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性研究

    作者:李瑞环;李军;商秀洋;张振鹏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造影诊断结果、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数,计算颈动脉IMT及斑块对冠脉狭窄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符合率.结果 颈动脉IMT对冠心病阳性预测值80.67%,阴性预测值52.78%、敏感性87.68%、特异性39.58%及总诊断符合率75.27%.斑块对冠心病预测与IMT无明显差异,颈动脉IMT+斑块预测敏感性较高92.75%(P<0.05),总诊断符合率78.49%.颈动脉IMT+斑块+两个以上危险因素阳性预测值提高到85.71%.随着IMT增厚,阳性预测值呈逐渐增高趋势,阴性预测值逐渐降低,敏感性逐渐降低,特异性逐渐增加,在颈动脉IMT厚度≥0.1cm时总诊断符合率高75.27%,敏感性高87.68%.结论 颈动脉IMT及斑块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作者:李瑞环;李军;商秀洋;张振鹏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和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加重(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IMT和斑块可用于辅助预测冠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

  • 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脂关系探讨

    作者:李安洋;刘发军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临床分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脂的关系,为早期防治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门诊和住院的原发性189例高血压患者按国际标准分为1、2、3级3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采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实验室检查。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左、右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厚和增加,且不同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相关指标随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而上升,其中TCHO和HDL在不同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左、右颈动脉IMT厚度均与血脂水平均成正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双侧颈动脉IMT可为临床对动脉血管早期病变诊断提供依据,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观察病情及估计预后。

  •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吴秋银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至该院就诊的150例冠心病患者(2014年2月—2017年2月)设置为实验组,另外同期选择150名健康体检人群设置为常规组,分析不同分组的HCY、Hs-CRP、IMT.结果 实验组HCY、Hs-CRP、IMT检测值分别为(20.58±5.33)μmol/L、(11.59±5.30)mg/L、(1.35±0.40)mm,相比常规组均明显较高(P<0.05);AMI患者的HCY、Hs-CRP、IMT检测值分别为(20.63±3.10)μmol/L、(16.98±2.88)mg/L、(1.61±0.35)mm,相比其他两组均明显较高(P<0.05),UAP患者的HCY、Hs-CRP检测值分别为(17.30±3.25)μmol/L、(13.61±3.15)mg/L,相比SAP患者均明显较高(P<0.05).结论 HCY、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息息相关,随着患者病情的加剧,其检测值将会递增,便于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相关的依据.

  • 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廖日红;谢勇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1年3月于本院就诊并被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选择9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血管彩色超声对两组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IMT厚度较对照组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89.5%,对照组为58.9%,两组间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47.6%,对照组为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管闭塞率研究组为50.0%,对照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其颈动脉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可见,代谢综合征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观察

    作者:杨家民;付宇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发病2周之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1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d.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LDL-C低于治疗前,而HDL-C高于治疗前(P<0.05);且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59±0.49)mm,治疗后为(1.63±0.43)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65±0.39)mm,治疗后为(1.09±0.29)mm,治疗后颈动脉IMT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具有降脂作用,可延缓和阻断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斑块、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 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招钜泉;谢冰;袁程伟

    目的 探讨血浆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高尿酸血症患者78例,同时收集40例血浆尿酸水平正常且基线资料与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匹配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高尿酸血症患者予碳酸氢钠(1.0 g,tid)和别嘌呤醇(100 mg,bid)口服治疗,同时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等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随访6个月按上述方法重复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高尿酸组人群血浆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入院时,高尿酸组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大(P<0.05);治疗6个月后,血浆尿酸水平明显降低[(418±20)μmol/L vs(587±46)μmol/L,P<0.05],且高尿酸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低于人院时[(0.84±0.06)mm vs(O.96±0.04)mm,P

  • 颈动脉彩超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意义的研究

    作者:张春花;邹文;郑春华;万明勇;范剑峰

    目的:研究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回顾本院同期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40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及对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意义,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之间的意义.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比对照组有增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颈动脉斑块对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高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当同时存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时,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进一步升高,分别为85.71%、95.24%、97.67%.经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可提示冠状动脉病变意义,能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

  • 超声检测不同部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樊星;郭建锋;顾军;黄敏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不同部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44例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22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不同组别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差异。结果144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50.69%的患者检出颈动脉内中膜结构异常病变,其中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的检出率较高,为63.33%。疾病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 cm处及颈内动脉近端的内中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 早期无创动脉硬化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赵中;陈文智;罗克;沈小平;郑建国;谭倩凡

    目的 探讨早期无创动脉硬化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诊断的单纯高血压患者2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均进行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心踝血管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查及常规内科体格检查.对观察组baPWV、ABI、CAVI、IMT数值进行个体化分析并给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压病治疗率及控制率;治疗24个月后baPWV、CAVI、IMT、动脉硬化及其相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病治疗率及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个月后观察组baPWV,CAVI,IM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动脉硬化及其相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早期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指导下的临床诊疗可以明显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率及控制率,改善baPWV、ABI、CAVI和IMT,大幅度减少动脉硬化及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早期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对于加强动脉硬化疾病早期筛查、提高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光;黎小燕;彭红霞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的56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28例,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28例.根据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将入选患者分为胰岛素抵抗组和非胰岛素抵抗组,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与2 h PBG、CIMT、LDLC、TG、hs-CRP均呈正相关(P<0.05),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与2 h PBG、CIMT、HbA1c、LDLC、TG、hs-CR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均与2h PBG、CIMT、LDLC、TG、hs-CRP呈正相关,胰岛素抵抗会促进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

