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危重病患儿血浆内皮素检测及意义

    作者:王兴勇;吴兆海;刘梅

    内皮素是一种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是机体在缺血、缺氧状态下,体内产生的一种致损伤因子,参与体内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1].它是一种内生的、作用持久的、具有强大缩血管和促血管平滑肌增殖作用的肽类物质[2],同时对心脏、呼吸、泌尿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广泛的非血管效应[3].为探讨危重病中内皮素的作用及意义,通过检测危重病及非危重病患儿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合危重病评分及临床器官功能监护,总结分析如下.

  • PICU死亡病例血清白蛋白和危重病评分的变化

    作者:陈琦晗;徐仑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4例死亡病例血清白蛋白浓度和危重病评分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患儿住院早期以及中晚期血清白蛋白浓度、危重病评分之间均存在着差异,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2,P<0.01).结论入院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是危重患儿预后不良和疾病严重性的早期预测指标.

  • 几种重症评分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作者:陆文峰;王丽杰;刘春峰;张洁

    目的:探讨与分析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 )、小儿死亡风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 score,PRISM)、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小儿死亡指数(paediatric index of mortality,PIM)5种常用的评分系统在儿科重症病例中判断病情轻重、评估预后的效果;同时筛选出适用于我院 PICU 的危重症评分。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 PICU 全部院内死亡病例42例为死亡组,选取存活(或治愈)患儿444例为存活组,分别予评估入院时 APACHE Ⅱ、SOFA、PRISM、PCIS、PIM 5项评分;分析死亡组与存活组各项评分的差异。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入院时 APACHE Ⅱ、SOFA、PCIS、PRISM、PIM这5种重症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43±8.70 vs.3.48±3.94;78.38±9.33 vs.88.24±6.84;0.1420±0.2147 vs.0.0153±0.0307;5.48±3.42 vs.1.73±1.94;22.02±8.48 vs.12.68±4.88,P 均<0.001)。APACHE Ⅱ、SOFA、PCIS、PRISM、PIM 这5种重症评分的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95% CI)分别为0.854(0.798,0.910)、0.838(0.778,0.898)、0.881(0.828,0.934)、0.808(0.748,0.869)、0.936(0.913,0.960),PIM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其他评分。结论5种评分用于评估疾病轻重程度均有效,对评判预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很好的鉴别能力,尤以 PIM更加显著。

  • 2005至2010年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内科住院患儿死亡病例分析

    作者:古丽比亚·卡合曼;刘晓红;何方;于静;迪力努尔

    目的 探讨我院儿内科住院患儿的病死率及病因,为我省儿童医疗保健工作提供研究依据,从而降低我省儿童病死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至2010年儿内科住院患儿中的死亡病例资料,6年来住院患儿共计15 768例,死亡患儿72例,总病死率为0.46%.结果 入院24 h内死亡26例(36.1%),其中婴儿组所占比例为17例(65.4%).住院24 ~ 48 h内死亡6例(8.3%),>7d死亡23例(31.9%).危重症评分高84分,低10分.其中2h内死亡者,危重病评分均小于50分,各组死亡疾病前4位分别是血液系统疾病、脓毒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感染性疾病28例(38.9%),非感染性疾病44例(61.1%),非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高于感染性疾病,脓毒症仍然是我院儿内科患儿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视基层儿科医师对儿科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和识别能力的培养,重视儿科重症病例救治的规范化培训,进一步普及危重症评分,以提高各级儿科医师重症疾病的救治能力.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徐远达;黎毅敏;萧正伦;刘晓青;何为群;钟南山

