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豆豆;赵文理;张艳兰;庞丽;车琳;何海龙;柴忆欢;季正华;计雪强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化疗过程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微量残留病(MRD)水平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206例B-ALL患儿骨髓的MRD.结果表明:①206例B-ALL患儿中196例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CR率95.1%),其1年与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2.7±1.8)%和(78.7±3.7)%,其中标危、中危、高危组的3年EFS率分别为(85.6±4.9)%、(82.1±5.8)%和(58.1±9.2)%,3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②各时间点上MRD分析显示:MRD水平越高,患儿的3年EFS率越低,其中第15天MRD≥10-2组、第33天和第12周MRD≥10-3组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多因素分析显示,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第12周MRD< 10-3的3年EFS率为(86.3±4.1)%,MRD≥10-3的3年EFS率为(55.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化疗第33天MRD阴性(MRD< 10-4)的98例患儿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8.2%),在这98例患儿中有39例在第12周时转为阳性(MRD≥10-4),其中5例复发;在第12周时MRD仍为阴性的59例中有3例复发;在第33天MRD阳性的108例患儿中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17.6%),复发率在MRD阳性和阴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L患儿治疗过程中以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可有效地评估治疗反应、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及指导化疗方案的调整,其中第15天、第33天及第12周的MRD分别以10-2、10-3、10-3为区分危险度佳界值,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 CD133两种亚型分子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文理;聂述山;许云云;张艳兰;郭豆豆;潘健;汪家敏;张学光

    本研究旨在探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初诊和治疗33 d时CD133两种亚型分子CD133-1和CD133-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ALL患儿上述两个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CD133-1、CD133-2表达和治疗33 d时微量残留病(MRD)的变化.结果表明,B-ALL初诊组48例中CD133-1阳性表达18例(37.5%),CD133-2阳性表达30例(62.5%,P<0.05);治疗33 d组25例中CD133-1阳性表达2例(8.0%),CD133-2阳性表达23例(92.0%,P<0.05).诱导化疗后CD133-1的表达显著减少,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D133-2的表达下降缓慢.结论:初诊B-ALL患者CD133表达与其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比例、FAB亚型、细胞遗传学异常、融合基因表达、危险等级及完全缓解率等均无相关性.B-ALL患儿CD133-2阳性表达高于CD133-1,CD133表达与CD34表达无相关性.CD133-2的表达与MRD显著相关.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预后意义

    作者:王亚哲;刘艳荣;主鸿鹄;吴红红;曹晖;常艳;郝乐;江滨;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量残留病(MRD)的方法和预后意义.采用4色标记的5组抗体组合确定初治患者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取敏感的LAIP进行追踪MRD,共检测了随访95例AML患者的601份骨髓标本.以患者LAIP阳性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值+2倍标准差的定为MRD(+),低于此值的为MRD(-).结果发现:以开始诱导化疗后半年内每2个月分为3组,3组中MRD(+)患者与MRD(-)患者之间的复发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3-4个月和5-6个月MRD(+)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是11、11.5和11个月,MRD(-)组均未达中位生存期(P<0.05).进一步比较诱导缓解后与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MRD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发现这两个时间点MRD(+)组和MRD(-)组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7.14%与0%和91.67%与2.27%(p=0.000和p=0.000).结论:多参数FCM检测MRD能够有效预测复发,治疗后应连续进行MRD检测.

  • 基化PCR作为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方法的探索

    作者:赵瑜;李红华;薄剑;靖彧;王书红;王全顺;窦立萍;孙敬芬;于力

    本实验研究探讨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作为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将Id4基因呈完全甲基化的HL-60细胞和Id4基因呈完全非甲基化的Hek937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实验分为3组:A组为10%HL-60+9%Hek937,B组为1%HL-60+99%Hek937,C组为0.1% HL-60+99.9%Hek937.用MS-PCR方法检测不同白血病细胞比例下Id4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表明,HL-60细胞仅有155 bp的Id4基因甲基化特异性扩增,呈Id4基因完全甲基化;Hek937细胞仅有156 bp的Id4基因非甲基化特异性扩增,呈Id4基因完全非甲基化.A、B、C组同时有155 bp的Id4基因甲基化和156 bp的Id4基因非甲基化特异性扩增,显示Id4基因甲基化表达.结论:MS-PCR方法可从0.1%比例含量的白血病细胞样本中检测到Id4基因甲基化,加之Id4基因甲基化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差异不明显,因此用MS-PCR检测Id4基因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一种检测各种类型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方法.

