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患者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屠惠明;杜琰萍;王丰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及其受体Tie2、CD34和HER-2/neu蛋白的表达的影响,以探讨Hp诱导胃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并寻找胃癌可能的肿瘤标记物.胃癌病人Hp阳性13例,阴性16例,取病灶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2、Tie2、CD34和HER-2/neu蛋白的表达.同时将产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的Hp培养滤液加入胃癌细胞(MGC-803)及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的培养基中,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ie2、HER-2/neu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Hp阴性胃癌组相比,Hp阳性组Ang2和Tie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流式检测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的添加导致MGC-803细胞中HER-2/Neu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正常胃粘膜GES-1细胞Neu表达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Ang2及其受体Tie2参与了Hp诱导的胃癌发生发展,对两者的检测可能预示胃癌的发生,含CagA蛋白的幽门螺杆菌培养滤液单独作用能够增强HER-2/Neu的表达.

  • 血清促血管生成素水平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裴玉春;刘俊;周政;阴金波;裴丽

    目的: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促血管生成素(Ang)水平、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探讨Ang在aSAH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1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发病后8、24、72 h检测血清Ang-1、Ang-2、Tie-2水平,并选择120例同期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比较不同预后aSAH患者血清Ang水平及变化趋势,分析血清Ang水平与患者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Ang-1水平和Ang-1/Ang-2值在发病后8h内已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8、24和72 h aSAH血清Ang-1表达水平预后良好组均高于预后不良组;aSAH后72 h血清Ang-2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aSAH后24 h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AH发病后8、24和72 h血清Ang-1表达水平和aSAH后24 h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是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aSAH患者血清Ang-1水平变化趋势与预后情况呈正相关,Ang-1可以作为判定aSAH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之一.

  • 促血管生成素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作者:张梁;罗义麒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近年来发现的唯一的一个含有受体激动剂和受体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目前发现的Ang家族共有4个成员,包括Ang-1,2,3,4,其与它们的共同受体Tie-2结合产生不同的作用,Ang-1和Ang-4能够激活Tie-2,而Ang-2和Ang-3拮抗Ang-1的功能.Ang家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调节通路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机体血管形成,维持血管的稳定,引起血管的退化,促进肿瘤性新生血管的形成,其表达调控和活性调节是目前阐明血管生成机制及进行抗肿瘤治疗的热点.

  • 促血管生成素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作者:李爱玲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一族分泌性蛋白因子,作用于内皮特异受体酪氨酸激酶Tie-2,影响内皮的增殖、迁移及管状结构形成,在胚胎期血管发生及成年机体的生理、病理性血管新生中发挥重要作用。Ang及其受体在肿瘤组织表达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特别是Ang-2,特异表达于肿瘤边缘的血管重建区,参与肿瘤血管新生的起始及延续过程,影响肿瘤生长和转移,并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血管新生靶向因子。

  • Ang-1、Ang-2/Tie2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小芳;刘丹

    促血管生成素-1、-2及其受体Tie2(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2,Ang-1、Ang-2/Tie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之外的一条新的血管生成信号转导通路[1],这条新的信号通路在人类生理性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另有研究表明,Ang-1、Ang-2/Tie2信号通路在肿瘤、创伤、炎症等多种病变中也起一定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Tie2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张中林;刘志苏;孙权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及其受体Tie2在启动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中的调控机制及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新鲜HCC标本及癌旁肝组织38例,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Ang-1、Ang-2、Tie2和VEGF在各组织标本中的表达,以CD34标记新生血管内皮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上述因子在HCC组织和非癌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相互作用及其与MVD、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Ang-1、Tie2在HCC和非癌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94 7±0.086 2比0.232 6±0.109 8,1.601 6±0.900 7比1.340 0±0.703 7,P均>0.05),而VEGF和Ang-2在HCC组织的表达高于非癌肝组织(1.038 0±0.572 0比0.832 3±0.182 4,0.621 3±0.417 6比0.442 9±0.330 1,P均<0.05);VEGF、Ang-2、Ang-2/1都与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P<0.01),但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Ang-2/1的失衡表达及其与VEGF和Tie2的共同作用是启动肝组织血管生成并诱发HC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在HCC中的持续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和恶性生物学行为.

  • 促血管生成素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作者:朱鹏;陈道达

    促血管生成素-2(Ang-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与肿瘤有关的蛋白分子[1],我们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Ang-2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Ang-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

  • 促血管生成素家族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王红玲;邓长生;林军;潘定宇;邹祖玉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促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ng-1、Ang-2、Tie-2及VEGF在45例大肠腺癌及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大肠腺癌组织中的Ang-2蛋白及VEGF蛋白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Ang-2及VEGF蛋白的表达率越高(P<0.05),Ang-2与VEGF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997,P<0.01);大肠腺癌组织中的Ang-1蛋白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腺癌的分化程度越高,Ang-1蛋白的表达率越高(P<0.05);Tie-2蛋白在大肠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MVD越高(P<0.05),腺癌组织中Ang-1蛋白阳性表达组MVD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1),Ang-2蛋白阳性表达组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5 cm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组织中,Ang-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X2=8.889,P<0.01;X2=10.020,P<0.01).结论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相对Ang-1占优势的Ang-2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人促血管生成素-2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朱鹏;郑朝新;陈道达

    目的构建人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反义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Ang-2 cDNA反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结果XholI、BamhI双酶切后,反义重组基因为5.4kb和0.726kb两条带,与理论计算相符.结论成功构建人Ang-2真核表达载体,为肿瘤细胞的Ang-2反义基因治疗研究创造了条件.

