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协同刺激分子B7和CD40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作者:田芳;夏超明

    协同刺激分子是一类参与免疫反应的辅助分子,存在于T/B细胞、抗原呈递细胞(APC)和靶细胞表面。其中,APC/靶细胞表达CD40、CD80(B7-1)、CD86(B7-2);活化T细胞表达CD28、CD152(CTLA-4)、CD40L、CD137等;活化B细胞表达CD40、CD24等。协同刺激分子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可以产生协同刺激信号,参与细胞的免疫活化过程,在细胞抗原识别及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7:CD28/CTLA4和CD40:CD40L是两类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B7和CD40也参与多种疾病的致病过程,如宿主抗移植物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自身免疫和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等.在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协同刺激分子B7和CD40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协同刺激分子PD-L1、B7-H3与B7-H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丽;吴昌平;蒋敬庭

    协同刺激分子PD-L1、B7-H3与B7-H4可与T细胞及其受体结合并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过度活化,在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已被多项研究证明与肿瘤的免疫原性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3种分子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均不表达,而在卵巢癌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高表达,它们可能在促进卵巢癌的发生、转变及病情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其作用机制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 协同刺激分子B7-H4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翀;蒋敬庭;吴昌平

    协同刺激分子B7-H4是B7家族新成员,具有负性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B7-H4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对肿瘤免疫逃逸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B7-H4在肿瘤微环境的表达及意义,不仅有助于阐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更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 BTLA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丁美钱;吴昌平;蒋敬庭

    继程序死亡分子(PD-1)与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之后,CD28家族的新成员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TLA)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BTLA表达谱介于PD-1和CTLA-4之间,它不仅表达于T细胞,在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也有表达.BTLA与其配体结合传递共抑制信号,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负性调节作用,并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相关,可能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潜在的靶点.

  • 单纯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病理和CD28/CTLA-4:B7表达的研究

    作者:宁景春;杨晓苏;肖波;李静;梁静惠

    目的研究单纯多发性肌炎(SPM)的临床、病理特征和CD28/CTLA-4:B7表达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141例SPM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6例治疗前症状高峰期PM病人的外周血,单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28、CTLA-4、B7-1、BB-1和B7-2的表达,并与正常健康者对照.结果本组主要表现肌无力、肌痛或肌捏痛,肌酸激酶(CK)等血清肌酶谱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主要表现为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散在萎缩,肌内膜炎症细胞浸润.SPM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TLA-4、B7-1、B7-2的表达增加,FCM显示CTLA-4及B7-1的平均荧光强度各自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D28及B7-2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BB-1在SPM组与对照组表达量均极少.结论肌肉病理检查是诊断SPM的重要依据,协同刺激分子CD28/CTLA-4:B7 可能是SPM发病的重要环节.

  • 计算机模拟重组人CD137L蛋白与其鼠源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王淑珍;陈依军

    研究重组人协同刺激分子CD137配体(rhCD137L)蛋白与其鼠源受体CD137( mCD137)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分别以小鼠核因子受体激活剂RANK蛋白和人CD137L的X-射线晶体结构为模板,应用Discovery Studio (DS) Modeling 2.5软件同源模建mCD137和rhCD137L的三维结构模型;进行能量优化后,采用Ramachandran图和Profiles 3D对模建结构进行合理性评估;通过Z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预测rhCD137L-mCD137的候选结合结构域.结果表明,rhCD137L中存在多个可与mCD137发生相互作用的候选结合位点,其中包括D80-A82、L84、以及参与其与人源受体CD137发生相互作用的A'B Loop环(Q98-T130)和Q230.与已知人源CD137L-CD137间的相互作用不同,rhCD137L还与mCD137形成了2个氢键.CD137L虽然可以与鼠源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但与人源受体的结合模式并不完全相同.该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CD137通路发挥协同刺激作用的信号体系以及基于该信号途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 乳腺癌细胞抗原和自身淋巴结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作用研究

    作者:巩新建;刘军权;陈复兴;张春雷

    目的: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和定向诱导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C),观察其经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后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转移的淋巴结,提取单个核细胞,将贴壁生长的细胞用细胞因子基因重组粒巨集落生长因子(rhGM-CSF)、基因重组白介素4(rhIL-4)、基因重组α-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DC,然后用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DC并作用CIK,后检测CIK杀伤3种靶细胞(自身乳腺癌细胞、K562和SGC-7901细胞)的活性.结果:乳腺癌患者转移淋巴结中的贴壁细胞,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DC含量可达15.3%~37.0%.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的淋巴结DC活化的CIK,杀伤自身肿瘤细胞活性达71.3%,单纯CIK为37.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K562和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周围转移淋巴结贴壁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扩增出大量DC;DC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后能明显提高CIK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 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EAE小鼠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薛群;李敏;古彦铮;薛利敏;方琪;王明元;张学光;董万利