  • 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SCMC-ALL-2005方案评估

    作者:汤静燕;薛惠良;陈静;潘慈;李本尚;顾龙君;董璐;胡文婷;沈树红;周敏叶;启东;江华;罗长缨

    目的 评价SCM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2005方案(泼尼松龙、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长春新碱、阿糖胞苷、硫鸟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治疗儿童ALL的临床疗效及主要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制定诊断治疗方案,根据临床危险因素并结合骨髓微量残留病(MRD)检测,将病例分为临床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分别予以不同强度的化疗方案.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共连续收住初发B系ALL 351例,分析其诱导缓解率,评估分组、年龄、融合基因及诱导缓解第35天及以后MRD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73例随访至2011年6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49个月(26~ 74个月),获得诱导缓解345例(98.29%).年龄<1岁12例(3.42%),1~9岁285例(81.20%),10—18岁54例(15.38%);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34%、72%和63%.根据分组标准,低危组156例(44.44%),中危组177例(50.43%),高危组18例(5.13%);5年EFS分别为78%、64%和30%.伴有BCR/ABL融合基因18例、MLL/AF4 3例、PBX/E2A 16例、TEL/AML 36例;5年EFS分别为11%、66%、75%和74%.诱导治疗35 d进行MRD检测300例,其中241例≤0.01%(阴性),59例>0.01%(阳性),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79%和58%.治疗相关死亡共6例,占1.71%.未完成治疗(放弃)18例.复发70例,复发率为19.94%,包括骨髓复发52例、单纯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8例、骨髓和CNS联合复发1例、复发转化为髓系白血病M41例(考虑为第2肿瘤)和睾丸复发8例.5年总生存率为84%,EFS为69%.结论 SCMC-ALL-2005方案治疗相关病死率低,诱导35 d及以后MRD水平对预后均有影响.高危组、BCR/ABL阳性者和诱导治疗后MRD不能始终保持阴性者预后差.

  • 流式细胞术定期监测微量残留病可预测急性白血病复发——单中心163例研究

    作者:童春容;王卉;杨君芳;林跃辉;张弦;赵杰;费新红;顾江英;陆道培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在化疗获得第1次完全缓解( CR1)后用流式细胞术(FCM)定期监测微量残留病(MRD)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2005年4月至2009年7月北京市道培医院收治的CR1期AL患者(不包括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者),定期用FCM监测患者骨髓MRD,追踪至复发或至2010年7月.根据每例患者的白血病特点选择抗体组合,MRD≥0.01%为阳性,否则为阴性.用Kaplan-Meier法统计持续完全缓解(CCR)率,用Log-rank检验方法比较MRD阳性与阴性患者CCR率差异.结果 163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108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55例.89例AML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接受MRD监测,根据化疗至12个月时的MRD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MRD阳性及阴性组:30例MRD阳性者中仅3例CCR至2010年7月,24、36个月的CCR率分别为13%、13%;59例MRD阴性者中47例CCR至2010年7月,24、36个月的CCR率分别为94%、78%;两组C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例B-ALL患者在诊断后5个月内接受MRD监测,根据MRD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MRD阳性及阴性组:13例MRD阳性者无一例CCR至2010年7月,24、36个月的CCR率为0;22例MRD阴性者中20例CCR至2010年7月,24、36个月的CCR率均为96%;两组C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过以上监测时间MRD阳性的其他患者均复发,而MRD持续阴性者很少复发.结论 用FCM定期监测AL的MRD有良好的预后价值.

  • ALL-2005方案治疗158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疗效评价及中期随访报告

