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WV、ABI、IMT与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齐杰;韩清华;马锋

    目的 观察血管结构功能指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09年7月入住山西博爱医院心内科怀疑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结构功能指标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管结构功能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PWV、ABI、IMT与冠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血管结构功能指标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

  • 红细胞分布宽度、胱抑素C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晶;韩清华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胱抑素 C(Cys C)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1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136)和对照组(n=50),检测患者 RDW、Cys C及 IMT水平,比较两组间差异。按 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三个亚组,分别对各亚组 RDW、Cys C及 IMT进行比较,同时对 RDW、Cys C 及 IMT 检测值与 Gensini 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RDW、Cys C及 IM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RDW、Cys C及IMT水平呈增高趋势,RDW、Cys C及IMT与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RDW、Cys C、IMT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作为预测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 祛痰化瘀法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肱踝脉搏波速的影响

    作者:赵沿祥;周文娟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法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30例,给予祛痰化瘀法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1年时间。结果药物组和对照组相比,药物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显著改善(P<0.01)。药物组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显著降低(P<0.01),药物组 baPWV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痰化瘀法可以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患者的动脉结构和功能,以祛痰化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具有显著的疗效。

  • 维生素D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

    作者:魏晓珊;张锐利

    目的 分析维生素D缺乏与新发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符合Barthel指数61分以上发病1周内的门诊及住院脑梗死病人61例作为病例组,无脑血管病史人群5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病史、体重、身高、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 D3]的浓度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病例组25(OH) 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病人中维生素D缺乏[25(OH) D3<50 nmol/L]人数占73.8%,其糖化血红蛋白、LDL-C、颈动脉IMT高于25(OH) D3≥50 n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可作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参与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化痰祛瘀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作者:陈杰东;赵茜

    目的 观察化痰祛瘀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服用中药汤剂"化痰祛瘀方"并配合西药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均明显缩小(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化痰祛瘀法可有效降低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

  • 基于血管功能及结构检测探讨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CAS的病变特征

    作者:陶丽宇;杜文婷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病变特征。方法选择77例冠心病合并 CAS病人,辨证分为痰瘀互结型组(47例)和非痰瘀互结型组(30例)。比较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史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血脂等。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BMI、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痰瘀互结组比较,痰瘀互结型组 IMT、PWV、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升高(P<0.05)。两组间 ABI、斑块面积、斑块分级、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 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 CAS病人血管功能及结构较非痰瘀互结型更差,IMT、PWV、TC、LDL C可作为痰瘀互结型辨证参考依据。

  • 高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何成毓;彭兴;王芳;尹涛源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对照组、Hcy正常组和H型高血压组的空腹血糖(FBG)、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浆Hcy.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 Hcy正常组与H型高血压组血浆LDL-C、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DL-C水平Hcy正常组与H型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FBG、TG、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Hcy高于Hcy正常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Hcy正常组Hc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IMT高于Hcy正常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Hcy正常组IMT亦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IMT与Hcy (r=2.016,P=0.031)及LDL-C(r=1.936,P=0.036) 呈正相关;与HDL-C、TC、TG、FBG无相关性.结论 H型高血压病人IMT明显增厚,IMT增厚可能与高Hcy、高LDL-C的协同作用有关.

  • 健康人群中eGFR不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银平;张伟光;曹聃;聂飒飒;宋康康;贾林沛;刘晓敏;孙雪峰;陈香美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中伴随增龄的肾功能改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10个社区,按入选标准筛选健康居民1 112例,采用CKD-EPI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分为动脉壁增厚组(CIMT≥0.9 mm)与正常组(CIMT< 0.9 mm);以及年轻组(<65岁)和老年组(≥65岁).结果: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收缩压明显升高,eGFR水平明显降低;CIMT明显增厚,颈动脉斑块比例明显增加.与CIMT正常组比较,CIMT增厚组年龄、BMI、SBP、DBP、PP、FBG、TC、TG、LDL、HDL、Scr、BUN及UA水平明显升高,Alb和eGFR水平明显降低.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IMT与年龄SBP、DBP、PP、FBG及BUN呈明显正相关,与eGFR呈明显负相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BP、FBG、Alb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eGFR与CIMT的增厚独立相关.结论:北京健康居民中,增龄性eGFR减退与CIMT增厚未见独立相关;更严格的血压、血糖控制,更好的营养状态可能对于防治健康人群动脉硬化更为重要.

