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侵犯与结肠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任镜清;周志伟;卢震海;陈功;潘志忠;万德森;陆献瑜

    目的 探讨血管侵犯与结肠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结肠癌患者共136例,将入选病例的病理蜡块重新切片进行血管侵犯的检测,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平均每名患者送检蜡块数为3.6,全组血管侵犯阳性率为43.4%,全组总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86.8%、79.0%,其中伴有血管侵犯组分别为89.6%、74.6%和62.1%,无血管侵犯组分别为100%、96.1%和91.8%.血管侵犯是影响结肠癌术后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P=0.021),壁内血管侵犯、壁外血管侵犯、壁内外血管均侵犯3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5.0%、66.0%、50.0%,均低于无血管侵犯组(P值均<0.05),但3组间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V1、V2、V3血管侵犯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4.4%、61.9%、41.7%,均低于V0,且V3组术后生存率较V1组低(P值均<0.05).结论 血管侵犯是结肠癌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血管侵犯越严重,患者的预后越差.

  • 血清癌胚抗原与结直肠癌血管侵犯研究现状

    作者:任镜清;周志伟;万德森;许文茵

    目前仍未证实术后辅助化疗对DukesB期结直肠癌有意义,要提高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关键在于寻找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并予以术后辅助治疗.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已证实了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和血管侵犯是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但外周血CEA对于结直肠癌的敏感性较低,据此未必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血管侵犯检查需要耗费人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有文献报道肠系膜血清CEA对于结直肠癌的敏感性较高,且与血管侵犯有密切的关系[1].因此,对于肠系膜血CEA的预后价值,外周血CEA、肠系膜血CEA及血管侵犯的相关性值得深入研究.

  • 肝切除术治疗BCLC-B期/C期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生存获益较佳

    作者:钟鉴宏(摘译);齐鲁楠(审校)

    肝切除术(hepatic resection,HR)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性治疗中应用广。在HCC的各种临床分期系统中,应用广泛的是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系统,欧洲肝脏研究协会和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指南的制订正是基于这一系统。这些指南推荐,HR仅适用于早期HCC,而对于中晚期HCC患者则更适合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新的一些发表在Lancet、J Hepatol、Semin Liver Dis期刊上的肝脏研讨会和指南,虽然认为肿瘤大小不应该作为HR的选择标准,但这些研讨会和指南并未明确推荐HR一线治疗孤立性大肿瘤、多结节肿瘤或合并血管侵犯的HCC。而且,这些指南甚至认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的HCC是HR的相对禁忌证。有趣的是,亚太肝病研究协会、日本肝病协会和美国肝胆胰协会则认为在长期生存率方面,HR是部分孤立大肿瘤、多结节和(或)合并血管侵犯的HCC患者的佳治疗措施。

  • 原发性肝癌的CT和MRI诊断现状

    作者:卢炳丰

    近年来,CT和MRI技术已经成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检查手段.CT、MRI多期扫描、特殊MRI对比剂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肝癌的病灶检出率,肝癌的血管侵犯、门脉或肝静脉癌栓形成的明确显示、早期肝癌的鉴别诊断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学者涉及原发性肝癌CT、MRI表现与肿瘤基因的对比研究也促进了肝癌的分子影像学的进展.

  • 肝素酶介导的裸鼠肝癌门静脉微瘤栓形成

    作者:陈晓鹏;岳朝辅;卢林明;张文君

    目的 探寻肝癌细胞中高表达的肝素酶(heparanase,HPSE)对裸鼠肝癌门静脉微瘤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根据既往研究结果,分别选取高表达和相对较低表达HPSE的HCCLM3和HepG2两种人肝癌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行裸鼠下腹腔注射3×106个癌细胞(均300 μL);至第3周和第5周时,分别取标本观察网膜和肝脏成瘤率、血管侵犯和门静脉微瘤栓形成情况,以建立肝癌微瘤栓模型和普通肝癌模型.模型鉴定并复制,然后于腹腔注射癌细胞后第2周开始分别皮下注射250 IU的HPSE抑制剂肝素钠,1次/3 d,共2周,并设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仍于细胞注射第3周和第5周时,观察上述指标.结果裸鼠腹腔接种后一般情况无改变;第3周时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第3周和第5周时,两种肝癌细胞网膜成瘤率均为5/5.第3周时,HCCLM3细胞肝脏成瘤率(2/5)高于HepG2细胞(0/5)(P<0.05);第5周时二者肝脏成瘤率相当(5/5 vs 4/5),但HCCLM3细胞肝转移灶体积较大.第3周和第5周时,HCCLM3细胞网膜血管(或门静脉)侵犯比例(2/5,5/5)均高于HepG2细胞(0/5,3/5,P<0.05);第3周,两种癌细胞门静脉微瘤栓发生率相当(1/5 vs 0/5);第5周时,HCCLM3细胞门静脉微瘤栓发生率(5/5)显著高于HepG2细胞(0/5,P<0.05).应用肝素钠皮下注射至接种第3周时,HCCLM3细胞网膜及肝脏转移、血管侵犯及微瘤栓形成显著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HepG2细胞网膜成瘤亦减少(P<0.05).第5周时,两种细胞均再现肝转移灶,且HCCLM3细胞复现门静脉微瘤栓,但肝素组HCCLM3细胞所致的网膜和肝脏成瘤、血管侵犯和门静脉微瘤栓形成率仍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 腹腔注射高表达HPSE的HCCLM3细胞可成功介导肝癌门静脉微瘤栓形成;HPSE可能是微瘤栓形成重要因素.