    作者:汤静燕;顾龙君;薛惠良;陈静;潘慈;吴文婷;沈树红;董璐;周敏;叶启东;江华

    目的 在保证有效治疗的同时,降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缓解期治疗风险.初步评价ALL-2005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ALL-2005方案是在ALL-XH-99方案的基础上作出修改,结合患儿诱导治疗第35、55天骨髓微量残留病(MRD)检测结果 ,按低危、中危和高危分组,分别予以不同强度的化疗.统计2005年5月1日至2007年4月31日初发ALL患儿158例,分析其诱导缓解率、诱导治疗相关并发症、诱导治疗第35天、55天MRD水平及随访结果 .结果 根据分组标准,158例患儿中低危组59例,中危组93例,高危组6例.35 d诱导缓解率为98.1%.139例(88.0%)患者可找到MRD检测标志,诱导治疗第35天时137例患儿中94例MRD≤0.01%,占68.6%.43例(27.2%)患儿诱导期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合并重症感染进入ICU 2例(1.3%).诱导期因合并症死亡1例(0.6%).4例在治疗缓解状态下失访,失访率2.5%.全组复发17例,占10.8%,危组4例,中危组11例,高危组2例.诱导治疗第35天MRD≤0.01%组复发者占4.3%(94例中4例),MRD>0.01%组复发者占23.3%(43例中1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至2008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0(12~35)个月.预计30个月总体无病生存率为(81.6±4.5)%,低危组为(94.1±3.3)%.中危组为(82.8±4.4)%;诱导治疗第35天MRD≤0.01%组无病生存率为(91.0±5.4)%,>0.01%组为(67.1±9.5)%;第55天MRD≤0.01%组为(89.1±5.3)%,>0.01%组为(46.9±15.6)%.结论 ALL-2005方案诱导治疗期患儿的感染率和治疗相关死亡率低,诱导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均较高.诱导治疗第35天和第55天MRD水平对患儿预后有影响.

  • 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艳荣;张乐萍;常艳;程翼飞;付家瑜;李玲娣;王卉;刘桂兰;陈珊珊;黄晓军;陆道培

    目的探讨利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以抗CD34/CD10/CD45/CD19为主的两种四色荧光标记抗体组合,对98例B-ALL患者的671份骨髓标本和1份脑脊液标本进行FCM多参数MRD检测,98例随访患者中26例无发病初期的免疫分型资料.结果FCM检测显示白血病细胞<0.0001(MRD阴性)的标本为579份;白血病细胞>0.0001的样本数为93份,其中64份骨髓标本白血病细胞比例<0.05,29份标本白血病细胞比例>0.05,我们将其归为复发病例(包括治疗后未达CR的病例).共20例患者复发,其中19例血液学复发,1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15例血液学复发者在复发前7~17周发现MRD阳性,包括发病时免疫分型资料不明者6例,MRD水平均>0.0001;2例分别在复发前3个月和9个月检测MRD为阴性,此后中断检测.在诱导治疗结束和治疗3个月时,如果MRD水平>0.0001,复发率为50%(12例中有6例复发),而MRD阴性组复发率为7.5%(40例中有3例复发)(P=0.000).结论利用FCM进行MRD跟踪监测可预测复发,治疗初期患者MRD>0.0001,复发的危险性较高.而在掌握了正常B祖细胞抗原表达规律的基础上,可不完全依赖于发病时的免疫表型资料.

  • 动态监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丽;蒋慧;李红;邵静波;陆正华;杨静薇;杨为群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儿童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对指导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并完成诱导治疗的81例B-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初诊时用流式细胞术(FCM)筛选白血病细胞标志,随后定时随访.结果 81例患儿中80例诱导治疗获缓解,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6.80±5.70)%,其中标危组(89.40±5.90)%,中危组(66.99±13.60)%.81例患儿中68例筛选出特异性白血病细胞抗原作为MRD监测标志,13例未筛选出特异性白血病细胞抗原标志,两者5年EFS率分别为(79.10 ±6.20)%和(62.50±1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治疗第35天MRD检测显示68例患儿中MRD阴性(残留白血病细胞<0.01%)52例,5年EFS率为(88.50±4.90)%;MRD阳性(残留白血病细胞≥0.01%)16例,5年EFS率为(42.10±2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MRD监测结果与危险度分层相关.诱导治疗第55天MRD监测显示,诱导第35天MRD阴性的52例患儿中,51例仍为阴性,1例阳性;而16例MRD阳性患者中14例(87.50%)转为阴性,2例仍阳性(后经加强治疗转为阴性).68例缓解患儿1年内MRD阳性9例(3例复发),1年后MRD阳性4例(2例复发),持续MRD阴性55例(4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B-ALL患儿MRD,可判断预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CD7和(或)CD56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干细胞表型分析及在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意义

