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时定量RT-PCR方法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ML1-ETO融合基因mRNA水平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志东;秦亚溱;刘艳荣;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黄晓军

    目的 评价实时定量RT-PCR(Q-PCR)方法监测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AML1-ETO 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于TagMan探针的Q-PCR技术检测17例AML1-ETO(+)AML患者allo-HSCT后不同时间骨髓标本AML1-ETO mRNA的表达.AML1-ETO mRNA水平以内参基因abl进行归一化.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评估HSCT后是否达到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CCyR).结果 Q-PCR实验可重复敏感度为5个拷贝.在16例CCyR患者中,1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死于感染,其余1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68(70~811)d,HSCT后1个月(+1月)AML1-ETO中位水平0(0~0.740),+2月为0.026(0~2.900),+3月为0.039(0~3.300).移植时间超过12个月的5例患者中,中位随访685(385~811)d,4例仍呈AML1-ETO阳性,中位值0.078(0.003~0.120).1例复发患者+1月为0,+2月为9.800,+3月为5.600,+110 d血液学复发,AML1-ETO mRNA为390.000,+382 d死亡.结论 1年内AML1-ETO持续低水平阳性不一定预示复发;对AML1-ETO(+)AML患者HSCT后定期动态监测AML1-ETO水平十分必要.

  • C-kit、NPM1、FLT3基因突变在656例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丁子轩;沈宏杰;缪竞诚;陈苏宁;邱桥成;祁小飞;金正明;吴德沛;何军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分别检测656例AML患者C-kit基因8、17号外显子,NPM1基因12号外显子,FLT3基因20(酪氨酸激酶区,TKD)、14、15号外显子(内部串联重复,ITD)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的预后.结果 656例AML患者中检出C-kit基因8号外显子突变6例(0.9%),17号外显子突变33例(5.0%),NPM1基因突变169例(25.8%),FLT3-TKD突变46例(7.1%),FLT3-ITD突变178例(27.1%).至少有1个突变的患者341例(50.3%).C-kit的8号外显子检测到6种突变类型;C-kit的17号外显子检测到8种突变类型;NPM1检测到15种突变类型,其中10种类型已有报道(A、B、C、D、Nm、I*、J、J+、S、13),5种类型未见报道;TKD检测到11种突变类型.t(8;21)/M2患者常伴有C-kit的17号外显子突变;inv(16)/M4患者常伴有C-kit的8号外显子突变;M3患者中除FLT3基因突变外未检测到其他突变.NPM1和ITD基因突变多见于正常核型患者,在形态学亚型中多见于M5和M1,阳性病例多伴随高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增多、CD34低表达和CD33高表达.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突变数量增多,白细胞计数平均值增高,高白细胞计数的患者比例升高.在正常核型的群体中突变阳性的比例较其他群体增高,2种、3种突变的比例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FLT3-ITD突变阳性病例中位生存时间(10.0±1.2)个月,与阴性群体中位生存时间(17.0±2.4)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单独NPM1突变与否对总生存率没有显著影响,但NPM1+/ITD-患者的总生存率高.结论 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类型及数量在MICM分型中都有特殊的分布,并与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数和预后均有相关性.对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基因突变可作为判断预后新的分子标志.

  • CD7和(或)CD56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干细胞表型分析及在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意义

