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茵栀黄颗粒对15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可发展成核黄疸,影响新生儿智力.因此,及早纠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预防胆红素神经毒作用.为此,我们采用中药制剂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
-
ABO并稀有血型不合1例报道
当夫妇血型不合时,唾液、精液、妊娠可使丈夫、胎儿的血型物质进入女方(母体)血液循环,因而产生相应的抗体.此抗体在女方妊娠时进入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溶血症、核黄疸等严重后果.
-
经皮胆红素仪在筛查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筛查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采用JD-1B型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1200例新生儿进行胆红素测定,并将筛出的5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静脉血清胆红素值进行比较.结果: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读数(Tcb)对病理性黄疸筛选的特异性高,生后48小时达100%,Tcb读数与峰值血清胆红素间呈正相关,第48小时相关性好(P<0.001),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经皮检测值与血清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具有无创伤性、简便易行、准确性高的特点,对病理性黄疸的筛查及动态监测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经皮黄疸仪在临床中的应用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新生儿重点监护内容之一.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新生儿脑的严重损害,为防止过高的血清胆红素对脑神经系统的损害,对新生儿胆红素的随时监测就很重要,临床上以采用静脉血清胆红素浓度为判断标准,这不仅费时费力,对患儿有一定创伤,而在基层医院,由于受条件限制也不易普及.如何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作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便及时有效地防止核黄疸的发生,经皮黄疸仪是近几年来国内外采用的一种先进光电技术,无需抽血,能准确、安全、快捷的检测新生儿胆红素的方法,能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
-
妈咪爱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多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严重引起核黄疸,危及新生儿生命或致残.2009年7月~2011年10月应用妈咪爱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构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是新生儿常见的病症,原因复杂,近年来发生率增高,为新生儿科就诊的首位.高胆可发生核黄疸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1999~2004年"母婴同室"产房的高胆病例病因构成进行回顾性分析.
-
头部分区域推拿治疗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胎儿在出生前羊水含氧量不够,出生后窒息、早产、低体重,核黄疸等原因,造成胎儿脑部缺血缺氧使脑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形成了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该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胎儿脑部缺血缺氧造成脑细胞损伤,因脑细胞损伤的部位各不相同,损伤的面积各不相同,损伤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目前,临床把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迟软型,供给失调型等符种不同类型.
-
黄连致溶血性黄疸毒性及其防治研究综合报告
黄连是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1],历代方书中多有应用[2],从来认为无毒,而且还有解毒方剂中用黄连.1978年,新加坡政府卫生部宣布黄连或小檗碱为毒品,认为孕妇或新生儿服用黄连或小檗碱,能诱发G6PD缺陷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核黄疸.全面禁止买卖、持有、医用黄连[3,4 ].我国也有人主张新生儿忌用黄连[5,6].然而,中医自古有给新生儿服用黄连的黄连法[7],清朝皇室有给新生儿服用含黄连的福寿丹开口的传统,文宗咸丰帝初生也曾服用福寿丹[8].至今,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南方诸省民间仍有给新生儿服用黄连方剂的习惯.黄连是否真的有毒,应如何防治,值得深入研究.
-
中药温水游泳配合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120例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85.5~119.7 μmol/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1],中医学称为"胎黄"或"胎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可致脑损伤.大量研究表明在严密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基础上,给予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核黄疸的发生,避免脑损伤,减少致残率[2].因此,对新生儿黄疸应进行早期干预,已成为正确处理新生儿黄疸的发展趋势.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间采用中药温水游泳配合抚触治疗60例新生儿黄疸,防止生理性黄疸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慢性核黄疸所致脑性瘫痪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期核黄疸所致脑性瘫痪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核黄疸所致脑性瘫痪患儿的头颅MRI图像,并以同期6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小儿头颅MRI作对照.该13例患儿临床诊断为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结果 在MRI T2WI上,13例患儿双侧苍白球呈对称性高信号,在T1WI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双侧苍白球对称性T2WI高信号是慢性核黄疸引起脑性瘫痪的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判断脑性瘫瘫的类型.
-
胆红素脑病引起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胆红素脑病相关性脑瘫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 对35例胆红素脑病导致的脑瘫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于新生儿期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过度哭闹、头后仰、角弓反张、身体扭转等早期神经症状表现,于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状况后加重;突出的神经运动特点为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和侧弯反射长时间残存,肌张力及姿势不稳定、不对称;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5例,Ⅴ级22例(其中15例年龄小于18个月);29例行脑MRI检查,异常25例,其中22例为典型的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长T<,2>信号.结论 胆红素脑病引起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临床症状和脑MRI表现均有其特征.
