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D CE MR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楠;栾彧;王丹;康雪晨

    1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2000-2002年间临床可疑肺动脉血管病变患者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37~76岁,平均54.7岁.其中肺动脉栓塞34例,4例急性发病(3天以内);4例亚急性发病(3天~2周);26例为慢性发病(2周以上).6例同时进行DSA血管造影,所得图像与3D CE MRPA图像对比.其中5例曾诊断为冠心病.肺动脉高压3例,临床表现类似慢性肺动脉栓塞.

  • 喘憋、胸闷一例

    作者:马建新;陈东;杜大勇;宋成运;李运田;许玉韵

    病例资料
      患者男,67岁。反复咳喘、胸闷10年,加重伴不能平卧4个月,于2012年7月21日入院。患者10年前受凉后出现反复咳嗽、咳痰,伴喘憋、胸闷,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6年前上述症状加重,出现活动后气喘、胸闷,曾就诊于当地市医院,超声心动图提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间断药物治疗效果差。2013年3月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咳痰、气喘,伴双下肢水肿,尤以活动后及夜间为重,不能平卧。再次就诊于当地市医院,超声心动图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功能提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螺旋CT肺动脉造影( CTPA )提示肺动脉栓塞,诊断为“慢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思力华、舒力迭”吸入、“呋塞米”利尿、“华法林”抗凝治疗1个月后症状减轻,但活动耐量较前明显下降,步行20 m即有气喘症状。为进一步治疗,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动脉栓塞”收治我科。入院查体:BP 100/80 mm Hg,R 20次/min,血氧饱和度( SaO2)92%~94%(未吸氧),口唇无发绀,可见颈静脉搏动,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桶状胸,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6次/min,节律规整,A2<P2,P2增强,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无传导;剑突下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腹平,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既往吸烟40余年,平均20支/d,已戒烟1年。

  • 霉菌性肺血栓栓塞症五例

    作者:李小鹰;韦立新;戴成祥;范利;李向红

    我院自1980年2月~1999年8月连续非选择性尸检1 450例,共发现急、慢性肺动脉栓塞性疾患31例,占同期尸检的2.14%.其中因严重的肺部霉菌感染致多发性中小肺动脉霉菌性血栓栓塞、肺梗死者5例,占肺栓塞总数的16%.现报告如下.例1 患者男性,76岁.因气喘、咳嗽、呼吸困难于1998年2月2日收入院.入院后查心肌酶短时轻度升高,结合心电图考虑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心梗),急性左心衰竭.胸片提示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缓解,但肺部感染,使用多种抗生素效果不佳,低氧血症难于纠正.先后使用甲泼尼龙冲击,呼吸机辅助治疗,病情仍然进行性加重,随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于住院40天死亡.病理诊断:双肺毛霉菌感染;双肺多发性霉菌性血栓伴肺梗死,肺出血;胃肠道毛霉菌感染;左右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左室前壁心内膜下小片状心梗,心肌广泛慢性缺血改变;主动脉粥样硬化Ⅳ级;高血压病Ⅲ期;全心功能不全.

  • 慢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作者:张超纪;王任华;苏丕雄;马国涛;刘洪生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可发展为慢性肺动脉高压[1].慢性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内科治疗不佳、预后不良[2].外科手术治疗已取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3,4].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肺动脉栓塞8例,围术期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

  • 下肢进行性浮肿、呕血、慢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

    作者:董正森;宋玉珍

    病历介绍 患者,女,60岁,市民。主诉:双下肢进行性浮肿,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踝浮肿,进行性向上蔓延,同时伴有胸闷、憋气、纳差、乏力。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双氢克尿塞”和“安体舒通”利尿治疗,无明显效果,1个月后浮肿蔓延至会阴、臀部、腰、背部,每日尿量700 ml左右,无尿痛、尿频、尿急和眼睑浮肿,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咯痰。既往史:曾有双下肢静脉曲张史。1991年在某医院查体确诊“乙型肝炎”“慢性胆囊炎”。1994年在省立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确诊“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冠心病”。2个月前在省立医院就诊经ECT检查确诊为“肺梗塞”,某医院医生给予“华法令”5 mg,日服3次,3 d后改为1.66 mg,日服1次。结果3 d后出现呕血和柏油样大便,在某医院给予“善得定”、“西米替丁”等治疗好转。否认糖尿病、传染病、遗传病、外伤及药物过敏史。患者生于本地,无外地久居史,无烟酒嗜好。既往月经正常,22岁结婚,婚后生2女,体健。体格检查:T 36.2℃,P 88次/min,R 20次/min,Bp 120/80 mmHg,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萎靡,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合作。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无蜘蛛痣,肝掌(±),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睑无浮肿,巩膜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唇指无紫绀,咽无充血。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呈桶状,双肺呼吸音低,左肺可闻及细小湿罗音,心前区心脏轻度抬举样搏动,心浊音界不大,心率88次/min,律整,胸骨左缘4~5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传导不明显,周围血管征(-)。腹平软,肝未触及,脾可触及,质地稍硬,无触痛,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双下肢、臀部、会阴、腰背部可见Ⅲ度凹陷性浮肿,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 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作者:辛军;陆军;王厚强;周建平;王念

