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传输型便秘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联合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中不同回盲部保留长度的疗效对比

    作者:卢志坤;吴永强;杨进华;何德谋;张权锋

    目的:对比分析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行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联合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LSCACRA)治疗时不同回盲部保留长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行LSCACRA治疗的STC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回盲部保留10~15 cm组(长距离组,46例)和回盲部保留2~3 cm组(短距离组,46例),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术后肠梗阻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排粪次数、Wexner肛门失禁评分(WIS)、钡剂灌肠回盲部排空时间、Wexner便秘评分(WCS)、腹痛程度数字评分(NRS)、胃肠生命质量指数(GIQLI)及腹痛、腹胀频率评分。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LSCACRA,无一例发生中转开腹及死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术后肠梗阻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排粪次数、WIS和腹胀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距离组术后6、12、24个月WCS、GIQLI、NRS和腹痛频率评分均明显优于长距离组[WCS:(1.7±1.3)分比(4.2±2.3)分、(1.7±1.1)分比(4.1±1.9)分、(1.2±0.5)分比(3.9±2.5)分;GIQLI:(116.8±6.2)分比(98.5±14.7)分、(122.9±7.5)分比(104.7±16.5)分、(124.3±5.9)分比(108.3±15.1)分;NRS:(1.3±0.5)分比(2.5±1.7)分、(0.9±0.3)分比(2.3±1.4)分、(0.8±0.3)分比(2.2±1.5)分;腹痛频率评分:(0.9±0.3)分比(1.6±1.2)分、(0.7±0.3)分比(1.4±1.1)分、(0.7±0.2)分比(1.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距离组术后24个月钡剂灌肠回盲部排空时间明显短于长距离组[(17.6±8.4)h比(21.3±10.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C患者实施LSCACRA是安全有效的,回盲部保留长度的缩短即回盲瓣上缘向上保留2~3 cm结肠可显著改善预后。

  • 顽固性便秘并发继发性巨结肠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策略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作者:魏林;吴志峰;杨振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顽固性便秘并发继发性巨结肠的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3例顽固性便秘并发继发性巨结肠行外科手术患者,均经过胃肠减压和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其中37例无法恢复肠道通畅者,未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而直接手术(对照组);另外36例患者肠道恢复通畅,再行2周的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择期手术(观察组),对比两组预后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6)比21.6%(8/37)、0比13.5%(5/37)、0比13.5%(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时,观察组体质量、去脂体质量、蛋白质量、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质量指数、白蛋白、转铁蛋白均优于对照组[(55.1±6.4)kg比(50.9±4.7) kg、(42.9±3.2) kg比(39.1±1.3) kg、(12.2±1.4) kg比(9.7±3.2)kg、(23.7±5.0)L比(18.8±5.5)L、(10.9±4.5)L比(7.7±0.8)L、(22.3±1.9)k/gm2比(17.5±3.6) kg/m2、(41.9±4.7)g/L比(33.1±2.9) g/L、(3.5±0.7)μg/L比(2.7±0.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顽固性便秘并发继发性巨结肠需外科治疗,术前应尽可能恢复肠道功能,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 环杓关节反复脱位呛咳并致伤口裂开1例

    作者:徐葵;熊力

    各种原因引起的环杓关节脱位近年来多有报道,但出现反复脱位并致腹部伤口裂开严重后果的病例并不多见,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76岁,因横结肠占位病变,2012年2月行横结肠切除术,否认有咽喉部及声带疾病史.术前检查:消瘦,体重指数BMI=16.9,血压120/65mmHg,心率65次/min,呼吸18次/min,口咽无红肿,困难插管Mallampati (MP)分级Ⅰ级,ASA分级Ⅱ级,术前已置入胃管.