关键词: 不随意运动 脑性瘫痪 胆红素脑病 核黄疸 磁共振成像(MRI) -
核黄疸模型大鼠脑细胞损伤及行为学后遗症的研究
目的:探讨核黄疸模型大鼠脑细胞损伤及行为学改变情况。方法25只5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1)和模型组(n=14)。模型组予小脑延髓池内注射胆红素溶液10μg/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注射后大鼠的神经行为变化,并记录其体质量;建模后第1天予TUNEL法观察模型组(n=3)脑基底节纹状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余下大鼠均在生后19 d行步态分析及横木行走测试,30 d行水迷宫实验。结果模型组出现明显神经行为异常,如握拳、角弓反张,且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F>27.707, P<0.001)。TUNEL染色示模型组基底节纹状体神经细胞凋亡。步态分析中,模型组左右后肢步长均短于对照组(t>4.129, P<0.01),步长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t=-4.415, P<0.001),但步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0.462, P=0.649)。横木行走测试中,模型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644, P=0.004)。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模型组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F>6.206, P<0.05);穿越平台次数少于对照组(t=3.297, P=0.004)。结论核黄疸模型大鼠具有多项运动功能异常和学习记忆障碍,可分别使用步态分析、横木行走测试及水迷宫实验进行评价。
-
小儿脑性瘫痪病因研究进展
脑性瘫痪(cerebral pasly,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继小儿麻痹后儿童肢体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患儿除运动障碍外,还可伴有智力低下、抽搐、行为异常、视听障碍等并发损害.多年来一直认为脑瘫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早产、产伤、围产期窒息及核黄疸等,近20年来,产科和围产保健技术发展迅速,随着胎儿心率监护和胎儿超声的应用,高危新生儿监护病房的设立,孕产妇定点保健制度和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的实施,人们乐观地预测脑瘫将明显减少,然而这种趋势并未到来[1].
-
新生儿黄疸的防治及护理近况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未结合胆红素过度升高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是危险的征兆,可导致核黄疸且可留下可逆的智力损害及体格的残废、甚至死亡.因此,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对高胆儿及时治疗,加强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
30例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
1临床资料2001年1月~2003年1月我院收治15岁以下脑瘫儿童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8岁.对他们的病因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早产儿11例,出生时窒息7例,先兆流产3例,核黄疸2例,产伤1例,新生儿破伤风1例,宫内窘迫1例,原发性癫痫1例,高热脐部感染1例.
-
早期干预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行为发育的影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为"高胆")主要的危害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现临床上有多种方法能有效降低其血清胆红素[1],从而大大减少了核黄疸的发生,但仍有部分患儿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和智能发育的障碍,而在婴儿早期这种损害又常常难以被发现,为大程度地减少其对患儿行为发育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对我院收容的156例"高胆"新生儿在及时予以降胆治疗后进行早期干预训练,与未干预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对患儿行为发育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MRI在新生儿核黄疸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在新生儿核黄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1例经临床确诊为核黄疸的足月新生儿进行高场MRI检查.年龄2~11天,平均6.2天.对其中的8例患儿于3个月以后进行随访和复查MRI.MRI采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扫描图像包括T1WI、T2WI和DWI,两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单盲法分析MR图像.结果 ①21例核黄疸的足月新生儿中有19例(19/21)T1WI上双侧苍白球信号对称性增高,2例信号未见改变.②8例核黄疸患儿3个月以后随访和复查MR,其中有6例出现脑后遗改变,均显示T2WI上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另外2例信号未见改变,临床症状表现轻微.③上述病例DWI上信号均未见特殊改变.结论 MRI T1WI及T2WI在本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
胆红素脑病磁共振及磁共振波谱研究进展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神经综合征.磁共振与磁共振波谱分别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重建成像,和化学位移作用原理测定化合物信号,无创性地研究疾病发生时脑内组织代谢及生理生化改变,为进一步明确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和早期准确地评估预后提供了一种手段和方法.本文对它的应用价值及进展作一综述.
-
MRI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T1WI信号强度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9例皮肤黄染新生儿行颅脑MRI检查,根据血总胆红素水平分为组Ⅰ、Ⅱ、Ⅲ、Ⅳ,测量并比较4组间双侧苍白球T1WI、T2WI信号强度.结果:①肉眼观察,组Ⅳ中6例患儿左、右侧苍白球T1WI信号明显升高,T2WI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②经统计学分析,各组左、右侧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Ⅳ双侧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测量值较其余各组明显增高(P<0.05);组Ⅲ双侧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测量值较组Ⅰ、Ⅱ明显增高(P<0.05);组Ⅰ、组Ⅱ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苍白球T2 WI信号强度、eADC、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苍白球T1WI对称性信号增高是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重要特征,并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密切相关.
-
MRI及MRS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效能比较
目的:探讨MRI及MRS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效能,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9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分为脑病组和危险组,同期选取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及MRS分析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并以临床诊断为对照,统计分析MRI及MRS结果.结果:MRI示急性胆红素脑病患儿苍白球区主要以T1WI呈高信号为特征,T2WI呈等或高信号;DWI未见特殊变化(均呈等信号);MRS示急性胆红素脑病患儿可见Cho峰、NAA峰及Cr峰,但NAA峰普遍较低,部分患儿NAA峰明显低于Cr峰.ROC曲线显示,MRI诊断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33%、88.28%、86.84%,分别低于MRS的93.98%、95.17%、94.74%(均P<0.05).结论:MRI及MRS对诊断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均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但MRS诊断效能更高,有利于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更可靠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