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附120例报告)
女性膀胱颈梗阻是一组由不同原因,不同发病机制病变所致的综合征,患者大多以不同程度的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有的则以排尿不尽感及下腹不适、排尿不畅感为主要症状就诊,有些患者则发展至上尿路积水及肾功能受损.多见于曾有反复泌尿系感染,多产史的中老年妇女,其主要原因是膀胱颈纤维组织增生,膀胱颈部肌肉肥厚,慢性炎症所致的硬化以及老年女性激素平衡失调所致的尿道周围腺体增生.
-
2型糖尿病合并气肿性膀胱炎伴上尿路积水一例
气肿性膀胱炎(emphysematous cystitis)是一种少见的特殊下尿路感染,以膀胱壁内和膀胱腔内存在气体为特征.1956-2006年,国外文献报道135例[1],国内少见报道,伴肾、输尿管积水更为少见.现报告我院近年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气肿性膀胱炎伴上尿路积水1例.
-
99Tcm -DTPA肾图半排时间参考值测定
肾图在上尿路积水的诊断以及分肾功能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主要使用131I-邻碘马尿酸钠肾图,但由于131I能量较高,其应用受到限制.99Tc m-DTPA肾动态显像不仅能提供肾图相关参数,还能进行肾血流灌注和肾功能显像,从而评价总肾及分肾功能,因此成为替代131I-邻碘马尿酸钠肾图的一个重要检查.半排时间(time of half-excrection,C1/2)是用于评价尿路梗阻的重要指标,但关于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肾图C1/2正常参考值的报道很少.笔者对2007年至2010年433例肾移植手术健康供肾者的99Tcm-DTPA肾图半排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欲建立本科的参考值范围.
-
感染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7例经皮肾镜碎石术前护理效果
感染性肾结石是由产生尿素分解酶的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由磷酸镁铵和碳磷灰石组成的结石,常因生长速度快而填满肾盂和肾脏各个大盏,又称为“鹿角形”结石[1].据统计60岁以上多发,男女比例为1∶2[2],尤其是伴有糖尿病基础疾病者发病率明显增高.感染性鹿角形肾结石伴随基础疾病不断进展,易引起严重的上尿路积水、肾实质破坏或脓肾,进而导致肾功能减退或丧失,对人体危害大[3].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已成为感染性鹿角形肾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4],并发症的及时干预及完善的术前准备是感染性鹿角型肾结石患者安全实施PC-NL的保障.本文对我科7例感染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术前护理,总结以早期预防及干预PCNL前并发感染性休克、下肢深静脉血栓、低血糖等.
-
尿动力学检查在儿童排尿障碍中的应用
近年来,膀胱尿道测压正逐渐应用于小儿,以了解小儿的下尿路功能,为某些疾病如小儿尿失禁,可疑的膀胱出口梗阻和神经源性膀胱,伴有输尿管返流的上尿路积水,慢性和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出新方法,同时可以评估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1].我们对2002年3月~2002年12月32例排尿功能障碍的儿童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诊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
输尿管末端粘连:原位新膀胱术后上尿路积水原因之一
目的:总结原位新膀胱术后输尿管末端粘连致上尿路积水的诊断和处理经验.方法:2000年1月~2007年4月共施行全膀胱切除加原位新膀胱术250例,发现8例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上尿路积水是由输尿管末端互相粘连或与新膀胱壁粘连引起,在内镜下经尿道切断粘连带予以处理.结果:术后中位随访8个月(1~22个月),7例肾功能和积水程度明显改善,1例稳定,并在密切随访观察中.1例在积水缓解后7个月再次复发,发现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行开放手术作输尿管新膀胱再植,随访5个月,积水程度明显改善.结论:输尿管末端粘连是使用输尿管直接种植法的原位新膀胱术后上尿路积水的原因之一.膀胱镜检查既可明确诊断又能同时作粘连带切断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对原位新膀胱术后上尿路积水患者应常规作膀胱镜检查.