  • 促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合适剂量配比有效促进血管生成

    作者:郭艳红;祖凌云;高炜;陈莉;汤健

    目的 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对新生血管数量和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对新生血管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后肢血管闭塞病变模型,采用电脉冲法介导转基因,按不同剂量配比进行肌肉组织转染携带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质粒和/或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质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局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数量和分布、通过后肢血管造影检测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 单独转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组血管生成数量略有增加,联合基因治疗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为100 μg时,随着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0.90倍、1.40倍和1.45倍;当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为100 μg时,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1.90倍、1.07倍和1.39倍.血管通透性检测表明,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血管通透性渐增加,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能降低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其中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 200 μg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100 μg组在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的同时血管通透性与正常对照组为接近.结论 联合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能更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与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比例为1:2时血管通透性接近生理状态,是比较理想的联合基因治疗剂量配比.

  • 促血管生成素1/促血管生成素2的比值与血管病变的关系

    作者:庹勤慧;廖端芳

    促血管生成素家族中促血管生成素1和促血管生成素2分别都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存活,但同时出现时,促血管生成素2拮抗促血管生成素1的内皮保护作用.促血管生成素1与促血管生成素2的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循环系统胚胎发育疾病、血管炎症病变以及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都密切相关.维持促血管生成素1与促血管生成素2的稳态平衡,或者使其比值向有利方向倾斜,才能发挥促血管生成素家族有力的血管维护功能.

  • Ang2,HIF-1α及VEGF对肝癌血管形成的影响

    作者:袁玉峰;刘志苏;何跃明;钱群;汪必成;江从庆;吴云华;艾中立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肝细胞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测52例肝癌组织中Ang2,HIF-1α及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共表达的肝癌组织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 RT-PCR显示,52例肝癌组织中有38例共表达Ang2mRNA,HIF-1αmRNA和VEGF mRNA,且两两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783,P<0.01;r=0.427,P<0.05;r=0.433,P<0.05);免疫组化发现,52例肝癌组织36例共表达Ang2,HIF-1α和VEGF蛋白.共表达Ang2 mRNA,HIF-αmRNA和VEGF蛋白的3 8例肝癌组织中,平均微血管数[(45.4±8.90)个/HP],明显高于非共表达组[(1 3.6±3.30)个/HP](P<0.05).结论 Ang2,HIF-1 α和VEGF与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肿瘤组织缺氧可能是其始动因素.

  • 促血管生成素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与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娜;杨体泉

    正常组织的生长、重塑、再生以及某些组织的异常增殖均离不开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充足的血液供应又有赖于足够数量的血管形成,所以血管形成与细胞的发育、繁殖、分化、迁移、成活有密切关系.早在1971年,Folkman[1]就提出实体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它在肿瘤细胞的新陈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证实了多种肿瘤的形成与转移也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 促血管生成素重组腺病毒对糖尿病鼠肾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张子阳;谭州科;曹明燕;杨亦彬

    目的 通过SD大鼠糖尿病肾病(DN)模型,观察经腺病毒外源性表达Ang-1对肾脏血管新生的作用,以期为DN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SD大鼠DN造模选用链脲佐菌素(STZ),设计两个大的组别,即正常对照组和DN模型组,并将DN模型组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组,即糖尿病组、空白载体组、Ang-1腺病毒组.STZ造模成功后的第8周开始,从尾静脉注入Ang-1腺病毒载体以及空白载体,在8、12、20和28周,检测各组大鼠的尿蛋白水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法分析肾脏Ang-2 mRNA水平.结果 ①DN模型组大鼠的尿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且只有在20周前,空白载体组及糖尿病组的尿蛋白水平才低于Ang-1腺病毒组(P<0.01);②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肾组织中未检测到尿蛋白和Ang-2 mRNA表达,而其他DN模型组(糖尿病、空白载体、Ang-1腺病毒组)大鼠12周后的尿蛋白和Ang-2 mRNA表达升高,特别是Ang-1腺病毒组升高(峰值在20周)更为明显(P<0.05),在28周时降低,糖尿病、空白载体和Ang-1腺病毒组的Ang-2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ng-2与尿蛋白排泄量呈负相关(r=-0.601,P<0.05).结论 外源性给予Ang-1对糖尿病肾脏新生微血管生成有保护作用.

