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Brugada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1992年西班牙学者Brugada[1]首先报导一组因特异性室速(VT)导致猝死的患者,其体表心电图(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病征,而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其临床意义在于患者有多源性室早及持续性VT、室颤(VF)而致死亡。近年来,世界多个国家均有报导,发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尤其在日本和泰国,已成为青年人猝死主要原因[2]。我国目前已报导3例[3-5]。现将有关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显性预激间隔旁道体表 12导联心电图定位鉴别诊断标准
自射频消融(RFCA)根治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开展以来,体表心电 图与旁道(AP)定位的相关关系有多篇报道[1-11],尤其是对左右游离壁AP定位准确 率高,左侧游离壁AP定位准确率可接近心内膜标测水平达98%[12],右游离壁AP定 位准确率不及左侧游离壁高,仅达92%[13],但左右间隔AP体表心电图定位鉴别诊断 难度大,定位准确率低,根据Rodriguez和Epstein等[14,15]研究结果结合我们临床研究现综述如下:全部病例均为显性预激AP患者,将右前间隔(RAS)T12-2点、右中间隔(RMS)T2- 4 点、右后间隔(RPS)T4-6点、右后侧壁(RPL)T6-8点和左间隔旁道(LPS)M
-
心电图成像临床应用进展
标准体表心电图作为传统的无创检查,通过对体表有限的记录来揭示心脏电生理过程已应用1个多世纪,给临床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这种传统方法对于提供局部电活动信息及电生理事件(如致心律失常病灶、心肌复极化离散程度增高等)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心电图成像(ECGI)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心外膜电激动和复极化电解剖标测成像技术,很大地弥补了心电图检查的一些局限性,近年来进展迅速并尝试应用于临床.现就ECGI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
033 移动电话对ICD的影响
Eraldo测试了移动电话(手机)对30例植入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患者的影响.30例患者中男26例,女4例.ICD型号包括Telectronics7例;CPI 7例,Medtronic 7例,Ventritex 5例;Ela medical 4例.测试过程中连续监测体表心电图改变.
-
窦性心律时附加旁路的一个新的心电图征象:假性部分右束支阻滞
作者报道了3例隐性左侧附加旁路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发现V1导联呈假性部分右束支阻滞(RBBB)图型即rSr'型.作者认为这种图形可能是左侧旁路的唯一表现.
-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二例
病例1 男,7岁.以发现心脏杂音7年为主诉入院,心脏听诊: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心律不齐,频发早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膜部缺损(缺损6mm).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总数20 288次/24h;室性早搏二联律743阵/24h;室性早搏三联律518阵/24h,动态心电图及体表心电图证实为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wide QRS ware tachycardia)是指心电图上QRS波群宽度大于或等于120ms、频率大于100次/分,规则或基本规则的发作性心动过速.它是极为重要的心律失常急症,也是心内科医生和心电图工作者常见的鉴别诊断难题.各种类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病因和预后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误诊而采取错误的治疗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致命性后果.有学者曾对122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首次确诊为室性心动过速者仅为32%,而误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者为35%,未确诊者为33%,可见本病的误诊率相当高.因此对宽QRS波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体表心电图逆行P波对鉴别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
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型AVNRT)及隐匿性旁路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中常见的类型,但通过体表心电图鉴别有一定难度.本文对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电消融术确诊的45例S-F型AVNRT及AV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逆行P(P′)波的位置、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体表心电图在PSVT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关键词: 体表心电图 逆行P波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频繁发作不仅可以演变成持续性心房颤动,影响心功能,而且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性较大.近Dilaveris提出的P波离散度(P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中测定的P波长时间(Pmax)与短时间(Pmin)的差值[1].当Pd≥40ms时能反映心房内不同部位的非均质性电活动,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新指标[2,3].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的患者常同时伴有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心房颤动可能是即将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先兆,也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PAF患者Pd和心功能的变化,研究Pd与心功能的关系.
-
体表心电图对阵发性窄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及定位的价值
目的:通过分析152例阵发性窄QRS波心动过速(NQRST)患者体表心电图(ECG)的6种指标,探讨ECG对NQRST鉴别诊断及定位的价值.方法:选取152例NQRST患者,其中94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2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6例为房性心动过速(AT).上述患者电生理机制均经腔内电生理检查所证实,对比分析每位患者窦性心律及心动过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在心率、ST-T改变、QRS波电交替、R-P'/P'-R<l或≥1、Ⅱ、Ⅲ、aVF导联假s波、V1导联假r'波的改变情况.结果:预测AVRT的指标是:①逆P'出现时R-P'/P'-R<1,灵敏度68%,特异度78%;②ST-T段改变,灵敏度76%,特异度67%,平行联合试验,灵敏度83%,特异度40%;预测AVNRT的指标是:①V1导联假r'波,灵敏度56%,特异度100%;②Ⅱ、Ⅲ、aVF导联假s波,灵敏度59%,特异度100%;③逆P'出现时R-P'/P'-R<1,灵敏度63%,特异度60%;平行联合试验,灵敏度77%,特异度33%.预测AT的指标是:逆P'出现时R-P'/P'-R≥1,灵敏度50%,特异度87%.结论:ECG对NQRST的鉴别及定位有重要意义,平行联合试验可以显著提高对AVRT和AVNRT两种类型心动过速的灵敏度(即阳性检出率).