    目的:检测PD-L1分子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中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PD-L1在EAE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免疫C57BL/6J小鼠制备EAE模型,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对小鼠脊髓进行HE染色、Fast-Blu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脊髓组织PD-L1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动物脾细胞上PD-L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实EAE小鼠脊髓PD-L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计数、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动物脾细胞上PD-L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EAE实验组小鼠PD-L1的表达在脾细胞和脊髓都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 协同刺激分子B7-H1在自发性流产患者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作者:李采霞;施勤;韩兴龙

    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B7‐H1在自发性流产患者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正常未孕者(A组,52例)、正常妊娠者(B组,49例)、自发性流产患者(C组,52例)和自发性流产后再妊娠者(D组,17例)血清可溶性B7‐H1(sB7‐H1)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妊娠行人工流产术患者(E组,20例)和自发性流产患者(F组,21例)绒毛膜和蜕膜中B7‐H1的表达。结果 A、B、C、D组血清sB7‐H1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蜕膜中B7‐H1的表达高于F组(P<0.05),但两组绒毛膜中B7‐H1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7‐H1参与了正常妊娠过程;其异常表达对自发性流产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协同刺激分子 B7-H1和 B7-H3在乳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高远;刘彤;孙静;吴灵芝;冯军;殷红

    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B7同源体1(B7‐H1)和B7‐H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9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B7‐H1、B7‐H3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7‐H1和B7‐H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6%和57.63%,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0.05)。B7‐H1表达与B7‐H3表达呈正相关( r=0.917, P<0.01)。乳腺癌组织中B7‐H1表达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表达相关(P<0.05),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 P>0.05);而B7‐H3表达与患者肿瘤分期及预后均密切相关( P<0.05)。B7‐H1/B7‐H3双阳性患者5年中位生存率小于B7‐H1/B7‐H3双阴性患者(61.80% vs .90.10%)(P<0.05)。结论 B7‐H1和B7‐H3过表达在乳腺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乳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 中药狼疮定对狼疮性肾炎患者LN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高祥福;黄继勇;张艳

    目的:观察中药狼疮定对狼疮肾炎(LN)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LN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30例LN患者,随机分成中西药组和西药组,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正常者15名.正常对照组于第0周,治疗组于第0周和第24周分别抽肝素抗凝血,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及FCM检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 CD4+ CD28+、CD4+CD40L+、CD4+CTLA-4+、CD19+CD80+、CD19+ CD86+、CD19+ CD40+细胞百分率,并同时观察LN患者的SLEDAI评分、血补体(C3、C4)、IgG、ESR、血Scr和24hupro.结果:临床活动期LN患者PBLC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明显增加;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各协同刺激分子表达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中西药组CD4+CD40L+细胞、CD4+ CT-LA-4+细胞、CD19+ CD80+细胞、CD19+ CD86+细胞仍维持于正常人水平,而西药组则明显下降;两组SLEDAI、24hupro、补体C3、C4、IgG、ESR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降低,而血Scr无明显变化,且中西药组患者24hupro较西药组减少更明显,而两组SLEDAI、C3、C4、IgG、ESR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泼尼松、环磷酰胺联合狼疮定治疗LN的疗效明显;泼尼松、环磷酰胺联合狼疮定方案改善LN患者尿蛋白的作用较单纯泼尼松、环磷酰胺方案更佳;中药狼疮定可以防止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对LN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的过度抑制,从而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维持于一种平衡状态.

  • 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雪;李晓梅

    协同刺激分子B7-H4是B7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它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阻碍细胞因子的合成和细胞周期的进程来下调免疫应答.B7-H4广泛分布在非淋巴组织中,高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B7-H4在消化道系统肿瘤中的高表达可能使其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及早期诊断指标,为免疫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全文就消化道系统肿瘤中B7-H4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CD28/PI3K在T细胞增殖、活化信号传递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蒋龙翔;俞康

    TCR/CD3传导的抗原识别信号需要协同刺激信号才能使T淋巴细胞充分活化和增殖.在众多协同刺激分子中,CD28无疑是为重要的一个.CD28可与抗原提呈细胞(APC)上的B7-1(CD80)和B7-2(CD86)结合,启动协同刺激信号,并在提高T淋巴细胞的反应性、诱导抗凋亡基因的表达、增加细胞因子的分泌(尤其是IL-2)、促进T淋巴细胞与APC的结合和抑制T淋巴细胞的凋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CD28协同刺激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有关CD28及下游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活化参与的信号传导机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尚未取得共识.