-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
我院自1992~1997年共收治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49例,现将其诊治方法予以介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年龄39~83岁,平均61.7岁。病程2周~20年,其中<6个月22例,6个月~1年9例,>1~5年8例,>5年10例。以排尿不畅就诊34例,反复尿路感染就诊15例。排除尿道狭窄、尿道外口异常及特异性感染(结核)等。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或脓细胞26例,尿细菌培养阳性11例。尿潴留10例,剩余尿量达45~350 ml 39例,平均104ml。尿流率测定29例,大尿流率(Qmax)3.4~18.0 ml/s,平均为10.3 ml/s。膀胱镜检查21例,膀胱颈口明显抬高19例,呈环状缩窄2例;并发大量小梁形成18例。IVP检查9例,双侧上尿路积水5例,单侧积水1例。逆行膀胱造影3例,示膀胱输尿管反流1例。膀胱测压4例,均在正常范围。所有病例B超均提示膀胱颈后唇有不同程度抬高并突向膀胱腔。肾功能不全6例。1.2 治疗方法 对29例剩余尿量<100 ml、症状较轻、无上尿路积水者以哈乐、桑塔等α1-受体阻滞剂为主,辅以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对20例症状较重、有上尿路积水者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BNR)(药物治疗无效改手术者1例)。对尿潴留患者先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口,同时辅以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对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行下尿路引流,待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后手术。手术在骶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取膀胱截石位,采用F24电切镜,作5~7点位膀胱颈口切除,切除深度以6点位与膀胱三角区基本在同一平面为度,必要时用一食指经阴道伸于膀胱尿道后壁作引导,以确定切至适当深度。切除长度为近端尿道1cm,长者达1.5 cm。对环状梗阻者则需做360°电切,其中6点位仍以与三角区持平为标准,在窥镜退至尿道时以颈口呈敞开状为宜。电凝止血后留置导尿管。
-
膀胱癌合并上尿路积水患者行根治术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术前合并上尿路积水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126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资料,上尿路积水39例(31.0%),单因素分析上尿路积水对膀胱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多因素分析上尿路积水、病理T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对膀胱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 积水组肿瘤分期≥pT3a 23例(59.0%),无积水组肿瘤分期≥pT3a 13例(14.9%),两组的肿瘤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水组术后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无积水组(42.5% 比 68.8%,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上尿路积水、病理T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合并上尿路积水的膀胱癌患者肿瘤分期较高,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是临床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可靠依据.
-
狼疮性膀胱炎2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在泌尿系统,主要累及肾脏,形成肾小球相关病变。而累及膀胱进而造成上尿路积水相对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单纯性尿路梗阻或尿路感染而延误治疗。为提高对 SLE 导致的膀胱炎进而引发上尿路积水的认识,现将本科收治的2例 SLE 合并间质性膀胱炎及上尿路积水病例报道如下。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0年回顾
我院自1991年6月至2001年9月,行经尿道电切术(TUR)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06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组1060例,病理报告1060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结核不属于本组观察对象.年龄50~84岁,平均65.7岁,病程3月~10年,主要症状夜尿增多,渐近性排尿困难.伴急性尿潴留241例,上尿路积水、肾功能不全12例,糖尿病42例.心血管疾病13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1例.术前均行肛指检查、B超、前列腺增生Ⅰ°40例,Ⅱ°-Ⅲ°860例,Ⅳ°160例.尿流动力学:皆提示膀胱颈梗阻.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0年回顾
我院自1991年6月至2001年9月,行经尿道电切术(TUR)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066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组1066例,病理报告1060例为良性前腺增生(BPH),5例前列腺癌,1例前列腺结核.年龄50-84岁,平均65.7岁,病程3-10年,主要症状为夜尿增多,渐进性排尿困难.伴急性尿潴留241例,上尿路积水、肾功能不全12例,糖尿病42例,心血管疾病13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1例.术前均行肛指检查、B超、前列腺增生I°40例,Ⅱ°-Ⅲ°860例,Ⅳ°166例.尿流动力学:皆提示膀胱颈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