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倪文飞;池永龙;徐华梓;林焱;黄其杉;毛方敏;王向阳

    目的:总结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1年3月~2006年5月在我科行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并获得至少18个月随访的患者87例,其中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手术者43例,经皮前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者36例,经皮后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者8例,统计并发症类型及发生率.结果:87例患者共出现并发症20例次.(1)螺钉相关并发症17例(19.5%),其中螺钉钉尾留置过长8例,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未处理;螺钉误置6例,其中1例行螺钉调整,1例拔除螺钉,另4例无症状者未处理;骨折端再移位2例,1例改行后路融合手术,另1例轻度移位者经支具固定3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术后3个月发现螺钉松动脱出但无症状,术后1年寰枢关节融合后拔除螺钉;再手术者共4例(4.6%);(2)螺钉不相关并发症共3例,其中穿刺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喉上神经麻痹,经营养神经药物治疗5周后恢复正常;切口表浅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无其他重要神经和血管损伤.结论: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多数较轻微,无需特殊处理,严重及需再手术的并发症比率低.

  • 寰椎测量及其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研究

    作者:谭明生;张光铂;李子荣;王慧敏;移平;韦宇;杨峰;梁立

    目的:提供国人寰椎的数据,探讨经寰椎后弓侧块(类似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对50例干燥寰椎标本进行测量.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5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钢板内固定,术中用卡尺和量角器测量寰椎后弓进钉点及进钉方向,术后在X光片和CT片上测量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通道.结果:测量得出寰椎后弓、侧块、椎动脉沟、后弓进钉点、后弓侧块螺钉通道的轴线长度及进钉方向等参数.临床5例10枚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均准确置入寰椎内,无穿破骨皮质或损伤神经血管病例.结论:寰椎具备行经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关键词: 寰椎 测量 螺钉 固定
  •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主动脉位置变化分析

    作者:崔冠宇;田伟;刘波;松本守雄

    目的:评价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年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22例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通过三维重建CT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主动脉位置和顶椎旋转畸形情况,测量参数包括主动脉-椎体距离、主动脉-椎体角、主动脉-椎管距离、左侧椎弓根螺钉长度和顶椎旋转角.通过X线片测量胸主弯的Cobb角和胸椎后凸角.结果: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57.5°±9.8°,术后1周矫正至13.6°±6.5°,术后2年时为16.2°±6.8°;主胸弯Cobb角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77.5%,术后2年时为73.3%.术前顶椎轴面旋转角为29.4°±9.3°,术后1周矫正至14.6°±6.9°,术后2年时为17.4°±6.8°;顶椎旋转畸形的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49.5%,术后2年时为39.7%.主动脉-椎体距离在T6~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9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体角在T5~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管距离在T7~T11节段术前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在T6~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结论: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术后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位置较术前向前内侧移位,术后2年较术后向后外侧移位.在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中应该避免椎弓根螺钉穿出椎体前皮质或者椎弓根外侧皮质而导致主动脉损伤.

  • 经皮和开放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比较

    作者:王建;周跃;任先军;初同伟;王卫东;李长青;张正丰

    目的:比较经皮和开放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效果,初步评价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22例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41.9岁.10例经皮前路螺钉固定,12例经开放前路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经皮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41.3min(36~55min),失血3.1ml(0.5~5ml),平均随访7.2个月(4~15个月),9例骨折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患者无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开放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75.2min(56~110min),失血量35.9ml(20~65ml),平均随访28.9个月(5~47个月),11例骨折愈合,1例未骨性愈合患者无症状,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结论: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与开放手术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

