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入路的X线、MRI分析

    作者:徐宝山;Yuvraj Hurday;杜立龙;郭林;曹毅;万业达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手术入路与椎间孔、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椎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 MRI 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 X 线图像资料。选取 L2/3~ L5/ 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 MRI 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椎间孔宽度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入路靶角(Js°、Ji°)。选取 L4/5和 L5/ S1节段正侧位 X 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入路靶角(Ra°、Rb°)。结果 MRI 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 Gs 均> Gi,其中 L4/5节段 Gi 小[(2.72±1.40) mm],L2/3节段 Gs 大[(5.16±1.53) 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近。 L2/3和 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 L4/5和 L5/ 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 Is < Ii,其中 L4/5节段 Is 近[(-2.55±4.94) mm], L5/ S1节段 Ii 远[(-8.23±11.11) mm]。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入路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 L2/3和 L3/4节段 Js°> Ji°;L4/5和 L5/ S1节段Js°< Ji°。正侧位 X 线图像分析显示 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 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 L4/5节段。结论下腰椎(L4/5和 L5/ S1)椎间孔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入路靶角变大变陡,手术入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间孔,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 显微镜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观察

    作者:种衍学;李明;刘涛;朱中蛟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通道行椎管减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微创组29例,采用显微镜下椎管减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传统组31例采用传统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分别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评估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记录手术前后 C 反应蛋白(CRP)及肌酸激酶(CK)水平、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前 CRP、CK、ODI 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与传统组比较,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术后1、3、5天切口 VAS 以及术后1天 CRP、CK 水平低,下地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组患者手术后1、3个月 OD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显微镜下椎管减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无差异,且具有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及更加微创的优点。

  • 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中黄韧带保留与否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戴建辉;林海滨;李星;吴育俊;张怀志;胡洪新;陈旭

    目的:探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保留黄韧带与不保留黄韧带干预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预后及硬膜外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微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206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其中 A 组91例行切除黄韧带常规 MED,B 组115例行保留黄韧带 MED。在术前1 d 与术后4周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直腿抬高角度(SLR)评估患者的腰腿疼痛、功能恢复及神经松解程度,并在术后4周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定。术后1年进行标准化调查问卷的填写以评价患者满意度,以 CT 扫描评定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程度。结果 A 组和 B 组术前1 d VAS 评分、ODI、SLR 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是(7.75±1.23)分和(7.84±1.27)分,71.8%±9.4%和72.3%±9.1%,25.1°±2.33°和24.6°±2.28°,(50.59±5.59)min 和(51.03±6.18)min,(43.56±8.02)mL 和(42.88±8.76)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0.512、0.386、0.893、0.529、0.574,P 值均>0.05)。 A、B 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42、0.042,P 值均>0.05)。术后4周,A 组和 B 组 VAS、ODI、SLR分别是(3.13±1.24)分和(2.32±1.20)分,29.4%±6.7%和23.3%±7.6%,65.2°±4.84°和74.4°±4.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4.741、6.025、13.423,P 值均<0.01)。 A、B 组患者术后4周的 VAS、ODI、SLR 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术后4周, B 组患者疗效等级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58,P <0.01)。术后1年,A 组硬膜外纤维化程度 CT 评分等级明显差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5.435,P <0.01);且标准化问卷统计结果显示,A 组手术治疗满意率为75.8%(69/91),B 组为92.2%(10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3,P <0.01)。结论 MED 髓核摘除术无论保留黄韧带与否,与术前自身相比,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保留黄韧带较不保留黄韧带的手术方式预后更好,硬膜外纤维化程度更低。

  •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与腰椎开窗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

    作者:贾水淼;孟赛克;郭阿雷;王林飞

    目的 比较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与腰椎开窗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开窗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各指标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定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JOA)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术后1年采用麦氏(Macnab)腰腿痛手术效果评定标准评估两组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75.65±15.12)min、(0.68±0.11)cm、(5.11±1.26)d比(126.81±5.74)min、(6.26±0.47)cm、(11.26±2.41)d],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26.36±10.55)ml比(300.26±11.26)ml](P<0.05);观察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72 h、96 h VAS评分均低于术后24 h(P<0.05),但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31±0.56)分、(2.23±0.56)分、(1.16±0.26)分、(0.71±0.11)分比(5.36±1.22)分、(4.75±0.54)分、(3.24±0.37)分、(2.21±0.36)分](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8.22±2.11)分、(10.23±1.77)分、(5.22±1.56)分比(26.87±3.26)分、(19.36±1.25)分、(10.21±1.28)分],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2.35±2.47)分、(20.36±1.78)分、(26.12±1.33)分比(8.21±1.26)分、(15.26±1.46)分、(22.21±1.02)分](P<0.05).结论 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总有效率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

  • 纤维环损伤对椎间盘的影响

    作者:张乐辉;赵易;李锦军

    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椎间盘切除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手术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又出现了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等微创手术.

