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接种三价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免疫原性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SOT)受者接种三价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Trivalent Influenza Inactivated Vaccine,TIV)的免疫原性.方法 电子检索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数据库(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Cochrane协作网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万方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WF),将有关评价SOT受者接种TIV免疫原性的前瞻性研究纳入分析.以接种1剂次TIV后针对A/H1N1、A/H3N2和B型3个疫苗株的短期血清抗体阳转率(Seroconversion Antibody Rate,SR)作为结局指标,使用RevMan5.3软件合并所有研究的SR和对照设计研究的率差(Risk Difference,RD).结果 纳入21篇文献,有15篇为对照设计,余6篇为非对照设计.SOT受者接种TIV后针对A/H1N1、A/H3N2和B型疫苗株的SR分别为56% (95% CI:42%~ 70%)、55%(95%CI:43%~67%)和46% (95% CI:30%~ 63%);SOT受者与对照组接种TIV后各型疫苗株SR的RD分别为-18%(95% CI:-31%~-5%)、-18%(95% CI:-29%~-7%)和-13%(95% CI:-23%~-3%),其中成人SOT组与对照组各型疫苗株SR的RD分别为-14%(95%CI:-18%~-9%)、-23%(95%CI:-28%~-18%)和-20%(95%CI:-25%~-15%);肾移植受者与对照组各型疫苗株SR的RD分别为-21% (95% CI:-36%~-5%)、-16%(95%CI:-28%~-4%)和-9%(95%CI:-15%~-3%).结论 SOT受者接种TIV后免疫应答低于普通人群,但接种TIV仍可使SOT受者获益,建议SOT受者及其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每年接种TIV.
关键词: 实体器官移植 三价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 免疫原性 Meta分析 -
实体器官移植患者术后结核感染的分析
目的:总结实体器官移植(SOT)患者术后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难点,同时探讨其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5年10月于医院移植研究所进行实体器官(肝脏及肾脏)移植术后发生结核感染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情况。结果共调查3093例患者,术后发生结核感染38例,感染率为1.23%;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为肝损害和消化系统症状,分别占18.4%、13.2%;发生结核感染患者经过个体化治疗,随访1~108个月,29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在治、6例死亡、1例患者失访,死亡患者中 1例死于肿瘤复发,2例死于结核播散,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结论实体器官移植患者术后结核感染率高,进展快,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和治疗上存在很多难点,需根据患者的移植器官及其肝肾功能选择治疗方案,必要时需对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
-
解读<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实体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丧失和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促进对中华医学会2009年颁布<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理解和应用,本文就其中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扼要介绍了疾病的定义和诊断依据、方法,强调了该疾病的规范化防治.
-
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疗进展
巨细胞病毒(CMV)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后常见的感染病原之一,严重影响移植受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控制移植后CMV感染在于早期预防及抢先治疗,并且采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改善移植后CMV感染患者的预后.本文就移植后CMV感染的危险因素、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新兴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述评,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
粪菌移植方法学现状
粪菌移植是通过重构患者肠道菌群的手段治疗疾病,已成功应用于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治疗.近年来,粪菌移植的临床价值日益得到国内外医学界关注和认可,成为研究热点.粪菌移植方法学包括供体的选择、粪菌液的制备、移植途径、适应证等在应用中不断被更新,其理论体系亦从粪菌移植转变为菌群移植,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对粪菌移植治疗疾病认识不足,仅数家医院开展了为数不多的病例研究.
-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中的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主要应用于传统疗法无法解决的心肺功能支持患者.近年来ECMO在器官捐献及器官移植领域应用的相关研究发现,ECMO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体器官移植领域,主要涉及心脏移植、肺脏移植、肝脏移植及肾脏移植等.从对供体移植物的保护到移植前以及移植过程中受者的生命支持,再到移植后各种并发症的抢救,ECMO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渐被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将就ECMO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实体器官移植术后隐球菌感染诊治的研究进展
隐球菌是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之一,主要通过呼吸道入侵机体并播散至全身,尤嗜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实体器官移植术后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发热、术后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使用、术后导管留置时间、术后感染及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其临床症状缺少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实体器官移植术后抗隐球菌治疗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等,具体方案通常视患者免疫状态和器官功能而定。本文综述了实体器官移植术后隐球菌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免疫缺陷患者中抗真菌药的预防应用
实体器官移植、某些血液病、骨髓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等免疫缺陷患者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者日益增多.主要的病原真菌为念珠菌属和曲霉属,毛霉属、赛多孢菌属等亦有所见.
