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27例临床分析
1993-2001年,我院应用皮瓣移植、联合皮瓣移植治疗手足部软组织缺损或脱套伤共计27例,30块皮瓣,除1例失败,1例皮缘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经5~8 a随访和观察,功能及外观满意,现报道如下.
-
跨区联合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索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切取以轴型血管为蒂,跨越其解剖学供区,连同另一轴型血管解剖学供区的部分或全部形成跨区联合皮瓣,转移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小面积6cm×9cm,大面积16cm×42cm.结果:本组共48例,其中有2例皮瓣部分坏死.其余4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2个月~4年,皮瓣弹性好,质地柔软.结论:相邻皮瓣供区的轴型血管之间存在着分支吻合,根据这些吻合支的桥梁作用,可以切取以轴型血管为蒂的跨区联合皮瓣.
-
尿流率测定在尿道下裂矫治术后排尿功能评估中的意义
1999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们采用尿流率测定评估48例尿道下裂患儿手术前后排尿情况.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本组48例.年龄10个月~15岁,平均6.7岁.根据Duckett分类方法,阴茎头型3例、阴茎型36例、阴囊型5例、会阴型4例.行Duckett一期尿道成形术26例、膀胱黏膜一期尿道成形术4例、改良Denis Browne埋藏皮管尿道成形术6例、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MAGPI术)3例、带蒂阴茎阴囊联合皮瓣尿道成形术(Duckett+Duplay 术)9例,均同时行膀胱造瘘.患儿手术均成功,无尿瘘发生.
-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蒂联合皮瓣修复足部慢性溃疡创面
目的 探讨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蒂联合皮瓣修复足部慢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联合皮瓣修复足部慢性溃疡共18例,6例手术前创面先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再行联合皮瓣移植修复.足部术中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13 cm至1 cm×17cm,设计的皮瓣面积为8 cm×14 cm至11cm×18 cm.结果 18例中,经疗效判断标准评定,优10例,良8例.其中17例创面Ⅰ期愈合,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皮片移植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蒂联合皮瓣对修复足部慢性溃疡,特别是足跟部创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
上睑对位睑板结膜瓣联合皮瓣旋转修复下睑缺损
自1996年6月~2001年1月,我们利用上睑对位睑板结膜瓣联合皮瓣旋转修复因肿瘤切除引起的下睑缺损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皮瓣治疗褥疮应用效果评价
褥疮多发于长期卧床的60 岁以上老人,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护理不当而引发.早期褥疮可以通过药物涂抹来治疗,但如果治疗不当且感染预防措施采取不当将导致患者褥疮感染.褥疮感染后往往由于周围皮肤营养不良而内迁至肌肉、骨骼以及关节,造成感染面积增大、肌肉坏死、关节内感染以及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发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安全[1].因此褥疮患者的早期治疗及有效护理干预十分重要.现对我院采取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皮瓣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联合皮瓣及半骨瓣减压治疗严重脑挫裂伤临床分析
广泛脑挫裂伤是一种较多见的重型颅脑损伤,其临床表现重、变化快,易引起脑肿胀、颅内血肿等继发性改变,手术率高,病死率高达36%~58%[1],合理的开颅方式、彻底内外减压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我科1998年5月-2002年5月对104例重型脑挫裂伤患者行冠状皮瓣及扩大额颞瓣并同时行颞肌下减压保留部分骨瓣手术,术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联合皮瓣急诊拇指再造疗效观察
拇指脱套及末节毁损伤临床较常见,基层常受无显微外科条件及技术限制无法再造,致拇指缺损,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即使皮管修复在一定程度上保长了拇指,但其臃肿、感觉功能差,日后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痛苦.
-
联合皮瓣及皮瓣交界区的血管构筑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目前联合皮瓣及跨区供血皮瓣的临床应用,从大体上的血管蒂的形态学和微观上的皮瓣交界区的微血管构筑两方面阐述了此类皮瓣的血管构筑研究进展情况.
-
联合皮瓣治疗耻骨联合前巨型Bowen病
Bowen病由John T.Bowen于1912年首次报道,是皮肤原位上皮鳞癌,一般不向真皮层及周围组织浸润,发病常见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皮肤,也可见于口腔黏膜、眼结合膜和甲床[1].病因可能与化学因素(如砷剂等)及HPV(人类乳头瘤病毒)[2]有关.笔者自1995年以来,共治疗男性耻骨联合前Bowen病患者7例,对下腹及阴茎创面采用联合皮瓣覆盖,取得满意效果.