  • 显微内镜下由脊柱后中路行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健康指导

    作者:郭秋;欧阳丽霞;张爱莲

    显微内镜下由脊柱后路行腰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新技术,通过对48例经该方法治疗患者的护理观察,认为术前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后观察、腰背肌功能锻炼、饮食护理及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能取得满意疗效.

  • CT引导下经腹穿刺第2至5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作者:生琦瑞;曹玉汉;宋雪鹏;郑延波;苏续清;刘胜;姜文进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腹穿刺L2~L5椎间盘髓核摘除术(TA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对L2~L5各腰椎间盘进行TALD治疗,共完成TALD手术 68例,其中L4/5 53例,L3/L4 12例,L2/L3 3例.术中采用腹部局部施压方式,使穿刺部位肠管移位,用空心针穿刺靶椎间盘后,以逐级插扩张套管方式建立手术通道,经反复钳取突出部位髓核组织,达到局部减压目的.结果本组TALD总有效率93.94%(62/66),未发现因损伤大血管造成大出血病例;因严重肠粘连致乙状结肠损伤1例.结论 TALD治疗L2~L5腰椎间盘病变具有痛苦少、恢复快、风险少,远期效果好等优点.TALD必须在 CT引导下施行,且应作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一种补救方式.L1/2椎间盘不宜行TALD治疗.

  • 后路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邹坤明;张森;张卫东;郑哲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6例,单间隙159例,双间隙27例,共计213个间隙,均位于L4.5和/或L.5S.1.其中L4.5 129例个间隙,L05S01 84个间隙.突出类型:旁侧型146个,中央型67个.结果 共摘除突出髓核213个.术后17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分,优156例,良14例,可8例,优良率95.51%.一个间隙平均手术时间52 min,两个间隙平均93 min.出血量20~250 ml,平均107 ml.髓核遗留1例,经原切口椎间盘镜下再手术取出游离髓核组织约1.5 g,术后症状缓解;术中硬膜撕裂6例均<0.5 cm,经放置明胶海绵,严密缝合切口,未发生脑脊液漏;神经根牵拉损伤2例,经药物治疗3个月痊愈.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佳手术方式之一.

  • 显微内窥镜下行腰椎间盘手术治疗的疗效探讨

    作者:杨本孝;余利民

    目的 总结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探索其操作要领.方法 2002年6月至2006年10月对6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MED治疗,术中用C臂X线定位,建立工作通道,在显微内窥镜下切除部分椎板、黄韧带及少量关节突内缘,牵开硬膜与神经根,显露突出的纤维环和髓核、切除髓核.减压神经根管,松解神经根.采用MacNab腰椎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3 d下地活动,平均住院时间8 d.平均17 d生活自理,5周恢复工作.平均随防时间32个月,优41例(62.1%),良23例(34.8%),优良率97.0%.硬脊膜破裂2例,神经根挫伤1例.结论 后路MED手术创伤小,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可取得与开窗手术相近的疗效.不影响腰椎的稳定性,但需不断学习,掌握其要点才能熟练操作.

  • 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唐接福;满益旺;张斌;曾捷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联合椎间孔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CSR)患者的效果。方法:CSR住院患者60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术联合椎间孔减压术,评价治疗前后患者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高度、VAS视觉疼痛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的JOA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测量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1),但治疗前后病变椎间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P<0.01)。结论: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联合椎间孔减压治疗CSR患者可有效恢复病变颈椎的生理结构,减轻疼痛症状,具有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手术适应证较为局限。

  • 等离子刀间盘消融术联合椎前病灶注射治疗混合型颈椎病

    作者:梁伟国;周子强;叶韶晖;吴劲风;叶伟雄;王文;陈志光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刀椎间盘消融术联合术中椎前病灶局部注射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经皮穿刺等离子刀间盘消融同期椎前病灶(颈前交感神经、钩椎关节、椎动脉前方和椎间孔处)注射组合药液治疗混合型颈椎病26例(53个椎间盘).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48~81岁,平均58岁.结果:全部病例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及椎前病灶注射顺利,未发生穿刺针管和刀头折断、大出血、大血肿和神经误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诊6~18个月,采用Odom法评定疗效,优:10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等离子刀颈椎间盘消融术同时对椎间盘外的其它继发病变给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可以更加有效地消除混合型颈椎病的复杂病理因素.