    作者:曹晖;王亚哲;吴红红;常艳;郝乐;陈珊珊;黄晓军;陆道培;刘艳荣

    目的 探讨CD7和(或)CD56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干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及微量残留病(MRD)与白血病干细胞LSC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4~6组四色抗体组合检测51例CD7+和(或)CD56+及CD34+CD38+初治AML患者(除外M3)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并检测CD34+CD38-Lin-LSC中CD123、CD90、CD117、CD7和CD56的表达.以28名正常人骨髓作为对照,以CD34+CD38+细胞同时表达CD7和CD56作为白血病细胞标志,对26例CD7+和(或)CD56+AML患者的53份标本进行MRD监测.结果 CD7+和(或)CD56+初治AML患者CD34+CD38+细胞和CD34+CD38-Lin-干细胞中,CD7+细胞相对比例分别为(77.39±20.71)%,(44.57±22.70)%,CD56+细胞分别为(56.71±32.56)%,(33.51±29.64)%,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和P<0.05).CD34+CD38-Lin-干细胞中低表达CD90(P<0.01),高表达CD123(P<0.01);CD117的表达和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的CD7+和(或)CD56+患者中,MRD阳性组CD34+CD38-Lin-亚群中CD7和(或)CD56表达的相对比例和实际比例增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MRD阴性组,CD7+细胞实际比例增高的患者分别为71%(21例中15例)与16%(25例中4例)(P=0.001),相对比例增高的患者分别为81%(21例中17例)与24%(25例中6例)(P=0.000).CD56+细胞实际比例增高的患者分别为100%(4例)与12%(25例中3例)(P=0.001),相对比例增高的患者分别为75%(4例中3例)与20%(25例中5例)(P=0.031).CD7+AML患者中初治时CD7+CD34+CD38-Lin-细胞亚群实际比例高的患者治疗后较易出现MRD(P<0.05).结论 CD7和CD56在AML患者的异常表达发生在AML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治疗后CD34+CD38-Lin-干细胞中CD7+和CD56+细胞比例高的患者易出现MRD.

  • 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的长期预后

    作者:李巍;秘营昌;王迎;傅明伟;林冬;王慧君;刘旭萍;卞寿庚;王建祥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8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进行总结分析、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影响总生存(0s)、无复发生存(RFS)的因素.结果 86例完成诱导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总完全缓解(CR)率95.3%,1个疗程CR率69.8%;采用含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达86.2%,标准剂量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60.3%.87例患者的中位OS期为16.4(0.3~121.5)个月,中位RFS期为11.7(1.9~116.3)个月;3年OS率42%,5年OS率39%,3年RFS率55%,5年RFS率55%.统计学分析显示,性别、染色体核型与OS有关,其中男性患者、染色体核型伴9q-的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方案、巩固治疗疗程数亦与OS有相关性,其中采用中剂量Ara-C诱导治疗、2个疗程以上中剂量Ara-C巩固治疗、完成4个疗程以上巩固治疗的患者预后好、生存期长.结论 性别、染色体核型、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的方案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在诱导、巩固治疗中应用中剂量Ara-C.可以明显提高1个疗程缓解率,延长OS、RFS期.

  • 61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和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刘艳荣;王亚哲;陈珊珊;常艳;付家瑜;李玲娣;王卉;于弘;江滨;黄晓军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免疫表型和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LAIP)特征及在微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CD45/SSC设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610例AML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下列抗原的表达:CD7、CD117、CD33、CD34、CD10、CD19、CD56、CD38、CD13、CD14、CD64、CD9、CD16、CD2、CD5、CD11b、CD123、HLA-DR.结果 正常骨髓中CD34+和CD117+SSC值低(SSClow)的细胞比例分别为(0.35±0.15)%和(0.76±0.31)%.CD34+SSClow细胞中绝大多数细胞共表达CD13、CD33、CD38、CD117、HLA-DR(84%~94%).CD9和CD15的相对比例为20%和33%,而CD11b、CD56、CD19和CD64的相对比例均低于10%,CD7为12%.CD117+SSClow细胞中,CD19+、CD11b+、CD56+和CD7+细胞相对比例低于10%,CD9+细胞为14%,CD38+和HLA-DR+细胞的相对比例为87%和91%,其余抗原(CD15、CD13、CD33、CD34)均在30%~50%.AML患者中CD117、CD38表达率约为95%,CD33、CD9表达率约为84%.HLA-DR和CD13表达率分别为77.23%和75.25%.CD64和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64.41%和59.51%.CD15表达率为43.06%,CD11b表达率为22.07%.86.39%的AML患者LAIP阳性,以AML-M1和M3高,AML-M4Eo低.LAIP主要表现为交叉系列抗原表达和非同期共抗原表达,前者以CD34与CD7、CD19、CD56同时阳性为主.在非同期抗原表达中,CD34+CD64+、CD117+CD11b+、CD117+CD38-/dim、CD117+HLA-DR-/dim正常值在0.01%左右,与AML之间的对数差大于3,为灵敏度较高的LAIP.结论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适于80%以上AML患者MRD检测.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核磷酸蛋白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周敏;汤静燕;薛惠良;刘茵;潘慈;陈静;董璐;沈树红

