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ermB、mefA、tetM与转座子整合酶基因intTn的检测

    作者:杨慧;杨永弘;Elisabet Nielsen;俞桑洁;袁林;王咏红;沈叙庄

    目的研究耐药基因ermB、mefA、tetM与转座子整合酶基因intTn在携带肺炎链球菌的北京儿童中分布特点. 方法对185株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进行以下检测:E-test、琼脂稀释或纸片扩散法测定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β-内酰胺类及头孢类等15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PCR检测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和mefA,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以及转座子Tn1545的整合酶基因intTn. 结果 185株肺炎链球菌的药敏结果显示,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基异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8.9%、76.2%、86.0%和78.7%,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克洛、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2%、15.5%、2.8%和14.1%.所有红霉素耐药株均检出ermB和/或mefA,其中79.5%为ermB阳性,17.8%为ermB和mefA同时阳性,2.7%为mefA阳性.tetM基因在分离株中的阳性率是87%,四环素耐药组的tetM基因携带率是96.9%,高于敏感组(26.9%).四环素耐药株的红霉素耐药率(90.0%)亦高于敏感株组(11.5%).87.6%的肺炎链球菌存在intTn基因,intTn基因阳性组的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intTn基因阴性组高.分离株常见的基因组合是intTn+tetM+ermB,占58.4%. 结论北京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肺炎链球菌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主要原因是ermB编码的23S rRNA甲基化酶致靶位改变.tetM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核糖体保护作用,是肺炎链球菌四环素耐药的重要机制.接合性转座子Tn1545的存在与菌株的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关系密切,可能是肺炎链球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 肺炎支原体直接损伤及其免疫学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孙红;孙红妹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20%~40%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是由Mp感染所致[1]。 Mp除可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之外,还可导致皮肤损害、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支原体脑炎、心肌炎等多系统的肺外并发症。近年来MPP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抗大环内酯类Mp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2]。 Mp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Mp对宿主直接造成损伤及机体免疫应答紊乱是Mp致病的主要因素[3],现从这两方面对Mp的致病机制综述如下。

  • 2015上半年与2016上半年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及分子特征分析

    作者:薛冠华;闫超;赵汉青;李少丽;冯燕玲;孙红妹

    目的 通过比较北京部分地区2015年1—6月间与2016年1—6月间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的阳性检出率及其分子流行特征,获得2015年下半年Mp阳性检出率升高前后两个不同时间Mp感染的流行规律及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6月及2016年1月至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呼吸道标本,提取上述标本中病原体DNA后采用real-time PCR法进行Mp repMp1基因检测;阳性标本分别进行改良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VNTR) analysis,MLVA]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P1-RFLP),同时对标本的23S rRNA耐药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2015年1—6月间271例肺炎患儿中,50例(18.5%) 经 real-time PCR检测为Mp阳性,2016年1—6月间283例肺炎患儿中,99例(35%) 经real-time PCR检测为Mp阳性;2015年1—6月间50例Mp阳性标本中48例为M4-5-7-2/P1型,仅有2例为M3-5-6-2/P2型,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率为92%(46/50),2016年1—6月间99例Mp阳性标本中82例为M4-5-7-2/P1型,2例为M4-5-7-3/P1型,15例为M3-5-6-2/P2型,大环内酯类耐药率为83.8%(83/99).结论在2015年下半年Mp阳性检出率出现升高趋势后,2016年1—6月间与2015年同期相比,Mp的阳性检出率持续升高;同时M4-5-7-2/P1基因型比例降低,M3-5-6-2/P2基因型升高;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率较前期相比有所下降.

  • 硫酸镁联合欧莱凝胶治疗两性霉素B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璐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和肿瘤化疗病人的增加,大量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以及插管和介入治疗病人的增加,深部真菌感染呈明显增多趋势.两性霉素B属于大环内酯类多烯类,虽然毒副反应多,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它的使用,但其仍是强的抗真菌药.

