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NaseⅠ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作用

    作者:张思功;卢昕;田小兰;陈芳;王艳;杨文芳;张寅丽;周航;杨阚波;袁凯;王国春

    目的:研究DNaseⅠ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中符合多发性肌炎( PM)/皮肌炎( DM)诊断标准的61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48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辐射状酶扩散法测定血浆Ⅰ型脱氧核糖核酸酶( DNaseⅠ)活性,并与患者血清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在DNaseⅠ活性受损的患者血浆中添加外源性DNaseⅠ和微球菌核酸酶( MNase),进一步分析DNaseⅠ活性受损的原因。结果 DNaseⅠ活性在PM/DM组为(0.3353±0.1894)U/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5441±0.2536)U/ml,P<0.0001]。36例DNaseⅠ活性显著受损的患者血浆中添加外源性重组DNaseⅠ后,11例患者的血浆不能明显恢复DNaseⅠ活性,而添加MNase后,患者血浆对底物dsDNA的降解完全恢复,说明这些患者血浆中存在DNaseⅠ的特异性抑制剂。相关性分析提示DNaseⅠ活性与血清球蛋白( r=0.366, P=0.005)和IgG ( r=0.322, P=0.012)呈正相关。结论 PM/DM患者血浆DNaseⅠ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部分PM/DM患者血浆中存在DNaseⅠ的特异性抑制剂;DNaseⅠ的活性受损可能在PM/DM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TNF-α-308A/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皮肌炎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高香;吕玲;李志玲;包黎明;沈丁丁

    目的: Meta分析TNF-α-308A/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皮肌炎相关性。方法在PubMed、EBSCO、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查询肿瘤坏死因子α-308(TNF-α-308)位点多态性与皮肌炎相关性的文献。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基因型AA vs. GG,GA vs. GG,AA vs. GG+GA,GA+AA vs. GG和A vs. G在皮肌炎组与对照组中是否有差异。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进入本研究(462例皮肌炎患者,763例健康对照)。对总体人群进行Meta分析,发现TNF-α-308A等位基因与皮肌炎相关(OR=2.48,95%CI=2.00~3.07,P<0.001);将人群按照种族分层,发现-308A与高加索人群皮肌炎相关(OR=2.50,95%CI=1.99~3.14,P<0.001)。基因型AA vs. GG,GA vs. GG,AA vs. GG+GA,GA+AA vs. GG在皮肌炎组与对照组中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NF-α-308A等位基因或基因型与高加索人群皮肌炎相关,TNF-α-308A等位基因或基因型可能是高加索人群皮肌炎的易感因素。

  • 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晔;王国春

    目的 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IIM,即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合并肿瘤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1986年3月至2007年8月就诊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143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实验室参数的特点,比较IIM伴发肿瘤与不伴发肿瘤患者的差异.结果 在143例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中,有10例并发肿瘤,发生率6.99%,其中8例为皮肌炎(80.00%),2例为多发性肌炎(20.00%);男4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明显高于不伴肿瘤的IIM患者的发病年龄[(56.6±15.5)岁比(41.6±15.1)岁;P<0.05)].平均病程(55.3±66.7)个月;3例患者肿瘤发生于IIM诊断前;1例在诊断IIM时同时被诊断为肿瘤;6例发生于诊断之后.发生肿瘤的类型:肺癌3例,乳腺癌2例,鼻咽癌、食管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癌、胸腺肿瘤各1例.临床资料完整的8例中没有患者并发肺间质性病变(ILD),不伴肿瘤的IIM患者ILD的发生率为32.3%,但两组ILD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肌痛、四肢无力、Gottron征、Helitrope征、抬头困难、吞咽困难、肌酸激酶(CK)及血沉(ESR)值的升高程度与是否合并肿瘤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较高年龄发病的IIM患者肿瘤发生率更高,皮肌炎较多发性肌炎患者可能更易合并肿瘤,伴发的肿瘤类型具有多样性.临床上有肺间质病变的患者伴发肿瘤的风险可能较低.