    目的 检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核磷酸蛋白(NPM1)基因突变,研究NPM1基因突变在患者中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法得出样本中NPMI基因突变情况,分析NPM1基因突变与儿童AML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70例初诊儿童AML患者NPM1突变率为45.7%.NPM1突变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NPM1野生组(P=0.013).正常核型组与异常核型组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ETO或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组突变率低于融合基因阴性组(P=0.048).与NPM1野生组相比,NPM1突变组相对缓解率、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5年总体生存(OS)率相对较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17、0.374、0.380).结论 该组病例中,NPM1基因突变阳性率较高.NPM1突变组和NPM1野生组在临床各项指标的差异不大,NPM1突变组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IDH1和IDH2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米瑞华;吕晓东;魏旭东;范瑞华;尹青松;胡杰英;王倩;宋永平

    目的 评估异柠檬酸脱氢酶1和2(IDH1和IDH2)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和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DH突变与临床、细胞遗传学、分子危险度分层的关系。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6例初治AML患者,采用RT-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IDH1及IDH2基因的突变情况,了解IDH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96例AML患者中检出IDH1突变患者14例(14.6%),突变位点包括国际上未见报道的p.P127和p.I130;检出IDH2突变2例(2.2%),突变位点为第140位氨基酸。14例IDH1突变阳性患者中10例为正常核型患者;2例IDH2突变阳性患者均为正常核型患者。IDH突变阳性的患者白细胞计数较高,血小板计数较低,但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H2突变阳性患者年龄偏大。IDH突变阳性的患者表达HLA-DR、CD33、CD34、CD13抗原和具有缓解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结论 IDH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的分子突变类型,并且是AM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 HA为基础的三药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及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

    作者:秘营昌;薛艳萍;俞文娟;刘世和;赵耀中;孟庆祥;卞寿庚;王建祥

    目的对12年来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为基础的三药联合方案诱导化疗的2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以及总生存(OS)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探讨不同染色体核型分组对治疗缓解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用HA为基础的三药联合方案诱导治疗初治、原发AML 243例,计算CR率、DFS期、OS期及3年和5年DFS率、OS率.对其中有染色体核型结果的184例患者根据SWOG或MRC核型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核型组之间CR率、DFS期(率)及OS期(率).采用SPSS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结果243例原发、初治AML患者CR率达77.4%,188例CR患者中位DFS期为28.5(1.0~153.0)个月,3年DFS率为45.4%,5年DFS率为40.2%.243例患者中位OS期为18.4(0.5~154.0)个月,3年OS率为36.9%,5年OS率为31.4%.按SWOG标准将184例患者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良好、中等、差、未知四组,四组的CR率、中位DFS期及OS期分别为良好核型组97.8%、87.4个月、89.1个月,中等核型组81.9%、17.6个月、22.3个月,差核型组61.5%、9.0个月、11.5个月,未知核型组79.3%、29.0个月、19.9个月.以上各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MRC标准将184例患者分为良好、中、差三组,三组的CR率、中位DFS期及OS期分别为良好核型组96.1%、79.9个月、72.2个月,中等核型组79.5%、17.6个月、19.7个月,差核型组43.8%、16.5个月、12.0个月.中等核型组与差核型组的DFS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HA为基础的三药联合方案诱导治疗AML,CR率较二药方案高,有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染色体核型同样是本组患者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SWOG染色体核型分组标准更适合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分析,而且可将未知组与预后中等组合并分析.三组不同核型患者的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良好核型组的预后明显比其他两组好,中等核型组比差核型组好.