    目的探讨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例患者均在深低温分次停循环下经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切开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清除段肺动脉开口以上视野可及范围内全部血栓内膜.结果 1例因术后急性灌注性肺水肿死亡,5例术后存活.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88~110 mm Hg(1mm Hg=0.133 kpa)下降至42~52 mm Hg,同位素扫描肺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肺动脉栓塞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手术方法.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张晓春;管丽华;潘文志;张蕾;常晓鑫;龙喻良;周达新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肺血管腔内血栓机化、纤维化增生和血管重构所引起的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可终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和右心功能衰竭。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成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现状作一概要介绍。

  • 19例慢性肺动脉栓塞的误诊分析

    作者:袁晓晨

    目的提高综合医院临床医师对慢性肺动脉栓塞的认识和诊断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19例被误诊,误诊率为73.1%.误诊为冠心病8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心肌病3例、肺炎2例、胸膜炎2例.结论慢性肺动脉栓塞误诊率甚高,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 慢性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惠云生;文冰;赵文增

    肺动脉栓塞[1-2]是指肺静脉系统中的异常物质(如血栓)经过右心进入肺动脉或其分支,造成肺动脉部分甚至全部闭塞,引起一系列呼吸循环系统的疾病. 肺动脉栓塞分为急性肺动脉栓塞和慢性肺动脉栓塞. 急性肺动脉栓塞通常通过抗凝、溶栓等方法治疗[3]. 急性肺动脉栓塞未及时溶解而在肺动脉内停留、纤维化、机化、重构会导致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形成[4] ,慢性肺动脉栓塞可沿肺动脉血管床进一步生长、扩大. 抗凝、溶栓等内科治疗措施对于已经纤维化、机化的慢性肺动脉栓塞效果不佳. 有研究[5]发现,体外循环下肺动脉血栓清除术及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 2010年6月至2017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对26例患者实施了肺动脉血栓清除术及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慢性选择性肺动脉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

    肺动脉栓塞(PE)是临床的常见病,但临床的漏诊率和误诊率都很高.目前对于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较少[1].我们通过在叶肺动脉释放金属栓塞装置,建立慢性的选择性肺动脉栓塞模型,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病理生理特征和血液动力学变化.

  • 兔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的建立及其64层螺旋CT表现

    作者:周智鹏;王海龙;杜振宗;邱维加;张辉阳;凌秀梅

    目的:建立兔的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研究其64层CT肺动脉成像表现.方法:健康家兔28只,体重2.0~2.5 kg.栓塞组20只,假栓塞组8只.栓塞组兔肺动脉多次注入自体血栓,血栓直径为1~2 mm,长3~5mm,每次检塞量约3~5条,栓塞前后和12周时64层螺旋CT平扫和CT肺动脉成像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栓塞组20只动物,死亡4只,存活并符合实验要求动物16只,成功率80%;假栓塞组无动物死亡.兔肺动脉栓塞后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期明显增高,约增加80%,在慢性期降至正常水平.栓塞组16例CT肺动脉成像均发现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并经过病理证实.慢性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中,肺动脉直径增粗的发生率为87.5%,肺梗死发生率为18.8%,斑片状实变影和胸膜增厚的发生率为12.5%,肺少血的发生率为6%.结论:兔自体血栓反复注射法建立慢性肺血栓栓塞模型有较高的可行性,64层CT肺动脉成像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

  • 速度向量成像对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右室功能的评价

    作者:邹晓黎;孙妍;车秀媛;鹿麟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对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69例PTE患者,于心尖四腔切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三尖瓣大反流速度计算肺动脉收缩压,根据肺动脉收缩压分为肺动脉高压轻、中、重度组及无肺动脉高压组;体检健康者69例为对照组.应用VVI技术评价其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及右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速度、位移、应变及应变率(SR).结果 不同肺动脉收缩压组右室侧壁和室间隔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以及右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速度、位移、应变以及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肺动脉收缩压分级越高,上述指标越低.结论 VVI评估慢性PTE患者右室整体及局部功能异常方面具有优越性.

  • 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作者:任华;苏丕雄;顾松;王辰;张超纪;马国涛;于洪泉

    目的总结肺动脉切开取栓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方法、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以提高慢性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5例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均在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及肺动脉内膜剥脱术. 结果术后即刻3例患者肺动脉压下降了20~40mmHg(1kPa=7.5mmHg),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水肿,1例术后19天死于再次肺动脉栓塞,其余4例临床症状减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结论肺动脉切开取栓和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手术结果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用规范化的评估系统进行随访、测评.

  • 慢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现状

    作者:张超纪;任华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发病率、死亡率高,临床上漏诊、误诊严重,少数患者发展为慢性肺动脉栓塞.慢性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经过近2个世纪的逐步认识及临床实践,认识到体外循环低流量或间断停循环下进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术后肺动脉高压、再灌注肺水肿仍是主要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的原因,术后积极有效地防治肺动脉高压、再灌注后肺水肿和积极抗凝,预防再次栓塞是外科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成功的关键.

  • 双源CT对慢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刘义;郭广春;代岩;康娟;刘彦荣

    目的:探讨双源CT肺动脉造影对慢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6例患者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并结合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例均能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分支减少或者管腔阻塞、中断,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附壁性的充盈缺损及肺动脉增粗等.结论:双源CT血管造影是诊断慢性肺动脉栓塞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 右肺动脉内膜肉瘤1例

    作者:殷国玮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自感反复咳嗽胸闷4月余.CT平扫: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左右肺动脉干略粗;CT增强:左右肺动脉及肺动脉主干内充盈缺损,(图1-2).MR:DOUBLEIR呈等高信号(图3-4),FIESTA呈略低信号充盈缺损(图5-6).术前诊断:慢性肺动脉栓塞,累及左右肺动脉及肺动脉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