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作者:

    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 A 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作者:

    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作者:

    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作者:

    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作者:

    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 红霉素的非抗菌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宋红转;何庆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且疗效也被肯定.近年来,人们发现这类药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吞噬细胞内的高度聚集性,可以改变宿主反应细胞的功能[1].这些特点激发了这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一个新的治疗潜能-免疫调节活性的临床应用.而红霉素(Erythromycin,EM)作为14环大环内酯类的代表,是研究的焦点药物,其潜在的免疫调节活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就EM的临床试用、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 吃药别伤了肝脏

    作者:王润华

    不同的药物可以对人体脏器有不同损害,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可发生过敏反应;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类易发生胃肠道反应及肝脏的损害,链霉素及庆大霉素类易损害听神经,发生耳聋及损害肾脏;四环素类药物影响婴幼儿牙齿及骨骼发育,加重肝的损害;氯霉素类抑制骨髓,发生再障、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及消化道症状;克林霉素可有胃肠道反应,加重肝、肾损害;喹诺酮类有胃肠反应、头痛,影响儿童软骨发育,大剂量也可伤肝;磺胺类易发生过敏、血尿、头痛等.

  • 孟鲁司特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

    作者:赵忠宁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肺炎支原体肺炎经过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肺部体征及胸片好转或消失,部分患儿乃遗留咳嗽经久不愈,甚至发展为哮喘.2008年12月至2011年05月应用孟鲁司特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致慢性咳嗽,报告如下:

  • 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分析

    作者:张欣

    抗菌药物是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疾病的药物.在其使用过程中,一定坚持选择有效药物,合理应用,防治不良反应,避免引起病原菌耐药,其中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并合理应用是治愈疾病的关键.就抗菌治疗而言,尤应关注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及毒副作用的关系.抗菌活性的持续时间是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两者内在关系的反映,根据抗生素的药物动力学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①时间依赖性和极短的后效应者;②浓度依赖性具有抗菌后效应持续者;③时间依赖性又有后效应者.以下我们就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临床合理使用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 肺炎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陈岳明;张卫英;余道军;吴盛海;卢忠;王贤军

    肺炎是我国儿童常见的疾病,是导致小儿病死的首位原因,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其常见病原体之一[1].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没有细胞壁,专性细胞内寄生,但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国内常用的检测方法是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目前已有一些肺炎支原体耐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报道[2~4],使临床有必要开展MP培养及其药物敏感试验.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流行病学监测有重要意义.

  • 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骆文龙;杨雨

    目的 了解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及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23S rRNA)突变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14例肺炎患儿呼吸道样本,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MP感染及23S rRNA基因2063和/或2064 A→G点突变情况,对MP阳性样本进行药敏试验,分析23S rRNA基因2063和/或2064 A→G点突变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相关性.结果 614例样本,MP阳性77例,阳性率为12.5%,其中59例23S rRNA存在2063和/或2064A→G点突变,突变发生率为76.6%.所有突变株对对5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均不敏感,所有未突变株5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均敏感.结论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严重,耐药机制是23S rRNA基因2063和/或2064 A→G点突变,RT-PCR检测MP感染及23S rRNA基因点突变能为肺炎患儿临床M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

    作者:贺杰;张新萍

    肺炎支原体感染除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可造成呼吸系统以外多器官系统损伤,而神经系统损害是较为常见的肺外并发症.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脑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肺炎支原体脑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治疗主要选用对儿童发育不良反应少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可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肺炎支原体脑炎的预后与临床表现、起病年龄、影像学改变及是否及时治疗等均有关.