  •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文;金钟;杨福生;刘建英;雷光虎;康宁超;马俊萍;单素英

    目的:评价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方法:自2010年9月~2011年12月间,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7例(340个椎间盘).采用患者腰腿痛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无术中硬脊膜撕裂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例患者术后下肢表现一过性痛觉过敏,经对症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平均手术时间45 min (30~70 min),平均下床时间6h(3~12h),平均住院时间7 d(5~15 d),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6.8个月.下肢神经支配区域使用VAS评分,术前8.8±1.0分,术后5d为2.5±1.4分,末次随访时1.3±1.2分;术前、术后对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参照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11例,良54例,可12例,差0例,优良率95.8%.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该技术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巨大突出、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佳方法之一.

  •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

    作者:陈宣维;林建华;叶君健;许卫红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确实,已为医学界所公认.但因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患者术后效果不佳或再次出现症状而需进行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率为2%~9.2%.1987~2002年我院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治疗43例,分析如下.

  • M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疗效观察

    作者:马和平;张宏军

    我院2000-01起应用METRX(MED第2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进行了腰椎间盘摘除术,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 PLD联合ID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2例分析

    作者:刘中俊;吴春根;王涛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PLD)联合椎间盘热修补术(ID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共治疗276个椎间盘.分析临床疗效以及适应证和禁忌证.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显效率85.3%,有效率9%,无效4.8%.结论:两种介入技术的结合,互补其不足,既能开口减压又保持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创伤小,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功能锻炼70例分析

    作者:陈艳;赵广慧;王桂芳;张玉芝

    2003-09~2006-12我院共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70例,辅以正确、合理的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男44例,女26例,年龄22~55岁,病程3个月~4 a.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均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本组均有腰痛伴一侧或双下肢痛,直腿抬高试验均<60°.臀肌、腓肠肌等不同程度萎缩18例,脊柱侧弯14例,本组均在手术后24 h开始实施功能锻炼,住院时间22~41 d,平均31 d.治愈58例(占82.9%),好转12例(占17.1%).

  • 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20例分析

    作者:孙立明;李淑贞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APLD)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时间短,其适应证的选择有待于进一步总结。下面就我院应用APLD以来治疗失败的20例患者作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1岁~87岁,平均32岁,发病时间3个月~25个月5例,3~11a 15例,病变部位L4~5例,L5~S1 17例。CT示椎间盘向侧后方突>1cm 4例,<1cm 14例。中央型2例分别突出0.7cm和0.9cm,首次均按常规治疗,中央型在偏重侧施术,取出椎间盘组织0.5g~1.5g,平均0.9g术后效果都不理想。经再次调整部位和方向穿刺治疗后其中2例病程较短,突出<1cm 2例,中央型患者痊愈,平均切吸出椎间盘组织1.5g,其余均行手术治疗痊愈。术中见CT示>1cm者3例纤维环未破裂,1例椎间盘组织脱出游离于椎管内,<1cm者椎间盘组织均变性脱水失去弹性。

  •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后椎间隙感染6例分析

    作者:王继琛

    1998-06~2000-10我院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发生椎间盘炎3例,外院转入3例,回顾分析如下.

  •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41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徐双双;刘平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的疾病[1],国内统计发病率达到18%.我院2005-09-2011-04对4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此手术有创伤小、术后卧床时间短、手术费用较低和恢复较快等优点[2].手术方式通过经皮后外侧椎间孔途径,在内窥镜直视下使用特殊的硬性器械摘除游离脱出的椎间盘,能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20例,女190例,年龄17~79(平均35.5)岁,均有腰腿痛,病变节段分布:L1/2 5例,L2/3 45例,L3/449例,L4/5 182例,L5/S1 129例.

  •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颅内高压1例分析

    作者:马绍祥;杨仁巨

    对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颅内高压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37岁.腰腿疼痛8个月余,以L4-5椎间盘脱出入院.ASAⅠ级,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L4-5椎间盘切除,术中不慎伤及蛛网膜,修补后椎间盘间隙内填入青霉素粉320万U.

665 条记录 3/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