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分析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过去此类疾病多采用全身抗凝溶栓方法治疗,结果较难控制且并发症较多.现采用介入导管溶栓治疗具有快捷、准确和安全的特点.我院在具有大型数字式减法血管描记法(DSA)后对11例急性期、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报告如下.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进展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很高,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抗血小板、抗凝、降纤和脑保护剂等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溶栓治疗是目前神经科领域研究的热点,是现有治疗方法中唯一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献报道溶栓治疗的溶通率为21%-93%[1],但由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过窄,以及引起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和再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原因,能接受溶栓治疗者仅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Wang[2]的研究表明,只有21%的卒中患者实际接受了溶栓治疗.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时间窗应个体化.溶栓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装置和TCD增强溶栓等.溶栓药物在传统溶栓药物广泛应用的同时,一些新的溶栓药物正在研究或已经用于临床.掌握好适应证,减少溶栓后并发症的发生,仍是溶栓治疗的关键.现就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方法、药物以及并发症等方面综述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作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作对照,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愈后、血管再通及近期病死率的差异.结果:6例溶栓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愈后良好,5例均无心绞痛心衰等症状,5例溶栓成功血管再通,1例溶栓失败发生泵衰竭转上级医院,无1例死亡;1例心衰,6例仍时有胸痛(心梗后心绞痛)发作.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手段.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
本文拟比较经PTCA开通IRA和溶栓方法对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疗效性并与保守治疗作对照,旨在为进一步改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
浅析加强生命绿色通道建设的原因和措施
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脑卒中上广泛开展溶栓疗法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类疾病有严格时间窗限制,随着时间的丢失将错过溶栓时机,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抢救患者的关键是第一时间段的抢救,短以分秒计算(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等),长则以小时计算[1].因此,如何在各环节羸得时间是溶栓治疗的先决条件.从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溶栓疗法延误的原因及对策着手,探讨加强生命绿色通道建设的原因和措施.
-
31例肺栓塞误诊原因及不同治疗方法效果的分析
目的:分析肺栓塞诊断方法及误诊、误治后果,观察肺栓塞溶栓和/或抗凝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据首发症状、初步诊断、辅助检查等分析误诊原因,31例肺栓塞分别采用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及对症治疗.结果:9例用尿激酶溶栓+抗凝治疗者治愈2例,显效2例,好转4 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8.9%;8例单纯抗凝治疗者治愈1例,显效1例,好转4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75%;对症治疗组14例,仅好转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21.4%.溶栓及抗凝治疗中未见严重出血及其他副作用.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延误诊断与病死率呈正相关.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以减少病死率.
-
超声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和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青紫、患肢较健肢明显增粗及浅表静脉扩张,若不及时治疗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2],血管内超声溶栓是国际上90年代兴起的微创介入手术,我院近年来采用超声溶栓方法治疗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方法和护理报告如下。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非手术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 , DVT)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疗法。目前,下肢DVT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包括置管溶栓、系统溶栓和机械性溶栓。本文就非手术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溶栓方法以及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为随机、前瞻性试验,入选病人随机分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50mg组和100mg组,比较其疗效和近期并发症.结果组的年龄、梗塞部位、性别等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冠脉再通率rt-PA100m组(77%)高于50mg组(68.8%),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100mg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50mg组(p<0.05).4周时室壁瘤形成、心衰、死亡、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应用rt-PA50mg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快速、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方法 -
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新问题
近年来,临床应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等方法防治缺血性卒中效果显著.由于85%的缺血性卒中是伴随血栓而引起的动脉闭塞,因此有效的方法是溶解血栓.溶栓带来的并发症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如何正确使用溶栓方法并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人们关注的临床新问题[1].
-
隆胸术后多器官栓塞成功救治一例
硅胶液体是一种低组织反应性和较强热稳定性的液体聚合物.当局部注射用于隆胸术时,可引发乳腺炎、局部皮肤硬化,甚至多个器官栓塞[1-3].其引发的栓塞难用溶栓方法去除.一旦发生肺栓塞,常引起呼吸衰竭,死亡率高达50%.相关文献报道共14例,伴有意识障碍的全部死亡.本例经抢救得以存活,特予报道.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5例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DVT在过去20年中增加了10倍,已经成为排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三大疾病,美国参议院已经将每年3月定为“深静脉血栓警示月”。下肢近端血栓是肺血栓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1],51%~71%DVT患者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肺栓塞(PE),危及患者生命,且会导致高达70%以上的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近年来,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及经预置静脉溶栓导管直接溶栓(CDT)等方法在急性DVT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联合应用既能避免近期PE导致患者死亡,又能减轻远期PTS的发生,给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本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对收治住院的55例急性DVT患者分别采用IVCF植入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方法和IVCF植入联合全身溶栓治疗并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的尿激酶溶栓治疗
我科从1996年7月开始用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修订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方法参考方案),用尿激酶进行溶栓60例,报道如下.
-
尿激酶颈动脉灌注治疗急性脑梗死82例临床分析
目前国内多采用尿激酶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我院神经科自1994年开始探索颈内动脉穿刺予尿激酶灌注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已取得肯定效果.现将我院1999~2001年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灌注疗法规范治疗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26例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既往认为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是静脉溶栓方法的相对禁忌证.我院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高龄AMI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进展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它已成为当代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脑梗死的治疗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面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本文就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方法、溶栓药物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
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病急症之一.溶栓方法能使AMI的预后完全改观,可有效地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降低病死率.我院1998-03~1999-04,经静脉溶栓治疗AMI12例,并与10例采用常规疗法的患者进行比较,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均符合胸痛持续>30min,含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至少2个相邻导联,ST抬高≥1mm,血清心肌酶明显升高.
-
双相溶栓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和浅表静脉扩张.若不及时治疗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手术取栓因其术后再栓塞率高而受到限制.黑龙江省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在1998~2000年期间采用双相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新的机械溶栓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重点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尤其是溶栓疗法的开展,它的病死率也逐年下降.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并发症少,易被病人接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