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与CT征象及临床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s)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CT征像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187例接受EGFR突变基因检测的NSCLCs中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GFR有效突变67例(有效突变组)、未有效突变120例(非有效突变组).2组患者临床资料肺部CT影像学资料完整,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s患者发生EGFR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有效突变组比较,EGFR有效突变组中女性患病比例较高,吸烟指数较低,患者肺组织病灶CT表现为边缘较清晰,呈现分叶、毛刺,病灶多含有磨玻璃影(GGO)成分,伴有气道支气管征和胸膜凹陷征的表现,并易伴发癌性淋巴管炎和肺转移(均P<0.05).2组肺组织出现坏死、空洞、钙化、晕征和空泡征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含有GGO成分、毛刺、有气道受累、癌性淋巴管炎是NSCLCs患者发生EGFR有效突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EGFR有效突变好发于女性,其CT的可靠预测征象为含有GGO成分、毛刺、含气支气管征、癌性淋巴管炎.对临床中不易获取病理的危重患者,进行EGFR有效突变的CT影像学评估及预后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素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质表达的关系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基因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51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组织蜡块,取癌旁>5 cm正常食管组织蜡块45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术前未行放、化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和EGFR蛋白质表达情况,分析survivin基因蛋白质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及与EGFR蛋白质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阳性表达率88.2%(45/51),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20.0%(9/45)(P<0.01).Survivin基因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Survivin和EGFR蛋白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4,P>0.05).结论 生存素与EGFR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
新型白蛋白微泡经超声介导破裂促进EGFP基因在Cos-7细胞的表达
目的根据超声介导白蛋白微泡破裂空化效应可以增加真核细胞膜对大分子(如DNA)通透性的原理,探讨一种新的转基因方法,以便安全有效和定向地转移目的基因.方法实验中选择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为标记基因,以自制的白蛋白微泡为载体,用超声介导微泡破裂的方法在体外进行CoS-7细胞的基因转化,同时以脂质体为对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计数仪分别定性和定量观察细胞转化效率.锥虫蓝染色观察细胞的活性.结果体外试验发现0.8 MHz、1.0 W/cm2、10%占空比(dutycycle)、60 s超声介导10%白蛋白微泡破裂可以有效稳定地转化EGFP基因在Cos-7细胞表达,且对细胞无毒副作用.结论自制白蛋白微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基因载体,在一定超声条件控制下,能增强基因的转导与表达,有良好的靶向性,提示该技术有应用于临床基因治疗的广阔前景.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 EGFR、K-Ras 和 BRAF 基因突变的分子病理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 EGFR、K-Ras 和 BRAF 基因各亚型突变情况。方法应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550例 NSCLC 石蜡组织中 EGFR 基因、K-Ras 基因和 BRAF 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NSCLC肿瘤组织中 EGFR 基因总突变率为37.09%(204/550),外显子18、19、20和21的突变率分别为1.45%(8/550)、21.09%(116/550)、3.64%(20/550)和11.09%(61/550);EGFR 基因各外显子之间双重突变共13例(2.36%),EGFR基因各外显子内双重突变共12例(2.18%)。 K-Ras 基因总突变率为2.00%(11/550)。 BRAF 基因总突变率为0.36%(2/550)。结论 NSCLC 患者中 EGFR 基因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尤其为19和21外显子突变,其基因突变亚型分类能指导 EGFR-TKI 的肿瘤靶向治疗,K-Ras 和 BRAF 基因突变率虽低但不容忽视。
-
PCR-SSCP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敏感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PCR-SSCP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PCR-SSCP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的突变情况,阳性结果再进行DNA测序.结果 通过PCR-SSCP分析,11例存在突变,突变率为30.6%(11/36);PCR-SSCP分析阳性的结果通过DNA测序全为序列异常.结论 PCR-SSCP检测肺癌EGFR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细胞核中GS28蛋白表达对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细胞核高尔基体受体复合物1(Golgi SNAP receptor complex 1,GS28)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对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35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细胞核中GS28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是否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分为核优势表达组(n=48)和非核优势表达组(n =30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细胞核GS28蛋白表达水平与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t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突变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水平相关性,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结果 本组350例中,GS28蛋白在细胞核中优势表达48例(13.7%).GS28核优势表达组和非核优势表达组患者在T分期和神经浸润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胞核GS28蛋白表达水平与KRAS突变及EGFR表达水平均无相关性(P =0.924,P=0.126).GS28核优势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低于非核优势表达组(62个月vs77个月,P<0.05).结论 GS28蛋白细胞核优势表达影响结肠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可以考虑作为潜在的预后标志物.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D2-40、EGFR和VEGF的表达及BRAF基因突变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D2-40、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与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48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手术切除标本,应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增生中BRAF基因突变情况和D2-40、EGFR及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基因突变率与D2-40、EGFR和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组BRAF基因突变率和D2-40、EGFR及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均P<0.05).结论BRAF突变检测联合D2-40、EGFR及VEGF检测可以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确诊率,并可能是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与否的重要指标.