  •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桑燕;杨阳;涂振兴;李烨;王艳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变化,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且未经治疗的1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成IMT正常组(n=51)、IMT增厚组(n=69)、斑块形成组(n=60).所有患者均检测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颈动脉彩超、24 h动态血压等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AASI变化,探讨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SBP、DBP、TG、LDL-C、FPG、HbA1c、FINS、HOMA-IR、UA、Cystatin C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形成组患者的SBP、DBP、TG、LDL-C、FPG、HbA1c、FINS、HOMA-IR、UA、Cystatin C均明显高于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AASI、IMT、RI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组,SV、DV水平明显低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形成组患者的AASI、IMT、RI明显高于IMT增厚组,SV、DV明显低于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提示,IMT与TG、LDL-C、SBP、DBP、PP、FPG、UA、Cystatin C、AASI、RI、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r--0.482,0571,0.667,0.509,0.603,0.711,0.386,0.504,0.727,0.623,0.472;P<0.05),与SV、DV呈明显负相关(r=--0.567,-0.611;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颈动脉IMT水平与PP、AASI、FPG、UA、LDL-C独立相关(β=1.229,1.442,0.887,1.501,1.884;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ASI水平随着IMT的升高逐渐升高,其水平与颈动脉IMT水平独立相关,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少颖;刘翠青;曹坚;樊艳华;王青青;张丽华;李净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63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22例,然后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分为4组,同时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斑块组、无斑块组及不同程度斑块组间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结果组间性别、年龄、血脂、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斑块程度的增加,血清纤维蛋白原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纤维蛋白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少颖;刘翠青;曹坚;樊艳华;王青青;张丽华;李净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比较

    作者:王新玲;张德莲;李南方;马兰;曾健;祖菲亚;常桂娟;努尔古丽;周克明;王国亮

    目的 通过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定及比较,判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否会对血管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方法 选取77名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及77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年龄分别为EH组45±6岁;PA组48±9岁,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P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EH组相比明显增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与血浆醛固酮浓度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厚,说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管损害较原发性高血压严重.

  • 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莉;王秀琼;林瑞冰

    目的 研究高血压(EH)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EH患者62例作为E儿组,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58例作为EH+ IFG组,另外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儿OMA-IR).结果 EH+ IFG组和EH组BMI、收缩压、舒张压、TC、TG及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H+IFG组BMI、TC、TG高于EH组(P<0.01).EH+IFG组IMT、FPG、HNS、HOMA-IR高于EH组及对照组(P<0.01),EH组IMT、FINS、HOMA-IR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HOMA-IR、FPG及BMI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早期高血糖状态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与高血压患者I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视网膜血管相关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伶;王振常;赵鹏飞;李瑞;刘学焕;吕晗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视网膜血管是活体直接观察人体循环健康状态的唯一窗口.目前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视网膜血管改变关系的评价指标主要为影像学检查结果,但主要依赖于超声检查,且评估局限于颅外段颈动脉.视网膜血管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头颈部血管异常,但单一血管性视网膜病变征象对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局限性.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袁永梅;孙敏敏;杭晓英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评价AASI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自动测量装置测定baPWV。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n=28)、IMT增厚组(n=42)和斑块形成组(n=34)。根据动态血压参数按照文献方法计算AASI,比较三组的动态血压指标、AASI及baPWV,并对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AASI、baPWV与颈动脉IMT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4 h脉压(24 hPP)在IMT增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AASI、baPWV在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AASI及baPWV均呈正相关(r=0.604、0.587,P<0.01),AASI与baPWV呈正相关(r=0.0567,P<0.01)。结论24hPP、AASI以及baPWV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但AASI是更简易的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指标。

  • 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作者:万婷玉;王丹;李焱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L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2月~2013年6月入住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201 1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常规治疗并加用每日2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B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并加用每日4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初诊、治疗1、3、6个月时的Hcy及CRP水平,记录初诊及治疗6个月时颈动脉IMT.结果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颈动脉IMT增厚者,阿托伐他汀连续应用1个月可以明显降低Hcy、CRP水平,连续应用6个月可以降低颈动脉IMT,并且B组降低Hcy、CRP及颈动脉IMT的效果较A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相当.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cy、CRP及颈动脉IMT,并且大剂量组的效果更明显,不良反应相当.

  •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作者:黄永红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对60例代谢综合征和30例正常对照者测定血Hcy.颈动脉超声检查测IMT,并进行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患者Hcy水平和IMT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代谢综合征患者中IMT增厚组Hcy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组患者(P<0.05),且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高Hcy血症是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

429 条记录 4/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