  • 腹腔镜与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对比观察

    作者:王晨宇;华龙;姚坤厚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及开腹结肠切除术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5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 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的开腹结肠切除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儿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发热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 显著低于对照组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疗效确切, 能够有效促进患儿恢复, 减轻患儿病痛,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对结肠癌根治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淑萍;赵海燕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对结肠癌根治手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40名择期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利多卡因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给予1.5 mg/kg利多卡因,继以2 mg/(kg·h)的速度静脉滴注至术后2 d,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中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后舒芬太尼静脉患者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小时)及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天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57.2±12.5)h和(69.5±9.3)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时间分别为(68.3±10.5)h和(77.6±11.1)h,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分别为(9.6±0.6)d和(11.4±0.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静脉滴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可明显促进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

    作者:钟道利;郝建桥;辛晓霞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以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炎症为病变的主要特征.其发病可能与免疫、遗传、精神及感染等有关.迄今为止,除了结肠切除术外,尚无其他方法可以治愈本病[1].近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30余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高龄大肠癌的围手术期处理(附206例临床分析)

    作者:姜玉铁

    大肠癌包括同肓部癌、结肠癌、直肠癌,多需行结肠切除术、直肠切除术.手术操作范围广,难度大,损伤也大,尤其高龄患者,体质虚弱,多伴有重要脏器功能的减退,常难以承受大手术的打击,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因此,高龄大肠癌是临床外科较难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讨论70岁以上高龄大肠癌同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 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检查率与肿瘤切除术后生存率的关系

    作者:顾佳

    多项研究显示,结肠切除术后接受较多淋巴结检查的结肠癌患者生存情况较好.近日,美国质量论坛及其他组织均以≥12个淋巴结作为医院诊疗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为了评价结肠痛切除术后检查较多淋巴结是否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就职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的Sandra等借助与基本医疗保险资料相连接的人群监测、流行病学及终结果(SSER)数据库(1995年至2005年)对实施结肠切除术的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n=30 625)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其结果发表于2007年11月14日出版的JAMA杂志中(JAMA,2007,298:2149-2154).

  • Ⅱ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一例

    作者:刘天舒

    患者男,49岁,因"左下腹痛半年,便血3个月",于2004年10月10日肠镜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癌",B超及CT未发现其他部位有转移,癌胚抗原(CEA)59 ng/ml(正常值 0.0~5.0 ng/ml), CA199 199 U/ml (正常值 0~27 U/ml).于2004年10月20日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外科行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为:乙状结肠隆起型管状腺癌Ⅱ级,部分见印戒细胞,肿块4 cm×5 cm,侵及全层及周围脂肪组织,两切缘未及癌累及,找到肠系膜淋巴结14枚,肠旁淋巴结18枚,均未见癌转移.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当医生和患者谈起术后进行化疗时,患者产生了很多疑问.

  • 结肠癌根治术后10年肝转移1例

    作者:舒桂明;陈惠明;赵继革;刘真;李继军;张传山;王毅军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1998年3月5日主因腹痛、腹泻、便血3年入院.有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史.体检:除外右下腹部麦氏点手术切口,无病理体征.X射线钡灌肠造影:降结肠近端肠腔轻度狭窄,不能充盈,肠管形态消失,肠壁增厚,黏膜乱,呈颗粒样改变,病变远端相邻肠管轻度呈锯齿样收缩,但可复原,结肠脾曲长而扭曲,无明显异常发现,升结肠、横结肠未见异常;考虑降结肠近端占位性病变.结肠镜检查:距离肛门81 cm肠腔内见3 cm×4 cm×5 cm不规则新生肿物,表面凸凹不平,呈橘红色,无糜烂出血,腔内黏膜下静脉血管曲张明显,深蓝色,呈蚯蚓状扭曲,肿物堵塞肠腔:考虑结肠肿瘤(脾曲靠近横结肠端).病理组织检查:绒毛状腺瘤伴上皮不典型增生Ⅱ~Ⅲ级,诊断结肠绒毛状腺瘤恶变.B超检查: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7 ng/mL.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EA、Cerb阳性,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糖原抗原(CA125)、Ki67、p63阴性.手术治疗:行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术.术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术后服用喃氟啶,接受1次5-FU(0.75 9)和羟基喜树碱(10mg)静脉化学治疗.