  • 肝癌肝移植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管侵犯及肝癌分期的相关性

    作者:吴迪;高东宸

    目的分析肝癌肝移植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在瘤栓形成及微血管侵犯中的评估意义以及与肝癌Pittsburgh TNM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金标法定量检测了120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根据全肝切除后病理分析主支血管内瘤栓形成、微血管侵犯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Pittsburgh TNM分期、Child-Pugh 分级,运用统计软件SPSS 9.0行分层x2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在Child-PughA、B、C级主支血管内有瘤栓形成者与无血管侵犯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Child-Pugh B、C级有微血管侵犯者与无血管侵犯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Child-Pugh A级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TNM分期Ⅰ、Ⅱ期与Ⅲ期和Ⅳ期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期与Ⅳ期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Pittsburg TNM分期升高而升高,对肝癌肝移植术前微血管侵犯及瘤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且随着血管侵犯进展和Child-Pugh分级增高而其相关性增高.

  • 胰腺癌血管侵犯的CT术前评价

    作者:黄子星;陈光文;宋彬

    目的 探讨胰腺癌血管侵犯的CT分级标准.方法 在CNKI及PubMed上检索并复习近10年来关于CT评价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文献,对CT评价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的价值进行综述. 结果多层螺旋CT是判断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佳影像学方法.目前主要的胰周血管侵犯CT分级标准包括: 根据肿瘤和血管间关系的CT分级标准、根据肿瘤包绕血管程度的CT分级标准、根据管腔狭窄程度的CT分级标准及联合受侵血管狭窄程度与肿瘤包绕血管程度的CT分级标准.结论 胰腺癌血管侵犯的CT分级标准还不统一,每个标准都有缺陷.

  • PDGFRα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杜肇清;魏涛;吕毅;章建飞;张谞丰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石蜡切片标本中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肝组织 PDGFRα的表达,另外14例新鲜标本则由 Western blot 法检测。进一步分析其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肿瘤微血管密度间的关系。结果:57例肝癌组织中22例 PDGFRα高表达(38.6%),而5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仅4例高表达(7%)。PDGFRα表达与肝硬化、瘤体大小、数量、分化程度及甲胎蛋白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 >0.05),但其表达与血管侵犯却显著相关(P =0.010)。Spearman 相关分析还显示,PDGFRα的高表达与血管侵犯之间正相关(r =0.212,P <0.001)。22例 PDGFRα高表达患者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较低表达者显著升高[(43.3±4.4)/0.74mm2 vs.(29.2±1.9)/0.74mm2,P =0.024]。PDGFRα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较低表达患者显著降低(对数秩检验,P =0.005和 P =0.025)。结论:肝细胞癌中 PDGFRα过表达导致预后变差可能是通过促进肝癌血管生成与侵犯实现的。

  • 中央型肺癌侵犯周围大血管CT评价

    作者:刘太运;张薇薇;董生;齐社宁

    目的 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后处理重建及CT血管成像判断中央型肺癌侵犯周围大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对1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增强横断面CT图像、后处理重建及CT血管成像的图像,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邻近血管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增强CT检查图像及重建图像显示均有不同程度侵犯邻近肺动脉和肺静脉,图像上均可见脂肪间隙消失、血管明显狭窄闭塞的影像特征.结论 CT增强扫描可提高对肿瘤侵犯周围大血管判断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同时对肺癌进行临床分期及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 胃癌血管侵犯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余亮;吕成余;赵有财;陈维;袁爱华