  • 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管内皮黏附分子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红英

    目前大血管病变仍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同时大量循证医学研究也见到糖尿病前期(IGR)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反映早期动脉硬化的客观指标,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sVCAM-1)介导的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附作用可能是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关键.对老年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IMT与血管内皮黏附分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从而为老年高血糖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郗光敏

    目的 通过测定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脂、纤维蛋白原,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9例脑梗死患者,选择同期住院非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用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水平,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水平与脑梗死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尚不明确,尚待进一步循证医学的证据.

  • 2型糖尿病血尿酸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辛苏萍;罗春媛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 401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SUA水平分为SUA-1、SUA-2及SUA-3组,比较分析3组间IMT及baPWV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性患者SUA-2组及SUA-3组的IMT均明显高于SUA-1组,女性患者SUA-3组的IMT明显高于SUA-1及SUA-2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baPWV均随着SUA的升高而显著升高,SUA与IMT、baPWV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高SUA水平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 2型糖尿病血尿酸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辛苏萍;罗春媛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 401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SUA水平分为SUA-1、SUA-2及SUA-3组,比较分析3组间IMT及baPWV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性患者SUA-2组及SUA-3组的IMT均明显高于SUA-1组,女性患者SUA-3组的IMT明显高于SUA-1及SUA-2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baPWV均随着SUA的升高而显著升高,SUA与IMT、baPWV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高SUA水平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作者:王金荣;张泽峰;房冰清;刘莉;秦海霞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国外资料显示65%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关系.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斌;张巧慧;柳洁;胡玲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对198例糖尿病病程在5年之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52名对照者测定血尿酸水平,对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以IMT≥0.9 mm分为糖尿病无内中膜厚度增厚组和糖尿病合并内中膜厚度增厚组.结果 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组的尿酸水平较糖尿病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组显著增高[(485±38) μmol/L vs(433±27)μmol/L,P<0.05],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亦显著高于糖尿病无内中膜增厚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关,并且是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 青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研究

    作者:蒲晓梅;牟建军

    目的:探讨青年人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仪器检测42例青年高血压组和40例正常对照组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结果:青年高血压组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IMT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即有内皮功能紊乱;内皮功能损害的出现早于动脉粥样硬化.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兵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同, 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年龄>60岁、男性、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等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随着心脑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提高, 而日益受到重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一个理想和敏感的窗口, 早期诊断动脉硬化并区别斑块的形态、性质,可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 颈动脉超声检测是了解粥样硬化的窗口,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超声检测结果与组织学上的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心血管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内中膜厚度与斑块的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管壁结构变化的结果, 也是动脉传输功能和弹性降低的原因,现在总结如下.

  • 研究调肝泻火法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作者:杜安业;王智明;左文标;周传礼

    目的:研究调肝泻火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49例患者按完全随机原则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予基础治疗,中药、西药组在空白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予金柴消渴胶囊、盐酸吡格列酮,3个月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3组治疗前后血脂自身前后对比,P<0.01,中药组与基础治疗组对比,P<0.05,西药组与基础治疗组相比P<0.05.3组治疗前后IMT均有显著改善P<0.01;中药组较基础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西药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P>0.05.结论:以调肝泻火法组方的金柴消渴胶囊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改善,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进而使颈动脉IMT增厚减退.

  • 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病人颈动脉状况及神经功能特点及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陈勇;倪洋;李鸿飞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在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病人中的应用及对病人颈动脉状况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03~2016-06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病人91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治疗,长期口服100 mg/d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46例病人给予75 mg/d氯吡格雷片长期口服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治疗3mo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价神经功能变化,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狭窄处内径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狭窄处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24±1.06vs 9.27±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34%和19.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4%和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降低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病人颈动脉狭窄程度,改善神经功能,而且出血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蒙古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作者:康英慧;闫军;马丽伟;孙臣军;高秀丽

    目的 探讨蒙古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对106例拟诊CHD并行冠脉造影的蒙古族患者测量IMT,同时收集血糖、血脂等数据;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共4组,进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IMT相关性研究,同时根据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进行IMT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与正常组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蒙古族IMT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厚.年龄、LDL-ch、吸烟是IMT危险因素.结论 蒙古族CHD严重程度与IMT明显相关,IMT可以作为蒙古族筛选CHD的指标.

  • 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龙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了解二者在预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价值.方法:172例因检查或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检查记录临床基本资料,分别测量踝臂指数(ABI)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分非糖尿病组109例,糖尿病组63例,糖尿病组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正常组11例、单支病变组(任意一支狭窄直径>50%,或闭塞)22例及多支病变组(2支或2支以上管腔狭窄或左主干,狭窄直径≥50%,或闭塞)30例.结果: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踝臂指数(ABI)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ABI及IMT变异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臂指数(ABI)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糖尿病患者冠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

429 条记录 8/22 页 « 12...567891011...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