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手足口病200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当前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以发热和手、足、口腔和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 HFMD属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有些引起 HFMD的病毒还可侵犯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引起脑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个别危重患儿可引起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疾病而死亡[2]。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多发生于夏秋季,常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重症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易导致流行或暴发[3]。典型病例一般不难诊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或出疹前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诊断困难。近几年在我国多地区有暴发流行,给我国儿童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现将我院诊治的200例H FM D患儿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本病,及时
发现危重患者,阻断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 -
梅河口市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多见.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个别危重患者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容易在学校及托幼机构引起暴发和流行.
-
无菌手套在偏瘫患者功能体位中的应用
卒中发病后,数日内多为弛缓性麻痹,之后随肌紧张的恢复很快出现痉挛,为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卧床期患侧肢体应取其拮抗体位置,如为防止下肢伸肌痉挛,轻度屈髋,于腘窝处垫一软枕,而现实中患者发病突然,各方面条件制约,我们把无菌胶皮手套吹鼓将口封紧替代软枕.
-
运动终板带处射频热凝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踝跖屈肌群痉挛13例疗效观察
射频热凝术的原理就是通过射频治疗仪发出高频的微波电流,使靶点组织内的离子运动加剧,摩擦生热,进而凝固、毁损靶点区域的组织和神经。一般用于毁损痛觉神经纤维传导支,阻断疼痛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神经源性疼痛和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1]。脑卒中患者大多伴有肢体肌肉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临床上一般采用肌肉运动终板带处注射肉毒素( botulinum toxin,BTX)来缓解肌肉痉挛[2]。 BTX具有神经毒性,能阻断运动终板带处的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造成可逆性化学去神经支配效应,导致骨骼肌弛缓性麻痹。该方法的不良反应[3]主要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呼吸困难、抬头困难等,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中和抗体导致效应降低[4]。我们借鉴BTX的化学阻断作用,首次试图采用射频热凝方式,通过物理加温损毁,阻断运动终板带处的神经肌肉接头,缓解脑卒中患者肌肉痉挛,同时避免BTX注射的不良反应。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误诊分析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又名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引起儿童弛缓性麻痹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病程长、恢复慢、病死率高的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减少其气管切开率、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由于本病部分病例病初时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延误早期治疗时机,现就我院收治的16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
小儿弛缓性麻痹103例病因分析
弛缓性麻痹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疾病.明确弛缓性麻痹发生的病因,对治疗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我们从1995年1月~2001年6月共收治弛缓性麻痹103例,现分析如下:
-
手足口病的流行与防治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临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诊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6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临床特点,并行脊髓和(或)颅脑MRI检查,早期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针对性功能锻炼,并随访3~6个月.结果 16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患者中,单侧下肢瘫12例,双下肢瘫2例,四肢瘫1例,单侧上肢瘫1例.患儿以单侧下肢瘫为主,大部分患儿表现为轻瘫.脊髓MRI检查,病变以胸12腰1为主,可见长T1、T2异常信号.下肢瘫痪恢复较快,四肢瘫、上肢瘫恢复较慢,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有效促进功能恢复.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早日恢复,预后较好.
-
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它的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免疫调节和治疗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arome GBS)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周围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影响运动、感觉、自主运动神经和脊神经根.因为小儿脊髓灰质炎的被消灭,GBS以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导致弛缓性麻痹的主要原因之一.
-
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及病因分析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免疫性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多发性对称性肢体或颅神经弛缓性麻痹,重者可累及呼吸肌而危及生命.本文对1995年5月至2004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23例GB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索尔克第一个发现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人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因为此病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
昏迷病人观察眼位变化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眼球在休息时,各眼外肌所维持的张力使两眼的视轴保持平行向前.而在脑卒中发作期间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常可见到眼和头的共同偏向.这对昏迷时四肢多呈两侧性障碍的病人鉴别何侧为弛缓性麻痹及判定脑的病变部位以及卒中再发病情突变等,具有关键性作用.