    目的 探讨胃癌血管侵犯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20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标的本血管侵犯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3月.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逐步后退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6例患者中,血管侵犯率为27.67% (57/206).胃癌患者的不同肿瘤分化程度、神经侵犯、T分期、N分期、TNM分期胃癌组织中血管侵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96,9.569,15.579,43.453,30.732,P<0.05).188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率为91.26% (188/206),随访时间为6.0 ~6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4.0个月.188例获得随访患者中,血管侵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2.4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19.6%;血管未侵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0.7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42.0%,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64,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神经侵犯、血管侵犯、T分期、N分期、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x2=9.241,17.486,11.243,9.364,27.666,216.745,49.88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T分期为T4期、N分期为N3期、TNM分期为Ⅲ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502,0.456,0.052,0.001,0.735,95%可信区间:0.334~0.754,0.289 ~0.720,0.004~0.664,0.000~0.006,0.159 ~3.398,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管侵犯可能与肿瘤进展有关.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T分期为T4期、N分期为N3期、TNM分期为Ⅲ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侵犯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 胆道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刘颖斌;王许安

    胆道恶性肿瘤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较差,且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相对于其他消化道肿瘤,胆道系统的肿瘤研究起步较晚,且胆道系统的跨越范围较广,上至肝脏,下行穿过胰腺进入十二指肠,涉及3个脏器,同时和门静脉、肝动脉等重要脏器紧邻,无论外科治疗还是辅助治疗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外科治疗尚未解决的几大问题包括:术前如何准确评估、术前是否需要减轻黄疸、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动静脉受累是否需要切除重建、肝移植是否适应于肝内胆管癌和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胆囊癌的手术范围等.

  • 多排螺旋CT检查多种成像技术联合血管侵犯三级评价法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昉铭;吴文娟;张雷;张追阳;包嘉凌;周永平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检查多种成像技术联合血管侵犯三级评价法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66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66例患者手术结果显示:48例肿瘤位于胰头部或钩突部,18例肿瘤位于胰体尾部.66例患者术中共探查317支血管,其中50例行根治性手术,探查250支血管,测量手术切除标本肿瘤直径为(2.7±1.4)cm(1.3~7.7 cm);16例行姑息性手术,探查67支血管.患者术前均行MDCT增强扫描检查,获取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CT血管成像(CTA)、3D CT动静脉图像及阴性法CT胰胆管成像(nCTCP)图像.胰腺癌肿瘤形态学评估由一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进行.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分级评估采用肿瘤与血管接触(TVC)三级评价法,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进行.有异议时,两名医师共同阅片分析取得一致性结果.观察指标:(1) MDCT检查胰腺癌检出与形态学评估情况.(2) MDCT检查后处理图像对胰周血管解剖变异及胰周血管侵犯的检出情况.(3)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估情况.(4)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估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的相关性.(5)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范围)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根治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的肿瘤直径测量值与手术切除标本肿瘤直径测量值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名阅片者图像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及胰周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估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1) MDCT检查胰腺癌检出与形态学评估情况:66例患者MDCT检查nCTCP联合MPR图像示低密度肿瘤63例,等密度肿瘤3例.66例患者MDCT检查nCTCP图像示42例胆管系统及胰管扩张,11例仅胰管扩张,5例胰管中断,8例未见明显胆、胰管扩张和中断征象.66例患者MDCT检查示48例肿瘤位于胰头部或钩突部,18例肿瘤位于胰体尾部,与手术结果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50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测量肿瘤直径为(2.7±1.4)cm(1.3~7.2 cm),与手术切除标本测量值具有相关性(r=0.904,P<0.05).(2)MDCT检查后处理图像对胰周血管解剖变异及胰周血管侵犯的检出情况:2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示血管变异并于术中得以证实.其中1例为胃左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干,而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被肿瘤组织侵犯,TVC分级为2级;1例为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副肝左动脉被肿瘤组织侵犯,TVC分级2级.2例行姑息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图像示胰周主要血管外的血管受侵犯,其中1例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并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第一分支,1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1例行姑息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周围雾状密度包裹,为嗜神经侵犯.(3)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估情况:两名阅片者对66例患者MDCT检查317支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价结果总体呈正相关(r=0.827,P<0.05).两名阅片者对66例患者腹腔干、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的TVC分级评价结果分别均呈正相关(r=0.661,0.911,0.809,0.911,0.614,P<0.05).(4)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价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的相关性:66例患者MDCT检查317支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价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总体呈正相关(r=0.806,P<0.05).其中动脉组(包括腹腔干、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与静脉组(包括肠系膜下静脉、门静脉)的TVC分级评价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均呈正相关(r=0.703,0.823,P<0.05).而腹腔干、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静脉、门静脉的TVC分级评估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均呈正相关(r=0.792,0.464,0.823,0.809,0.812,P<0.05).(5)随访和生存情况:66例患者中,56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随访期间,53例患者发生肿瘤转移,其中50例死亡,3例带瘤生存;3例患者无瘤生存.结论 MDCT检查多种成像技术联合血管侵犯TVC三级评价法可准确进行胰腺癌肿瘤形态学及胰周血管侵犯情况评估,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