  • 管道疏通法行颈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研究

    作者:谭明生;张光铂;移平;王慧敏;韦宏宇;杨峰;李子荣

    目的:通过解剖学测量及临床应用探讨"管道疏通法"(dredging pipe method,DPM)对提高颈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成功率、安全性及可操作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1)颈椎骨测量:成人C3~C7干燥骨42套,共210块椎骨,在实体及CT片上,测量椎骨的相关参数;(2)临床应用:颈椎失稳症患者32例,术前x线、CT测量,参照标本及患者影像测量数据和管道疏通器自动寻迹的原理,个体化设计各椎节的置钉方案.在直视下显露椎弓根管口及其管腔,确定置钉方向和位置,扩孔攻丝置钉.术后观察对比相应指标,评价置钉的位置、方向.结果:(1)与DPM相关的国人颈椎实体测量数据与CT测量数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6.67%(28/420)椎弓根的宽度小于4mm;(2)32例患者共置入颈椎弓根钉146枚,术后CT复查96枚钉,其中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骨皮质,成功率94.8%.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病例.结论:(1)术前影像学测量结果可作为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采用DPM置钉技术实施经颈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具有直视下操作、置钉准确率高、可操作性强等特点;(2)解剖学测量表明,极少部分人(6.67%)的C3~C7的椎弓根宽度不适宜做椎弓根钉内固定.

  • 变异型寰椎椎弓根的影像解剖及后路置钉策略

    作者:张强华;李海东;闵继康

    目的:探讨变异型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策略及其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上颈椎不稳且存在寰椎椎弓根变异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18~75岁.术前测量寰椎后弓表面、椎动脉沟底及椎弓根近侧块根部三个切面的内、外侧区域高度,将变异型寰椎椎弓根分为3型.Ⅰ型(寰椎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高度>3.5mm)采取后弓下置钉,Ⅱ型(后弓表面高度及椎动脉沟底高度均<3.5mm)采取椎弓根侧块交界点处置钉,Ⅲ型(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高度<3.5mm)采取in-out-in的技术置钉.术后评价置钉准确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6个变异型寰椎椎弓根中Ⅰ型34个,Ⅱ型18个,Ⅲ型4个.寰椎近侧块面的椎弓根高度均>5.0mm,内、外侧区域无显著性差异;椎动脉沟底的高度外侧区域显著高于内侧区域(t=13.07,P<0.01),其中60%外侧区域高度>3.5mm;后弓表面高度绝大多数<3.0mm,且内、外侧区域无显著性差异.根据相应置钉策略,术中成功置钉54枚,成功率96.4%.术后CT显示理想和可接受置钉52枚占96.3%,不可接受置钉2枚占3.7%;术中与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以及椎动脉、神经根、脊髓损伤、寰椎后弓骨折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枕大神经刺激症状.结论:变异型寰椎椎弓根应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置钉策略,椎弓根外侧区域置钉更加安全可靠.

  • 双骶骨螺钉成角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吕维加;朱青安;钟世镇;郑英刚;梁智仁

    目的:比较骶骨单、双螺钉在不同载荷条件下螺钉固定的刚度和破坏强度.方法:实验用10例新鲜骶骨标本中,6例年龄小于30岁,4例年龄大于60岁.螺钉为Compact CD直径7mm的骶骨螺钉.随机选择骶骨标本的一侧放置前内侧S1螺钉,另一侧同时放置前内侧和前外侧2枚螺钉并连接起来.所有测试均在Instron材料实验机上完成.从载荷-变形曲线上得到螺钉固定的压缩、拉伸和扭转刚度,后进行破坏测试.结果:单钉固定的压缩、拉伸和扭转刚度分别为203N/mm、147N/mm和2.0Nm/deg,双钉分别为255N/mm、185N/mm和2.4Nm/deg,两者刚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6例青年标本的平均拉伸破坏力为1450N,4例老年标本为980N.结论:骶骨双钉固定比单钉固定强度明显增加.骶骨螺钉固定的强度与年龄负相关.

  • 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与侧块螺钉拔出试验比较

    作者:刘景堂;唐天驷;刘兴炎;葛宝丰;王以进

    目的:比较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抗拔出力,探讨颈椎经椎弓根短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5具C3~C5共15节新鲜颈椎标本,用长度为28mm和20mm的皮质骨螺钉分别置入椎弓根,并用20mm的螺钉行侧块双皮质固定,螺钉进入侧块深度约14mm.行拔出试验,比较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结果:椎弓根长螺钉的大拔出力为650N,椎弓根短螺钉为585N,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侧块螺钉的大拔出力为360N,与椎弓根短螺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颈椎椎弓根短螺钉固定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其安全性相对较高.

