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缺血性卒中时间窗外溶栓治疗的现状

    作者:徐雅婧;余丹

    静脉注射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脑梗死早期公认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严格的溶栓时间窗、获得溶栓同意及出血风险等限制,多数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并没有得到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率仅达3%),寻找更有效、安全、时间窗外的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溶栓药物新出路、影像指导溶栓、超声辅助溶栓以及血管内机械取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 临床症状与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的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血管内再通治疗

    作者:张海峰;许德兵;练学淦;葛树勇;刘玲;刘新峰;张仁良

    目的 探讨临床症状与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CDM),且起病时间≥24h的基底动脉急性闭塞(BAO)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ERT)的可行性. 方法 共纳入11例起病时间≥24h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弥散加权成像( DWI)未发现脑干网状结构和双侧丘脑有损害的患者.单独或联合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内接触溶栓(IAT)、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同时,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标准(TIM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观察并发症,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估. 结果 ①11例患者的平均起病时间和昏迷时间分别为42(25 ~73)h和11(2 ~24)h.入院时平均GCS评分为6(3~7)分,出院时为14 (3~15)分.②9例成功行ERT(2例TIMI 2级,7例TIMI 3级),2例治疗失败(TIMI0级);无出血等并发症,患者在9 ~27h内恢复意识.③3个月后随访,7例患者转归良好(mRS评分为0~2分),2例(mRS评分为3分)转归不良;ERT失败2例,分别于术后5d和21d死亡.死亡患者均无侧支循环. 结论 对CDM、≥24h时间窗的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行ERT治疗可能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和相对良好的临床转归,存在侧支循环的患者转归较好.

  • CT指导超时间窗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作者:廖祥明

    目的 探讨CT指导超时间窗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6例发病时间在6h内的给予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发病至开始用药时间的长短分为A、B两组,A组为时间窗内(<4.5 h)溶栓组(30例),B组为超时间窗(4.5~6.0 h)溶栓组(26例),均给予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标准剂量静脉溶栓,B组溶栓前给予多模CT检查,静脉溶栓24 h后两组患者均复查常规头颅CT,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节点的NIHSS评分与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3.8±1.8)分]低于治疗前[(1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4.5±2.7)分]低于治疗前[(13.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超时间窗溶栓能有效增加脑血流灌注,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的恢复,并且是安全的.

  • 超时间窗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颈内动脉闭塞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朱青峰;郭铁柱;王国芳

    目的:探讨1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文献结果.方法:回顾分析1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要点,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患者临床效果较好,相关文献也有相关讨论.结论: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评估,谨慎进行机械取栓手术.

  • 动静脉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汤海潮;许晓丹;姚懿函;张东园;田沈

    目的 探讨动静脉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基层医院转诊的53例经动静脉联合应用rt-PA治疗的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基线资料,并在患者入院时、治疗后7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HSS)评分,将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NIHSS差值≥4分或≥50%为预后良好,反之为预后不良).同时,比较溶栓前后TIMT分级情况,观察血管再通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53例患者中,近期预后良好35例,年龄、溶栓前血糖、症状性出血、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启动时间、梗死部位是影响近期预后的主要因素.动静脉联合溶栓后,血管再通41例,其中,29例患者缺血区完全恢复灌注,为完全再通;12例患者有<50%的缺血区灌注,属于部分再通.结论 影响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溶栓前血糖、症状性出血、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启动时间、梗死部位;动静脉联合溶栓可显著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预后.