  • 回流性回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中结肠直肠癌有密切关连

    作者:

    一般认为疾病持续的时间和程度是溃疡性结肠炎中结肠直肠癌(CRC)的危险因子.为了确定尚不了解的危险因子,调查策略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进.Henschen UA等进行一项研究,调查回流性回肠炎是否也是与溃疡性结肠炎中CRC有关连的一个因子.Henschen等将590例患溃疡性结肠炎而施行修复性直肠与结肠切除术的连续病人分为3组:(1)伴有回流性回肠炎的全结肠炎,(2)无回流性回肠炎的全结肠炎,和(3)左侧结肠炎;并分析3组病人与CRC的关连.研究者们调查疾病持续时间、发育异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疾病诊断时龄、疾病的活动性和性别以寻找更多的危险因子.此项研究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全部病人有11.2%诊断为CRC.1组(107例病人)中有29.0%患CRC,而2组(369例)和3组(114例)分别有9.0%和1.8%患CRC(P<0.001).1组癌症病人有多发性肿瘤生长者(45.2%)明显多于2组(24.2%)和3组(0%,P=0.041).多变量分析评价CRC相对危险性显示,1组患者优势比明显高于2组和3组者(优势比为19.36对比9.58对比1,P<0.001),高度发育异常,低度发育异常,疾病持续时间超过10年及45岁以上患者疾病持续时间少于10年为另一些因子,其危险性明显升高(优势比:21.69,6.30,3.63,4.37),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不是危险因子(P=0.082).然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回流性回肠炎有密切关连.总之,溃疡性结肠炎施行直肠与结肠切除术患者的回流性回肠炎与CRC有密切关连.作者们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当在结肠镜检查监视下调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回流性肠炎对CRC和恶化前的发育不良的预兆价值.(摘译自Gastroenterology,2001,120:841)

  • 一期肠吻合在急诊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永洲;李敏

    目的:探讨一期肠吻合在左半结肠癌致急性梗阻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1998~2005年收治31例左半结肠癌或乙状结肠梗阻致肠梗阻急诊手术行肠切除并一期肠吻合.结果:29例一期愈合,2例术后发生肠瘘,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结论:一期肠吻合在左半结肠切除手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 右半结肠癌并发急性阑尾炎23例临床分析

    作者:梁超;冯寿全;沙盈盈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并发急性阑尾炎的诊断要点,以避免结肠癌的漏诊、漏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0月23例右半结肠癌并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入院时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20例术中探查发现结肠肿瘤与阑尾炎并存,行一期右半结肠切除.3例行阑尾切除后,症状未缓解,经相关检查发现肿瘤,再次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右半结肠癌与急性阑尾炎并存易误诊、漏诊,遇有急性阑尾炎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对可疑病例实施相关检查是减少右半结肠癌误诊及漏诊的关键.

  • 结肠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王杰书;李波;邢汉飞;李洪林

    目的 探讨结肠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6月~2009年6月右半结肠切除术中6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中发现十二指肠损伤5例并及时处理,1例术后出现发热、腹膜炎表现,腹部超声检查示腹腔大量积液,腹腔穿刺抽出褐色混浊液体,二次手术探查证实十二指肠降部破裂.单纯修补、十二指肠外引流3例,单纯修补、十二指肠破裂口置管造口体外引流、腹腔引流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局部修补、低位胃肠减压、十二指肠腔外引流、空肠造瘘、T管引流1例.术后予禁食、补液、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4例治愈, 2例死亡.结论 术前仔细评估,术中保持高度警惕,并针对原发病选用合理手术方式.十二指肠损伤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要慎重,应仔细处理尚未全层破裂的十二指肠壁,有效引流和综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 右半结肠癌与阑尾炎的关系(附6例误诊病例)

    作者:丁久成

    右半结肠癌临床症状隐匿,早期表现与阑尾炎相似,同时并发阑尾炎也不少见,易造成误诊、漏诊.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右半结肠癌22例,有6例误诊为阑尾炎,误诊率27.3%.现分析报告如下.

