合并RVI 8例,占15.1%.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右室梗塞 心电图V3R-V8R STⅢ/Ⅱ -
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右室梗塞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1993年7月至1998年4月本院住院急性下壁或后壁MI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7±8)岁,合并RVI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59±10)岁.
-
左室下壁梗塞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与治疗
1年来,我科共收治220例左室梗塞患者,其中检出合并右室梗塞者15例,占7.3%,男8例,女7例;年龄39~80岁。其中左室下壁梗塞合并右室梗塞者13例,现结合诊断特点报道如下。 梗塞组:经抢救存活10例,死亡5例。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心前区痛不易缓解者5例,心源性休克7例,室性心律失常7例,房性心律失常3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心电图改变:除左室梗塞的特异性改变外,V3R-V7R导联的ST段抬高>0.05~0.1mV者8例,≥0.15~0.20mV者6例,ST段无改变者1例,但此例QRS波群呈QS型,15例中有10例V3R-V7R……
-
右室梗塞心电图改变及诊断价值探讨
目前心电图对右室梗塞(RVI)的诊断主要依据右胸导联,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探讨RVI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表现、诊断标准及其价值等.
-
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我们应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12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选择住院病人12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32~72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下壁合并右室梗塞2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12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均出现持续性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经过心电图、胸部X光平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气分析、肺CT或肺ECT等明确诊断为急性肺动脉栓塞.
-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的监护与护理
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6-74岁平均54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AMI),其中下壁6例,下壁广泛前壁右室梗塞3例,前间壁4例,前壁,间壁,下壁7例.
-
急性右室心肌梗塞22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是当前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右室梗塞在以往被认为是临床少见的心肌梗塞类型,但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其发生率约占急性心肌梗塞的7.7%~23%[1],有的文献报道尸检结果甚至达12%~43%[2],故认识右室梗塞对临床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广大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因各种条件限制,对其认识不够.我院从1999年1月至12月底共收治急性右室心肌梗塞患者22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
右室梗塞的诊治进展
1930年即有学者对右室梗塞进行描述,1974年Cohn等提出本病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现象.目前认识到几达一半的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将发生右室梗塞.现结合文献对右室梗塞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
25例急性右室梗死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右室梗死(RVI)过去只能在尸检时作出诊断.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右室梗死的临床诊断成为可能.但因常规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有一定的困难,故急性右室梗死(ARVI)在临床上易漏诊或延误诊断.据报告右室梗死占急性心肌梗死的7.7%~23%[1].近几年来我院收治急性心梗113例合并右室梗死或单纯右室梗死者25例,占急性心梗的22.1%.其中存活出院有20例,3例死于休克,1例死于室扑、室颤,另1例死于心衰.
-
右室梗塞常规12导联心电图改变及其诊断价值探讨
对30例单纯急性下壁或下壁心肌(MI)与31例合并右室梗塞(RⅥ)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作对比分析,后者主要改变为:(1)ST段抬高Ⅲ导联大于Ⅱ导联(STⅢ/Ⅱ>1),(2)STv2下移/STAVF抬高的比值≤50%,(3)AVL及/或V2V3出现动态镜像梗塞图形(简称镜像),(4)梗塞性电轴左偏超过-30度,(5)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或/及右束支传导阻滞.以上标准综合诊断RVI的敏感性为准96.77%,而任一项改变的诊断特异性均≥90%,其中STSTⅢ/Ⅱ>1和AVL出现镜像的敏感性分别为90%和87.10%.认为常规12导联是诊断RVI的可靠方法之一,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
-
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应用
本文收集我科自1997年1月~2000年1月进行床旁经左锁骨下静脉紧急临时心脏起搏20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3~78岁。冠心病15例,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9例,广泛前壁心肌梗塞2例,右室梗塞1例,下壁、后壁、右室梗塞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例;急性风湿热1例;洋地黄中毒1例;快慢综合征1例。心律失常类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窦性停搏、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各1例,并且患者出现如下症状之一:黑朦,晕厥,低血压,心功能不全。
-
常规十二导联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效果观察
目的:以单纯性下壁心肌梗塞为对照,探讨右室心肌梗塞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材料与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间诊治的22例右室心肌梗塞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列入研究组,同期48例单纯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列入对照组,回顾性观察两组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T段抬高幅度比较,研究组Ⅲ>ⅡI的检出率为90.1%,对照组仅4.2%,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检验特异性为90.1%;ST段在V2导联中压低幅度和aVF导联中抬高幅度的比值比较,研究组≤0.5的患者比例为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比例4.2%,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检验特异性为90%.结论:利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是否合并有右室心肌梗塞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当ST段抬高幅度出现Ⅲ> Ⅱ时,或ST段在V2导联中压低幅度和aVF导联中抬高幅度的比值≤0.5时,均提示较大可能性的右室心肌梗塞发生.
-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右室梗塞时胸前导联ST-T变化探讨
近年来心电诊断技术的进步令人瞩目,为临床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诊断手段.但体表心电图(EGC)作为一种快捷简便的诊断技术正越来越多的在各级医疗单位得到应用.本文报告1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I)伴胸前导联ST-T变化,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伴发右室梗塞(RVMI)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