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的桥小脑角肿瘤误诊16例分析
我院2004-08-2010-07共收治桥小脑角肿瘤患者87例,其中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并误诊患者16例,占19%,现分析如下.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诊断/病因学 小脑脑桥角 小脑肿瘤/并发症/诊断 误诊 -
小脑脑桥角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
患者女,23岁,右耳鸣1年,加重伴右耳听力下降半年.MRI:右侧小脑脑桥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团块状混杂短T1长T2信号,DWI(b=1000 s/mm2)呈低信号,约2.80 cm×3.45 cm×3.40 cm,右侧内听道内脑神经表面不规则;增强后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伴多发点状不强化灶,右侧内听道内脑神经轻度线样强化(图1A、1B),右侧小脑半球轻度受压.MRI诊断:血管外皮瘤或神经源性肿瘤.CT平扫:肿瘤呈稍高密度,伴斑片状钙化,右侧颞骨乳突局部骨质破坏,右侧内听道后壁略显毛糙(图1C),诊断为脑膜瘤或颈静脉球瘤.行右侧CPA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硬膜外、向内挤压硬脑膜,包膜完整,肿瘤切面呈紫灰色,质韧,血供丰富.术后病理:镜下见乳头状分支结构,内衬立方柱状上皮细胞,乳头核心为纤维组织和小血管构成的管状结构,伴局灶钙化(图1D).
-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一例
患者男,65岁.以突发左眼睑下垂伴头痛、头昏8 h于2005年5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晨起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眼睑下垂,呈进行性加重,伴头痛头昏,无视物旋转、复视,无肢体乏力或抽搐,无意识障碍,卧床休息无缓解,于下午4点左右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侧动眼神经麻痹,颅内动脉瘤"收治.病程中,患者精神差,饮食一般,大小便正常,体力下降.
-
内淋巴囊肿瘤二例
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s,ELSTs)是发生于内耳的肿瘤[1],患者多就诊于耳鼻喉科.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手术治疗2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26岁.2002年开始出现左耳鸣、听力下降,2004年开始出现左面部抽搐,2008年3月出现左侧外耳道流脓血性液体,2009年6月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左侧岩骨及小脑脑桥角区(CPA)占位,在外院行左侧颞下窝人路肿瘤切除术,术后外耳道流脓减少,出现左侧面瘫.2009年9月复查MRI发现肿瘤复发后入我院.查体:左侧面神经功能Ⅱ级,左耳听力丧失.
-
小脑脑桥角区髓母细胞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患者男,35岁.因“头昏头痛20 d,伴行走不稳、视物模糊4d”入院.查体:右侧听力轻度下降,双侧外展神经受限,水平复视,行走时右侧偏移,右侧跟膝胫试验(+),余无阳性发现.头部平扫CT示右侧小脑脑桥角区高密度影,伴第四脑室受压.
-
神经电生理检测对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对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CPA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瞬目反射及面神经F波检测,对瞬目反射的R1波潜伏期及F波的平均潜伏期结果进行分级.术中均采用面肌运动诱发电位(FMEP)保护面神经功能,记录FMEP波幅的比值.依据House-Brackmann(H-B)评分标准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评估面神经功能.采用多因素Lotistic回归分析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58例CPA区肿瘤患者均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其中55例获得肿瘤全切除(94.8%),3例肿瘤行次全切除.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患者的瞬目反射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均P<0.05).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波反应检测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肿瘤大径小于结局不良组[(31.9±10.2)mm、(31.9±9.3)mm对比(37.8±9.7)mm、(40.0±10.0)mm](均P<0.05).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MEP波幅比值高于结局不良组[(84.6±21.3)%、(83.0±19.0)%、(81.0±19.1)%对比(66.2±27.0)%、(63.4±29.0)%、(59.6±31.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MEP波幅比值为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径为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瞬目反射结果分级是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FMEP波幅比值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截点值分别为89.2%、58.2%、58.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0.706、0.713.结论 瞬目反射及肿瘤大径对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FMEP波幅比值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波幅比值>60%预测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