  • 超时窗脑梗塞的介入治疗

    作者:王文毅;王丹;汪鸿

    关于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疗法的佳时间,多数学者都主张在超急性期进行[1].但也因梗塞部位不同,侧枝循环以及局部脑血流量的不同,脑内动态变化不一,而存在争议,尤其是超时间窗脑梗塞是否进行溶栓治疗还不能确定.我院于1998年1月~2002年3月,使用介入治疗超时窗脑梗塞7例,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 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作者:李欣;李雯;刘凌云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4.5 ~9 h)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4.5-9 h内完成磁共振成像检查,且(PWI-DWI)/DWI × 100%≥2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依达拉奉+溶栓组)和单纯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单纯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1d、7d、14 d、90 d NIHSS评分,溶栓前与溶栓后14 d、90dBI指数.结果 依达拉奉+溶栓组患者14 d、90 d NIHSS评分较单纯溶栓组显著降低,依达拉奉+溶栓组患者90d BI指数较单纯溶栓组显著升高.结论 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PWI/DWI不匹配指导下,依达拉奉联合rt-PA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 多模式磁共振指导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研究

    作者:贾麾;李严培;田沈;周环;高连波

    目的:评价多模式磁共振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rtPA静脉溶栓组A组、强化抗栓治疗组B组,各组按药物干预时间再分为<4.5小时亚组及4.5-6小时亚组.A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和常规治疗,B组给予首剂氯吡格雷300毫克+阿司匹林100毫克和常规治疗.治疗前行急诊头多模式磁共振检查,治疗24小时后复查头CT,分别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进行NIHSS评分和3个月MRS评分,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两个亚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且A组<4.5小时亚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其4.5-6小时亚组,A组3个月预后良好患者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高于B组.结论:多模式头磁共振指导下超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远期疗效优于强化抗栓治疗,但颅内症状性出血风险略高于强化抗栓治疗.

  •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超时间窗脑梗死疗效分析

    作者:陈力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对老年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方案,治疗组采用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小剂量尿激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78.8%,两组间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超时间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

  •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少年脑梗死超时间窗取栓1例

    作者:倪贵华;倪小宇;刘旭;吴嶛;徐欣

    临床资料患者男,14 岁,学生.因"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12 h"于2017 年6 月13 日收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2 h 在学校晨练时突然出现失语,伴右侧肢体乏力,不能跑步.老师和同学发现后急送至当地县医院, 查头颅CT 和胸部CT 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急查血常规WBC 10.8×109/L,N 0.815,肾功能:尿酸430 μmol/L,电解质正常,血糖:9.99 mmol/L.

  • 超时间窗溶栓治疗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自由基活性和 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杰;刘金之;林艳;黄占;王爱华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溶栓治疗对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 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自体血栓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将144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梗死组、6 h 溶栓组,各48只。采用比色法和羟胺法分别检测梗死脑组织中 NO、MDA 含量,NOS、SOD 活性;采用 HE 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梗死组相比,6 h 溶栓组 NO、MDA 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 <0.05),SOD 活性升高(P <0.05),nNOS、Caspase-3的表达明显减少(P <0.05)。结论超时间窗溶栓治疗可通过降低自由基活性,增加 SOD 活性,减轻梗死后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凋亡分子的表达。

  • 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7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文华;孙冠军;崔海峰;孙爱云;孙正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52例和对照组47例,并依据溶栓治疗时间将溶栓组分为2个亚组,发病时间>4.5~7.0 h 37例为溶栓A组,≥3.0~4.5 h 15例为溶栓B组;溶栓A、B组均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应用拜阿司匹林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h和1、7、14 d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Strike Scale,NIHSS)评分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溶栓组治疗后1 h NIHSS评分即降低(P<0.05),14 d时降低更明显(P<0.01),对照组仅在治疗后7、14 d有所降低(P<0.05);溶栓A、B组治疗后1h及1、7、14 d 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90 d MRS评分溶栓组(A组为1.5±0.3,B组为1.7±0.2)明显低于对照组(2.5±0.5)(P<0.05),溶栓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溶栓A组并发脑出血率(2.7%)与对照组(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超时间窗(4.5~7.0 h)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作者:黄骥;欧阳娟;阳军

    目的 观察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于发病后3.0~4.5 h,对照组于发病时间4.5~7.0 h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总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GCS评分、MR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也可发挥作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血流流变学指标.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前后多模式影像评估分析

    作者:李润涛;杨靖

    目的 应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69例,通过对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多模式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及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结果 静脉溶栓前仅检查CT的占68.1%;静脉溶栓前开启多模式影像的占31.9%.静脉溶栓后立刻或同时开启多模式影像的占30.4%.结论 结合医院放射科设备配置及卒中中心发展状况,溶栓二线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多模式影像并判断何时开启多模式影像;结合灌注成像的分析确定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为超时间窗的rt-PA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进行指导评估,使更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从中受益.