-
多种局部皮瓣联合修复面部较大范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介绍应用多种局部皮瓣联合修复面部较大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在修复面部较大范围或特殊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时,根据创面的大小、形状、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将2个或2个以上的局部皮瓣联合分区修复创面.修复皮瓣的面积为1.5 cm×2.0 cm~4.0 cm×5.0 cm,并将切口线沿面部分区的自然轮廓线(如鼻唇沟、鼻翼沟、颌鼻缝、睑缘、唇红缘、发际等)或皮肤皱纹处设计,使切口隐蔽.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并发症发生.87例患者获随访1~48个月,修复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在色泽、质地、轮廓等方面较匹配,切口瘢痕平软而且较隐蔽.肿瘤患者无复发.面部的轮廓及视觉效果良好,其形态及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 应用局部皮瓣联合修复面部较大范围或特殊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是在遵循面部分区原则及保持面部固有形态结构特征的美学基础上,能获得满意的面部形态和美容效果的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跨区域联合一体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跨区域联合皮瓣修复四肢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5年来四肢超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病例34例,分别采用早期创面VSD覆盖后二期修复16例;两块皮瓣分期组合修复13例;跨区域联合皮瓣修复5例。结果:采用创面VSD覆盖后创面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复平均住院69 d,后期瘢痕增生严重,功能重建困难。两块游离皮瓣串联或并联修复平均住院45 d,其中2例术后一块皮瓣坏死,二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后期功能重建后恢复较满意。跨区域联合皮瓣修复平均住院23 d,在三种术式中其后期外形、功能恢复好。结论:跨区域联合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同时一期部分功能重建,临床效果满意。
-
腹部联合皮瓣修复上肢超大面积皮肤缺损
带蒂皮瓣移植修复上肢创面是一项历史悠久且成熟的技术[1].自2000年5月以来,我科对6例上肢超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腹部联合皮瓣带双侧髂腹股沟皮瓣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多个局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较大缺损34例
目的 探讨在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多个皮瓣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34例面部软组织缺损情况及部位,采用分区修复的原则,合理应用多个皮瓣转移修复.结果 34例患者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皮瓣愈合良好,切口瘢痕不显,周围组织器官无明显移位,患者满意.结论 多个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法比较简单,移植后皮瓣色泽、质地、外观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差异,是能获得创面修复和美容效果的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吻合一组血管联合皮瓣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处理对吻合血管联合皮瓣成功的影响.[方法]本组26例吻合一组血管的联合皮瓣,皮瓣长70 cm,皮瓣面积大1 008 cm2(42 cm×24 cm),用来修复超大面积创面,创面大小为(60×10)cm~(38×20)cm.术前对病人进行状况评估、心理调整、先期功能锻炼、病情介绍及术后皮瓣的观察、血管危象的处理、负压引流管与护理、功能锻炼等.[结果]有2例及时观察出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为血管栓塞,重新吻合血管获救,其它24例皮瓣顺利成活,覆盖创面良好,为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结论]在吻合一组血管的联合大皮瓣移植时,通过细致而周到的围手术期处理,能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
联合皮瓣修复小腿感染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护理
笔者自2001年起采取联合皮瓣(胸脐或背阔肌加交腿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成活良好8例,失败1例.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
弧形带蒂包皮内板阴茎背侧联合皮瓣Ⅰ期治疗重度尿道下裂
院自1998年1月至2001年5月共收治儿童先天性尿道下裂12例,采用弧形带蒂包皮内板阴茎背侧联合皮瓣Ⅰ期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外观满意.
-
足背皮瓣与足外侧或外踝上哑铃状联合皮瓣设计的解剖基础
目的:为手部复杂外伤并两处皮肤缺损及深部组织损伤外露的修复提供理想的皮瓣供区.方法: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血管、腓血管穿支降支在踝前的分支、分布、外径及其远端吻合情况.结果:胫前动脉在踝间或踝上向外侧恒定地发出外踝前动脉.根据胫前动脉外踝前支的分出位置、粗细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情况,可将其分成以下四型.两主干血管吻合后下行经外踝前至足背外侧与跗外侧动脉吻合,沿途发出皮支营养胫前踝上和足背外侧.结论:可以在形成以胫前血管为蒂的足背皮瓣同时,以胫前血管的外踝前动脉为血供设计足外侧或外踝上联合皮瓣应用.
-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联合蒂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并设计二者联合蒂肌皮瓣,通过临床应用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 在5具(10侧)成人下肢新鲜标本上,观测记录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并据此设计二者联合近端蒂肌皮瓣,临床应用5例,皮瓣大小6cm ×9 cm~9cm×12cm.结果 腓肠外侧动脉入肌后沿途发出3~5支外径为0.2~1.8 mm的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周围皮肤,并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参与形成浅、深筋膜血管网.自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临床应用5例腓肠外侧动脉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轴联合蒂肌皮瓣修复膝前及胫骨上端皮肤缺损,4例一期愈合,1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经换药逐渐愈合.结论 设计的联合蒂肌皮瓣有两套血供,血运丰富,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同时皮瓣内带有感觉神经,保证了皮瓣感觉,可以修复膝关节周围较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蒂部不臃肿,转移方便,不损伤主要血管,创伤小,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
腹部-侧胸双血供联合皮瓣移植二例
例1女,12岁.因车祸致右下腹、腹股沟及股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4 h入院.检查:右下腹、腹股沟及股前区组织缺损30 cm×12 cm.股神经由盆腔抽出,股动、静脉大段挫伤外露未断,整个创面被泥沙污染.股直肌大部分缺如.急诊清创,以左侧脐与腋窝顶连线为轴线,设计腹部-侧胸联合皮瓣(35 cm×1 3 cm).先切取侧胸皮瓣,在腋下解剖出进入皮瓣的胸外侧动脉.再切取腹部皮瓣,解剖出腹壁下动、静脉,蒂长达10 cm.将联合皮瓣按“会师法”于深筋膜深面完全掀起.切断胸外侧动脉,将腹部-侧胸联合皮瓣以腹壁下血管为蒂旋转150°,修复受区创面.胸外侧血管近端与股内侧肌的肌支血管吻合.术后皮瓣完全成活,追访2年右下肢功能恢复正常,供区无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