    目的评价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继发休克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5例不同程度多器官功能衰竭(MOF)重症肺炎患者采用CBP治疗,按其转归分为撤机出院组、死于感染性休克组、远期死于重症肺炎组.评价CBP治疗前1 d,治疗后24、48和72 h各项实验室指标及危重病评分变化.结果①25例患者中A组7例,B组9例,C组9例;治愈率28%,总病死率72%.②B组患者接受CBP治疗时间平均不到48 h被迫终止.单因素分析提示:B组治疗前血糖显著高于A组[(13.17±5.84) mmol/L比(8.07±2.28) mmol/L,P<0.05],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C组[(5.75±3.08)g/L比(3.10±1.06)g/L,P<0.05],B组在CBP治疗48 h后纤维蛋白原和所需多巴胺浓度均较A、C组显著升高[(8.24±3.57)g/L比(5.13±0.94)g/L和(3.01±1.22)g/L,(12.00±6.93)μg·kg-1·min-1比(1.00±2.45)μg·kg-1·min-1和(2.89±4.37)μg·kg-1·min-1;P均<0.05].③A组治疗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Ⅲ(APACHEⅢ)评分较B、C组低[(89.43±11.28)分比(108.00±15.10)分和(104.67±13.77)分,P均<0.05];A、C组治疗72 h后与B组比较APACHEⅡ变化率[(10.43±4.89)分和(-9.11±3.76)分比(-2.33±4.39)分,P<0.01]、APACHEⅢ变化率[(-21.57±13.53)分和(14.33±8.32)分比(2.33±12.18)分,P<0.01]、MODS评分变化率[(2.14±2.19)分和(-1.00±1.87)分比(0.56±1.88)分,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①CBP能有效救治部分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继发休克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②APACHEⅢ评分在治疗前后均是敏感的评价指标,初步提示APACHEⅢ90~100分的区域是此类患者应用CBP的指征.③治疗前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潜在风险因子,纤维蛋白原的持续升高提示预后较差.

  • 碎裂QRS波在危重病患者中的检出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简志刚;李炬带;池锐彬;罗醒政;王涛;魏远辉

    目的 分析危重病患者碎裂QRS波(fQRS波)的检出情况和危险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2例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危重病患者,除外冠心病、心脏离子通道异常的患者.于患者初入ICU及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时,进行床旁标准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测,计算fQRS波检出率,记录与心脏相关的既往病史、转入ICU病因,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fQRS波与常用危重病评分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02例危重病患者检出fQRS波50例,检出率为49.0%.单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SOFA评分是检出fQRS波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R)1=1.108,P1=0.001;RR2=1.404,P2=0.000;RR3=1.426,P3=0.000],转入ICU时有心脏疾病高危因素患者检出fQRS波的相对危险度更大(RR=3.460,P=0.008),但与转入ICU的病因无关(RR=0.872,P=0.306).结论 在排除冠心病患者fQRS波高检出率的情况下,危重病患者fQRS波检出率较高,病情危重是发生fQRS波的危险因素.fQRS波的临床价值不应局限于心脏自身的疾病,也可作为危重病患者病情观察的一个无创心电图指标.

  • 危重病评分在急诊室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陶晓阳;樊雨良;王美雯;刘沁;王一波;富秀英;李花;施方人

    目的 研究危重病评分在急诊室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急诊观察室收治的AKI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按病情分为危险亚组(n=15)、损伤亚组(n=27)、衰竭亚组(n=17);又按照28 d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亚组(n=39)和死亡亚组(n=20).比较各组患者血肌酐(SCr)、尿量,并分别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序贯性脏器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Ⅱ,记录患者28 d的存活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8 d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着病情的加重,AKI患者APACHEⅡ、SOFA、SAPSⅡ评分、病死率显著升高,衰竭亚组>损伤亚组>危险亚组(P<0.05);死亡亚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存活亚组,且SCr、APACHEⅡ、SOFA、SAPS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亚组(P<0.05),尿量明显低于存活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KI分期、APACHEⅡ、SOFA、SAPSⅡ评分均是AKI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PACHEⅡ、SOFA、SAPSⅡ评分均可作为急诊室AKI患者病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 超小剂量肝素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王淑珍;彭淑梅;林英

     近年研究表明,许多全身炎症反 应综合征(SIRS)患儿存在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甚至发生DIC。为避免SIRS发展为MODS 及MOF,故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疗法,可使SIRS早期得到控制。我院对35例伴有SIRS 的危重病儿采用超小剂量肝素疗法,疗效较为满意,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自1997 年10月~2000年5月共收治伴有SIRS危重患儿65例,危重症患儿以入院时临床资料按中华医 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1995年5月拟定的危重患儿评分法制定患儿疾病的危重程度而确定。S IRS患儿诊断标准按1996年荷兰鹿特丹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儿科ICU大会Hayden提出的SIRS诊断 标准确定,入院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1个 月~5岁;危重病例评分(71±1.12)分。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月~5岁;危 重病例评分(72±1.32)分。两组原发病主要为肺源性、肠源性或颅内出血等。两组患儿性 别、年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危重病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 APACHEⅡ系统在外科监护室的应用

