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坐浴用于肛瘘术后镇痛的研究
肛瘘为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手术是治愈肛瘘的唯一方法[1]。肛瘘手术后,创面常常较大,存在疼痛剧烈、伤口愈合时间长等难题。以人性化[2]的服务理念,探讨安全、有效、易被患者接受的解决方法,鉴于此,我科2014年7月开始采用中药坐浴,减轻了患者疼痛,预防了伤口感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急性肉芽肿性鼓膜炎5例临床分析
急性肉芽肿性鼓膜炎较慢性鼓膜炎罕见[1],我院1986-1998年收治5例该病患者,所有病人均在其他诊所接受过局部滴耳剂和全身应用抗生素等治疗后效不佳.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49岁,平均32岁;均单耳患病,左耳3例,右耳2例.发病诱因:其中2例无诱因突然发病,1例饮酒后,1例感冒后,1例洗澡后.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耳痛5例,耳溢液5例,耳胀感2例.耳镜检查:均可见鼓膜紧张部或锤骨柄处有肉芽组织膨出,基底较广;其中1例于肉芽组织上覆有一层薄脓苔,4例有渗液,5例均无鼓膜穿孔.辅助检查:1例行颞骨CT示乳突腔局限性密度增高;2例行乳突X线检查,其中1例乳突气化良好,1例乳突发育不良.3例病理检查为炎性组织.现报道如下.
-
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X误诊为淋巴结结核1例
陈××,男,13月龄,因发热、耳后肿块1月来门诊就诊.病史.外婆有肺结核病史:出生后3月,在当地接种卡介苗后出现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手术切除,未服抗结核药.查体:T 38.7℃,消瘦,耳后可触及3cm×3cm大小肿块,压痛不明显,固定,局部皮肤红肿,有波动感;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无肿大,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X线胸片示两肺、纵隔无异常;PPD5 U 17mm×18mm,1 U 14mm×12mm;血常规Hb 9g,WBC 4.4×109/L,N 64%,L 32%,M 4%.给予切开排脓清创引流,脓液涂片作抗酸染色找抗酸杆菌阴性并做病理检查.病理报告: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中央中性白细胞成堆伴多数郎罕氏巨细胞,未见肿瘤细胞.首先考虑为"右耳后淋巴结结核伴脓肿形成".治疗:局部给予INH、RFP清创换药及INH、RFP、PZA口服.1月后患儿仍有间歇性发热,体温37.8℃~39.7℃,创口愈合不良,换药过程中发现有骨碎片,经颅骨摄片发现右颞骨骨质破坏.进一步检查免疫生化结果:CD+68,LCA+,S-1009-,LYSO-,EMA-,CD-34,提示:增生的郎罕氏细胞为组织细胞来源.
-
肛瘘恶化的原因有哪些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大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脓肿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畅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围有许多疤痕组织,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中医称本病为“悬痈”、“坐马痈”、“脏毒”等,多由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裂,经久不愈而形成的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多发于20~40岁男性.
-
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治疗肛瘘57例临床疗效观察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我国肛门直肠疾病的25%,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1].肛瘘是指位于肛管周围,由内口、瘘管及外口三部分组成的肉芽肿性管道,常由直肠肛管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而形成[2].由于肛瘘处环境潮湿且易受粪便污染,常经久不愈,脓肿反复发作、破溃或切开,由单纯性肛瘘变为复杂性肛瘘,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3].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收治的肛瘘患者采用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
急性甲状腺炎22例临床病例分析
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是De Quer-vain于1904年首次描述的,故又称de Quervain甲状腺炎,由于不同作者对该病的认识不同,SAT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病毒性甲状腺炎、匍行性甲状腺炎等,目前统称为亚急性甲状腺炎.
-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2例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可分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和亚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我们观察的病例系前者,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颈前区包块伴疼痛.以往多选用强的松口服治疗为主,也有局部注射地塞米松,但多为短效制剂,需反复多次注射,患者依从性差.我们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3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4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观察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化和特染方法,对4例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穿刺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4例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均表现尿路梗阻症状,肛门指诊前列腺质硬、结节感;3例临床印象前列腺癌,1例血PSA高于正常.镜下炎症以前列腺导管及腺泡为中心呈小叶状分布,导管及腺泡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破坏,部分区域导管及腺泡结构消失,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上皮样组织细胞LCA和CD68(+).结论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染和病史相结合可以正确诊断该病.
-
腹壁肺吸虫病1例
患儿男性,10岁.发现腹壁肿块1周.肿块约核桃大小,质地偏硬,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无破溃,无发热恶心呕吐及腹泻.5个月前曾因左腰部肿块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肉芽肿性病变伴碎屑样坏死及见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查体:腹平,左腹直肌处扪及约1.5cm×1cm×1cm大小肿块,质地偏硬,有轻压痛,肿块边界清,表面光滑,腹直肌紧张时肿块更加明显,遂手术切除.
-
垂体巨细胞肉芽肿1例报道
垂体巨细胞肉芽肿(giant cell granuloma of the pituitary)是发生于垂体的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系统良性病变.1969年Kiaer等[1]首次报道巨细胞肉芽肿性垂体炎,通过光盘检索1969-2000年的文献,迄今已有132篇报道.近我们在临床活检中遇到1例垂体巨细胞肉芽肿病例并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报告如下.