-
小脑脑桥角海绵状血管畸形三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小脑脑桥角(CPA)区海绵状血管畸形(CM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CPA区CMs病例3例,进行报告.搜索MEDHNE上自1985年至2010年文献查到此类病例5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文献复习的5例CMs临床表现为脑神经及小脑受累症状,但无脑干受压症状;影像见CMs均呈囊实性,与内听道及颅底硬膜无粘连;术中见CMs与周边结构有粘连,但可进行分离;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本文报告的3例临床特征与之相符.结论 当CPA区见囊性病变与内听道及颅底硬膜无粘连时,应考虑到CMs的可能,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
面神经-舌下神经降支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重度面瘫
目的 探讨面神经-舌下神经降支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CPA)肿瘤术后重度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面神经-舌下神经降支吻合术治疗CPA肿瘤术后House-Brackmann(H-B)5~6级,或肿瘤切除术中明确面神经无解剖保留的重度面瘫患者17例,回顾性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神经吻合术后无致残、致死者,无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神经功能障碍.17例患者中,15例(88.2%)获得6~ 53个月的随访,平均25个月.其中面神经功能H-B 2级者4例,3级者5例,4级者5例,5级者1例;1例术后出现患侧舌肌完全麻痹.面瘫改善程度以口轮匝肌为显著,眼轮匝肌次之,额肌改善差.所有患者均感到从吻合术中获益,H-B 5级者面瘫分级虽无明显改善,但自感眼睛的干涩、红肿程度较术前减轻.结论 面神经-舌下神经降支吻合术即可以明显改善CPA区肿瘤术后重度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又可以避免对舌下神经功能的影响.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下脑池段及内听道段面神经的显微解剖观察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因其能良好暴露小脑脑桥角区,被作为听神经瘤切除手术常用的入路;但由于该入路对面神经的暴露有限甚至完全不能暴露,因此手术中面神经的误伤率较高[1-2].本文在尸头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利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联合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以期对临床手术中面神经定位及保护提供解剖学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成人湿尸头标本10具(20侧),其中男6具,女4具;动静脉分别用红色乳胶、蓝色明胶灌注.
-
海绵窦表皮样囊肿一例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是较少见的颅内肿瘤,一般认为表皮样囊肿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小脑脑桥角区和鞍区是其好发部位[1].海绵窦表皮样囊肿罕见,目前国内外仅见病例报告不足20例[2-3].本文报告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表皮样囊肿,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和治疗.
-
颅内多发合并肺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16岁.因突发意识障碍伴肢体抽搐2h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发育营养良好,胸部及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头颅MRI检查发现右侧顶下小叶、右侧小脑脑桥角及右侧额后近大脑镰旁各有一个2.5 cm ×2.5 cm×2.5 cm、1.5cm×1.5cm×1.5cm和0.5 cm ×0.5 cm ×0.5 cm的占位性病变(图1),其中右顶叶病灶周围脑白质水肿严重.
-
小脑脑桥角颅咽管瘤一例
患者 女,54岁.因右耳鸣、听力下降6个月,加重伴头痛、口角歪斜2个月入院.查体:右面部痛觉减退,右眼球外展受限,右侧周围性面瘫,右侧听力下降,右侧软腭降低,悬雍垂偏左,咽反射减弱,伸舌偏右,左侧上下肢轻瘫试验阳性,肢体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右侧指鼻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易向右侧偏倒,肢体深浅感觉正常.
-
椎动脉动脉瘤术前误诊为脑膜瘤一例
患者 男,53岁.因头痛20余天入院.CT提示右侧小脑脑桥角区直径约1.9cm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入院后MRI示枕骨大孔上缘、右侧小脑脑桥角区内下缘及延髓右前方异常信号结节影,大小1.8cm×1.6cm×1.5 cm,边缘清楚,信号欠均匀,T1WI以稍高信号为主,T2WI、FLAIR及DWI以低信号为主,延髓受压,右侧小脑脑桥角池扩大,考虑脑膜瘤.拟全麻下左侧卧位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病变位于枕大孔水平偏右侧,呈球形膨大,壁光滑,与右椎动脉关系密切,但未见明显搏动;病变与延髓及枕大孔区硬脑膜均有粘连,延髓受压并向左侧移位.暴露椎动脉近心端后细针穿刺发生汹涌出血,证实为椎动脉动脉瘤.临时阻断椎动脉近心端后行动脉瘤夹闭术.手术较困难,出血量约800ml,两次临时阻断椎动脉,阻断时间分别约15 min、9 min.夹闭动脉瘤后切开瘤壁见瘤囊内含陈旧性血凝块及机化纤维组织.