-
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弛缓性麻痹及肢体痉挛的影响和相关性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早期不同中医证型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对肢体运动功能损伤、弛缓性麻痹及肢体痉挛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1049例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按美国国立研究院NIH-SS量表、简式FMI评分量表、弛缓性麻痹评分量表和修正的Ashworth在发病的当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与痰病相关的证型NIHSS损伤,依次为痰热腑实证、痰热内闭证、痰湿蒙神证和风痰瘀阻证;经治疗,第21天后多证型逐渐减轻,其中以风痰瘀阻型改善佳。②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肢体运动功能受损不重,功能好的是风痰瘀阻证,差的是痰热腑实证;经治疗第21天后本组病人FMI积分上调,病情逐渐减轻,疗效佳的是阴虚风动证,差的仍是痰热腑实证。③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中发生弛缓性麻痹多的是风痰瘀阻证(256例,52.03%);经过治疗第21天后发生率虽然下调,仍以风痰瘀阻证居首位(135例,47.5%)。④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发生肢体痉挛中仍以风痰瘀阻证为多(381例,60.80%);经治疗第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不减反增,仍高居各证型之首(469例,61.87%)。结论:①缺血性中风早期以痰热腑实证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功能损伤为严重,而与痰不相关的中医证型损伤较轻。②缺血性中风早期自始至终以风痰瘀阻证发生弛缓性麻痹和肢体痉挛的患者重,且到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肢体痉挛不减反增(169例,61.87%),仍居高不下,应引起注意。
-
A型肉毒素用于巨大切口疝修补的辅助治疗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在20%左右.对于有高危因素的病人, 手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可高达35%[1-2].切口疝修补的关键是关闭腹壁缺损和重建腹壁功能.随着腹壁外科技术的发展, 已有多种术中应用的技术降低腹壁肌肉张力, 包括前组织结构分离[3]、后组织结构分离加腹横肌松解术[4]等.但对于巨大切口疝, 这些技术仍不能确保在生理性张力下关闭缺损.近年来, 有报道一种新的切口疝修补辅助治疗技术, 即术前侧腹壁肌肉内浸润注射A型肉毒素 (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A), 使腹壁肌肉的张力明显下降, 有利于巨大缺损的关闭.目前该理念和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疝外科医师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目前BTA在疝和腹壁外科的新研究和应用进展作一阐述.
-
康复早期介入对中风患者步态的影响
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病情稳定后,患者肢体功能一般表现为弛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期.本文通过348例CVA患者的观察,比较康复早期介入对步态改善的影响.
-
从免疫功能改变论治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急性传染病,为全球性疾病,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可见报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婴幼儿为易感人群,尤以学龄前儿童较为常见,可造成暴发流行。主要以口腔黏膜、手、足等多部位疱疹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少数重症患儿可并发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弛缓性麻痹和心脏衰竭等[1-3]。
-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Heire于1840年首先描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痛、肢体疼痛为多见,部分患者可发生肢体弛缓性瘫痪.因本病多见于小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一、现状脊髓灰质炎曾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展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以来(1988~2001)已取得重大进展,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国家从>125个减少到10个.脊髓灰质炎发病数从1988年的约35万例下降至2001年的4731例(下降99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和西太平洋区已证实为无脊髓灰质炎区,欧洲自1998年以来未再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
-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患儿临床特点,早期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配合针刺、按摩及功能训练.结果 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患儿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针刺及按摩能促进患儿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
-
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手足口病所致弛缓性麻痹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手足口病所致弛缓性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70例手足口病所致弛缓性麻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隔离、抗感染、营养支持、护脑、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及高压氧.通过徒手肌力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和FMA运动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肌力恢复程度好于对照组,BI指数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手足口病所致弛缓性麻痹可明显提高麻痹肢体的肌力,提高患儿BI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减轻致瘫致残比例,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其总体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
针刺治疗格林巴综合征73例疗效观察
格林巴综合征,又名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Lnfectiouspolyneuritis),常发生在急性病毒感染之后,属祖国医学的萎症范畴,以儿童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对称性、弛缓性麻痹,多见于四肢,严重时可出现面肌及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格林巴综合征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