  • LNG-IUS对腺肌症子宫内膜VEGF、Ang-1、Ang-2的影响

    作者:姚佳娜;谢梅青

    目的 研究子宫腺肌症患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后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表达的变化,从血管生成及血管稳定性方面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放置LNG-IUS后不规则出血的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41例放置LNG-IUS腺肌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应用免疫组化染色(DAKO EnvisionTM System法)检测其子宫内膜VEGF、Ang-1、Ang-2的表达水平,同时设立子宫腺肌症对照组(16例).结果 放置LNG-IUS后异常出血组(16例)子宫内膜VEGF、Ang-2表达较无异常出血组(25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g-1在异常出血组与无异常出血组子宫内膜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NG-IUS放置年限不同,将放置LNG-IUS的患者分为放置1年内组、放置1~2年组、放置2年以上组.放置1~2年组、放置2年以上组子宫内膜VEGF、Ang-2表达比放置1年内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在不同放置年限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Ang-1、Ang-2可能通过影响微血管生成及血管稳定性参与LNG-IUS的出血副反应.

  • 促血管生成素在原位种植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家平;卓少丕;彭林

    目的研究促血管生成素基因在大鼠原位种植肝癌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Walker 256癌肉瘤接种40只Wistar大鼠制作原位种植肝癌模型,用微血管计数以标志肿瘤新生血管.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促血管生成素基因的表达.结果Walker 256癌肉瘤接种后1 w、2 w、3w肿瘤微血管密度分别为(15±4.3)/HP,(17±3.6)/HP和(45±7.8)/HP.接种后3 w较前2 w有显著性增加.正常肝脏组织和肝癌组织中都有大量促血管生成素-1(ang-1)mRNA表达,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正常肝脏组织中无促血管生成素-2(ang-2)mRNA表达,而肝癌组织中有大量Ang-2 mRNA表达且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ang-2可能与原位接种肝癌中新生血管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 促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管生成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罗权;赵恬;张芳;李薇;林玲;潘宁;张锡宝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研究二者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的Ang-2及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中Ang-2及VEGF的水平,并与30 例正常人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的Ang-2和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χ2 值分别为9.64、20.12,P值均<0.01),血清中Ang-2及VEGF水平亦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49、4.76,P值均<0.05). 二者血清浓度变化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9、0.77, P值均<0.01). 结论:Ang-2和VEGF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管形成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二者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发挥相互促进作用.

  • 稳定表达促血管生成素基因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产物的检测

    作者:彭林;王卫东;孙建;简志祥;杜嘉林;区金锐

    目的构建携带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基因并稳定表达的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本身不表达Angiopoietin的肝癌细胞系SMMC7721,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Angiopoietin基因导入SMMC7721肝癌细胞系,并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构建携带Angiopoietin基因并稳定表达的SMMC7721肝癌细胞系.用RT-PCR方法从RNA水平以及用免疫荧光法从蛋白水平均检测新构建的肝癌细胞系是否携带了Angiopoietin基因并能稳定表达其蛋白产物.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Angiopoietin基因的肝癌细胞系,新的细胞系可以稳定表达外源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结论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是一种高效转染方法,新细胞系的建立将为进一步的促血管生成素在肝癌血管的生成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

  • 抑制促血管生成素基因表达对肝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欧卫权;彭林;孙昕;杨辉;吴晓媚;赖运兴

    目的:观察抑制促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表达后时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体外成瘤性和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Ang-2基因在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为研究抗血管生成疗法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携带Ang-2基因的肝癌细胞系SMMC7721,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特异干扰性小RNA(siRNA)基因导入SMMC7721肝癌细胞系,并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用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是否成功构建了抑制Ang-2基因表达的SMMC7721肝癌细胞系.将63只裸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转染和未转染siRNA基因的携带Ang-2基因SMMC7721肝癌细胞及不携带Ang-2基因SMMC7721肝癌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产生肿瘤结节,观察肿瘤的生长的速度并对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进行检测.结果:用RT-PCR方法从RNA水平以及用免疫荧光法从蛋白质水平均证实新构建的肝癌细胞系成功抑制了Ang-2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抑制了Ang-2基因后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P<0.05),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数量较未转染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Ang-2的表达增强了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体外成瘤性并促进了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抑制Ang-2的表达可以明显减弱这种促进作用.

  • 益气活血中药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Tie-2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阳鹤鹏;邢之华;唐涛;刘宜峰;陈柏林;刘清娥;吴汉军

    目的 测定补阳还五汤及其益气组分、活血组分干预后脑出血大鼠脑损伤区组织Tie-2的表达,初步探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组、益气组和活血组.用Ⅶ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大鼠模型.各组分别灌服相应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全方及其益气组分、活血组分药物,于术后1、4、7、14、21和28d分别检测血肿侧脑组织Tie-2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假手术组各时间点Tie-2的表达未见明显阳性信号;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及益气活血组脑出血后1d即有Tie-2表达,模型组在21d达到高峰、随后下降,益气组、活血组及益气活血组表达高峰时间提前至14d,益气活血组各个时间点表达均高于同时间点其它组.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可能通过使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Tie-2受体的表达增强,而促进脑出血损伤区血管新生和成熟的作用,并促进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55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