  • C6、C7椎弓根置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野;刘景臣;武云涛;张云峰;公伟权;陈许冬;朱庆三

    目的:通过对C6、C7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设计一种以“峡部”为参考的C6、C7椎弓根置钉的方法.方法:15具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颈椎标本,不分性别、年龄,排除畸形及破坏.取C6、C7共30个椎体.先测量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将C6、C7侧块中的一部分定义为“峡部”,即过上关节突下缘低点、下关节突上缘高点的水平线与过上关节突内外侧缘的垂线所围成区域.过上关节突内外侧缘之间划两条垂线,将“峡部”分为3等份,中份为“峡部”的后侧面,外份为“峡部”的后外侧面.取过横突根部中点的水平线与过“峡部”中外1/3垂线的交点为螺钉的进钉点.选择3.5mm直径及合适长度的螺钉,直视下沿椎弓根中轴线方向置入,使螺钉中轴线与椎弓根中轴线重合,螺钉前端穿出椎体或上终板.沿椎弓根中轴线的水平面锯开标本,可看到螺钉处在椎弓根中轴线上.螺钉在水平面上与“峡部”的后外侧面形成的角为横向角(E角);螺钉在矢状面上与“峡部”后侧面形成的角为纵向角(F角).测量椎弓根钉道全长(FSC).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类聚分析.结果:各指标同一节段左右侧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同节段左右侧数据合并后进行统计分析.C6的PW为6.12±0.78mm,PH为7.48±0.81mm;C7的PW为6.85±0.73mm,PH为8.03 ±0.38mm;PW与PH均为C6<C7(P<0.05),同一节段PW<PH(P<0.05).利用聚类分析中的Hierarchical cluster过程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E角趋向于两类,即E1和E2.C6的E1角、E2角、F角及FSC与C7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同一指标C6与C7数据合并统计结果为FSC 30.83±0.91mm,E1角89.61°±1.24°,E2角59.71°±1.10°,F角75.86°±112°.结论:在C6、C7以过横突根部中点的水平线与过“峡部”中外1/3垂线的交点为螺钉的进钉点,沿椎弓根中轴线方向,在水平面上按照E角、在矢状面上按照F角进钉,行椎弓根置钉具有可行性.

  • 寰枢椎后路四种钉棒固定方法的三维稳定性评价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刘景发;赵卫东;麦小红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四种不同钉棒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人体新鲜颈椎标本,切除齿状突及寰枢间韧带等结构制造寰枢椎失稳模型,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5种方式同定:A组(双侧C1椎弓根螺钉+C2/3经关节螺钉)、B组(C1椎弓根螺钉+C2侧块螺钉)、C组(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D组(C1椎弓根螺钉+C2椎板螺钉):与对照组E组(Magerl螺钉,即经C1/2侧块关节螺钉)进行对比,存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比较其寰枢椎间的屈伸、侧屈、旋转三维稳定性.结果:在前屈稳定性上,四种钉棒固定方法(A、B、C、D组)间无差异(P>0.05),且均优于单纯Magerl螺钉固定(E组)(P<0.05).在后伸稳定性上,D组与E组两种固定方法间无差异(P>0.05),其抗后伸的稳定性较A、B、C组略差(P<0.05);A、B、C组三种钉俸固定方法间无差异(P>0.05).在侧屈运动稳定性上,D组的稳定性略差,其他四种同定方式问无差异(P>0.05).在旋转稳定性上,所有固定方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种钉棒固定方法都具有可靠的三维稳定性,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解剖结构情况和术者对不同手术技术的熟悉程度进行选择.

