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风胶囊对佐剂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晓军;刘健;万磊;孙玥;王芳;齐亚军;黄传兵

    目的 探讨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抗血管新生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片组、新风胶囊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后第19天,新风胶囊组给予新风胶囊溶液2.4 g/kg灌胃,雷公藤多苷片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溶液10 mg/kg灌胃,均每天1次;甲氨蝶呤组给予甲氨蝶呤溶液3 mg/kg灌胃,每周1次;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1.0 g/kg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各组均灌胃30天.比较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及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进行滑膜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升高,滑膜组织MVD计数、VEGF、HIF-1α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片组及新风胶囊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降低,滑膜组织MVD计数、VEGF、HIF-1α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并且新风胶囊组HIF-1α较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片组降低明显,VEGF较甲氨蝶呤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新风胶囊通过降低大鼠滑膜组织VEGF、HIF-1α的表达发挥抑制滑膜血管新生的作用.

  • 活血益气方及其拆方对缺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成文堃;祁轶斐;陈萌;娄利霞;董玢;赵一舟;金秋硕;任学娇;朱珂;张冬梅

    目的 探讨活血益气方及其拆方促进血管新生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活血益气方组、活血方组及益气方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活血益气方组、活血方组及益气方组给予含10%相应药物血清培养,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血清培养,干预24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HUVEC凋亡,WST-1法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微板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培养上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蛋白激酶C(PKC)、Ras、Raf-1 mRNA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UVEC增殖明显减少,SOD活力及PKC、Ras、Raf-1 mRNA均显著下降,细胞凋亡及MDA、LDH含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益气方组、活血方组及益气方组HUVEC增殖均显著增加,LDH含量均显著降低,活血益气方组SOD活力显著提高,活血益气方组、活血方组细胞凋亡显著减少,活血益气方组、益气方组MDA含量显著降低,PKC、Ras、Raf-1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活血益气方及其拆方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缺氧后HUVEC增殖并抑制其凋亡,可能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和调节PKC/Ras/Raf-1信号通路有关;活血益气方对细胞的保护作用优于活血方和益气方,二者发挥协同作用.

  • 血府逐瘀汤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冬;吴立娅;焦雨欢;陈文元;郑良朴;宋军;陈可冀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影响血管新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血府逐瘀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0)、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内皮祖细胞动员因素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对血清VEGF、血府逐瘀汤中剂量组对血清SDF-1和GM-CSF,3个药物剂量组对血清NO的水平均有显著提高(P<0.05或P<0.01),但高、中剂量组均能降低血清G-CSF的含量(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通过提高VEGF、SDF-1、GM-CSF和NO的水平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动员途径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 低氧诱导因子-1α小干扰质粒(siHIF-1α)抑制体内血管新生

    作者:姜萌;王彬尧;王长谦;何奔;范华骅;邵琴;黄定九

    本研究拟通过腺病毒感染法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干扰质粒在体内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构建干扰性siRNA质粒(siHIF-1α),在体外通过腺病毒介导的方法将人siHIF-1α质粒(Ad-siHIF-1α)转入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观察EPC的感染效率;确定病毒滴度;并将此Ad-siHIF-1αEPC移植至缺血下肢模型,观察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Ad-siHIF-1α感染效率约80%,移植异种Ad-siHIF-1α-EPC至Balb/c鼠缺血下肢后发现干扰后的EPC在体内显著抑制缺血部位的HIF-1α mRNA及蛋白(P<0.05);Ad-siHIF-1α-EPC较对照组进一步抑制体内毛细血管数目(P<0.05);干扰组血流减慢,皮温降低(P<0.05),缺血局部细胞扩增减少(P<0.05).表明Ad-siHIF-1α干扰后的EPC在体内可抑制缺血下肢的局部血管新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及增殖-凋亡的影响

    作者:邓玮;陈庆伟;王丽;王鹏;吴志勤;杨彦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及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小鼠BMSC经尾静脉输入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缺血雌性小鼠(BMSC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和未治疗组.5周后处死小鼠,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Y染色体鉴别基因(SR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天狼猩红染色分析心肌胶原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肌VEGF、核增殖抗原(PCNA)和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分布.结果 BMSC组心肌SRY表达明显升高(11.22±0.90 vs 1.05±0.47,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BMSC组的心肌胶原沉积减少(3.44 ±0.84 vs 8.44 ±1.09,P<0.05),VEGF(14.19±0.37 vs 11.88 ±0.28,P<0.05)和PCNA(4.08±0.18 vs0.64 ±0.05,P<0.05)表达上调,caspase-3降低(0.46 ±0.11 vs 3.12 ±0.28,P<0.05).结论 BMSC能归巢至缺血心肌并促进微血管新生,改善心肌增殖-凋亡状态.