-
小脑前下动脉瘤合并小脑脑桥角区动静脉畸形一例
患者 男,49岁.因头痛伴意识障碍20 d来我院就诊.20 d前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后昏迷.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未行特殊处理来我院.
-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
岩斜区肿瘤的外科治疗涉及多种手术入路,针对肿瘤主体部位、侵及方向、供瘤血管以及毗邻结构的不同,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有所不同[1-3].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影像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对岩斜区肿瘤常用的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索和改进.本文将对岩斜区肿瘤的各种常用手术入路做一综述.一、经颅底岩斜区前方入路包括(经颧弓或眶颧)额颞(翼点)入路,由翼点入路演化而来.20世纪70年代,Yasargil开创了翼点入路的基础,使得该入路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有效的颅底手术入路之一[4].此入路在岩斜区肿瘤外科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上斜坡肿瘤向鞍上、中颅窝底、海绵窦区和幕上发展者,具有开颅简单、神经解剖结构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岩骨的阻挡,岩尖后部、小脑脑桥角区、下斜坡区显露欠佳,因此很难应用于主体位于后颅窝的肿瘤[3].
-
听神经瘤的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听神经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之一,占小脑脑桥角(CPA)肿瘤的80%,肿瘤起源于内听道段的前庭神经鞘,好发于中年人,小儿罕见,全切除肿瘤可终身治愈.
-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及面听神经保护
目的 探讨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临床分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方法与面听神经保护.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06例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89例(84.0%),近全切除15例(14.2%),部分切除2例(1.9%),死亡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01例(95.3%),听神经解剖保留75例(70.8%).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 Ⅰ级、Ⅱ级)保留73例(68.9%),听力保留率为72.3% (47/65).结论 对小脑脑桥角脑膜瘤进行临床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一定的手术技巧,能够提高面听神经功能保留.
-
预变性自体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预变性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切除术后面神经损伤所致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CPA区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试验组)均行预变性腓肠神经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治疗.同期纳入CPA区肿瘤术后行非手术治疗的8例患者(对照组).术后两组均行康复锻炼治疗.采集两组患者的静态和动态面容图像,并进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以及F波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方法(简称H-B分级)评估面神经的功能.随访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2.1±13.4)个月.结果 与吻合术前相比,试验组术后H-B分级明显改善24例,改善21例,无改善3例;对照组术后H-B分级明显改善1例,改善2例,无改善5例.两组H-B分级改善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瘫6个月内行腓肠神经预变性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明显.结论 预变性自体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可有效治疗CPA区肿瘤切除术后的周围性面瘫,面瘫6个月内实施吻合术效果较佳.
-
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技巧
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指一侧颜面部阵发性、不自主的肌肉痉挛,其病因目前已确认是小脑脑桥角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on)受责任血管压迫而发生脱髓鞘病变,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而导致.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已知惟一可治愈特发性面肌痉挛的方法,特别是其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的特性,成为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经乙状窦后入路MVD疗效满意,且切口小,创伤小,对颅内内环境骚扰轻微,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符合神经外科微侵袭治疗的原则.作为精细程度极高的一类功能神经外科手术,MVD操作技术期待推广,尽量避免发生让患方难以接受的严重并发症.手术体位的正确摆放、合理设计切口、准确定位骨孔、充分释放脑脊液、掌握小脑脑桥角解剖知识和娴熟显微手术技巧是MVD手术成功的前提.
-
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瘫
目的 探讨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神经离断患者行面神经吻合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法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面神经端-端吻合和面-舌下神经吻合的手术方法.结果 7例均随访,随访时间1 ~ 48个月,平均23个月,1例随访时间较短,尚无法评估面神经功能,有效5例,无效1例,其中面神经恢复至H-B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2例.结论 面神经吻合术是治疗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瘫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改善多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