  • 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12例漏诊分析

    作者:张振民;张成印

    我院1989~2002年收治阑尾炎26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12例,占4.5%,现报告如下.

  • 迟发性创伤性膈疝致横结肠坏死误诊一例

    作者:李克剑;殷桂发;阮应东

    1病例资料男,45岁.因餐后左侧胸腹部疼痛、胸闷、呼吸困难18小时由外院转入我院.患者15年前由高处坠落致左侧第8肋骨骨折,近10年间断出现食欲缺乏、左侧胸腹部疼痛等症状.入院查体:体温37.2℃,脉搏150/min,血压75/50 mmHg.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呼吸窘迫.

  • 不同全麻下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比较

    作者:周桥灵;梁桦;刘洪珍;杨承祥;肖平;王汉兵;杨智慧

    目的 比较在相同麻醉深度下不同全麻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的病人90例,年龄40~64岁,体重50~85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全凭静脉麻醉组(Ⅰ组)、吸入全麻组(Ⅱ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Ⅲ组).Ⅰ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Ⅱ组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吸人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Ⅲ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吸入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采用Narcotrend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维持Narcotrend指数37 ~ 64.于麻醉诱导前30min(T0)、切皮后2 h(T1)、术毕(T2)和术后24 h(T3)时采外周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的水平,计算CD4+/CD8+.结果 与T0时比较,Ⅱ组T2时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Ⅲ组T2时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T2时Ⅱ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Ⅲ组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Ⅲ组比较,T2时Ⅱ组CD3+和CD4+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与吸入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比较,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低.

  • 羟乙基淀粉200/0.5和羟乙基淀粉130/0.4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梁桦;杨承祥;李恒;文先杰;周桥灵

    目的 评价6%羟乙基淀粉(HES)200/0.5和6%HES 130/0.4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在全麻下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麻醉诱导期间于30 min内静脉输注15 ml/kg HES 200/0.5(Ⅰ组)或HES 130/0.4(Ⅱ组),AHH结束后开始手术.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T0)、AHH后即刻(T1)、AHH结束后1 h(T2)和术后1 h(T3)时抽取静脉血样,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Hct).结果 与T0时比较,Ⅰ组T1时全血低切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T1-3时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指数和Hct降低,Ⅱ组T1-3时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Hct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2,3时全血低切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T1-3时血小板聚集指数升高(P<0.05).结论 6%HES 200/0.5与6%HES 130/0.4(15 ml/kg)术前AHH均能改善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其中6% HES 130/0.4的效果较好.

  •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保军;宋伟庆;阎庆辉;蔡建辉;王凤安;张玉印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手术路径和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4年2月-2007年10月对26例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按照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处理系膜血管、游离右半结肠系膜和肠管、体外切除病变肠管并吻合的手术路径进行手术,并对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5例手术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中转开腹1例.平均手术时间(1 58±32)min,平均出血量(97±39)mL.辅助切口平均长(5.7±1.8)cm,术后第1天VAS评分(5.8±1.4),排气排便平均时间(46.5±4.8)h.清除淋巴结的平均数(14.6±8.4)枚,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5±3.3)d.辅助切口感染率4%(1/25),无术后并发症.术后25例患者中3例失访,余随访2~46个月,2例结肠癌患者肝转移死亡.随访患者腹壁穿刺孔及辅助小切口均无肿瘤种植和肠梗阻发生.结论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微创手术的优越性,手术近期疗效满意.

310 条记录 5/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