  • 定向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骨骼肌的影响

    作者:何朝荣;王玮;张群林;黄从新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自体局部移植对缺血骨骼肌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10 μg/L VEGF诱导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局部肌肉注射,以单侧股动脉及分支动脉结扎并离断1 h后的股内侧部作为扩增细胞局部移植组(n=8),以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组为对照组(n=8).缺血28 d分别检测缺血骨骼肌部位的毛细血管密度和细胞凋亡.结果缺血28 d时,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比例亦高于对照组(P<0.05);该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特定条件下体外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体内局部移植对肢体缺血具有治疗作用.

  • 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猪梗死心肌的修复作用

    作者:郑昕;陈纪林;胡奉环;杨伟宪;赵红;宋来凤;陈在嘉

    目的观察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定植、分化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90 min后再灌注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为骨髓细胞移植组(BM-MNCs组,n=6)和对照组(n=5),分别经冠脉移植PKH26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培养基,术后6周进行病理学检查并行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变化.结果在BM-MNCs组,心肌梗死后6周在缺血心肌内可找到移植细胞,其Ⅷ因子和desmin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左室等容舒张期压力大变化率和心排量与心肌梗死后90 min比较明显改善(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每搏输出量和心排量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小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定植于梗死区心肌,并可分化为肌源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可促进小血管再生,有改善心功能的潜能.

  • 低分子量肝素体外抗肿瘤血管新生作用

    作者:潘燕;李学军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及体外人前列腺癌高转移细胞(PC-3M)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孵育系统检测HUVECs增殖和小管形成.结果 500 mg/L LMWH能够显著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P<0.05);PC-3M能够激活HUVECs,使细胞拉长、排列成管状结构;LMWH能够显著抑制PC-3M刺激的HUVECs小管形成,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LMWH具有体外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

  • 激活的巨噬细胞心肌移植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作用

    作者:任宁;周欣;李贺;黄体钢;叶帆;陈树涛;丛洪良

    目的 观察激活的巨噬细胞(Mφ)心肌移植的旁分泌效应对心肌梗死(MI)后心肌组织修复作用,探讨Mφ心肌修复机制.方法 用苯妥英钠(PHT)激活培养的Wistar大鼠腹腔Mφ后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Wistar大鼠心肌移植,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对照(AMI)、PHT腹腔注射、Mφ移植(Mφ)、激活的Mφ移植(Mφ-PHT)及假手术组.于移植后第7、28天检测各组模型动物心室膨展指数、纤维面积、非梗死区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梗死区小动脉/毛细血管密度,用Western blot分析术后7d天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AMI组比较,PHT、Mφ、Mφ-PHT组术后28 d膨展指数、纤维面积、非梗死区CSA均显著减少(P<0.05),小动脉密度显著增加(P<0.05);与Mφ组比较,移植激活的Mφ大鼠7d梗死区VEGF、b-F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术后7、28 d小动脉密度/毛细血管密度增加;术后28 d心肌纤维面积显著缩小(P<0.05).结论 MI后早期心肌移植激活的巨噬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组织血管新生,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王喜超;涂阳科;吕凤岩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凋亡,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透析患者血清(实验组)及健康志愿者血清(对照组)培养HUVECs 30和40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形成血管样结构的内皮细胞的凋亡,MTT法检测内皮细胞增殖,TUNEL法检测内皮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内皮细胞内活性氧产生,Western blot法检测内皮细胞内caspase-3表达.结果 内皮细胞培养40h后,实验组形成血管样结构的内皮细胞出现凋亡(P<0.05),内皮细胞ROS产生增加(P<0.05),以及内皮细胞caspase-3表达量为(0.83±0.03),显著高于对照组(0.57±0.02)(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可以诱导形成血管样结构的内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内皮细胞内caspase-3表达增加以及ROS产生增多有关.

