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46例(46眼),随机选择施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A组22例,22眼)或穿透性小梁手术(B组24例,2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滤过泡和视野等情况.结果 ①术后观察近50个月,A组眼压有较明显升高的趋势,眼压控制完全成功仅为5眼(22.73%),失败7眼(31.82%);B组完全成功11眼(45.83%),失败4眼(16.67%),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所有B组患者均形成明显的功能性滤过泡;A组患者只有15眼(68.18%)形成明显滤过泡,3眼(13.64%)仅见滤床轻度隆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滤过泡消失的例数显示出明显差异(P<0.05);③术后50个月的视野改变情况,A组视野缩小者例数为9眼(40.90%),B组为4眼(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0.05).结论 施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部分病例远期疗效欠佳,须谨慎选择适应患者,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
心脏外伤
问:常见的非穿透性心脏外伤原因是什么?答:汽车交通事故
-
深低温冷冻保存气管的实验研究
二甲基亚砜或合用二甲基亚砜和蔗糖是目前常用的冷冻保护剂,也是常用于气管冻储的冷冻保护剂[1].海藻糖是近年来发现并开始应用的一种非穿透性冷冻保护剂.我们将二甲基亚砜和海藻糖合用作为气管的冷冻保护剂,探讨其是否优于其他冷冻保护剂.
-
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的进展
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的特点是术中不穿透前房,房水通过剖切的菲薄的滤过膜渗出,避免了穿通性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本文就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的发展、房水引流原理、基础手术技术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多层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多层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18眼)开角型青光眼施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多层羊膜植入.术后随访6~24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的并发症.2例(2眼)术后视力下降.术后随访眼压为(13.45±4.21)mmHg,与术前眼压(29.34±4.86)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发现眼压均在21 mmHg以下,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10例(17眼,占94.44%).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多层羊膜植入能有效地降低眼压,无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所引起的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术式之一.
-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人羊膜植入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人羊膜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30眼)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进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人羊膜植入,术后观察视力、视野、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9月,视力、视野稳定,眼压≤20mmHg(1mmHg=0.133kPa),滤过泡形成良好,并发症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人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较理想的方法.
-
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临床观察(附186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效果.方法在常规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骨孔缩小到10mm×13mm.对泪囊瓣剪除后叶仅留前叶.鼻粘膜做一个大"U"瓣一刀切成.两瓣互相吻合,然后再与内眦韧带、骨孔前的骨膜作3针非穿透性缝合.结果189眼(包括12眼第2次手术)术后随访观察6~23月平均13月.其中186眼不溢脓不溢泪,其余3眼见冷风流泪,但冲洗泪道畅通.结论本改良术具有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成功率高等优点,更适用在基层普及.
-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生物胶植入术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后临床效果.方法手术38例,随访1年,术后通过裂隙灯观察眼内变化、复查眼压、房角镜,视力及视野.结果眼压:术后第1天平均眼压低于10 mmHg;术后第1周8~11mmHg;术后1月平均眼压(14.2±2.8)mmHg;术后3月平均眼压(14.6±1.4)mmHg;术后1年平均眼压(15.0±1.1)mmHg(1mmHg=0.133kPa).视力:术后1年视力较术前无变化或略有提高.视野:术后1月较术前无变化或略有提高.术后房角镜下可见小梁网后有一减压房存在.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本手术是一种对开角青光眼理想,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生物胶植入术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凝胶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30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凝胶植入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视野、眼压、房角、滤过泡形态.结果术后视力、视野较术前无变化或略有提高,术后平均眼压为(13.97±4.81)mmHg(1 mmHg=0.133kPa),较术前平均降低18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功能性滤过泡为96.67%,术后前房角镜下可见下梁网后有一减压室存在.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生物凝胶植入手术具有术后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
关于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的命名和适应证
近年兴起了一种所谓"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或"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国内期刊已有相关的临床研究和综述发表.为了正确地引进这项新技术,作者复习了有关的俄文和英文文献,回顾了它的发展史,就其手术种类、命名方法、优缺点以及适应证和禁忌症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
三尖瓣替换术
风湿性三尖瓣病变,包括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经常与风湿性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损害合并存在,三尖瓣关闭不全也可继发于功能性右室扩张所引起的三尖瓣环扩张.单独性三尖瓣损害少见,主要病因为细菌性心内膜炎,非穿透性胸壁损伤所致的腱索,乳头肌断裂和类癌肿瘤引起的三尖瓣瘢痕变形等.
-
FFA对非穿透性眼外伤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及预后分析
2002年10月至2004年8月我院利用眼底荧光造影(FFA)对非穿透性眼外伤200眼进行早期及晚期检查,并与2000年1月至2002年9月非穿透性眼外伤189眼未进行FFA检查的病例进行比较,现总结分析如下.
-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的效果观察与护理20例
青光眼滤过手术目的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途径降低眼压达到减轻和消除高眼压对视功能的损害[1],手术后房水由新的滤过途径排出眼外,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是在传统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的.
-
非外科手术预防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指南(二)
3常见需预防用抗感染药物的非外科手术疾病3.2非穿透性脑外伤合并颅底骨折所致的脑膜炎[1]现有资料表明,颅底骨折所致急性颅内感染的发病率变化很大,大约在0%~50%[2].对于颅底骨折病人,有无脑脊液渗漏对脑膜炎发病率的影响尚无前瞻性的比较研究,也没有有关颅底骨折后发生脑膜炎的前瞻性时程研究.尽管有报道称非穿透性脑外伤后数日至数周内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脑膜炎则发生在数月或数年之后.因此,人们认为,致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向相邻空隙区的直接扩散是继发感染性脑膜炎的原因.
-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自2002年8月至今,应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NPT),合丝裂霉素(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例6眼,有效5例5眼,现分析报道如下.
-
心脏外伤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诊治
心脏外伤是由于各种穿透性或非穿透性创伤因素所致,损伤后往往病情重,发展快,大多需要早期迅速的正确诊断和急诊手术抢救治疗.另外,少数病人也可因为出现伤后晚期并发症和后遗症,需要后期处理.为提高对这类并发症和后遗症的认识和晚期处理水平,总结1992年5月至2005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11例该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其诊治经验.
-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及护理体会(摘要)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青光眼患者35例(40眼),其中男16例(18眼),女19例(22眼),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5岁.前期采用的穿透性小梁切除术35例(40眼),其中男10例(15眼),女25例(25眼),年龄26~78岁,平均46岁.
-
非穿透性创伤性膈疝急性期15例诊治体会
非穿透性创伤性膈疝是临床上少见的疾患,急性期病人多因伴随伤情复杂和严重而影响其诊断,延误治疗,现将我院1992~2002年共收治的15例诊疗体会报告如下:
-
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治疗24例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是一种新的滤过性手术,其机理是切除阻碍房水外流的深层巩膜、Schlemm管外壁及邻管组织,形成非穿透性滤过.我们对24例32眼开角型青光眼施行该手术,术后随访3~18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重症颅脑外伤并发气颅的观察和护理
外伤性气颅为一特殊性质的颅脑外伤,通常在穿透性或非穿透性头部外伤后发生,开放性颅脑外伤后发生气颅强烈提示伴有硬脑膜破裂的颅底骨折延致副鼻窦腔和乳突蜂窝,致使颅腔与外界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