    作者:张鸿;诸杜明;薛张纲;罗剑峰;蒋豪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系统在单中心外科监护室3年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外科监护室连续3年符合标准的831例患者,收集与APACHEⅡ评分系统相关的病例资料,计算预计死亡危险度,并与实际住院病死率比较(标化死亡比).分辨度的评价应用四格分类表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校准度的评价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和校准曲线;按年龄、入住类型、停留时间分层,评估模型的拟合一致性.结果整体住院病死率为20.1%,标化死亡比达1.75,95%可信区间为1.50~2.04.以50%预计死亡危险度为截断点,总体正确分类率达81.7%,ROC曲线下面积达0.878,提示模型分辨度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H2=96.7,P<0.01)和校准曲线提示校准度较差.急诊术后和短期停留患者的分辨度和校准度都较满意.结论 APACHEⅡ评分系统并不完全适用于整个研究人群,临床应用应谨慎;同时应当改进和提高外科监护室的整体诊治水平.

  • 影响小儿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作者:翟奕庶;王怀立

    目的 探讨影响小儿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有效性的因素.方法 选择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小儿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药物结合机械通气综合治疗,对肺功能指标与相关数据进行调查.结果 治愈45例,治愈率为90.0%,无死亡小儿,平均住院时间(22.32±0.82)天.治疗后本组小儿的RR、VPEF/VE和tTPEF/TE值都明显提高(P<0.05),PEF值治疗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危重病评分、氧合指数与疾病治疗有效有相关性(P<0.05).结论 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预后比较差,机械通气治疗为主流技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危重病评分、氧合指数与治疗有效性密切相关.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病死率极高的危重病症之一,其主要特征为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弥散性渗出[1,2].有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新生儿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约为5.0%约占新生儿死亡的52.3%[3].目前随着诊疗手段的进步,小儿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有所下降[4].本文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50例患儿的基本情况、主要病因、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归分析,了解哪些因素为小儿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有效性因素,为今后ICU资源配置,以及进一步提高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诊治水平提供支持.

  • 危重评分与儿童死亡风险评分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万爱英;何方

    目的 探讨危重评分(PCIS)和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RISMⅢ)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作用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52例ARDS患儿根据终疾病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n=30例)和存活组(n=22例),在入儿科PICU时、住儿科PICU期间病情严重时、病情确诊时、ARDS病情状况严重时,比较两组患儿的PCIS和 PRISMⅢ评分.结果 死亡组不同时间点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而不同时间点PRISMⅢ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PCIS及PRISMⅢ之间相关性分析存在负相关性关系(P<0.05).结论 PCIS和PRISMⅢ均可准确反映ARDS患儿的死亡风险性,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新生儿的许多疾病均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临床多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伴顽固性低氧血症,死亡率极高,因此寻找到一项敏感有效的预测指标对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评估患儿病情情况和疾病预后的判断标准,小儿危重病评分(PCIS)逐渐被儿科医务人员所接受和采纳,在临床工作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范围涉及到儿科急诊的各个工作环节和方面,包括院前转运、急诊室救治、ICU治疗、危重症临床研究等[1,2].而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RISMⅢ)虽然在国外相关研究中已予以使用,但近些年才在国内加以运用,相关文献报道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拟探讨两种评分方法在儿童ARDS的中的作用价值及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变化及其与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韩彤妍;李在玲;叶鸿瑁;王新利;崔蕴璞;朴梅花;童笑梅