  • 小鼠脊髓损伤后周细胞促进脊髓血管新生

    作者:荆瀛黎;武清斌;苑晓晨;李炳蔚;刘明明;张晓艳;刘淑英;李宏伟;修瑞娟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周细胞对微血管的影响.方法 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后2、7和 14 d组(S2、S7和S14),每组9只.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给小鼠颈静脉注入番茄凝集素(LEA),检测灌注微血管面积;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面积和数目;用免疫荧光检测周细胞覆盖率.用缺氧条件(95%N2,5% CO2)模拟脊髓损伤的病理条件,用基质胶系统检测内皮细胞成管.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2组灌注血管面积、微血管面积和数目显著降低(P<0.001).与S2组相比,S7组微血管数目和面积显著增高(P <0.05);S14组灌注血管面积、微血管数目和面积均显著增高(P<0.05,P<0.01),但平均值仍低于假手术组.与假手术组相比,S2和S7组周细胞覆盖率持续下降(P<0.001).周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可显著增加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成管长度(P<0.01).结论 脊髓损伤后周细胞可促进脊髓血管新生.

  • miRNA与缺血性疾病中的血管新生

    作者:吴珏;刘芬;汪泱

    MicroRNAs(miRNAs)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为20~24 nt的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可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缺血性损伤组织中一系列的miRNAs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其改变可显著影响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

    关键词: miRNAs 血管新生 缺血
  • 血管新生在肿瘤侵袭和器官纤维化中作用的新认识

    作者:张晓毅;余文敏;刘静;陈平圣

    微血管密度与肿瘤侵袭力以及器官纤维化程度密不可分,血管新生是这两类疾病的共同靶点.然而,传统抗血管新生疗法由于肿瘤耐药性等原因而疗效有限,而以促血管新生的目标的抗纤维化疗法也因为伴随炎性反应、血管通透性改变等原因陷入瓶颈.本文探讨肿瘤和器官纤维化的在血管新生方面的内在关联.

  • 内皮祖细胞与肢体缺血疾病的研究现状

    作者:孙艺玮;姜维良

    肢体缺血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备受关注的新方法.内皮祖细胞(EPCs)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新生血管生成.研究证实,体内移植EPCs可以促进缺血后组织内的血管新生,为缺血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 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新生及血管组织工程化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李桂林;杨宝钟

    内皮祖细胞(EPCs)是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参与了出生后的血管再生和受损内皮的修复过程.近年来围绕以EPCs作为种子细胞来促进血管新生、维持内皮功能完整并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方面展开了许多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细胞自噬在血管新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泉;蒙家泉;刘启华;陈永斌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在稳定细胞内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血管新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细胞自噬作用持续存在.从自噬的角度探索血管新生的发生发展进程,能够为临床治疗血管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 肝癌组织浸液尿激酶型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检测

    作者:卢兴国;张桂娣;许元良;朱蕾;赵小英;张晓红

    一些研究表明体液中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 )浓度与癌细胞自身分泌和释放的水平及其浸润转移有关,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则与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释放和血管新生有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则对t-PA和u-PA起调控作用,同时参与癌细胞的转移等过程[1,2].

  • 大鼠脑缺血后Notch分子上调调控血管新生

    作者:娄远蕾;匡助才;鲁友明;张爱军;邓志锋;汪泱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脑缺血发生后,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及坏死,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尽快恢复缺血区血供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研究显示脑缺血后缺血区域有代偿性血管新生现象,它们对于增加脑缺血区血液灌注量和限制缺血半影区面积的扩散具有积极作用[1],揭示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有助于为临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Notch信号通路在胚胎期血管发育和肿瘤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2],但它是否参与调控成体脑缺血后缺血皮质区微血管新生,尚不清楚。本研究观察大鼠脑缺血后Notch信号分子的变化及其与缺血皮质区血管新生的关系。

  • β-NGF减轻H2 O2对HUVECs的损伤

    作者:王刚;周敬群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原因之一,且多与氧化应激损伤有关。因此,如何保护氧化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神经生长因子β-NGF是一种多功能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血管新生且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但其对氧化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知[1]。因此本研究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 HUVECs )为研究对象,利用H2 O2诱导其氧化损伤进而研究β-NG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晨;杨仁池;韩忠朝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系统的建立始于两种方式: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传统理论认为血管新生即是出生后血管发生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发现循环中存在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并与出生后血管发生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这不仅拓展了干细胞的研究,也为缺血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本文简述了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细胞表面标志、生物学特性、生理病理意义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1886 条记录 7/95 页 « 12...45678910...9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