  • 抗Sm D1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志斌;陶娟;朱锦英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具有广泛直接对抗核抗原、胞浆抗原和核抗原的自身抗体谱[1],抗Sm(抗Smith抗体)被认为是诊断SLE的特征性抗体[2].近期研究发现,Sm抗原由U-RNA、B′、B、N、D1、D2、D3、E、F和G等多种成分组成;D1是主要的Sm抗原,其以多肽序列(aa83-119)取代整个Sm分子作为抗原,可极大地提高Sm抗体的检出率[3].本研究对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症(SS)和皮肌炎(DM)等患者血清进行抗Sm D1、抗Sm、抗ds-DNA和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分析,以探讨抗Sm D1在SLE诊断中的价值.

  • 组氨酰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自身抗原的原核表达及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李珊珊;李永哲;赵智贤;佟大伟;张蜀澜;胡朝军;杨卫平

    目的 通过克隆人组氨酰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自身抗原Jo-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获得具有免疫活性的纯化重组蛋白,建立间接ELISA法,并探讨其在检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中的抗Jo-1抗体的价值.方法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DH5 α和BL21(DE3)中表达;融合蛋白经Ni-NTA树脂柱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并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B)进行免疫活性鉴定;应用表达蛋白建立间接ELISA法.同时用该方法检测30名正常献血者,30例SLE,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1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75例PM/DM患者血清中抗Jo-1抗体.结果 经重组质粒测序和酶切结果证实,Jo-1目的基因已正确插入原核表达载体中,基因序列正确,符合表达框架;经SDS-PAGE检测显示,表达产物在相对分子质量55 000处有一明显的蛋白表达条带;WB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具有人Jo-1抗原反应性;间接ELISA法检测标本血清结果显示,PM/DM组中抗Jo-1抗体的阳性率为28%,非PM/DM组(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1.84,均P<0.01).结论 成功克隆了人组氨酰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自身抗原Jo-1基因,其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且重组自身抗原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应用纯化融合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法检测PM/DM抗Jo-1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 抗Jo-1抗体与成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左心室功能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汪汉;彭方琴;巫文丽;邱林;李琴;刘汉雄;蔡琳

    目的 探讨抗Jo-1抗体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06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69例.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Jo-1抗体,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功能,后使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抗Jo-1抗体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关系.结果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率为76.81%,抗Jo-1抗体阳性率为18.84%,抗Jo-1抗体阳性患者病程较长(p=0.007),间质性肺病(P=0.002)和雷诺现象(p=0.006)发生比例较高,同时,这些患者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值/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较大(p=o.ool),但收缩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抗Jo-1抗体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密切相关.结论 抗Jo-1抗体阳性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 多肌炎/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肌炎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苗苗;演欣;李慧;丁晶晶;桂贤华;刘寅;王永生;陈智勇;蔡后荣

    目的 观察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PM/DM-ILD)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的分布,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呼吸科住院的74例PM/DM-ILD患者的血清及临床资料(PM/DM-ILD组),其中男33例,女41例,年龄30~ 77岁,平均(54±11)岁,病程0.5~ 240个月,平均(1 1±30)个月.同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29例,其中男5例,女24例,年龄14 ~ 56岁,平均(32±13)岁.健康对照组32名,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体检中心,其中男10名,女22名.年龄21 ~79岁,平均(42±17)岁.比较各组MSAs相关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4例PM/DM-ILD患者中,MSAs阳性患者64例,总体检出率为86% (64/74),明显高于SLE组及健康对照组(x2 =66.24、69.85;P <0.01)74例患者中18例确诊(18/74,24%),11例拟诊(11/74,15%),45例疑诊(45/74,61%),MSA检出率分别为15例(15/18,83%)、10例(10/11,91%)和39例(39/45,87%).抗-ARS抗体和抗-MDA5抗体是PM/DM-ILD患者常检出的2种MSAs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9.5%、25.7%.抗MDA5阳性组患者的CADM、急性/亚急性ILD的发生率及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抗ARS组及MSA阴性组(x2=12.945、23.203、26.434,均P<0.05),向阳疹、V字疹及发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抗ARS阳性组(x2=11.462、5.895、10.609,均P<0.05).抗ARS阳性组中,抗Jo1阳性患者的肌无力发生率显著高于非Jo-1抗体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991,P<0.05),其他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M/DM-ILD患者中,MSAs检出率及准确性很高,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严重程度以及预后预测.对临床疑诊为PM/DM相关ILD患者建议进行MSAs检测.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性病变的临床特征