-
肉芽肿样指状树突细胞肉瘤一例
患者男,55岁,因发现右侧颈部无痛性肿块1个月余于2010年8月4日人院.门诊以"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收入口腔科治疗,入院后行右颈部肿物穿刺术,提示为"肉芽肿性病变,不除外恶性的可能",在全麻下行局部包块肿块切除,术后确诊为"指状树突细胞肉瘤(IDCS)".出院后未做任何辅助治疗,术后不足5个月,即2010年12月21日因咽喉部不适又以"扁桃体赘生物性质待查"收入耳鼻喉科,再次行右侧扁桃体及其赘生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亦为IDCS,患者及家属不同意任何辅助治疗.体检:首次人院时检查显示右侧下颌角、胸锁乳突肌前缘可及一个多结节状、约6.0 cm×5.0 cm ×4.0 cm大小肿物,表面粗糙不平,活动差,质地硬,无明显触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其余检查未见特殊.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石蜡包埋组织结核杆菌的应用价值
在病理学形态上有多种疾病在光镜下都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如结核病、结节病、麻风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患者及不同病变时期,其上皮样肉芽肿病理表现的典型性也不同,在病理诊断中常难以鉴别这类疾病,容易引起误诊.在病理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的疾病在临床上常见的是结核病,故在病理诊断中应特别注意结核病的诊断与排除诊断.目前结核病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检测是抗酸染色,但其灵敏度较低[1];文献报道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定DNA序列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痰液、胸腹水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省时、易操作,用于诊断肺结核病取得较好效果[2].
-
血液净化和生物靶向治疗在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中的治疗前景
系统性血管炎是指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系统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小血管炎主要侵犯毛细血管、微动脉和微静脉,因血清中存在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又称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包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据统计,AASV每年发病率可达20/100万,患病率超过200/100万.我国尚无确切调查资料,其发病率尚不清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ANCA阳性的检出率为送检血清的4.78%,8年内诊断了近500例AASV患者[1],其中20.4%为GPA,79.1%为MPA,0.5%为EGPA,提示本病在我国并不少见.AASV的一线传统治疗是激素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疗效显著但也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以及高复发率.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探索AASV新的治疗方法,其中血液净化以及生物靶向药物有一定疗效,同时可降低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成为了各方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近年文献,针对血液净化及生物靶向治疗在AASV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脑血吸虫病1例分析
患者女,54岁,头疼2周入院.后追问病史:原有在疫区居住史,肝血吸虫病史.CT平扫示左侧颞叶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呈"枫叶状",有明显占位效应,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略向右侧移位.MRI:T1WI见左侧颞叶大片状低信号阴影,其内杂以斑点片状等高信号,边缘不甚清晰,T2WI呈高信号阴影,占位效应显著,左侧脑室颞角受压,左外侧裂池受压上抬.注射Gd-DTPA增强后见颞叶低信号阴影内散布斑点状高信号影,呈"花簇状"分布,部分融合成片状.拟诊:左颞叶肉芽肿性病变,考虑:脑血吸虫病可能(图1~3).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个体化诊治方案的临床研究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由Kessler等[1]于1972年首次报道,国内于1986年首先由戚沛霖[2]和马国华[3]分别报道1例和6例.1986年以后才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至2008年国内期刊报道共有291例,目前报道多不会超过500例.本课题依据GLM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不规范、目前尚无统一的个体化诊治指南的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经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89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取得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
肛瘘的超声诊断进展
肛瘘由肛管齿线附近肛窦内的肛腺感染引起,这种肛腺感染通常先形成肛周脓肿,脓肿可发生在直肠周围的各个间隙,并终形成肛管直肠与肛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称为肛瘘.肛瘘的影像学检查包括瘘管造影、MRI、CT三维重建、超声显像等,但瘘管造影的误诊率高,MRI、CT三维重建价格昂贵.
-
实验性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所有类型的急慢性肝损伤如中毒性、营养性、免疫性、胆汁淤积性、酒精性、遗传性及代谢性肝损伤等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肝坏死、肝硬化、肉芽肿性肝炎、脂肪肝、盯血管损害、胆管炎及肝良恶性肿瘤等一系列后果.对各种肝损伤进行干预是保护肝脏的重要课题.通过建立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对于探讨肝损伤的发生机制,筛选保肝药物,进而对肝硬化和肝癌的预防治疗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实验性肝损伤机制的研究状况.
-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附26例报告)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抗炎治疗20例,口服氧氟沙星200 mg/次,2次/d,疗程4~6周;加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4例,选用盐酸坦索罗辛(哈乐)0.2 mg或盐酸特拉唑嗪(马沙尼)2 mg/d.2例伴尿潴留者行TURP治疗. 结果 26例随访6~42个月,排尿症状改善,大尿流率(Qmax)由4.6~12.8 ml/s提高为16~28 ml/s,直肠指检前列腺硬结由2.5 cm×3.5 cm缩小为0.5 cm×1.0 cm,质地变软,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由15.5~60.8 ng/ml降至1.5~10.6 ng/ml. 结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极易与前列腺癌混淆,应引起重视.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
髂-颈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Ⅰ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其中Ⅰ型累及弓部血管及其上三大分支,导致动脉的完全闭塞或重度狭窄,从而引起严重的缺血症状,故属于该病中症状重、治疗困难的一类[1].
-
盆腔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化脓性和肉芽肿性病变.早期(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的病例好发于面颈部、咽部和腹部,占所有病例的95%,腹腔感染多见于年轻男性,其中84%表现为腹膜炎或肠穿孔等急腹症.而近20年来,妇科来源占全部病例的三分之一以上,且临床症状隐匿,往往直到形成大的盆腔包块,广泛累及盆、腹腔多脏器才出现临床表现,同时由于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特征均缺乏特异性,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有限,因此容易误诊和误治.本文就此罕见的常以妇科疑难病症出现的盆腔炎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情况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