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联合检测CA125、IL-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目的:探讨血清CA125、IL-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联合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试验组9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对照组50名正常健康人。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CA125,ELISA方法检测IL-10,流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MHCⅡ分子荧光强度。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CA125为(82±35)U/ml,IL-10为(286±83)pg/ml,淋巴细胞MHCⅡ分子平均荧光强度为168±27,它们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检测血清CA125、IL-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敏感性提高为92%,阴性预测值均提高为97%。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A125、IL-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能更好地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
幽门螺杆菌特异的免疫反应与基因检测
1免疫反应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可发生全面和强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有局部免疫反应,也有全身免疫反应.但人体对Hp的自然免疫反应对Hp既无清除作用,也无保护人体不受Hp再感染的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对机体没有保护作用,相反由Hp介导的病理免疫反应如局部胃粘膜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Hp抗体激活补体后诱导炎症递质释放,Hp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等都可能损害胃粘膜细胞[1-3].
-
免疫应答与动脉粥样硬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脂蛋白、自由基、感染性微生物、剪切力、高血压、抽烟等损伤因素单独或联合诱导内皮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免疫反应的过程.其间,内皮功能紊乱启动T细胞和巨噬细胞向血管壁局部浸润,T细胞通过分子模式识别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热休克蛋白(HSP)和微生物抗原,在局部释放促炎细胞因子,随后巨噬细胞摄取oxLDL形成泡沫细胞,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免疫过程的激活可能产生复杂的矛盾效应,一方面通过诱导和维持动脉炎症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另一方面,特定免疫功能的选择性活化可能抑制动脉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受体CD_(74)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受体CD_(74)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3-1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子痫前期孕产妇69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孕产妇33例(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36例(重度子痫前期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妊娠晚期孕产妇43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榆测3组孕产妇血中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免疫组化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榆测3组孕产妇胎枯组织中的MIF和CD_(74)的表达;采用逆转录(RT)PCR技术检测3组孕产妇胎盘组织中MIFmRNA和CD_(74)mRNA的表达.并对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孕产妇血中C反应蛋白水平与胎盘组织中MIF mRNA及CD_(74) mRNA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3组孕产妇胎盘组织中均有MIF和CD_(74)的表达,并呈棕黄色染色,轻度及莆度子痫前期组孕产妇胎盘组织中MIF及CD_(74)的表达明显增强.(2)轻度子痫前期组孕产妇胎盘组织中MIF mRNA及CD_(74)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0±0.13及0.96±0.16;重度子痫前期组分别为0.88±0.12及1.08±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孕产妇胎盘组织中MIF mRNA及CD_(74)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7±0.11及0.83±0.14,明显低于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孕产妇血中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5.3±7.0)及(21.6±9.1)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为(4.8±1.8)mg/L,明显低于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孕产妇血中C反应蛋白水平与胎盘组织中MIF 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7,P<0.01);与胎盘组织中CD_(74)mRNA表达呈正相关火系(r=0.83,P<0.01).胎盘组织中MIF mRNA表达与CD_(74)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3,P<0.01).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MIF及其受体CD_(74)的过度表达,可上调血中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的水平,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
-
CⅡTA锤头状核酶抑制Jukart细胞MHCⅡ类抗原的表达
目的针对同种异体细胞移植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Ⅱ,人类中亦称HLA-Ⅱ)类抗原介导,而MHCⅡ类分子转录激活因子 (MHC class Ⅱ transactivator,CⅡTA)对MHCⅡ分子的表达起严格且专一性的调控作用,拟通过抗CⅡTA锤头状核酶(ribozyme,Rz)抑制细胞表面MHCⅡ分子的表达.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人类CⅡTA基因第134、218、464位点的一组核酶,分别命名为Rz134、Rz218、Rz464.通过体外制备和活性鉴定,筛选出活性较高的核酶--Rz464.将Rz464克隆到含有核糖体内进入位点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载体(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pIRES2-EGFP),简称为pRz464,并稳定转染Jukart细胞株(pRz464-J),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典的MHCⅡ(HLA-DR、DP、DQ)抗原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ⅡTA mRNA水平.结果 pRz464-J与无关核酶组比较,HLA-DR、DP、DQ抗原诱导型表达分别降低了73.27%、88.93%、58.82%;同时CⅡTA的诱导性mRNA含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抗CⅡTA锤头状核酶可抑制CⅡ-AT mRNA的表达,从而阻止其调控的相应基因--MHCⅡ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免疫耐受形成及其在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前景中奠定了基础.