  • 慢性鼻-鼻窦炎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崔昕燕;俞晨杰;程雷

    慢性鼻-鼻窦炎(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国内外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各种诊疗指南和意见书不断完善[1-2]。目前认为,CRS是指鼻窦和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超过12周,分为CRS 不伴鼻息肉(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 , CRSsNP)和伴鼻息肉(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 CRSwNP)两种临床亚型。 CRS目前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等药物,以及鼻内镜鼻窦手术(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的综合治疗策略。但是,临床上有部分患者经规范化的综合治疗3个月以上,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术腔持续存在感染和迁延性炎症反应,发展为难治性CRS[1-2]。这表明现有的治疗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深入探讨CRSsNP和CRSwN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 大环内酯类不敏感卡他莫拉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机制

    作者:刘亚丽;赵春江;张菲菲;陈宏斌;王辉;陈民钧

    目的 研究大环内酯类不敏感卡他莫拉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机制.方法 从2岁以下健康婴幼儿鼻咽部共分离出383株卡他莫拉菌,利用Etest法测定383株卡他莫拉菌对大环内酯类的低抑菌浓度( MIC);采用头孢硝噻吩色原法测定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分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机制进行研究;采用X2检验对6个城市(北京、上海、济南、南京、武汉、东莞)卡他莫拉菌对抗菌药物的不敏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CLSI)判定折点,383株卡他莫拉菌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不敏感率分别为40%和23%;按照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判定折点,其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不敏感率分别为59%和60%.不同城市间卡他莫拉菌对大环内酯类的不敏感率存在显著差别,相对靠北部城市如北京和济南,其不敏感率明显高于相对靠南部城市(P<0.05).在383株卡他莫拉菌中,有92%( 353/383)的菌株β内酰胺酶阳性;用PFGE方法将选取的37株高耐大环内酯类(MIC >256 mg/L)卡他莫拉菌分为14个型,其中有43% (16/37)的菌株被认为与A型相关.但未发现ermA、ermB、mefA及mefE等耐药基因.在23S rRNA中,A2982T、A2796T及A2983T等突变位点与大环内酯类耐药可能有关.其中A2982T和A2796T突变可能主要介导高水平耐药,A2983T突变可能介导低水平耐药.结论 本研究发现大量大环内酯类不敏感的卡他莫拉菌;其耐药机制可能与23S rRNA位点发生突变有关,且突变位点与大环内酯类的MIC值存在一定关系.

  • 儿科临床分离肠球菌的耐药性监测及大环内酯类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汪玲;杨永弘;陆权;王艺;陈沅;邓力;邓秋莲;张泓;王传清;刘岚;徐樨巍;马耀玲;沈叙庄

    目的 研究儿科临床分离肠球菌的流行情况及红霉素耐药株基因ermB、mefA、tetM与转座子整合酶基因int-Tn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KB纸片法对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5家儿科专科医院2000-2006年临床分离粪、屎肠球菌进行8种抗菌药敏感性试验,并用琼脂稀释法测定225株红霉素耐药粪、屎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及四环素小抑菌浓度.PCR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和mefA,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以及转座子Tn1545的整合酶基因int-Tn.结果 4地5家儿童医院分离所得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平均耐药率86.5%;对氨苄西林、高浓度链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48.0%、47.6%、60.5%、45.4%、63.6%;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225株红霉素耐药粪、屎肠球菌ermB基因阳性率为70.7%,仅发现1株对mefA阳性的菌株.tetM基因阳性率为75.1%.Tn1545基因阳性株组ermB和tetM的携带率分别为84.8%和83.7%,高于阴性组60.9%和70.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我国儿科临床分离粪、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均有较高耐药率,对糖肽类抗菌药均保持较好敏感性,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主要机制分别是ermB编码的靶位改变和tetM编码的核糖体保护作用;接合性转座子Tn1545与tetM和ermB存在关系密切,可能是肠球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 上海地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学分析

    作者:吴文娟;蒋晓飞;张泓;胡付品;韩立中;朱德妹;倪语星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肺炎链球菌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高耐药菌株的同源性.方法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47株临床分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链球菌(MRSP)进行同源性分析,并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IST)对其中6株多重耐药MRSP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合血清分型推测其与国际流行克隆株的关系.结果 上海地区ermB和mefE基因阳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高耐肺炎链球菌中存在流行克隆A型(45%)、B型(17%).PFGE图谱A型的6株多重耐药MRSP菌株都属于亚洲流行克隆CC236(Taiwan19F-14 clone).上海地区发现一个新的MIST型别ST2116(15-16-19-15-6-20-125),推测其由CC236经基因水平交换进化而来.结论上海地区大环内酯类高耐肺炎链球菌的快速增加部分是由于耐药克隆株的播散所致.