  •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丹;王洪武

    树突状细胞(dendrtic cell DC)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stemcell),是目前发现的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DC自身具有免疫刺激能力,是目前发现的惟一能激活未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APC,DC 不仅能够以抗原特异的形式启动T 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而且还可以激发免疫记忆保护,在宿主再次受到肿瘤细胞攻击时发挥保护作用.虽然DC有如此强大的免疫监视功能,但由于肿瘤细胞相关的一些因素致使DC不能有效提呈肿瘤细胞,故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有:① 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弱;② 肿瘤细胞的漏逸;③ 肿瘤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低下或缺失,缺乏协同刺激分子;④ 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根据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者提出用肿瘤细胞抗原致敏DC,再将致敏的DC回输,以此免疫荷瘤宿主,诱导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这是继化疗、放疗之后,治疗肿瘤的又一突破性的方法.现将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 B7家族协同刺激分子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晴

    就免疫学的角度而言,妊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免疫生理过程,其间的机制尚未为人们所明确.胎儿作为"半同种移植物"本将引起母体免疫系统对其识别及应答,但妊娠结局、胎儿成长表明母体没有排斥带有父方基因的胎儿,而是保护其发育正常直至终分娩.这种母胎免疫耐受的现象一直受到关注,其建立和维持涉及母体对胎儿准确精细的免疫调控[1].

  • B7-H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梅;张梦;刘洋;张蓓;尹凤玲;刘霞;卓世超

    目的 探讨B7-H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112例上皮性卵巢癌及10例良性卵巢囊肿的组织蜡块制作成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芯片协同刺激分子B7-H1的表达情况,χ2检验B7-H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结果 B7-H1在良性卵巢囊肿中均为低表达,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55.4%(62/112);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细胞分化、肿瘤大小及是否合并CA125升高无关(P>0.05),而与患者FIGO分期及是否转移密切相关(P<0.05);B7-H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9和17.51,P值均<0.001).COX回归分析表明,B7-H1表达水平和FIGO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卵巢癌组织中B7-H1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差和生存期短相关,可为卵巢癌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 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梅

    卵巢癌位于盆腔,由于缺乏早期临床症状及有效的诊断方法,大约7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于晚期,其5年存活率不足30%[1,2],若能早期诊断,其5年存活率将增加至80%[2].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马春燕;焦玉莲;韩辉;高聆;王兰芳;郭军;崔彬;辛玮;赵家军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部分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0例Graves病初发患者、11例他巴唑治疗患者(西药组)、16例他巴唑合用中药五岳抗甲丸治疗患者(中西医结合组)及16例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40、CD80、CD3、CD4、CD8、CD28等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Graves病初发患者CD19+、CD40+、CD19+ CD40+、CD80+细胞比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CD3+CD8+细胞比率降低(P<0.05),CD3+CD4+/CD3+CD8+比值高于正常对照(P<0.05);西药组患者CD80+细胞恢复正常,CD3+CD4+细胞比率及CD3+CD4+/CD3+CD8+比值高于正常对照(P<0.05,P<0.01),而CD3+CD8+及CD8+CD28+细胞比率低于正常对照(P<0.01,P<0.05);除CD80+细胞比率高于正常对照外,中西医结合组所测各种分子的表达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CD3+CD4+细胞降低(P<0.01),CD3+CD8+及CD8+CD28+细胞比率升高(P<0.01,P<0.05), CD3+CD4+/CD3+CD8+比值降至正常水平(P<0.01).结论:Graves病患者体液免疫处于较高水平,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失衡,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更有利于患者免疫状态的恢复.

  • 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协同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施筠;王婷;於葛华;王凤鸣

    目的 分析变应原刺激前后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CD28家族不同协同刺激信号在变应性哮喘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哮喘组)和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各3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尘螨刺激前后体外培养的CD4+T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2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运用细胞内染色技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IL-4和IL-13的表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哮喘组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28和ICOS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而CTLA-4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细胞内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01),而IL-4和IL-1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a>0.05).经尘螨刺激后,体外培养的哮喘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ICOS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儿童显著上调(P<0.0001),CD28和CTA-4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Pa>0.05);细胞内细胞因子IL-4和IL-13的表达显著上调(Pa<0.0001),而IFN-γ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存在组成性的CTLA-4的表达下调和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上调,介导Th1型细胞的异常活化;而变应原尘螨的刺激又介导了ICOS依赖的Th2型细胞的分化,导致Th1/Th2失衡.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Toll样受体变化

    作者:王国兵;李成荣;李长钢;王缨;祖莹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急性ITP)患儿30例,健康同龄对照组3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二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0u样受体(TLRs)1-10及信号传导分子、TLRs相关细胞因子IL-1β、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IFN-α/β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结果 急性ITP患儿TLR3、7、8、9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5),其他TLRs无改变(P>0.05);MyD88-依赖性及-非依赖性TLRs途径相关因子MD-2、MyD88、IRAK-4、TRAF6、TAK1、TRIF、TRAM、TBK-1及IFN-β等表达均显著增高(Pa<0.05);急性ITP患儿TLRs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增高(P<0.05),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0和CD80表达均尤显著改变(Pa>0.05).结论 急性ITP患儿TLRs信号异常活化可能是导致ITP免疫功能紊乱的始动因素之一.

134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