-
HLA-Ⅱ基因多态与贵州地区多发性硬化患者遗传易患性
目的 探讨HLA-Ⅱ基因多态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遗传易患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来自贵州地区32例无血缘关系的MS患者、36例神经科其他疾病患者以及30名健康人的抗凝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联合技术进行HLA-Ⅱ类基因DRB1、DQB1位点的分型.结果 与其他疾病对照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比较,MS组HLA-DR16(三组分别为1/36、0/30、7/32)、DR11(3/36、1/30、7/32)和DQB1*0502等位基因频率(6/36、4/30、10/32)较高,DQB1*0601等位基因频率较低(12/36、17/30、8/32).HLA-DR16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χ2=7.398,RR=17.94,P=0.007,校正后P=0.011;与其他疾病对照组比较χ2=5.52,RR=9.8,P=0.015,校正后P=0.022,均有统计学意义.DR11、DQB1*0502、DQB1*06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等位基因不同性别、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DR16可能与贵州地区MS患者的遗传易患性有关.
-
Nogo-66蛋白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Nogo-66蛋白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CD11b及MHC-Ⅱ表达的影响及其对损伤组织抗原呈递作用的干预性质.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高眼压+Nogo-66蛋白组,正常眼压+Nogo-66蛋白对照组,高眼压+损伤对照组,正常眼压+损伤对照组.应用532-激光行周边前房角光凝+巩膜浅层静脉关闭术,建立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实验组大鼠接种:于双后足趾及背部皮下多点注射无菌等渗10%Nogo-66蛋白磷酸缓冲液(PBS),注射后7 d、1个月,分别以0.005%的Nogo-66蛋白PBS注射液2 μl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对照组大鼠接种:以等渗PBS等量于相同部位注射.初次接种后1个月,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CD11b和MHC-Ⅱ,应用Image-Pro Plus Version 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处理,获得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阳性表达的量化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眼压均值比较,采用两样本计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阳性表达水平比较,采用配伍设计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 实验组大鼠于建模后7 d眼压开始升高,1个月时眼压高为(24.16±2.70)mm Hg(1 mm Hg=0.133 kPa),与对照组(15.93±3.28)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P<0.05).在Nogo-66蛋白干预下,正常眼压+Nogo-66蛋白组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HC-Ⅱ阳性表达百分比为(11.45±1.97)%,显著高于高眼压+Nogo-66蛋白组(3.9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正常眼压+Nogo-66蛋白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小胶质细胞CD11b表达百分比为(8.15±1.97)%,显著高于高眼压组(1.78±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结论 外源性Nogo-66蛋白能够刺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CD11b及抗原呈递分子MHC-Ⅱ的阳性表达,提示Nogo-66蛋白具有中枢免疫原性,其有可能激活抗原呈递细胞,完成其呈递损伤抗原的作用.
-
MARCH1:一种新的树突细胞功能调控者
近期研究发现树突细胞(DCs)表面MHC-Ⅱ类分子的含量是通过MHC-Ⅱ类分子β链的泛素化水平来调控的[1],而MARCH1,一种E3泛素连接酶,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MARCH1在体内如何调控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尚不清楚.研究表明,许多生理学上重要的受体都是细胞表面跨膜蛋白,与相应的配体发生作用后表达下调以避免对细胞的过度刺激.在很多情况下,表达的下调是通过受体的降解来完成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即为其中的一种,研究发现泛素化是该受体降解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蛋白修饰方式,E3泛素连接酶c-Cbl被认为是EGF受体泛素化的关键酶[2 3].近年来有学者证实泛素化对于免疫应答相关膜蛋白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生物学作用过程中涉及的膜蛋白均受泛素化调控[4 7].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反式激活因子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转归
目的 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CⅡTA)编码区两个非同义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C19170G、C30799G的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不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在627例不同临床表型的慢性HBV感染人群与101名健康献血员中,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的方法对CⅡTA编码区两个非同义SNP位点C19170G、C30799G进行基因分型;X2检验判断上述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列联表X2检验检测两组间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CⅡTA基因编码区19170位点G等位基因和GG+GC基因型在肝硬化人群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其在非进展性肝病人群中的频率(X27.128,P=0.008;X26.404,P=0.011),且各基因型频率在肝硬化与非进展性肝病两组人群间存在显著差异(OR:0.742,95%CI:0.552~0.998,P=0.048),其两者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G基因显性模式下(OR:0.581,95%CI:0.353~0.954,P=0.032);30799位点C等位基因和CC基因型在肝细胞癌人群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其在肝硬化人群中的频率(X24.861,P=0.027;X24.993,P=0.025).且各基因型频率在肝硬化与肝细胞癌两组人群间存在显著差异(OR:0.557,95%CI:0.334~0.930,P=0.025),其两者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C基因隐性模式下(OR:0.491,95%CI:0.269~0.898,P=0.021).结论 在慢性HBV感染者中,C19170G位点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携带G等位基因者易发展为肝硬化;C30799G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携带CC基因型者易发展为肝细胞癌.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的检测
目的探讨宿主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分子与HBV感染相关性.方法利用PCR技术检测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6例HBV感染自动恢复者的HLAⅡ类分子及其等位基因.结果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HLAⅡ类分子DR12在恢复者中的分布频率显著增高(10%比38%,rr,0 19;P矫正<0.025);HLA-DR12的等位基因DRB1*1201的分布频率也显著增高(3%比32%;rr,0 07;P矫正<0 005).而DR9(43%比18%;rr,3 52;P矫正<0.025)和DQ9(43%比20%;rr,3 13;P矫正<0 0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恢复者.结论HLA-DR12和DRB1*1201可能对机体免受HBV长期感染有保护性意义.而HLA-DR9或DQ9可能使宿主易发生HBV持续感染.