  • 骶2椎弓根置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景臣;李野;武云涛;高忠礼;朱庆三

    目的:研究第一骶后孔和骶外侧嵴与S2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建立以第一骶后孔和骶外侧嵴为解刮标志的S2椎弓根置钉定位技术.方法:取15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分别从S1、S2和S2、S3椎体融合遗迹(骶横线)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观察S2椎弓根的形态及第一骶后孔与椎弓根的关系;在平分S2椎弓根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观察S2椎弓根及其与骶外侧嵴的关系.在S2椎弓根前部(即盆面),平行骶骨底平分椎弓根的平面与骶前孔内侧缘连线的交点为a点,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为b点.测量骶外侧嵴(S点)与a、b两点连线即sa线、sb线与正中矢状面夹角A角、B角及sa、sb的长度(Sa和sb分别代表螺钉小和大长度,A角和B角分别代表螺钉在水平面上与正中矢状面的小和大央角).从椎管外侧的一点P向sa线及sb线引垂线,与sa及sb的交点分别为h1和h2,测量Ph1和Ph2(螺钉大半径)的长度.第一骶后孔下缘低点(W)与第二骶后孔上缘高点(Y)连线为WY,平分椎弓根的平面与WY线的交点为O(螺钉在骶骨后方进钉点),测量WO的距离,O点在W的下方时为正值,O点存W的上方时为负值.在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骶骨前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并按照上述的测量结果置入S2椎弓根螺钉,使螺钉穿出骶骨前方,观察螺钉的出钉点的位置,结果:S2椎弓根从后外走向前内,呈扇形,后宽前窄、WO的距离为0±1.42mm,椎弓根的中轴平面通过第一骶后孔下缘低点W,经过两侧W点画一水平线,此线与两侧骶外侧嵴的交点可作为S2椎弓根置钉的进钉点,其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与骶骨底平行.A角平均为30.23°(270°~33°),B角平均为45.73°(40°~51°);sa平均为27.53mm(26.60~28.14mm),sb平均为35.46mm(34.84~36.04mm);Ph1平均为9.55mm(3.98~5.20mm),Ph2平均为4.53mm(3.94~5.10mm).螺钉在水平面上与正中失状面夹角应为30.23°~45.73°;螺钉的长度为27.53~35.46mm;螺钉的直径只要小于2倍Ph2即可,即小于9.06mm.在骶骨前方骶交感干和骶正中动脉之间存在安全区域,尸体标本置入的20枚螺钉出钉点均位于此安全区域内.结论:第一骶后孔和骶外侧嵴与S2椎弓根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第一骶后孔和骶外侧嵴可作为术巾判断S2椎弓根位置和S2椎弓根置钉进钉点的解剖学标志.此种置钉方法的螺钉出钉点能落在骶骨前的安全区域.

    关键词: S2 椎弓根 螺钉 解剖
  • C型臂X线透视判断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可靠性研究

    作者:徐卫星;陈其昕;李方才

    目的:探讨C型臂X线透视判断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准确性.方法:选用10具成年防腐保存的脊柱标本(T1~T6),根据椎弓根水平面倾斜角用手锥建立螺钉位置偏内(38个)、偏外(36个)、居中(46个)3种模型,分别置入导针和椎弓根螺钉后依次透视正位、侧位、椎弓根轴位、导针轴位、椎弓根螺钉轴位,根据导针和椎弓根钉与椎弓根投影的相互位置关系判断导针和椎弓根钉位置.同时行CT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以及椎弓根内外侧皮质穿透情况,根据CT扫描结果判断C型臂X线图像对椎弓根螺钉置人监测的准确率.结果:120个椎弓根正位透视10枚偏内,其中5枚实际位置良好,未发现偏外者.正确率为35%;侧位透视不能判断偏内及偏外错误;椎弓根轴位透视将5枚居中判为偏内,准确率为95.9%;导针和椎弓根钉轴位透视均将4枚偏外模型判为居中,准确率为96.7%.结论:C型臂X线透视时椎弓根轴位和导针轴位图像能较准确判断椎弓根钉导针位置.

  • 胸椎经"椎弓根-肋骨间"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拔出力比较

    作者:韦兴;侯树勋;史亚民;王小宁;张宇鹏

    目的:比较胸椎经"椎弓根-肋骨间"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拔出力.方法:5例新鲜尸体脊柱(T6~T10)标本,自椎间盘、小关节及上位椎体下肋椎关节处分解为单椎体(附带双侧肋骨)25个.根据配对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选取椎体一侧作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另一侧则为配对的"椎弓根-肋骨间"螺钉固定组,共组成25个配对组.同组中"椎弓根-肋骨间"螺钉长度较椎弓根螺钉长10mm,直径与椎弓根螺钉相同.将25组的50个螺钉分别进行拔出测试(5mm/min的速度垂直方向拔出).结果:"椎弓根-肋骨间"螺钉的抗拔出力为423.1±198.7N;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力为783.3±199.5N.前者的抗拔出力显著小于后者(P<0.01).结论:"椎弓根-肋骨间"螺钉的力学性能不及椎弓根螺钉,建议仅将前者作为后者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在无法完成椎弓根螺钉置入的部分胸椎节段.