  •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辛德莉;韩旭;糜祖煌;李靖;秦玲;魏田力;陈小庚;刘禧杰;侯安存;李贵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 对370份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套式PCR扩增MP种特异16S核蛋白体RNA(16S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药物敏感实验测定MP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MIC并筛选出耐药株;设计套式PCR扩增红霉素作用靶位23S核蛋白体RNA(23SrRNA)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全自动DNA测序,测得序列与NCBI已登录的MP标准株M129(登录号X68422)23SrRNA基因作比对.结果 370份临床标本中分离MP 50株,分离阳性率为13.5%.50株中敏感株4株,耐药株46株(占92%).耐药菌株的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MIC值均升高.4株敏感株和肺炎支原体国际标准株FH的23SrRN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的MP基因序列相同,46株耐药株的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41株突变位点在23SrRNA V区中心环的2063位,其中40株发生了A→G的点突变,1株发生了A→C的点突变;另5株突变位点在2064位,A→G.结论 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耐药性的分子基础是23SrRNA基因的点突变,其中2063位点突变占主导地位.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的肺炎支原体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及交沙霉素的MIC值均升高.

  • 四种国产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体外抗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敏感性研究

    作者:倪安平;崔京涛;汪晓巍

    目的 研究国产必特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4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估其抗衣原体作用,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细胞培养和免疫荧光包涵体染色技术测定4种国产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对于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体外MIC.结果 对于沙眼血清型B,必特螺旋霉素、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体外MIC为0.5μg/ml,乙酰螺旋霉素为4μg/ml.对于沙眼血清型D,必特螺旋霉素与阿奇霉素体外MIC均为0.25μg/ml,红霉素0.5μg/ml,乙酰螺旋霉素2μg/ml.对于肺炎衣原体,红霉素体外MIC≤0.016μg/ml,阿奇霉素和必特螺旋霉素均为0.032μg/ml,乙酰螺旋霉素0.5μg/ml.结论 国产必特螺旋霉素、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体外抗沙眼衣原体(血清型B和D)和肺炎衣原体作用可靠,但乙酰螺旋霉素则较差.

  • 生殖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维娜;朱文兵;刘刚

    生殖支原体(MG)是近年来新被确立的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它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毒素、免疫反应和持久性感染有关.目前只能通过核酸扩增试验(NAAT)来进行检测.常用药物有阿奇霉素、莫西沙星、多西环素等.全球范围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迅速蔓延,并出现了喹诺酮类耐药,迫切需要发展新的疗法.本文旨在对MG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分析MG发病率、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临床治疗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41:328-332)

  • 老年人呼吸道革兰阳性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研究

    作者:季海生;朱德全

    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呼吸内科、干部病房及老年病科收治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进行了针对性的病原菌分离培养,共检出优势菌1 724株(1 658株细菌和66株真菌),对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进行了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和分析,并对肺炎链球菌由ermB和mefE基因介导的红霉素耐药进行调查.

  • 一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红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

    作者:刘庆中;王赛芳;李超;周铁丽;郑佳音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2002-2003年度全国1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状况监测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率为24.3%,对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耐药率为70.5%[1].

  • 如何解释Time>MIC(或T>MIC)?

    作者:王辉

    答:Time>MIC(或T>MIC):是指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它是决定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除外)、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参数.

  • 表皮葡萄球菌携带甲氧西林等五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分析

    作者:李立;王苏建;糜祖煌

    本研究就53株MRSE菌进行了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OXA、SHV、mecA)、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A/B/C、ermF、mefA)、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aph2'')和糖肽类耐药基因(vanA、vanB、vanC1、vanC2/C3)检测,其目的是了解本院MRSE临床分离株耐药基因携带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双纸片法测定葡萄球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玉林;史跃杰

    大环内酯类、林克酰胺类和链阳菌素类B(macrolide,lincosamide and stretogramin B, MLSB)抗生素是广泛应用于治疗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尤其是克林霉素和链阳菌素类常用来治疗严重的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并作为对青霉素过敏的首选替代药物.现大环内酯类药物已呈较高的耐药率,如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和报告诱导型 MLSB 的存在,可排除克林霉素潜在性耐药的威胁.本研究采用双纸片扩散法[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进行诱导型耐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用价值探讨.