    作者:曹晖;王亚哲;吴红红;常艳;郝乐;陈珊珊;黄晓军;陆道培;刘艳荣

    目的 探讨CD7和(或)CD56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干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及微量残留病(MRD)与白血病干细胞LSC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4~6组四色抗体组合检测51例CD7+和(或)CD56+及CD34+CD38+初治AML患者(除外M3)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并检测CD34+CD38-Lin-LSC中CD123、CD90、CD117、CD7和CD56的表达.以28名正常人骨髓作为对照,以CD34+CD38+细胞同时表达CD7和CD56作为白血病细胞标志,对26例CD7+和(或)CD56+AML患者的53份标本进行MRD监测.结果 CD7+和(或)CD56+初治AML患者CD34+CD38+细胞和CD34+CD38-Lin-干细胞中,CD7+细胞相对比例分别为(77.39±20.71)%,(44.57±22.70)%,CD56+细胞分别为(56.71±32.56)%,(33.51±29.64)%,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和P<0.05).CD34+CD38-Lin-干细胞中低表达CD90(P<0.01),高表达CD123(P<0.01);CD117的表达和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的CD7+和(或)CD56+患者中,MRD阳性组CD34+CD38-Lin-亚群中CD7和(或)CD56表达的相对比例和实际比例增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MRD阴性组,CD7+细胞实际比例增高的患者分别为71%(21例中15例)与16%(25例中4例)(P=0.001),相对比例增高的患者分别为81%(21例中17例)与24%(25例中6例)(P=0.000).CD56+细胞实际比例增高的患者分别为100%(4例)与12%(25例中3例)(P=0.001),相对比例增高的患者分别为75%(4例中3例)与20%(25例中5例)(P=0.031).CD7+AML患者中初治时CD7+CD34+CD38-Lin-细胞亚群实际比例高的患者治疗后较易出现MRD(P<0.05).结论 CD7和CD56在AML患者的异常表达发生在AML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治疗后CD34+CD38-Lin-干细胞中CD7+和CD56+细胞比例高的患者易出现MRD.

  • 61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和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刘艳荣;王亚哲;陈珊珊;常艳;付家瑜;李玲娣;王卉;于弘;江滨;黄晓军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免疫表型和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LAIP)特征及在微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CD45/SSC设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610例AML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下列抗原的表达:CD7、CD117、CD33、CD34、CD10、CD19、CD56、CD38、CD13、CD14、CD64、CD9、CD16、CD2、CD5、CD11b、CD123、HLA-DR.结果 正常骨髓中CD34+和CD117+SSC值低(SSClow)的细胞比例分别为(0.35±0.15)%和(0.76±0.31)%.CD34+SSClow细胞中绝大多数细胞共表达CD13、CD33、CD38、CD117、HLA-DR(84%~94%).CD9和CD15的相对比例为20%和33%,而CD11b、CD56、CD19和CD64的相对比例均低于10%,CD7为12%.CD117+SSClow细胞中,CD19+、CD11b+、CD56+和CD7+细胞相对比例低于10%,CD9+细胞为14%,CD38+和HLA-DR+细胞的相对比例为87%和91%,其余抗原(CD15、CD13、CD33、CD34)均在30%~50%.AML患者中CD117、CD38表达率约为95%,CD33、CD9表达率约为84%.HLA-DR和CD13表达率分别为77.23%和75.25%.CD64和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64.41%和59.51%.CD15表达率为43.06%,CD11b表达率为22.07%.86.39%的AML患者LAIP阳性,以AML-M1和M3高,AML-M4Eo低.LAIP主要表现为交叉系列抗原表达和非同期共抗原表达,前者以CD34与CD7、CD19、CD56同时阳性为主.在非同期抗原表达中,CD34+CD64+、CD117+CD11b+、CD117+CD38-/dim、CD117+HLA-DR-/dim正常值在0.01%左右,与AML之间的对数差大于3,为灵敏度较高的LAIP.结论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适于80%以上AML患者MRD检测.