  • Herbert螺钉前路内固定治疗枢椎泪滴样骨折

    作者:徐勇;郭卫春;王福安;张博;杨波

    枢椎泪滴样骨折以枢椎椎体前下缘冠状面大小不等的分离骨折块为特点[1,2],主要是由颈椎过伸性损伤所致,在颈椎损伤中比较少见,目前国内外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仍不统一.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共收治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5例,均行Herbert螺钉前路内固定术,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27~63岁,平均42岁.3例为车祸伤,2例为高处坠落伤,受伤时均为前额着地.患者均有颈后部不适及颈椎活动受限,查体均有前额或眼部皮肤挫伤或裂伤,颈后部有压痛,均不伴脊髓神经损伤表现.颈椎X线片示枢椎前下缘三角形游离骨折块,移位明显,伴有少许翻转(图1);MRI检查未见明显脊髓受压,C2/3椎间盘未见损伤、破裂,前纵韧带未见明显损伤(图2).入院后均给予颅骨牵引,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而定,为2~4kg,根据骨折块移位的方向和枢椎椎体移位的方向相应采取屈曲位或过伸位牵引,牵引4~7d后复查颈椎X线片骨折均未复位,改行手术治疗.

  • 术前CT测量对胸腰椎椎弓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

    作者:李龙付;杨惠林;李关兴;严益军;王兴平;刘德俊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及CT重建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05年3月~2007年6月我科对进行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的63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测量椎弓根的相关参数,术中进行个性化置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随机选取2000年1月~2005年2月由同一医生组完成但术前未进行CT测量的72例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螺钉置人的准确率.

  • 枢椎大骨块泪滴样骨折的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

    作者:温竣翔;李昕;李立钧;邵钦;严浩然;谭军

    Kahn和Schneider在1956年早对颈椎椎体泪滴样骨折进行了描述[1].枢椎泪滴样骨折是指枢椎椎体前下缘的骨折,这种骨折并不多见.仅占颈椎骨折的一小部分,约1%~3%[2,3],通常认为由颈椎过伸性损伤引起,以枢椎椎体前下缘不同大小的撕脱性骨折块为特点[3],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骨折的稳定性及是否采取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自2003年8月至2009年7月我院共收治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3例,总结报告如下.

  • 一种新型兔慢性脊髓压迫模型的初探

    作者:张玮;赵必增;杜胜超

    慢性脊髓压迫是临床常见病,其病理机制仍不清楚,关键在于缺乏具有临床相似性的动物模型。以往建立的慢性压迫模型,如常见的螺钉法、球囊法、双套管法等[1~3]其实是多次急性压迫的集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微型智能化且可调节的脊髓压迫器,并建立了动物模型,通过行为学、电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价。

  • 术中椎管造影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减压的意义

    作者:丁清和;皮安平;孙连星;阮美树

    目的:应用术中椎管造影检测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手术减压的程度.方法:应用AF系统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33例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瘫患者,在C臂X线下行椎管造影,检测骨折复位及椎管的减压情况.结果:28例(84.80%)造影显示椎管通畅,脊髓神经根无受压,未行椎板切开减压;2例硬膜囊破裂,1例椎间盘破裂突入椎管内,2例椎体游离骨折块突入椎管内,此5例给予有限的椎板减压,修补破裂的硬膜囊,取出破裂的椎间盘及游离骨折块.结论:术中椎管造影方法简单,创伤小,便于了解复位及减压情况,优化手术效果.

  • 对"对《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的一些看法"的回复

    作者:曹正霖

    一文是对我科以往病例的回顾性总结.拜读侯黎升医师的来信,主要针对我们提出的前路C2~C3椎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ⅡA型Hangman骨折存在不同看法,解释如下.

  • 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测量

    作者:马向阳;钟世镇;刘景发;尹庆水;徐达传;夏虹;吴增晖

    目的:为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40例干燥寰椎标本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测量得出寰椎后弓平均高度为4.58mm,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89mm,侧块中部平均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2.94mm和12.76mm,大进钉深度为28.50mm,螺钉内斜角度为9.1°,上斜角度为4.7°.结论:进行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该术式可望成为寰枢段后路短节段固定的优选术式.

718 条记录 6/36 页 « 12345678...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