-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疾病的防治策略
编者按:巨细胞病毒(CMV)疾病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病及死亡的常见原因.预防CMV疾病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治疗的目标.目前常用的预防方法为普遍预防和优先治疗,美国器官移植学会(AST)及加拿大器官移植学会(CST)建议对CMV疾病高危的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进行普遍预防,对中危或低危者可进行普遍预防或优先治疗.具体选用何种方案需考虑移植物功能、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及经济状况、移植中心条件等.
-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治近况
随着移植技术的成熟,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SOT)成功率显著提高.近年来,在SOT受者中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死率较高,已成为SOT受者移植物带功能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IFD对移植成功造成极大威胁,已引起临床移植医师的高度重视.IFD治疗能否成功,取决于对IFD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目前相关研究多基于病例报道或回顾性分析.本文对侵袭性真菌病的危险因素、发病率、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实体器官移植失败患者HLA和HPA抗体筛查及特异性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实体器官移植失败患者中HLA抗体和HPA抗体的分布和特异性,初步探索HLA抗体及HPA抗体与实体器官免疫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收集广州地区实体器官移植失败患者标本136例,利用Life-codes LifeScreen Deluxe(LMX)筛查标本的HLA抗体,阳性者再分别利用LIFECODES LSATMClassⅠ和LIFECODES LSATMClassⅡ(Single Antigen)鉴定抗体特异性;利用Lifecodes PAKR 2LE对HPA抗体进行筛查,阳性标本利用MAIPA进行终确证.结果 广州地区136例实体器官移植失败患者中,抗-HLA阳性率55.15%(75/136),其中HLA-Ⅰ类抗体出现频率为38.97%(53/136),HLA-Ⅱ类抗体出现频率为42.65%(58/136).HLA-Ⅰ类抗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分别是抗-A*0235.85%(19/53)、 抗-B*1547.17%(25/53)和抗-Cw*0728.30%(15/53),HLA-Ⅱ类抗体出现频率高者是抗-DRB1*0439.66%(23/58)和抗-DQB1*0346.55%(27/58).此外,检出HPA-5bb抗体一例.结论 初步探讨了广州地区实体器官移植失败患者HLA抗体及HPA抗体的分布情况,证实HLA抗体与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
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并发败血症9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原体、综合治疗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并发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体构成和来源、综合处理手段及成败原因.结果:96例患者共发生134次败血症,患者平均年龄42.4岁.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并发败血症病原体种类繁多,病原体耐药性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抗感染效果差.经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抗感染等处理,57例存活,败血症相关病死率为40.6%.结论:果断停用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并发败血症患者的免疫抑制剂,及早使用敏感抗生素,以及强有力营养及器官功能支持是救治成功的关键,预防感染发生尤为关键.
-
实体器官移植患者菌血症并发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并发菌血症的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发生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接受实体器官移植后并发菌血症的98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菌血症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CDC)的标准,对发生脓毒性休克的6种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98名病人共发生133次菌血症,其中39人发生脓毒性休克(39/98).在39名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中,31例患者(79%)死亡,复数菌菌血症占43.5%,革兰阴性菌菌血症占38.5%,革兰阳性菌菌血症占15.4%以及真菌菌血症占2.6%.肺部是菌血症病原体常见的来源(41.8%),其次是腹腔/胆道(24.5%).单因素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发生于术后第2周至第8周的菌血症(P=0.014),复数菌菌血症(P=0.001),腹腔/胆道部位来源(P=0.011)和肝移植(P=0.002).多因素分析中,只有发生于术后第2周至第8周的菌血症和复数菌菌血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生菌血症的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脓毒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早发型菌血症(术后第2周至第8周)和复数菌菌血症.
-
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防治策略——ATS巨细胞病毒肺炎的诊治指南解读
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是实体器官移植(SOT)受体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之一,其中肺移植受体术后CMV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SOT受体.CMV肺炎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针对CMV的预防性用药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及其相关病死率.本文根据2013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国际指南对CMV肺炎的高危因素、诊断标准及防治策略进行解读并综述.