  • CT灌注成像指导下超时间窗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研究

    作者:张志国;孙亚鸣;陈晓宇;陆建东;钱菊芬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对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进行指导的可行性.方法 按照发病时间及CTP检查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IP)将35例患者分为三组:<4.5 h组、>4.5h且存在IP组及>4.5h无IP组.前二组均进行静脉溶栓,第三组采用常规治疗,并于24h、7d、30 d及90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前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1),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24 h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d改良Rankin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90 d有明显差异(P<0.01);常规治疗组与溶栓组相比24 h、7d、30 d神经功能评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90 d神经功能评分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结论 使用CTP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患者静脉溶栓有重要意义.

  • CT灌注指导下对超时间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孙士富;何国军;左其龙;柯开富

    目的 观察CT灌注指导下发病超过6h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03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时间>6h与≤6 h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患者(分别为36例和30例)的临床资料,前组患者均在CT灌注指导下评估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区及其不匹配区,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转归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发病时间≤6h组与发病时间>6h患者经CT灌注筛选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13.3%vs 22.2%)、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86.7%vs 77.7%)、血管再通率(80.0%vs 88.9%)、3个月后死亡率(6.7% vs 1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65,P=0.665,P=0.639,P=0.607). 结论 对发病时间>6h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经CT灌注严格筛选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虽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较发病时间≤6h组有所增加,但死亡率并未明显增加,表明其安全有效.

  • 小剂量尿激酶超时间窗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作者:覃建宏;潘传胜;解庆龙;廖云秋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发病在7~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治疗组),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u,1次/d,连用3d.观察治疗后1周脑梗死的头颅CT表现情况及治疗后2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总有效率,并与同期住院的常规治疗25例患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前后积分差分别为16.81±4.33和10.57±3.26,总有效率分别为79.16%和52%,脑梗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41.67%和72%,平均脑梗死灶面积分别为(14.4±5.6)cm2和(32±18.2)cm2.两组比较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超时间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生脉注射液对轻中度脑梗死超时间窗rt-PA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卫国;王素洁;刘海燕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指导下轻中度脑梗死超时间窗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68例超时间窗的轻中度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rt-PA (0.9 mg/kg),将使用总剂量10%的rt-PA在1 min内静脉推注入患者体内,剩余90%的药物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持续时间不短于1 h),溶栓治疗24 h后行CT检查,复查确认无脑内出血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连用10 d,后改为100 mg/d继续口服90 d,同时,酌情给予他汀类调脂药、钙拮抗药、β受体阻滞药、硝酸酯类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28 d。观察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表-巴氏指数(Barthel)评分变化和溶栓治疗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继发性出血情况、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死亡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24 h、7 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24 h、7 d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改良的Rankin评分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对CT指导下轻中度脑梗死超时间窗rt-PA溶栓患者预后有改善作用,可降低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评分,提高Barthel评分,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3个月死亡率,且安全性较好。

  • 超时间窗延迟应用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丽娟;战丽萍

    目的 观察超时间窗延迟应用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可能机制探讨.方法 将发病在6~72h内304例急性脑梗死(前循环)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55例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治疗组149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14d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指标及治疗3个月后综合生活能力评估.结果 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在全血比粘度(高切)、全血比粘度(低切)、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方面逐渐下降,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3个月后综合生活能力比较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的给予小剂量的尿激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预后,此种改善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对血液相关指标如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等的抑制相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