  • 盆腔浆液性乳头状砂粒体癌临床病理观察分析

    作者:周淑敏;宋艳芳;刘光新

    浆液性乳头状砂粒体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妇科肿瘤,国外比较常见,占妇科肿瘤的三分之一左右[1];而在国内是一种较罕见的病例,起病比较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症状明显基本已属于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观念的改变,疾病逐渐被认识,越来越受到专家血肿的重视[2];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有肯定的间质或血管侵犯,又含有大量砂粒体的高分化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其主要特点为:①侵犯下方间质;②含大量砂粒体:至少75%的乳头中含有砂粒体;③无明显的实性上皮成份;④核异型性较轻,轻-中度核异型[3].为提高对本肿瘤的认识,现将工作中遇到的病例结合临床情况及文献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观察分析.

  • 肝移植与肝癌

    作者:傅晓辉;吴孟超

    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选择合适的病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国际通行的是米兰标准,我国一般公认的适应证主要包括:合并有肝硬变失代偿、不能接受肝切除治疗的小肝癌患者和肿瘤多发且波及左右两叶、肝功能严重损害、行切除术后肿瘤容易复发或出现肝功能衰竭者.血管侵犯,细胞分化程度等因素可以影响治疗的预后.围手术期辅助治疗(经皮肝动脉化学栓塞、经皮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射频消融,氩氦刀治疗)对于提高肝移植的疗效有一定的意义.

  • 如何提高肝癌手术疗效

    作者:吴孟超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随着新技术及外科新理论的进步,肝癌的外科疗效已有明显提高,而死亡率已明显降低.尽管如此,肝癌术后的高复发率目前仍严重影响了其远期疗效.通过对临床多因素的分析表明,肝癌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子灶的形成、早期血管侵犯、肿瘤大小、切缘距离是导致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肝癌外科治疗疗效呢:

  •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55例疗效分析

    作者:李学达;杨莉莉;张伟;李群;李子祥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估多种介入方法联合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8年1月行T 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病人55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总体生存时间(OS)和疾病进展时间(TTP),次要观察指标为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联合治疗中位OS(mOS)为17.4个月(522 d),中位TTP(mTTP)为9个月(270 d),其中B期mOS为25.4个月(763 d),mTTP为10.5个月(315 d),C期mOS为10.2个月(305 d),mTTP为7.4个月(223 d).治疗前有无血管侵犯病人的mOS、mTT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可明显延长OS及TTP,有无血管侵犯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早期联合索拉非尼、微波消融及放射性粒子等其他介入治疗可提高疗效.

  • 视频精粹

    作者:

    近年来,肝癌的治疗有了积极的变化。既有治疗理念的转变,如多学科MDT治疗理念。也有着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如血管介入、局部消融治疗、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但是,外科手术治疗肝癌仍是确切的治愈性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巨大肝癌患者,常常是唯一选择。越来越多的文献报告,对于BCLC分期中晚期(B或C期)肝癌,在肝功能处于代偿、残肝容积能够满足需要的前提下,积极行手术切除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巨大肝癌切除术不仅要求术者具有精量的手术技巧,而且也要求术者对术前肝功评估、手术规划、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手术成功。
      在本例手术过程中,术者娴熟的应用双极电凝劈肝法切除肿瘤,值得借鉴。手术中重点关注控制出血和保证残肝流入道、流出道的完整,体现了较高的肝脏外科总体的专业水平。然而,对于此类伴有血管侵犯的巨大肿瘤,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期能够延长多久?是否比靶向治疗更加获益?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 肝细胞癌合并血管侵犯专家共识(讨论稿)

    作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

    肝细胞癌合并血管侵犯是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血管侵犯分为大血管侵犯(macrovascular invasion)和微小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以下简称mVI).大血管侵犯指门静脉及其主要分支形成的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以下简称PVTT).而mVI尚无明确统一定义,多指癌栓位于门静脉终末分支(portal radicle vein),癌灶包膜血管,有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vascular space lined by endothelial cells)内及远离肿瘤部位的血管(distance from the invaded vessel to tumor edge, 即"异位"癌栓)等[1].

58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