    作者:施举红;许文兵;刘鸿瑞;田欣伦;冯瑞娥;徐作军;朱元珏

    目的 回顾分析病理确诊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肺受累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1980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经病理确诊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肺受累患者共26例,其中6例进行尸检,5例行开胸肺活检或经胸腔镜肺活检,15例行经皮肺活检,进行临床、影像和病理学及预后综合分析.结果 2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岁(19~65岁),男10例,女16例.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变,双肺斑片状阴影和网格影.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DAD)5例;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2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富细胞型6例,混合型8例;机化性肺炎4例;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泼尼松+环磷酰胺的治疗.中位随诊时间为15个月(6~10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1~253个月).26例患者中18例病情改善或稳定,8例死亡,其中5例病理表现为DAD,2例为NSIP混合型,1例为UIP.结论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肺受累患者的胸部CT及病理表现多样,病理诊断为DAD者预后差.

  •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鉴别

    作者:张德平;康健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或称胶原血管病是一组以机体各个部位结缔组织成分损害为共同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许多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硬化病(SSc)、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M/DM)、干燥综合征、混合性CTD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伴发间质性肺疾病,特别是间质性肺炎.

  • 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及其抗体在炎性肌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田苡箫;李菁;王迁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是一种首先发现于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的自身抗体,常见于皮肌炎(DM)患者,临床表现比较特异.MDA5和抗MDA5抗体可能参与了炎性肌病的部分发病机制,研究MDA5和抗MDA5抗体在该病中的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近年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目前MDA5及其抗体在炎性肌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在基础研究中的研究背景及相关进展.

  • 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

    作者:陈益和;唐福林

    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是指一组仅有皮肤表现或以皮肤表现为主、不伴有近端肌无力和血肌酶谱升高的皮肌炎(DM),包括无肌病性皮肌炎和微肌病性皮肌炎.该病在欧美的发病率约占DM的10%,在亚洲这一比例可能要高些.C-ADM的皮肤表现与经典DM一致,随着病程的进展,大部分C-ADM患者并不会出现肌炎的表现.但是,C-ADM常合并有可能危及生命的间质性肺病和恶性肿瘤,故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将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成熟统一的方案,主要针对皮肤局部病变和严重的合并症进行治疗.

  • 成人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并发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

    作者:焦洋;张文;谷俊杰;费允云;徐娜;曾学军

    目的:探讨成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合并慢性假性肠梗阻(chronic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CIPO)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1月至2013年10月临床成人 PM/DM合并 CIPO 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及总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及转归。结果合并 CIPO 的成人 PM患者2例,DM患者4例,分别占同期住院成人 PM/DM患者的0.45%(2/441)及0.54%(4/747)。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2,平均年龄(41±15)岁。CIPO 均非临床首发症状,发病时间为 PM/DM诊断后1~10年,部位均位于小肠。83%(5/6)患者病程中合并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经胃镜明确出血部位分别为胃小弯及十二指肠降部,镜下均表现为多发黏膜溃疡出血。6例患者中33%(2/6)在出现肠梗阻时并无明确肌肉受累表现,67%(4/6)肌酸激酶、红细胞沉降率及超敏 C 反应蛋白均处于正常范围。1例患者发病时肌肉活检示小血管炎性病理改变。6例患者中5例接受足量激素(1 mg/kg)治疗,2例接受大剂量激素冲击(甲泼尼龙1 g/d)联合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50%(3/6)患者终完全缓解。结论成人 PM/DM患者合并 CIPO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不除外与继发血管炎有关,由于病程中通常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临床处理非常困难,总体死亡率高。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 皮肌炎并发肺间质疾病的临床特点