-
肺腺癌患者驱动基因表达及生存分析
目的 检测晚期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和棘皮动物微管样蛋白4-间变淋巴瘤激酶(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ke 4-anaplasiticlymphoma kinase,EML4-ALK)融合状态,并分析其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过扩增受阻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 PCR方法检测74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状态,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检测ALK基因融合状态,分析EGFR基因突变率与性别、吸烟史的相关性,EGFR基因突变和ALK基因融合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0.5% (30/74),ALK基因融合6.8% (5/74).EGFR基因外显子18、19、20、21的突变率分别为1.4% (1/74)、20.3% (15/74)、1.4% (1/74)、17.6% (13/74),肺腺癌患者中女性EGFR基因突变高于男性(P=0.007),但未见与吸烟史有明显相关(P =0.099).EGFR基因突变和ALK基因融合的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有明显的生存优势(P=0.007).结论 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女性患者中尤为明显,针对驱动基因靶向治疗的患者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
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MDT诊治报道
本文介绍1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治疗后,肿瘤疗效不一致,后经过多次多学科讨论,接受综合诊治的经过.该患者通过经皮肺穿刺明确Ⅳ期左肺腺癌伴纵隔肺门淋巴结、双肺及脑转移,基因检测示EGFR 19外显子缺失,一线予以EG-FR-TKIs治疗.疗效考核提示左肺病灶持续有效,但右肺病灶进行性增大.右肺病灶再次活检提示鳞癌,后经化疗及右肺病灶局部放疗,双侧病灶均得到控制.患者经过多次多学科讨论,实现个体化诊疗,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
基于血液基因检测为指导的肺腺癌多学科精准治疗1例
本文介绍1例肺腺癌患者多学科诊治过程.该病例因右侧肺部占位首诊,经多学科讨论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6月后患者出现肝转移,基因检测提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经多学科讨论,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一线靶向治疗,此后疾病反复多次进展,在血液循环肿瘤DNA基因检测引导下,疾病得到控制并有较好的生活质量.此病例的诊疗过程说明,肺癌患者需要多学科诊治,基于血液基因检测,终实现规范化的精准治疗.
-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分型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列的恶性肿瘤,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 LC)约占85%,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1].尽管含铂联合化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但是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仍然极差,5年生存率< 15%[2].