  • 肺炎支原体肺炎9例

    作者:史成华;李艳菊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诊治措施.方法 9例发热、咳嗽患儿,行胸片检查,发病10~14 d检测MP IgM,入院后均予静脉点滴阿齐霉素10 mg/kg,1次/d,连用5~7 d,之后改为连服3 d,隔4 d治疗,总疗程3周.结果 9例患儿均确诊为MP肺炎,用阿齐霉素治疗后均痊愈,用药5~14 d胸片完全吸收.结论 MP肺炎胸片表现重,体征表现轻,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结合MP IgM,对MP肺炎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

  •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作者:韩旭;辛德莉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小儿MP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来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出现耐药,结合位点的基因突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引起MP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对MP耐药性的研究可为抗生素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哮喘疗效观察

    作者:肖启亮;刘梅梅;颜红霞

    目的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哮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哮喘患儿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除基础治疗外,每日吸入丙酸倍氯米松和沙丁胺醇,待症状缓解后减量,完全缓解则停药或用丙酸倍氯米松200 μg/d维持.治疗组加阿齐霉素5~10 mg/(kg·d),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缓解率69.56 %;对照组缓解10例,缓解率40.00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后治疗组平均每日丙酸倍氯米松吸入量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丙酸倍氯米松吸入量减少绝对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齐霉素有类激素样抗感染作用,治疗儿童哮喘安全有效.

  • 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流行基因型特征分析

    作者:郑宝英;闫超;薛冠华;曹玲;孙红妹

    目的 探讨耐药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流行基因型特征.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MP肺炎,且咽拭子或肺泡灌洗液MP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阳性的96例标本,其中男55例,女41例;1~3岁19例(19.8%),>3 ~5岁18例(18.7%),>5 ~13岁2个月59例(61.5%).对所有标本进行23S rRNA耐药基因检测,根据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分为耐药组和敏感组.同时,对所有标本进行P1-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1-RFLP)及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基因分型,比较耐药组与敏感组及不同基因型MP感染的临床特点,包括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症状、体征、发热时间、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常规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CRP)及胸部X线和/或肺部CT检查等影像学表现.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6例标本中,81例在23S rRNA中检测到耐药基因,耐药率高达84%.根据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分为耐药组(81例)和敏感组(15例).耐药组患儿的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CRP水平均高于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061、Z=-3.368,x2=5.856、Z=-2.165,均P<0.05);年龄、白细胞总数、发生叶或段实变比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96例标本进行P1-RFLP基因分型,5例P1分型未成功,91例中P1-Ⅰ型81例(89.0%),P1-Ⅱc型10例(11.0%).P1-I型较P1-Ⅱc型组患儿住院时间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97、2.237,均P<0.05);年龄、发热时间、白细胞总数、CRP水平、影像学发生叶或段实变比例、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P1-Ⅰ型中73例(90%)为耐药菌株,8例(10%)为敏感菌株;P1-Ⅱc型中3例(30%)为耐药菌株,7例(70%)为敏感菌株.P1-Ⅰ型MP中耐药菌株明显多于P1-Ⅱc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09,P<0.01).对96例标本进行改良MLVA基因分型,其中M4-5-7-2型82例(85.5%),M3-5-6-2型11例(11.5%),M4-5-5-2型1例(1.0%),M4-5-6-2型2例(2.0%),由于M4-5-5-2型和M4-5-6-2型例数较少,仅比较M4-5-7-2型和M3-5-6-2型MP感染患儿的表现.M4-5-7-2型组患儿较M3-5-6-2型组住院时间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06、-4.472,均P<0.05);年龄、发热时间、白细胞数、CRP水平、影像学发生叶或段实变比例、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4-5-7-2型中74例(90%)为耐药菌株,8例(10%)为敏感菌株;M3-5-6-2型中4例(36%)为耐药菌株,7例(64%)为敏感株.M4-5-7-2型MP中耐药菌株明显多于M3-5-6-2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22,P<0.01).结论 耐药MP菌株感染者与敏感MP菌株感染者相比,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及CRP水平高.我国MP菌株耐药率高,基因型以P1-Ⅰ型、M4-5-7-2型为主,基因型可能与耐药有关.