  • IA方案继以FLAG方案巩固治疗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作者:钱思轩;李建勇;洪鸣;陆化;吴汉新;仇红霞;张苏江;陈丽娟;徐卫;盛瑞兰

    目的 探讨标准剂量的IA方案诱导治疗,继以FLAG方案巩同治疗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方法 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3例初治AML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R显带技术.诱导方案为IA:去甲氧柔红霉素(IDA)12 mg·m-2·d-1,第1~3天,阿糖胞苷(Ara-C)100 mg·m-2·d-1,持续静脉点滴,第1~7天.继以FLAG方案巩固治疗,即氟达拉滨(Flud)50 mg/d,第1~5天;Ara-C 2 g·m-2·d-1,第1~5天;G-CSF 300μg/d,皮下注射,化疗前1天至第5天.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完全缓解(CR)率为91.3%.良好和中等预后核型患者的CR率分别为100%和91.3%.19例CR患者继之采用FLAG方案巩固治疗,9例患者在FLAG方案1~3个疗程后进行自体干细胞采集,其中6例(66.7%)采集到足够的自体造血干细胞.4例AML患者复发,23例患者中位生存期19.5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为14个月.IA和FLAG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感染,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标准剂量的IA方案诱导继以FLAG方案巩同治疗AML疗效肯定,尤其对于良好和中等预后的AML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1~2个疗程FLAG方案对造血干细胞可能无明显影响.

  • 定量检测WT1基因表达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监测中的意义

    作者:秦亚溱;阮国瑞;李金兰;付家瑜;常艳;王卉;李玲娣;刘艳荣;陈珊珊

    目的评价定量检测WT1基因表达水平在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量残留病(MR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RQ-PCR)技术分别测定了15名正常人骨髓及72例AML患者治疗前后123份骨髓标本WT1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时对62份患者标本定量检测了AML1-ETO融合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跟踪观察的8例患者50份标本同时监测了WT1及AML1-ETO基因mRNA水平变化.WT1及AML1-ETO基因表达水平用内参照基因ABL归一化.结果WT1、AML1-ETO及ABL RQ-PCR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0.99,日内差及日间差均<4%.正常骨髓WT1 mRNA中位水平为0.008(0.001~0.019).67例初治AML患者中61例(91.0%)WT1 mRNA表达高于正常水平,其中37例(55.2%)高于正常100倍以上.各型AML中M4EO及M3患者WT1mRNA水平高,明显高于其他亚型,M1及M5型低.WT1与AML1-ETO mRNA水平明显正相关(r=0.88,P<0.001),4例血液学持续缓解患者中3例WT1 mRNA水平始终在正常范围内波动.4例发生血液学复发的患者中3例复发前1个月WT1 mRNA的水平分别超出正常上限的31.4,11.4及4.0倍.结论RQ-PCR定量检测WT1 mRNA水平可用于监测大多数AML患者MRD,但是敏感度不如AML1-ETO融合基因,WT1 mRNA水平持续增高或明显异常预示复发.

  • 11例伴有t(7;11)(p15;p15)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分析

    作者:王四平;魏述宁;齐军元;刘旭平;杨洪乐;赵嘉玮;安刚;王建祥

    目的 分析伴有t(7;11)(p15;p15)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对11例伴有t(7;11)(p15;p15)的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临床预后.结果 11例患者中8例为女性,AML-M2a6例,M4、M5各2例,M61例.11例患者均表达CD33,其中10例表达CD117、CD13,7例表达HLA-DR,6例表达CD34.11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显示有t(7;11)(p15;p15),其中1例伴有+8.共9例患者检测FLT3-ITD、TKD突变,其中1例FLT3-ITD突变阳性.11例患者仅2例存活,1例失访;其余8例均死亡.结论 t(7;11)(p15;p15)异常是一种少见的染色体易位,伴有该异常的AML患者具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升高的临床特征,预后不良.

  • 急性髓系白血病22号染色体三体和inv(16)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惠芬;李建勇;潘金兰;仇海荣;陈丽娟;胡杰英;沈云峰;徐卫;薛永权

    目的 探讨22号染色体三体(+22)在诊断inv(16)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红、绿荧光直接标记的双色断裂点分离的基因探针CBFβ对18例存在+22克隆异常的AML患者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与R显带常规细胞遗传学(CC)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多重荧光原位杂交(M-FISH)技术检测同时伴有+22和inv(16)的AML患者.结果 18例存在+22的AML患者中,CC分析未发现inv(16)阳性,而FISH检测发现11例inv(16)阳性、1例del(16)(q22).这11例阳性患者中,9例CC分析为单纯+22异常,1例伴有+8,1例患者为del(16)(q22),而FISH检测为inv(16).M-FISH检测4例同时伴有+22和inv(16)的患者,除+22外,未发现其他异常.结论 +22是预测inv(16)AML的重要标志,具有潜在的诊断inv(16)AML的价值.