  • 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流式细胞术监测微量残留病的意义

    作者:高雁群;吴彤;王卉;童春容;张维婕;王静波;卢岳;赵艳丽;周葭蕤;孙媛;张耀臣;纪树荃;陆道培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监测微量残留病(MRD)的意义.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FCM对102例初诊时未检测出白血病基因和染色体改变的急性白血病allo-HSCT后患者进行骨髓MRD检测(移植后1、2、3、6、12个月,部分高危患者增加检测频率),观察MRD结果与临床转归的关系,对有意义的MRD增高患者予以临床干预并采用FCM监测疗效.MRD> 0.01%为阳性.结果 ①移植后MRD持续阴性者71例,均为血液学完全缓解(CR),仅3例髓外复发,其无病生存( DFS)及总生存(0S)率分别为66.2%及90.1%.②移植后MRD阳性者27例,经过干预治疗(化疗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NK细胞治疗),11例患者转阴,其DFS及OS率分别为63.6%及72.7%.另外16例血液学复发,其DFS及OS率分别为11.1%及25.0%.从MRD增高至血液学复发的中位时间为48(7~69)d.③移植后直接血液学复发者共4例,均死亡.结论 移植后采用FCM检测MRD:①MRD持续阴性组患者其DFS及OS率均明显高于MRD阳性组.②移植后出现MRD阳性的患者,通过干预性治疗,MRD再次转阴后,其DFS及OS率仍然高于持续阳性组.③移植后直接血液学复发的患者,其DFS及OS率极低,预后极差.采用FCM监测急性白血病allo-HSCT后MRD是一种敏感、特异、快速、简便的方法,可及时提示复发倾向,便于早期干预治疗,降低血液学复发风险,提高allo-HSCT后患者的DFS率.

  • 实时定量PCR检测IgH基因重排在成人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监测中的意义

    作者:姚利;陈子兴;岑建农;刘红;何军;吴德沛

    目的 应用实时定量PCR(RQ-PCR)方法 检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探讨其在成人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微量残留病(MRD)动态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15例B系ALL患者的初诊DNA标本经PCR扩增莺排的IgH基因,克隆产物经基因测序、序列比对后,根据每例患者的克隆特异性序列信息,利用软件设计15条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ASO)引物,作为RQ-PCR检测的上游引物,合成通用的JH下游引物和TaqMan探针,监测患者随访标本MRD靶分子.7例Ph+患者同时用RQ-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使用ASO引物RQ-PCR法扩增15例患者IgH重排靶基因的敏感性为10-3~10-5,荧光背景信号未显示或较低.动态监测表明:高危组患者诱导完全缓解(CR)后体内MRD水平明显高于标危组患者,诱导CR后MRD>10-3的患者复发率(71.4%)高于MRD≤10-3的患者(12.5%),MRD>10-3的患者生存时间短.另外,Ph+患者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的对数级变化趋势与IgH重排靶基因水平的动态变化一致.结论 使用ASO引物RQ-PCR方法 检测IgH基因重排,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 可靠等优点,可对肿瘤克隆进行准确定量.B系ALL患者体内IgH基因重排水平与临床治疗反应和疾病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患者病情的随访监测.

  • 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及其意义

    作者:帖利军;顾龙君;陈静;蒋黎敏;董璐;潘慈;叶辉;宋得莲;薛惠良;汤静燕;王耀平;陈静

    目的评价微量残留病(MRD)监测在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2001年9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采用ALL-XH-99方案行MRD标记筛选并监测的B-ALL患儿102例.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诱导治疗结束完全缓解(CR)时、髓外白血病预防性治疗前、早期强化前、维持治疗中定期强化前、维持治疗1年及2年时患儿MRD.结果①行筛选并监测的102例B-ALL患儿中,对诱导治疗结束获CR的86例患儿进行了MRD监测,其中MRD≥10-4的患儿20例,占23.30%;MRD<10-4的患儿66例,占76.70%,其39个月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0.00%和(83.00±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的性别、起病时年龄、白细胞计数及染色体倍体数与CR时MRD水平无关(P>0.05);而Ph染色体、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CR时间、ALL-XH-99危险度分类标准与其相关(P<0.05).③多因素分析显示CR时MRD水平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比例风险为5.381,95%可信区间为0.004~0.624,P<0.05).结论诱导治疗结束CR时MRD水平可用于评估早期治疗反应,是儿童B-ALL治疗中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 CD123在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在微量残留病监测中的作用

