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院外康复指导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结合三级康复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但目前,我国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并未很好建立,因此,许多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治疗后,院外未能得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我院神经内科对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122例脑卒中急性期偏瘫住院患者进行了2个月的随访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院外康复指导,定期随访,家庭指导可取得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
随访对脑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和分析随访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2例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随访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出院指导,随访组则在此前提下实施随访康复指导,通过Barthel指数评分对随访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评分数据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实施随访康复指导对提升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运用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其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偏瘫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DS、ADL及FCA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NDS、ADL及FC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应用于偏瘫患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改善预后.
-
生活活动能力和参与对于健康评估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现代健康的概念描述中,除了涉及生物学内容(生理和心理)以外,强调了生活活动的能力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情况是健康的重要内容(生理-心理-社会模式),通常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往往更多的注意人体的生理情况,身体健康检查(体检)时,人们关注和检查项目往往只涉及生理方面,如做B超,拍胸片,抽血化验查血糖、血脂等.
-
中药破壁饮片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的应用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中药破壁饮片在下肢骨折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78例行下肢骨折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9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39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破壁饮片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等进行观察,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采用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功能力等评分指标对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 (37/39),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79% (28/39)(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 (1/39),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 (13/39)(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中药破壁饮片在下肢骨折术后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并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改善其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下肢运动处方的制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目前常见的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主要疾病之一,占据了相当大的社会医疗资源.其自然病程较难逆转,大部分中重度患者劳动和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出现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力降低.长期以来,COPD的治疗以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在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肺康复计划广泛应用于COPD患者.
-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食指摆动频率与健康者的比较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是手外科常见病,多数源于生产劳动中的意外事故.虽不危及生命,但可引起沿上肢周围神经走行所支配靶器官,尤其手指运动、感觉功能障碍[1].手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操作性生活活动能力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2].
-
烧伤患者的康复治疗
随着烧伤救治技术的发展和患者存活率的不断提高,烧伤患者对临床医疗措施的需求已经不单只是停留在病理生理的层面上,而对于患者的身心功能以及自我生活能力的康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康复"包含了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复原,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自我生活活动能力,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回归家庭、社会的一系列过程.其中,烧伤康复作为烧伤救治和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患者的全面康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烧伤康复的发展和治疗技术的进展,本文就有关烧伤后的康复治疗的现状综述如下.
-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影响
目的:研究中医康复护理对于脑梗死病人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病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的病人选择的护理方式是先进行西医常规内科治疗,再补充中医辨证论治和康复护理。对照组的病人选择的治疗方式是西医常规内科治疗。继而对两组治疗方法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观察,观察内容主要有: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结果我们从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两大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组病人治疗前后这两大项内容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病人在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比对照组的评分要少很多。观察组的效果都要对比照组要更加优良。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性具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改善作用,所取得的护理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护理方法,能够很大程度提升产科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
康复治疗时机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时机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4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稳定之后实施康复治疗.观察对比2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满意度、治疗后焦虑抑郁等评分.结果: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满意度115例(95.83%),高于对照组98例(81.67%),观察组治疗后焦虑抑郁正常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给予其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其预后情况,并改善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治疗满意度,降低预后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值得临床推广.
-
氟西汀治疗33例脑卒中后合并抑郁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合并抑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将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66例脑卒中后合并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疏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晨服氟西汀片20 mg/次抗抑郁治疗,1次/d,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程度、HAMD、NFA、ADL以及FMA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程度、HAMD、NFA、ADL以及FMA评分对比,P<0.05.结论 氟西汀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合并抑郁病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在促进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自我护理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积极性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我护理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积极性、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9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护理训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康复积极性、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康复积极性评分、Barthel指数、FIM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我护理训练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积极性和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VD患者,共计110例.以随机数字表作为分组原则将11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奥拉西坦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VD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4.54% (P<0.05).治疗后,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两组用药前后尿素氮、肌酐、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VD疗效肯定,安全性较佳,适于临床推广.
-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4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加压钢板固定,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具有显著效果,可缩短治疗时间,保障预后.
-
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并评价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康复护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康复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效果理想,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梗死的病情恢复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目的:检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并探讨认知功能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146名甲状腺功能减退老年患者,运用简易精神状态测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检测认知功能,同时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量表测评结果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且两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较强的关联性,认知功能越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越低。
-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导致的偏瘫是以单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侧肢体残存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重度颅脑外伤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重度颅脑外伤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2例重度颅脑外伤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 经康复护理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患肢活动能力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 对重度颅脑外伤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患肢运动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
-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肠内营养,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疗程21 d,测定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及营养指标(ALB,Hb,TG).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第1天两组的ALB,Hb,TG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第10天两组各项指标较第1天均有所下降,至第21天,对照组各项指标继续下降,试验组呈回升趋势,且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可更好的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改善其营养状态,有助于良好预后.
-
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胃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诊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90例作研究对象,并按护理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45)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n=45)则应用中医康复护理模式,就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恢复其生活活动能力,并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