    目的 检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型、血清ACE水平在出生1周内的变化,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和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早产儿85例,出生第3天取其末梢血提取DNA,确定ACE基因型,出生第1、3、7天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早产儿血清ACE水平,并进行危重病例评分.结果 早产儿85例中,DD基因型19例,ID基因型34例,II基因型32例.出生第1天DD基因型早产儿血清ACE水平[(33.42±7.93)U/L]显著高于II基因型早产儿[(25.97±8.32)U/L](P<0.01),高于ID基因型早产儿[(31.53±7.56)U/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基因型早产儿血清ACE水平显著高于II基因型(P<0.01);在出生第3天和第7天,3种基因型早产儿血清ACE水平均逐渐下降,DD基因型早产儿高于ID基因型,二者显著高于II基因型.出生第1天DD基因型的危重病评分[(87.37±8.30)分]低于ID基因型[(95.82±5.85)分]和II基因型[(95.88±6.85)分],差异非常显著(Pa<O.01),ID和II基因型间无差异;出生第3天,DD基因型的危重病评分[(92.95±7.10)分]显著低于ID基因型[(96.94±5.85)分],而与II基因型[(96.44±6.87)分]无差异,ID和II基因型间亦无差异;出生第7天,3种基因型间危重病评分均无差异.结论 重症疾病时DD基因型携带者的病情相对重,血清ACE水平相对高,虽然疾病可能影响血清ACE水平,但是决定ACE水平的根本因素是个体间基因型的差异.

  • 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夏蝉;韩国强;叶璟;单小鸥;何时军

    目的 探讨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32例轻症、21例重症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第1天和治疗干预后术后第5天血浆白蛋白浓度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白蛋白浓度,并将轻重肠套叠两组患儿术后第1天的血浆白蛋白浓度与小儿危重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症组与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均下降,轻症组:(34.2±6.5)g/L vs(37.1±4.1)g/L,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组:(25.8±7.5)g/L vs(37.1±4.1)g/L,P<0.01;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明显低于轻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5天,轻症组白蛋白浓度为(37.1±11.4)g/L高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675,P>0.05).术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浓度与小儿危重评分之间成正相关(r=0.879,P<0.01).结论 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与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严重程度相关;重症病例低白蛋白血症持续时间长,并与治疗干预无关.血浆白蛋白浓度测定可作为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严重程度的预警指标.

  • 早产儿ACE水平和其基因多态性与危重病评分的关系

    作者:韩彤妍;李在玲;叶鸿瑁;王新利;崔蕴璞;朴梅花;童笑梅;李松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ACE水平、危重病评分的关系.方法 确定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ACE基因型,生后第1天、3天、7天分别检测ACE水平并进行危重病例评分.结果 85例早产儿中,DD基因型19例,ID基因型34例,Ⅱ基因型32例,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第1天DD基因型和ID基因型ACE水平分别为33.42±7.93 U/L和31.53±7.56 U/L,显著高于Ⅱ基因型的25.53±7.56 U/L(P<0.01);第3天和第7天,三者ACE水平逐渐下降,但仍是DD高于ID,两者显著高于II.比较危重病评分,生后第1天DD基因型为87.37±8.30.低于ID基因型的95.82±5.85和Ⅱ基因型95.88±6.85,差异有显著性,ID和Ⅱ间差异无显著性;第3天,DD基因型显著低于ID基因型(92.95±7.10 vs 96.94±5.85,P<0.05),与Ⅱ无差异,ID和Ⅱ间也无差异;第7天,三者间无差异.结论 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新生儿危重症有相关性,DD基因型携带者的病情相对重,血清ACE水平相对高,虽然疾病会对血清ACE水平有所影响,但决定ACE水平的根本因素是个体间基因型的差异.