-
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和分子遗传学基础(二)
自1985年,Brown和Goldstein阐明LDL受体基因突变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因以来,心血管疾病分子遗传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关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染色体定位、突变和多态性的研究论文呈指数增长.一些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被定位、克隆.如Marfan综合征是由微纤维蛋白-1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突变也可表现为家族性孤立性胸主动脉瘤、晶状体移位和蜘蛛指(趾)[3].弹性蛋白基因突变可引起室上性主动脉狭窄(supraventricular aortic stenosis, SVAS).心肌β-肌球蛋白重链、肌球蛋白轻链、肌钙蛋白I、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突变可引起肥厚性心肌病[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ed enzyme, ACE)、AngII受体-1(AR-1)、缓激肽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发病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显示血脂代谢蛋白相关基因( apoA1-C3-A4复合体、apoB、apoE、LPL、肝脂肪酶、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凝血-纤溶相关基因(GPⅢa、GPIa、β-纤维蛋白原、因子-Ⅴ、因子-Ⅶ、纤维蛋白原激活剂)、循环-血管稳态相关基因(血管紧张素原、ACE、AR-1、肾上腺素能受体-α1)及其他代谢相关基因(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5]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lan, HGP)的完成必将带来心血管分子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心血管相关基因的克隆、定位及其调控机理、基因多态性和基因变异对蛋白质功能和表型的影响、冠心病、高血压等多基因遗传病的分子机制将得以阐明.基于遗传背景的个体化治疗(药物基因组学)将使心血管病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下面结合我们的研究和有关资料,以心电生理方面研究较为透彻的LQTS和Brugada综合征为例,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心律失常遗传学的有关进展.
-
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和分子遗传学基础(一)
经体表描记的心电图是大量心肌细胞在时间和空间有序的电活动的综合电图.心肌兴奋过程中,各种离子通道相继开放和关闭,引起跨膜细胞离子流的变化.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是心脏生物电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解释体表心电图的理论依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心肌及其周围组织产生一个心电场,而心脏及其周围组织为容积导电体,心电场经过该容积导体向外传播至体表探测记录电极的不同部位,再经心电图机的滤波、放大而产生一幅完整的心电图.因此,心肌细胞电生理是临床心电图的基础.
-
QT离散是预测心梗后心性猝死的可靠指标吗
QT离散(QT dispersion)是指一份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中QT大值(QT max)与QT小值(QT min)之间的差值,自1985年英国学者Campbell提出应用体表心电图测定QT离散后,因其方法简单,很快被广泛应用.近几年的数十篇QTd的文献报告QTd的应用已扩展到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等领域,尤其是急性心梗(AMI)后对心性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得到许多学进的关注.一些研究提示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QTd较无心律失常者要大[1,2],并认为QTd是心性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有报道用QTcd正常值的99%可信上限80ms作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速或室颤可能性指标,其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78%[3],但近期一些基础与临床研究对其提出质疑.
-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在心电图上某些特殊表现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有隐性与显性之分.陷性双径路只有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确诊,而显性双径路则可从体表心电图(ECG)上捕捉某此特殊表现的诊断线索获得揭示.本文结合4例报告并分析如下.
-
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83例临床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人ECG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3例ACS冠状动脉病变ECG检出阳性率为67.6 % ;非ST 段抬高的ACS 以多支中、重度血管病变为主.ST 段抬高的前壁心肌梗死以前降支病变为主,下壁心肌梗死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结论 ECG对ACS诊断价值较大,但单纯通过ST-T异常诊断冠心病易导致误诊、漏诊.
-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QT、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的临床观察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JT离散度(JTd)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JT间期的变异程度.有研究表明[1,2]:QTd和JTd的增加对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观察了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QTd和JT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观察
1990年Day等证实OT离散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1998年~2005年以来6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行急诊PCI后,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及QT间期的变化,探讨急诊PcI后QZ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对足月妊娠P-R间期的观察
在我们对正常足月妊娠妇女的体表心电图检查发现短P-R间期(P-R间期<0.1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妇女,我们便对400例足月妊娠妇女的心电图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右室梗塞时胸前导联ST-T变化探讨
近年来心电诊断技术的进步令人瞩目,为临床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诊断手段.但体表心电图(EGC)作为一种快捷简便的诊断技术正越来越多的在各级医疗单位得到应用.本文报告1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I)伴胸前导联ST-T变化,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伴发右室梗塞(RVMI)情况.
-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体表心电图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88例急性下壁和(或)后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