-
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T细胞与皮肤病
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是具有皮肤趋向性T细胞的一种归巢受体,类似于唾液酸化路易糖抗原的糖类结构.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阳性T细胞具有对皮肤微环境中抗原的优先应答性、向炎症皮肤迁移及可在血液和皮肤之间再循环的特性,并与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不同婴儿乙肝疫苗无或低免疫应答的调查及再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HBsAg阴性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或低免疫应答情况及两者的加强剂量再免疫效果,初步探讨原因及相应的优化免疫方案.方法 婴儿乙肝疫苗标准程序初免后6个月,经血清检测证实为无或低免疫应答者155例,检测再免前使用20 μg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再免三针后1个月时的HBsAg、HBsAb、乙肝DNA水平.结果 初免后母亲HBsAg阴性组低应答率30.6%,无应答率69.4%;初免后母亲HBsAg阳性组低应答率49.1%,无应答率50.9%,HBsAg及乙肝DNA阳性率分别为10.5%、15.8%;两组无或低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7,P=0.02).再免后6个月母亲HBsAg阴性组无应答率18.4%,低应答率30.6%;而母亲HBsAg阳性组无应答率33.3%,低应答率47.4%,HBsAg及乙肝DNA阳性率分别为12.3%、17.5%,再免后两组无或低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5,P<0.01);再免后1个月母亲HBsAg阴性组与婴阻断成功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P>0.05),母婴阻断失败组婴儿中HBsAg及乙肝DNA阳性率有所上升.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次数、剂量是无或低应答的原因之一,乙肝阻断失败是母亲HBsAg阳性婴儿无或低应答一种主要因素,HBsAg及乙肝DNA的阳性率随时间有上升趋势,对乙肝感染指标的追踪检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
CD4+T细胞与肿瘤免疫
在肿瘤免疫中细胞免疫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更为重要.近年来CD4+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肿瘤免疫中CD4+T细胞启动后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启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维持和加强CTL的抗肿瘤反应,并且可以作为效应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CD4+T细胞中的一个亚群细胞CD4+ CD25+T调节细胞对肿瘤免疫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肿瘤 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免疫 -
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HLA表达及机体免疫状态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免疫状态和癌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HLA)Ⅰ类分子、Ⅱ类分子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变化.方法:于术前检测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癌组织和纤维腺瘤组织的HLAⅠ类分子、HLAⅡ类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HLAⅠ类分子、HLAⅡ类分子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均显著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HLAⅠ类分子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显著低于未转移组,更显著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HLAⅠ类分子表达乳腺癌Ⅰ期显著高于Ⅱ期,Ⅱ期显著高于Ⅲ期;HLAⅡ类分子表达由I期到Ⅲ期呈降低趋势但在各期间差别不显著.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CD4+/CD8+I期显著高于Ⅲ期;但与Ⅱ期无显著差异;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在各组、各期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HLA分子的低表达与乳腺癌的发展、转移、预后有关;CD4+/CD8+比值、HLAⅡ类分子可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参考指标;HLAⅠ类分子表达降低程度和肿瘤恶化程度相一致,可作为反映肿瘤转移的参考指标.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HLA-DRB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技术对HLAⅡ类HLA-DRB1*、DQB1*等位基因进行特异性个体扩增,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情况.
-
人CⅡTA基因不同单倍型cD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 构建人MHC Ⅱ类反式激活因子(CⅡTA)基因3种不同单倍型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以野生型重组质粒EBS-NPL-CⅡTA cDNA为模板,用重叠延伸PCR定点突变技术对CⅡTA基因编码区的两个非同义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突变,制备CⅡTA基因另外3种单倍型cDNA的部分片段.将其分别克隆至EBS-NPL-CⅡTA酶切后的线性化载体上,通过菌落PCR及酶切鉴定获得阳性克隆,并对其进行测序鉴定.然后将4种单倍型的真核表达载体和空载体EBS-NPL分别转染至HepG2细胞,用间接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其HLA-DR分子的表达.结果 成功制备人CⅡTA基因3种单倍型cDNA的部分片段,并获得含有CⅡTA基因3种不同单倍型cDNA完整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证实未经转染和转染空载体的HepG2细胞无HLA-DR分子的表达,转染4种真核表达载体的HepG2细胞均可表达HLA-DR分子.结论 成功构建人CⅡTA基因不同单倍型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CⅡTA基因不同单倍型功能之间的差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