  •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

    作者:刘禧杰;辛德莉;李靖;王斯;史大伟;崔菲菲;付小燕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 对370例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巢式PCR扩增MP种特异16S 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临床分离株对红霉素的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并筛选出耐药株;除23S rRNA结构域Ⅴ区外,通过PCR扩增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有关的23S rRNA结构域Ⅱ区及核糖体蛋白L4、L22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全自动DNA测序,测得序列与美国围立生物信息中心已登录的MP标准株M129的相应基因序列作比对.结果 370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MP 50株.其中敏感株4株,耐药株46株.耐药株的红霉索MIC显著升高.50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均末出现23S rRNA结构域Ⅱ区的基因突变.在核糖体蛋白L4中,其中6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分别出现了58位C→A、66位T→G、81位G→T、162位C→A和(或)430位A→G点突变.在核糖体蛋白L22中,50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均出现了508位T→C点突变,且其中11株和标准株FH还分别出现了62位C→A、65位T→A和(或)279位T→C点突变.结论 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23S rRNA结构域Ⅴ区中心环的药物作用靶位基因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在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体内诱导出耐药株的可能性.

  • 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嗜肺军团菌感染29例

    作者:徐敏;张建华;吴良霞;张源;袁方

    目的 总结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嗜肺军团菌(L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MPP住院患儿62例.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IgG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噬肺LP1型-IgM抗体.将患儿分为2组,MPP并LP感染组29例,MPP组33例.观察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住院时间、肺外并发症、肺部影像学方面的差异,并应用SAS 6.12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PP并LP感染组及MPP组中,患儿有发热者分别为29例、33例,咳嗽者29例、33例(均占100.0%);肺部阳性体征者分别为23例、21例(分别占79.3%、63.6%),无肺部体征者分别为6例、12例(分别占20.7%、36.4%);并肺外并发症者分别为21例、16例(72.4%、48.5%).胸部X线和(或)胸部CT表现:支气管肺炎分别为18例、22例(62.1%、66.7%),大叶性肺炎分别为8例、8例(27.6%、24.2%),间质性肺炎分别为0例、2例(0.0、6.1%),肺不张分别为2例、0例(6.9%、0.0),胸腔积液分别为1例、1例(3.4%、3.0%).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出现肺部啰音例数、肺部影像学、肺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PP合并LP感染组患儿的发热天数、咳嗽天数、肺部啰音持续天数、住院时间、CRP升高患者例数和粒细胞减少症患儿数均高于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PP并LP感染患儿与MPP患儿相比,发热、咳嗽时间长,肺部啰音吸收延迟,住院时间长,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较严重.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5例

    作者:韩旭;辛德莉;李靖;魏田力;侯安存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3年12月-200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住院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6~13岁.对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5例患儿均以发热、咳嗽起病,呈稽留高热,体温40.0~40.7℃,咳嗽剧烈,患侧肺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5例ESR增快(53~107mm/1h),CRP升高(270~1600mg/L);2例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CD4+/CD8+降低;胸片示左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3例,右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2例,均并胸腔积液.5例均并心电图异常改变,3例表现为T波低平,2例表现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T均正常.5例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为耐药菌感染.5例均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其中1例加用甲泼尼龙治疗,热程缩短.随访2~3个月,全部病例肺部炎性反应吸收,1例并胸膜肥厚.结论 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困难,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不敏感不能排除肺炎支原体肺炎,应行病原学检查及耐药基因检测,同时需寻找有效的药物控制耐药菌感染.

  • 儿童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作者:彭健;黄荣宁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MP被动冷凝集法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期103例及对照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30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MP-Ab阳性患儿随机分为阿奇霉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其疗效.结果 哮喘组MP-Ab阳性46例,阳性率44.66%;对照组阳性2例,阳性率6.67%,二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P-Ab阳性阿奇霉素治疗组30例,有效率86.7%;常规治疗组16例,有效率43.8%,二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应常规行MP-Ab检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确切.

517 条记录 19/26 页 « 12...16171819202122...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