-
实体器官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一种在实体器官移植后常见的、严重危及生命的肿瘤性并发症.PTLD包含了一系列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型,可以分为早期病变、多形性PTLD、单一型PTLD和经典的霍奇金淋巴瘤4种类型,总发生率可高达20%,与EB病毒感染、免疫抑制程度、遗传因素等相关.PTLD临床表现多样,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一旦确诊PTLD,首要目标为治愈PTLD,其次为保存移植物功能.降低免疫抑制水平通常作为初始治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利妥昔单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其总体有效率和患者总存活时间较以往已有较大提高.由于国内对PTLD的报道较少,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进一步增强移植医师对PTLD的认识,提高PTLD的治疗效果.
-
慢性移植物失功的器官特异性:基于OPTN数据的分析
目的 寻找不同移植器官发生慢性移植物失功(chronic graft dysfunction,CGD)的变化规律,证实不同器官CGD发生率不同与移植器官种类有关,即CGD的器官特异性.方法 网上获取OPTN/SRTR(organ procurement and transplantation network/scientific registry of transplant recipient)2006年报,收集近10年全球29.6万余例各种实体器官各时点移植物存活率.根据总表统计数据用图示法寻找移植物存活率在各种移植实体器官的变化趋势;根据分表统计数据,按不同年龄组、性别和人种作图,进一步观察趋势.以不同时段移植物存活率为变量,分层聚类分析,将各种实体移植器官分成两类.确定低存活标准,将各种实体移植器官不同时段移植物存活率与之比较,用森林图法直观展示高低不同的两类.结果 各时段边缘供肾、单独胰腺移植、肾移植后胰腺移植、小肠移植、尸肺移植和心肺移植的移植物存活率在不同年龄段(18~34、35~49、50~64岁)、性别和人种均较低.以各种实体器官移植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两个时段的1年、3年和5年移植器官近期存活率(GSR)为变量聚类分析,上述低存活器官聚为一类,与低存活率相关.以边缘供肾GSR为标准,上述低存活器官两个时段3月、1年、3年和5年GSR均比边缘供肾低[3月GSR,OR 0.26~0.92;95%CI(0.20,0.35)~(0.61,1.39);1年GSR,OR 0.30~0.87,95%CI(0.23,0.37)~(0.78,0.97);3年GSR 5年GSR,OR 0.12~0.87;95%CI(0.09,0.71)~(0.75,1.0)].结论 CGD在不同器官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各种实体移植器官GSR可聚为高低存活两类,低GSR器官为边缘供肾、单独胰腺移植、肾移植后胰腺移植、小肠移植、尸肺移植和心肺移植,表现为高发早发CGD.
-
对器官移植受者实施CRE主动筛查的报告
目的 探讨实体器官移植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实施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主动筛查的人群在执行手卫生等感染防控措施条件下,发生ICU内CRE的定植情况.方法 对器官移植ICU的全部患者,在其进入和转出ICU两个时间点,通过肛拭子对其进行CRE的主动筛查.结果 共79例患者中,其进入ICU时筛查阳性比例,肝移植受者为10/47,亲体肝移植供肝者为1/1,再入ICU者为3/6,肾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及非移植手术后患者为0/14.4例患者入ICU时筛查阴性,而转出ICU时筛查呈阳性.筛查检出的CRE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是主要菌种.结论 肝移植受者发生CRE定植风险较其他腹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高,更应注意CRE的防控.
-
国内报道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总结分析
目的:总结我国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资料,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资源数据库联合检索,以“移植”且“肿瘤”和“移植后淋巴(组织/细胞)增殖/增生疾病”或“PTLD”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对其中21篇文献的46例PTLD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27例和实体器官移植( SOT )受者19例纳入分析:(1) HSCT组发病时间为移植后3个月,明显早于SOT患者(12个月,P<0.05);(2)HSCT组中使用抗胸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的比例明显高于SOT组(63%比5%,P<0.01);(3)HSCT组中有11例(41%)在PTLD发病前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而SOT组则无GVHD发生(P<0.01);(4)Kaplan-Meier检验显示HSCT组较SOT组病情进展迅速、凶险,存活率低(P<0.05)。1年总体生存率HSCT组为30%, SOT组为60%;(5)将年龄、移植种类(HSCT/SOT)、移植至PTLD时间、PTLD分型、临床分期、PTLD诊断时EB病毒的感染状态、ATG使用、GVHD、免疫抑制剂(IS)减量、化疗、外科手术以及利妥昔单抗使用等12个因素纳入COX风险分析模型,提示对于PTLD患者生存的不利因素为ATG使用和GVHD发生。结论 PTLD多于移植术后早期发生,进展迅猛、预后差;HSCT患者较SOT发生PTLD后生存率更低;ATG使用和发生GVHD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实体器官移植 生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