  • 伴t(8;21)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kit和JAK2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李渭阳;孙爱宁;吴德沛;陈苏宁;梁建英;常伟荣;晁红颖;范峥

    目的 研究伴t(8;21)M2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蛋向酪氨酸激酶家族中c-kit和JAK2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78例伴t(8;21)M2患者中c-kit基因8号与17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 检测患者JAK2 V617F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78例伴t(8;21)M2患者中27例(34.6%)检测出c-kit基因突变(mac-kit),6例(7.7%)检出JAK2 V617F突变,未见同一患者同时发生mac-kit和JAK2V617F突变. ②c-kit/JAK2 V617F突变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为23.0(4.4~167.0)×109/L,明显高于野生型c-kit和JAK2患者[14.4(1.6-97.4)×109/L](P<0.05),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CD117表达水平以及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it突变型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为23.1(4.4-167.0)×109/L,与野生型组[16.0(1.6-97.4)×109/L]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JAK2 V617F突变患者仅6例,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 ③c-kit/JAK2 V617F突变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与野生型组相近(分别69.6%与80.0%,P>0.05),但c-kit/JAK2 V617F突变组患者的2年持续完全缓解(CCR)率低于野生型组(分别26.7%与56.1%,P<0.05);两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8%与58.6%,P>0.05).结论 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的c-kit和JAK2基因突变在伴t(8;21)M2型AML患者中较常见,并且与白细胞数量增高相关;其中c-kit突变更为频繁,但同一类的两种突变一般不会同时出现于同一患者;伴有此类基因突变的患者复发率高,预后较差;筛查此类基凶突变对于今后的靶向治疗以及了解临床预后将有重要意义.

  • 一株新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SH-2的建立及其鉴定

    作者:仇惠英;薛永权;张俊;戴海萍;潘金兰;吴亚芳;陈苏宁;王勇;沈娟;孙爱宁;吴德沛

    目的 采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原代白血病细胞加rhIL-3后共培养的方法建立1株新的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系SH-2,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全面鉴定.方法 采集1例经联合化疗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末缓解的AML-M2a型患者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含20%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基内置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传代培养,培养过程中保留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同时加入细胞因子rhIL-3,长期体外培养成功建立伴有-Y,der(16)t(16;17)(q24;q12),-17,+19和p53突变的AML细胞系SH-2,并通过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学和小鼠致瘤实验等多种方法对SH-2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全面鉴定.结果 SH-2细胞已在体外持续生长3年余而不需加用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其EB病毒、支原体检测均为阴性.SH-2细胞具有和原代白血病细胞相同的髓系细胞形态学特点,伴有自然杀伤相关抗原表达的AML免疫表型(CD13+、CD33+、CD56+、CD16/56+)和45,X,-Y,der(16)t(16;17)(q24;q12),-17,+19的亚二倍体核型,后者逐渐被伴有上述染色体异常的近四倍体核犁所取代.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色FISH证实了以上异常,并揭示-17导敛1个p53基因丢失.DNA序列分析揭示另1个p53等位基因第5号外显子的576编码子点突变(CAC→CAT).RT-PCR显示除了表达于细胞因子(SCF)外,其余细胞因子均不表达;不表达多药耐药基因而表达凋亡相关基因,如bcl-2、Fas、GST-1T和p21.短串联重复序列PCR证明了SH-2细胞和患者门血病细胞的同源性.SH-2细胞有一定的集落形成能力并能在裸鼠皮下及SCID小鼠内脏成瘤.结论 SH-2是一株新的具有明晰生物学背景的AML细胞系,为白血病研究提供了又一有用工具.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顾龙君;帖利军;薛惠良;汤静燕;陈静;潘慈;陈静;叶辉;王耀平;董璐