    作者:左研;杨统;魏蔚

    目的 探索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并发肺部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DM并行肺部CT患者,比较并发ILD与未并发ILD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45例DM患者,29例并发ILD,16例为非ILD.DM并发ILD组关节炎和雷诺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4.8%、20.7%;非ILD组发生率分别为6.3%、0,2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面部皮疹、皮肤红斑性皮疹、Gottron征、吞咽困难中、四肢无力、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MB、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乳酸脱氢酶、白蛋白、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抗Jo-1抗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并发雷诺现象及关节炎时,ILD发病率高相关.

  • 皮肌炎并发纵隔气肿的临床特点

    作者:陈志涵;高飞;刘剑雯;吴燕芳;吴晨敏;林禾

    目的 分析皮肌炎(DM)并发纵隔气肿(PnM)的临床特点、 治疗和转归.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7年在福建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的60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分析5例DM并发PnM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非PnM组与PnM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 肌力、 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 肺部CT改变、 治疗和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60例DM患者中5例并发PnM,占8.33%,男2例,女3例;年龄42~56岁;包括经典皮肌炎2例和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3例,平均病程4.6个月;治疗上都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其中3例死亡,占60%,死亡时间是发生PnM后平均1.8个月,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呼吸衰竭.DM-PnM组患者与DM非PnM组比较多为无肌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比29.1%,P=0.038);且CK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5 U/L比223 U/L,P=0.023);DM-PnM组患者肺间质病变(100%比30.9%)及肺部感染明显(80%比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5).DM-PnM组患者出现咽痛和声嘶临床表现者为80%,DM非PnM组未出现相关症状.结论DM并发PnM预后差,患者肌炎症状轻,易并发肺间质病变及肺部感染.DM患者出现咽痛和声嘶症状是发生PnM的高危因素.

  •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伴发肿瘤临床特点及文献回顾

    作者:苟丽娟;苏金梅;赵岩;张文;张奉春

    目的 比较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合并肿瘤与未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7至2012年诊断DM或PM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DM或PM合并肿瘤与同期未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转归进行比较.检索近10年的炎性肌病合并肿瘤的中文文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文献资料结合本文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至2012年DM或PM合并肿瘤患者30例;2007年至2008年DM或PM患者105例,其中5例伴发恶性肿瘤,均为女性,DM 4例、重叠综合征1例(DM合并SLE).DM或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肺间质病变发生率低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组(P=0.022).中文文献及本文病例694例患者中,合并鼻咽癌的DM或PM患者多(30.26%).结论 对于年龄偏大的炎性肌病患者,尤其不伴有肺间质病变及典型抗体的患者,应积极筛查肿瘤.鼻咽癌是DM或PM患者常见的肿瘤类型,推荐对DM或PM患者行鼻咽部内镜检查提高肿瘤检出率.