  • 正确理解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的诱导性耐药

    作者:闫东辉

    在2004年度北京市临床微生物室间质控活动中我们发放了1株具有ermA基因(WHO/CDC室间质控菌株33号)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此菌株对红霉素敏感,对克林霉素可产生诱导性耐药.在132个参加质控的单位中,有13个单位报告错误,把克林霉素报告为敏感;有3个单位结果报告正确,但是解释错误;有3个单位结果报告正确,没有对结果做出解释.能进行正确报告和合理解释的有113个单位,占全部参加单位的85.6%.为了能更好地做好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的药敏试验,我们认为应当对相关的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 解脲脲原体23SrRNA位点突变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关系

    作者:孟冬娅;马晓博;何莉;张春玲;王璐;薛文成

    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临床分离的20株对大环内酯药物不同耐药表型的Uu,其中6株为敏感株,采用PCR、DNA测序方法检测其23SrRNA基因序列,与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的标准菌株ATCC 27618及基因库中的标准菌株基因序列对比分析查找突变位点,并分析突变位点与耐药表型的关系.结果 Uu菌株23SrRNA突变位点与其对大环内酯药物耐药表型对照分析结果表明,5株耐药表型为岁红霉素(R)和阿奇霉素(R)的菌株中均存在C2243N(TorC)变异,其中1株伴有A2149C,A2181T;9株耐药表型为罗红霉素(R)和阿齐霉素(I)的Uu菌株和6株表型为罗红霉素(S)和阿奇霉素(S)的Uu菌株中均存在A2149C,A2181T的变异.结论 初步判断Uu 23SrRNA C2243N(T或C)变异可能导致其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产生耐药,具体的相关性尚需大样本深入研究.

  • 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支气管扩张维持治疗进展

    作者:李达仕;马为

    支气管扩张症由Laennec于1819年首次报道,1950年Reid将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相结合,首次定义支气管扩张症,即支气管持久性扩张[1].其在治疗方面除了既往的抗感染治疗外,近年较多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口服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支气管扩张的作用不仅显示出抗菌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改善肺功能等非抗菌作用[2].现将长期口服小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 antibiotics,MA)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儿童大环内酯耐药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

    作者:鲍芳;曲久鑫;刘振嘉;秦选光;曹彬

    目的 了解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及阿奇霉素体外耐药菌株所致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病房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收治的179例CAP患儿,均进行咽分泌物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及肺炎支原体体外培养,培养阳性者进行体外药物敏感度测定.结果 179例CAP中确诊支原体肺炎的患儿83例(46%),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45例,其中44株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环内酯类药物高度耐药(MR),1例大环内酯体外敏感.44例MR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咳嗽,大多为高热[(39.5±0.7)℃],咳嗽呈刺激性干咳;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8±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升高(0.60±0.94),ESR[(24± 14) mm/1 h]及C反应蛋白(12.8 mg/L)均增高.44例MR肺炎X线胸部正位片显示大叶性实变影10例(23%,10/44),其中左下肺3例,左肺2例,右下肺3例,右上肺2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右下肺实变;斑片样炎性渗出影27例;肺纹理增重7例.44例MR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中19例进行了胸部CT检查,13例存在肺叶或肺段实变.44例MR肺炎平均在发病第4天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平均疗程为(9±4)d.12例初选抗生素为头孢或青霉素(1例青霉素),41例使用阿奇霉素过程中联合使用头孢或青霉素类抗生素(1例联合青霉素类抗生素).阿奇霉素治疗后平均发热时间为(6±3)d;治疗后咳嗽持续时间为(17±5)d;将44例MR肺炎患儿根据肺部影像学检查分为大叶性肺实变组及无肺实变组,大叶性肺实变组患儿发热时间及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后发热时间均较非实变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的耐药率高达98% (44/45).MR感染合并大叶性肺实变者发热时间及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后发热时间较非肺实变者延长.本组44例MR肺炎患儿预后良好,无肺外严重并发症.

517 条记录 2/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