    目的评价生物学因素及治疗相关因素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单因素分析患儿的生物学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有无肝脏肿大、形态学分型、有无t(8;21)及t(15;17)、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绿色瘤、AML-XH-99危险度分类,治疗相关因素包括诱导治疗第1疗程结束后第48小时骨髓幼稚细胞数以及诱导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是否获完全缓解(CR)对缓解率及长期无事件生存(EFS)率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各组生存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各生物学特征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双尾);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评估独立预后因素.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形态学分型为M5、诱导治疗结束后第48小时骨髓幼稚细胞≥0.150以及诱导缓解治疗1个疗程未达CR的患儿CR率明显低于无上述因素的患儿(P值分别为0.001,0.011,0.000);起病时患儿的年龄、血小板计数、形态学分型、肝脏是否肿大、诱导治疗第48小时骨髓幼稚细胞是否≥0.150、诱导治疗1个疗程是否达CR、有无CNSL以及是否存在t(15;17)与患儿的长期EFS率显著相关(P值均<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患儿起病时有无CNSL、是否存在t(15;17)以及诱导缓解治疗1个疗程是否达CR有独立的预后价值.结论细胞遗传学结合早期治疗反应对评估AML患儿的预后有显著意义.

  • NPM1基因突变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刘艳荣;常艳;阮国瑞;秦亚溱;赖悦云;石红霞;王亚哲;李玲娣;江滨;李金兰

    目的 在形态学亚型比例相似的情况下,比较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NPM1m+AML) 与NPM1基因突变阴性AML(NPM1m-AML)非特指型(NOS)间的免疫表型与临床特征.方法 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检测;定量PCR方法检测NPM1基因 A、B、D型突变及多种白血病相关基因.NPM1m+AML 并进行免疫分型患者104例,NPM1m-AML NOS患者 97例.结果 NPM1m+AML与NPM1m-AML NOS患者间在女性患者比例、WBC、PLT、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正常核型患者比例、WT1基因表达水平、FLT3-ITD突变阳性率和第1疗程诱导缓解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方面主要为早期分化标志CD34、HLA-DR、CD117、CD38,淋系标志CD4、CD7、CD19、CD2和髓细胞标志CD13、CD14、CD15的低表达,及CD123、CD33的高表达.其中只有CD34、HLA-DR、CD7和CD4的阳性率在NPM1m+AML患者明显低于NPM1m-AML NOS患者(P<0.05),其余均为阳性细胞数的明显不同(P<0.05).进一步对NPM1m+AML中M1/M2和M4/M5患者进行分析,结果M1/M2患者保留了女性为主及WT1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的特点(P<0.05),免疫表型共有10个抗原的阳性细胞数明显不同(P<0.05),主要为在M4/M5中包括单核细胞标志及淋系标志高表达及CD117的低表达.其中HLA-DR、CD64、CD11b、CD10、CD15和CD4 6个抗原的阳性率在NPM1m+AML M4/M5中也明显高于M1/M2患者(P<0.05).结论 在形态学亚型构成比例相似的情况下,NPM1m+AML与NPM1m-AML NOS患者相比,其主要临床特征与文献报道的一致.但免疫表型存在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早期祖细胞标志、髓细胞标志和淋系标志的差异.在NPM1m+AML中单核细胞相关抗原在M4/M5患者中高表达.

  • 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NPM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张悦;张美荣;杨琳;肖志坚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NPM基因突变.方法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40例(初治28例,首次完全缓解期12例),MDS患者33例,用基因组DNA PCR法扩增NPM基因第12外显子,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发现突变患者,将PCR产物克隆至pUCm-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至少挑选5个以上重组克隆,小量制备质粒后进行测序.结果共发现NPM突变患者6例(AML 4例,MDS 2例),A型突变4例,B型突变1例,新发现突变1例(命名为R型).结论新发现了一个NPM突变类型,并在国内外首次证实MDS患者也存在NPM基因突变,为进一步研究NPM突变与AML及MDS发生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酪氨酸激酶突变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乔曼;李渭阳;孙爱宁;陈苏宁;梁建英;丁子轩;冯宇峰;吴德沛