    作者:王跃飞;陈葆国;罗文达;郑瑞;李伯利

    目的 探讨CD123在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 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139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D123的表达.以10名正常人骨髓淋巴细胞作对照.对105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对97例B-ALL患者进行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分析.结果 ①10名正常人骨髓中B淋巴干/祖细胞、成熟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均不表达CD123.139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5例T-ALL和23例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CD123均阴性.111例B-ALL患者中106例CD123阳性(阳性率95.49%),其中包括12例早期前B-ALL、57例普通B-ALL、37例前B-ALL;5例成熟B-ALL患者CD123阴性.②在B-ALL患者中,CD123表达水平与p-Akt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超二倍体患者组CD123表达水平高于非超二倍体患者组.③MRD阳性与阴性组患者比较,12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63.04%和2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D阴性组无病生存率[(48.23±1.82)%]高于MRD阳性组[(36.06±2.62)%].CD123在复发B-ALL患者中表达稳定性高.结论 CD123在B-ALL患者中普遍中度至强度表达,复发时表达稳定性高,是MRD分析较好的标志之一.

  • Id4基因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意义

    作者:赵瑜;于力;王全顺;李红华;薄剑;王书红;靳海杰;楼方定

    目的探讨Id4基因甲基化作为检测急性白血病(AL)微量残留病变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技术对细胞系中不同比例的白血病细胞以及正常人、初诊和完全缓解期的AL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甲基化状态检测.结果MS-PCR方法可在低于1%白血病细胞中检测到Id4基因甲基化.Id4基因在正常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4%和86%.Id4基因在完全缓解的ALL患者中甲基化比例达60.9%,高于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Id4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的14例ALL患者中有8例在12个月内复发,而甲基化检测阴性的9例ALL患者仅有1例复发.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的8例AML患者中有5例在12个月内复发,而Id4基因呈非甲基化的20例AML患者中12个月内仅有2例复发.结论MS-PCR检测Id4基因甲基化有可能作为AL微量残留病的检测方法.

  • 初治与复发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的比较

    作者:刘艳荣;常艳;付家瑜;程翼飞;张乐萍;李玲娣;王卉;刘桂兰;陈珊珊;黄晓军;陆道培

    目的比较初治和复发时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特点,探讨其对微量残留病(MRD)监测的影响.方法标记4~6组四色抗体组合,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以CD45/SSC设门对410例初治和6例复发的B-ALL患者进行免疫分型检测.并采用CD34/CD10/CD45/CD19为主的2种四色荧光标记抗体组合,对98例B-ALL患者进行多参数FCM MRD检测.结果与初治B-ALL患者相比,复发患者中CD45异常表达者明显增多,分别为37.8%和69.2%(P=0.000).通过对15例初治和复发患者的配对样本分析,9例患者(包括8例骨髓复发,1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出现免疫标志变化,其中4例患者CD45表达减弱,2例增强;4例患者CD34表达减弱;2例患者CD10表达增强,而CD19较稳定.对7例骨髓复发患者进行了MRD随访检测,均在复发前的2~4个月发现MRD,并且表型与复发后一致.结论较高比例的复发患者出现免疫表型变化,这种改变在复发前的MRD状态时已经出现,但不影响MRD监测的准确性.

  • 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E2A-PBX1融合基因

    作者:高超;李志刚;赵玮;吴敏媛;张永红;石慧文;谢静;胡亚美

    3%~5%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5%的成人ALL患者,携带t(1;19)(q23;p13),该易位形成E2A-PBX1(Immunoglobulin Enhancer Binding Factor-Pre-B Leukemia)融合基因.实时定量PCR(RQ-PCR)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基因定量技术,已成为PCR更新换代的方法.我们采用RQ-PCR方法成功检测了27例ALL患儿初诊时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并定量检测了其中9例患儿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的微量残留病(MRD)水平.

  • 雷帕霉素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难治性慢性髓系白血病急髓变

    作者:谢静;张翔;方宝枝;何广胜;赵昀;吴德沛

    伊马替尼是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有效的药物,但其耐药性的产生以及微量残留病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伊马替尼的疗效.耐药性的产生与几种不同的机制有关,其中包括Abl激酶区域的突变,BCR-ABL的过表达,代偿性的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1-2].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亚砷酸治疗后的微量残留病检测

    作者:蔡莹;张迎媚;李金梅;李丽敏;张笑茜;白帆;张强;汤海蒂;叶向梅;周晋

    90%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存在特征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导致PML-RARα融合基因形成成为APL的特异性分子标志[1].近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ATO)的临床应用,使得APL疗效显著提高[2-5].然而微量残留病(MRD)是APL复发的根源.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