-
包含罕见突变的EGFR双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TKI疗效分析
目的 探索包含罕见突变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双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3月至2017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湖北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和EGFR基因检测证实的包含罕见突变的EGFR双突变患者.根据突变类型,患者分为EGFR敏感突变复合敏感突变组和敏感突变复合耐药突变组.分析包含罕见突变的EGFR双突变患者及不同突变类型患者接受EGFR-TKI的疗效.结果 2 637例NSCLC患者接受EGFR突变检测,其中包含罕见突变的EGFR双突变患者19例.15例接受EGFR-TKI治疗,客观缓解率(ORR)为46.7% (7/15),疾病控制率(DCR)为73.3%(11/1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1个月.敏感突变复合敏感突变组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1例.敏感突变复合耐药突变组部分缓解5例,疾病稳定3例,无效4例.结论 包含罕见突变的EGFR双突变患者接受EGFR-TKI疗效尚可,可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ERCC1、EGFR及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0例食管癌患者,统计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取癌变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ERCC1、EGFR及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食管癌病变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ERFG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主要位于细胞质,部分位于细胞核;p53的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颗粒,定位于细胞核内,在癌组织中呈高表达;ERCC1、EGFR及p53在食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食管癌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食管癌患者初步筛选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多重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浸润程度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患者ERCC1、EGFR及p53表达阳性的主要风险因素(P<0.05).[结论]ERCC1、EGFR及p53在食管癌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检测食管癌组织中ERCC1、EGFR及p53基因表达水平对于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拷贝数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拷贝数状况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LSI EGFR/CEP 7探针试剂盒对108例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EGFR基因状况的检测,并分析EGFR基因拷贝数与患者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08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中,64.8%病例判读为EGFR基因低基因拷贝数即FISH阴性,其中二体性21.3%、低度三体性18.5%、高度三体性13.9%、低度多体性11.1%.35.2%病例判读为EGFR基因高基因拷贝数即FISH阳性,其中高度多体性25.9%、基因扩增9.3%.除2例扩增病例(Ratio>2.4)外,所有三体性及多体性,7号染色体与EGFR基因的拷贝数出现一致性的增加,Ratio范围在1.12~1.54之间.EGFR基因状况或EGFR-FISH(-/+)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EGFR基因拷贝数增加在非小细胞肺癌是较常发生的事件,可能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
-
苦参碱联合AP方案化疗治疗EGFR突变阴性中晚期肺腺癌患者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苦参碱联合AP方案化疗治疗对EGFR突变阴性中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 (CA125)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Ⅲb-Ⅳ期EGFR突变阴性肺腺癌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苦参碱+ AP方案化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AP方案化疗.分别于化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CEA、CA125及CYFRA21-1水平.结果 终完成随访患者共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3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CEA、CA125、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CEA、CA125、CYFRA21-1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治疗方案与治疗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结论 采用苦参碱联合AP化疗方案治疗EGFR突变阴性的中晚期肺腺癌患者,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增强化疗效果,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协同增效效应逐步增强,能有效降低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性.
-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第19、21号外显子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家族史的关系,以及对突变阳性患者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靶向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EGFR第19、21号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1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EGFR突变阳性63例,突变阳性率为38.89%。腺癌、女性、非吸烟者、有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者年龄,肿瘤分级、分期、大小、是否转移无关(P>0.05)。非小细胞肺癌发生EGFR突变阳性使用EGFR-TKIs靶向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未治疗及其他药物化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筛查应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指标,特别是对于有肿瘤家族史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
小干扰RNA沉默EGFR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目的 通过小干扰RNA(siRNA)沉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表达,旨在探讨其对卵巢癌SKOV3细胞体外侵袭力影响.方法 体外构建靶向EGFR基因siRNA质粒和阴性对照质粒, Lipofectamin 2000介导转染到SKOV3细胞中.实验分空白对照组、非特异性转染组、特异性转染组.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EGFR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平板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体外侵袭力.结果 特异性转染组细胞EGFR mRNA 的表达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减弱(F=50.45,q=12.87、11.72,P<0.01),EGFR 蛋白表达明显下调(F=61.54,q=14.58、11.46,P<0.01);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减弱(F=130.12,q=21.12、18.15,P<0.01);体外侵袭力明显降低(F=34.09,q=11.26、8.34,P<0.01).结论 siRNA可以有效抑制SKOV3细胞EGFR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SKOV3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