    目的 研究酪氨酸激酶(TK)相关基因c-Kit、FLT3、JAK2 V617F突变在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PCR法结合碱基测序,检测58例CBF-AML患者[其中30例为伴t(8;21)异常,28例为伴inv(16)异常]初诊时c-Kit、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和FLT3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的点突变发生情况;JAK2 V617F突变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检测.随访观察各种突变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58例CBF-AML患者中19例出现c-Kit错义突变,其中包括6例8号外显子突变(mutKIT8)和13例17号外显子突变(mutKIT17).mutKIT8在伴inv(16)患者中更多见.2例患者FLT3-ITD突变阳性(FLT3-ITD+),7例(12.1%)患者FLT3-TKD突变阳性(FLT3-TKD+).58例初治CBF-AML患者均未检出JAK2 V617F.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突变的累计发生率达46.6%(58例中27例),仅有1例患者同时发生2种错义突变(FLT3-TKD+和mutKIT8).和c-Kit基因野生型患者相比,mutKIT17患者中位发病年龄明显升高(分别为31岁和55岁,P=0.003).c-Kit突变导致患者总生存(OS)率及持续完全缓解(CCR)率降低(P=0.053和P=0.048);其中存在mutKIT17的患者OS率及CCR率降低更为明显(P=0.005和P=0.013).FLT3-TKD突变对CBF-AML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CBF-AML中RTK突变常见,但同属一类的两种基因突变极少存在于同一患者.在CBF-AML中c-Kit基因突变发生频繁;JAK2 V617F突变罕见.c-Kit突变患者,尤其是mutKIT17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增高、易复发、预后差.

  •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遗传学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赵冰冰;朱正;许彭鹏;李军民;沈志祥;赵维莅;王黎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非遗传学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2007至2011年收治的年龄大于55岁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疾病分型、临床状态、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白蛋白水平和治疗方案等.应用COX回归模型和Log-rank检验对上述因素与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M3亚型具有生存优势.为了减少该亚型对预后分析的影响,对非M3型AML患者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03)、是否缓解(P<0.01)、临床状态(P<0.01)、其他器官疾病(P<0.01)、WBC水平(P=0.022)、LDH 水平(P=0.006)、白蛋白水平(P<0.01)均与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未达缓解(P<0.01)、临床状态差(ECOG 3~4)(P<0.01)和高WBC水平(P<0.01)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年龄≥70岁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缩短.55~69岁的患者,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异.对于年龄<70岁的患者,DA/IA方案和CAG方案治疗均优于姑息治疗.对于年龄为70~80岁的患者,仅接受CAG方案的患者生存时间优于姑息治疗.对巩固方案对患者生存影响的研究显示,年龄<70岁并获得缓解的患者,中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未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 老年AML患者与年轻患者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治疗,中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可能不能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

  • AML1-ETO9a异构体在伴t(8;21)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表达比例的监测及其意义

    作者:李林萌;陈子兴;岑建农;沈宏杰;姚利;王元元;祁小飞

    目的 研究AML1-ETO9a (AE9a)异构体在伴有t(8;21)的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M2)患者中表达比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筛选了44例初诊AE9a与AML1-ETO(AE)融合基因共表达的伴有t(8;21)的AML-M2患者.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监测这44例多次随访标本中AE9a在AE9a与AE两者总和中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伴有t(8;21)的44例初诊AML-M2患者中AE表达量高于AE9a(中位CT值分别为20.48和21.54),两者表达量呈正相关(r =0.900);44例初诊患者经首次标准方案化疗后AE与AE9a表达量均下降,但初治后AE9a在总体中百分比较初诊时上升(P<0.05);患者经1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未达完全缓解(CR)组的AE9a百分比明显高于CR组(中位值分别为36.81%和7.93%,P<0.05);复发患者缓解期间AE9a百分比高于未复发患者(中位值分别为22.89%和2.43%,P<0.05);缓解期间,17例复发患者中11例AE9a百分比在AE表达低水平时即出现升高甚至异常升高.结论 AE9a与AE共表达于伴有t(8;21)的AML-M2患者中,并且AE表达量高于AE9a,两者呈正相关.AE9a异构体对标准化疗的敏感性较AE差.在缓解期监测AE9a在AE及AE9a两者总体中百分比的变化比单独监测AE融合基因能更早地预示疾病复发趋势,从而可提前进行临床干预,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132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