  • 炎性肌病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蒋颖;张文;高碧霞;唐福林

    目的 研究炎性肌病中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DM)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1995年2月~ 2007年2月收治的2例PM/DM合并RD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皮肌炎患者,RDM出现于疾病活动期,短期内肌肉症状急剧加重,肌酸激酶进行性升高,可伴或不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 急性起病、肌肉症状急剧进展的PM/DM患者需要鉴别RDM;而对于反复、持续性RDM,需除外PM/DM.治疗上需全面兼顾,及时给予免疫抑制去除肌溶解的诱因,并维护重要脏器功能.重要肌群受累或进展至急性肾功能衰竭提示预后不良.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并发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诊治

    作者:李菁;李晓云;曾沛英;吴庆军;唐福林

    目的:总结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患者并发肺孢子虫肺炎(PCP)的诊治经过,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8例DM/PM患者(其中DM 6例、PM 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并发PCP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和转归.结果:8例患者中6例合并肺间质病变,均联合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6/8)诊断为DM/PM的患者在6个月内发生PCP,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平均动脉血氧分压为44(40.7-66)mmHg(1 mmHg=0.133kPa);胸部影像学示双肺间质磨玻璃或多发弥漫斑片影.平均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为0.46(0.16-0.76)×10(9)/L,平均CD4+T细胞计数为0.14(0.05-0.25)×10(9)/L.3例患者痰中、4例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找到肺孢子虫,3例患者痰中肺孢子虫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4例患者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8例患者均应用复方磺胺异嗯唑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死亡6例.结论:PCP为DM/PM患者少见,但其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在临床诊治时需提高警惕.

  • 皮肌炎合并心包积液临床危险因素

    作者:汪汉;杨萌萌;罗莲;刘汉雄;周名纲;熊信林;李锦;蔡琳

    目的:分析皮肌炎合并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皮肌炎合并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7例皮肌炎患者,其中12例(12.37%)皮肌炎患者合并心包积液;与未合并心包积液者相比,合并心包积液者舒张压[(78.67±10.19)mm Hg vs.(70.33±11.80)mm Hg,P =0.022]、血尿酸水平[(420.25±153.31)μmol?L vs.(291.89±101.44)μmol?L,P =0.000]及及主肺动脉内径[(22.08±2.28)mm vs.(19.95±2.49)mm,P =0.006]均较高;皮肌炎合并心包积液与主肺动脉内径(P =0.039,OR =1.328,95% CI:1.015~1.738)和血尿酸水平(P =0.010,OR =1.007,95% CI:1.002~1.013)相关;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主肺动脉内径及血尿酸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P =0.004,95% CI:0.626~0.886)、0.773(P =0.002,95% CI:0.612~0.934),同时存在对心包积液判定有意义的截点。结论皮肌炎合并心包积液并不少见,其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皮疹、四肢近端肌无力、憋气

    作者:赵久良;李梦涛;田庄;朱佳;曾小峰

    病历摘要患者女,53岁,因皮疹10个月,四肢近端肌无力1月余于2006年3月入院.患者2005年5月无明显诱因渐出现右侧足背、左侧大腿、双侧臀部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偶有痒痛,有脱屑,无发热、关节肌肉疼痛.外院考虑"体股癣",予抗真菌治疗,皮疹无明显缓解.

  •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人皮肌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田静;高洁生;陈进伟;LI Fen;谢希;DU Jin-feng

    目的 探索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人皮肌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60例老年皮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单用口服激素治疗组(单用组),泼尼松初始剂量为每天1 mg/kg;另外30例在接受口服激素治疗(泼尼松初始剂量为每天1 mg/kg)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联用组)每天0.4 g/kg,每月连续3 d,共3个月.观察治疗3个月末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联用组自觉肌力开始恢复的时间为(19.5±7.3)d,明显早于单用组的(25.3±8.7)d(P<0.01);联用组肌无力改善程度为(71.0±23.0)%,高于单用组(56.0±19.0)%;两组肌肉疼痛改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3.5±1.7比2.6±1.3)、磷酸肌酸激酶(CPK)下降率[(80.4±26.3)%比(60.5±21.7)%]及治疗3个月末激素用量[(26.3±12.7)mg/d比(35.7±15.5)mg/d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皮疹、肌力改善、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老年人皮肌炎,可迅速缓解症状,显著降低磷酸肌酸激酶,减少激素用量,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1186 条记录 4/60 页 « 12345678...596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