  • 血皮质醇、危重病评分与老年外伤危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王雄明;韦华;罗强

    目的:研究老年外伤危重患者血皮质醇(Blood Cortisol)浓度、危重病评分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老年外伤危重患者入院24 h内记录的APACHEⅡ评分和测定Blood Cortisol、血糖(BS)、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浓度的变化.结果:(1)老年外伤危重患者组Blood Cortisol、T3和T4[(396.79 ± 126.68)nmol/L,(1.37 ± 0.62)pmol/L,(108.2 ± 12.1)pmol/L]明显低于非老年组[(447.05 ± 131.32)nmol/L,(2.14 ± 1.07)pmol/L,(114.5 ± 21.7)pmol/L],而BS浓度(12.36 ± 6.17)明显高于非老年组(9.27 ± 2.36)mmol/L,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老年外伤危重患者随APACHEⅡ评分的上升,Blood Cortisol浓度先升后降,BS浓度逐步上升,且不同APACHEⅡ评分组间Blood Cortisol、BS、T3和T4浓度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3)死亡组的老年外伤危重患者APACHEⅡ评分与BS浓度明显增高,Blood Cortisol浓度(278.06 ± 66.39)nmol/L比存活组(401.21 ± 112.40)nmol/L明显下降,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老年外伤危重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Blood Cortisol、T3和T4浓度呈负相关,与BS呈正相关.结论:老年外伤危重患者Blood Cortisol与BS浓度有明显变化并呈分离现象且与APACHEⅡ均可提示病情严重程度,三者结合可作为评估老年外伤危重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 APACHE评分与ICU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欢

    危重病评分系统到目前为止已发展至第三代,即于1991年第三次修订,简称APACHEⅢ[1](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Ⅲ),是国际危重病界较为权威也为流行的评分方法,对危重病医学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当前,居高的ICU医院感染率[2]已成为ICU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本文综述APACHE评分与ICU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以期通过APACHE评分在ICU医院感染的合理应用,为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更科学、客观的判断和评价,也为医护人员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准确依据,从而减少ICU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MODS临床观察

    作者:李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佐治小儿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MODS诊断标准的63例患儿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按MODS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IVIG 400mg/kg·d,共用1~3天,以动态危重评分及预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1、3、5、7d天后,二组动态危重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率治疗组(37.5%)明显低于对照组(64.5%)(P<0.01).[结论]IVIG辅助抢救小儿MODS可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 建立中医危重病评分系统的初步探讨

    作者:李娟;罗小星

    目前对危重病程度估计和死亡风险预测方面有很多研究和建树,形成了较为科学、客观和可信的评分体系,其中APACHE系统应用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中医疾病预后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在纠正病势由逆转顺及预防合并症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本文就中、西医两种危重病情预测方法目前现状作一叙及.

    关键词: 危重病评分 中医
  • 脓毒症患者入ICU时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程鹏雁;马渝;陶杨;刘海波;申振亚;周发春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入ICU时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2例入选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n=30)、严重脓毒症(n=26)及脓毒性休克(n=46)3个亚组,按住院期间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脓毒症患者入ICU时的血浆PAF水平、血清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浓度、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以及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分析患者血浆PAF水平与血清PCT浓度、APACHEⅡ、SAPSⅡ及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性休克组患者血浆PAF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z=-5.424、-5.512、-7.662,P均=0.000),脓毒性休克组患者血浆PAF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组(z=-4.559、-3.910,P均=0.000),而后2组患者血浆PA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7,P=0.669);脓毒症患者血浆PAF水平与血清PCT浓度、SAPSⅡ及SOF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s=0.376、0.326、0.483,P=0.000、0.001、0.000),但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不明显(rs=0.143,P=0.152);死亡组患者血浆PAF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增高(z=-3.152,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显示,PAF及APACHEⅡ评分可作为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指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0.787).结论:脓毒症患者入ICU时的血浆PAF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基本呈正相关,并且与患者预后相关,可用于指导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 入院时血清嗜铬粒蛋白A浓度和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谢明;陈晓迎;刘景仑;古妮娜;张丹;任国胜

    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入院时血清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浓度与危重病评分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105例连续收入ICU的患者被分为非全身炎症反应(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SIRS和脓毒症组(包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3个亚组),健康志愿者(n=18)为对照组.比较患者入院时血清CGA、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结果 SIRS组、脓毒症各亚组患者入院时血清CGA浓度比健康对照组和非SIRS组明显增高(P<0.05).CGA浓度与PCT、WBC、血肌酐、APACHEⅡ和SOFA都成正相关(r=0.759、0.570、0.507、0.576、0.718,P<0.05).ROC分析显示CGA、APACHEⅡ与PCT评分可作为28 d死亡的预测指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0.789和0.685).以血清CGA浓度为139 μg/L为截分值,Kaplan-Meier分析提示CGA增高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重症患者入院的血清CGA浓度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CGA浓度超过139 μg/L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CGA是预测ICU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指标.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