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X线、超声联合引导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一例

    作者:刘存发;张秀军;戴兵;邓迎红

    患者女,71岁,主因"左下肢肿胀疼痛3 d"收入院.查体:双下肢胫前凹陷性水肿,皮色皮温可,左腓肠肌压痛.CDFI证实:左股总静脉、双侧腘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提示双侧肺动脉多发栓塞.入院诊断为双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肺癌、冠心病、碘造影剂过敏.该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过程如下:患者仰卧位,首先超声定位右股静脉及双侧肾静脉位置并于体表做标记(图1).常规安尔碘消毒右腹股沟区.

  • 老年人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进展

    作者:丁铭格;翟雅莉;王晓明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UEDVT)是指上肢深静脉系统和颈内静脉、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的血栓形成,常见于锁骨下静脉[1].随着中心静脉置管和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UEDVT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 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作者:杨俊娟;丁燕生;周菁;盛琴慧

    经穿刺静脉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是非常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技术,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医生随访发现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有入路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狭窄、闭塞,以及血栓栓塞的并发症,甚至发生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

  • 急性Paget-Schroetter综合征伴双下腔静脉畸形上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作者:孙蓬;章希炜;杨宏宇;邹君杰;董剑;梁海滨;陈国玉

    患者,女性,42岁.因左上肢疼痛20天伴肿胀4天于2007年12月18日入院.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疼痛,运动时加重.4天前突然出现左上肢肿胀、疼痛加重、皮色发绀,于外院诊断左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转入本院就诊.

  • 腕关节骨折术后高龄患者出现迟发性肺栓塞一例

    作者:许东浩;姚树源;胡茂忠;姜文学;井万里;崔鹏

    一、概述相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科创伤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当少见,并且发展至肺栓塞患者在临床上的报道更是少见.本文报道1例高龄患者于腕关节骨折术后迟发肺栓塞的罕见病例.通过此例病例讨论总结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为简单骨折的高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临床建议行短期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范彬;黄芬;梅赣红;张玉红

    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合并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PICC-UE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本院2014年6-11月PICC置管的177例实质性肿瘤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观察PICC-UEDVT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77例患者共放置PICC177根,总置管时间为15115 d,平均置管时间为85.4 d。肿瘤患者PICC-UEDVT的发生率为25.42%,其中症状性PICC-UEDVT的发生率为5.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处转移[OR=8.537,95%CI(2.447,29.781),P=0.001]、纤维蛋白原>4.0 g/L[OR=6.578,95%CI(2.076,20.845),P=0.001]、D-二聚体>2.0 ng/L[OR=4.873,95%CI(1.482,16.025),P=0.009]、置管期间感染[OR=6.069,95%CI(1.789,20.589),P=0.004]是影响DVT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UEDVT发生率为25.42%,其中症状性PICC-UEDVT为5.08%。肿瘤患者置管时有远处转移、纤维蛋白原>2.0 g/L、D-二聚体>2.0 ng/L、置管期间感染发生PICC-UEDVT的风险增高。

  • ICU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宁;张加乐;江婷;陈霞;王建宁;丁成志;刘芬;钱克俭;江榕

    目的 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危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UEDVT)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PICC置管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年龄>18岁、留置时间>1周且相关资料完整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深静脉血栓(DVT)史、PICC置管史;疾病累及器官数,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感染,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导管型号、导管品牌、穿刺次数、置管静脉、置管侧肢体、置管侧肢体肌力、留置时间.根据PICC-UEDVT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UE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确定PICC-UE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1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6例发生PICC-UEDVT,发生率为9.8%,分别发生于置管后9 d、14 d(2例)、22 d、28 d、62 d.单因素分析显示,DVT史、D-二聚体、导管型号是PICC-UE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DVT史:50.00%比7.27%,P=0.017;D-二聚体>5 mg/L:66.67%比18.18%,P=0.021;5F导管:83.33%比29.09%,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VT史〔优势比(OR)=20.539,95%CI可信区间(95%CI)=1.733~243.875,P=0.017〕和导管型号(OR=18.070,95%CI=1.317~247.875,P=0.030)是PICC-UE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有DVT史、D-二聚体>5 mg/L的ICU危重症患者,尤其是置管后14 d,要高度警惕PICC-UEDVT的发生,同时要正确评估患者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留置PICC期间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早期发现PICC-UEDVT.

  • 选择适宜导管/静脉比对预防ICU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作者:张加乐;江婷;马迎春;邵强;陈霞;汤睿;钱克俭;刘芬;江榕

    目的 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导管/静脉比与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PICC-UEDVT)形成的关系,探讨减少PICC-UEDVT的佳导管/静脉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导管留置时间>1周的69例PICC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置管情况.依据PICC-UE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ICC-UEDVT组与非PICC-UEDVT组;绘制导管/静脉比对PICC-UEDVT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减少PICC-UEDVT的佳导管/静脉比.结果 69例患者中,PICC-UEDVT组7例,非PICC-UEDVT组62例,PICC-UEDVT发生率为10.14%.置入4 Fr导管者43例,5 Fr者23例,6 Fr者3例,导管/静脉比20%~67%.PICC-UEDVT组既往DVT发生率 〔42.9%(3/7)比6.5%(4/62)〕、升压药物应用率〔57.14%(4/7)比17.74%(11/62)〕、D-二聚体水平〔mg/L:9.0(3.0,12.3)比1.8(1.0,3.6)〕、5Fr导管使用率〔71.4%(5/7)比29.0%(18/62)〕及45%~67%导管/静脉比患者比例〔57.14%(4/7)比17.74%(11/62)〕均明显高于非PICC-UE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44%的导管/静脉比是佳临界点,该点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5,95%可信区间(95%CI)=0.554~0.955,敏感度=71.4%,特异度=79.0%.使用45%~67%导管/静脉比的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为20%~44%者的6.182倍〔优势比(OR)=6.182,95%CI=1.208~31.634,P=0.036〕;而0%~32%的PICC-UEDVT发生率与33%~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44%的导管/静脉比是减少PICC-UEDVT的佳临界点,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导管/静脉比<44%可以降低ICU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

  • 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并发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探讨

    作者:邢雷;孔令泉;厉红元;任国胜;罗凤;吴凯南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携带PICC化疗的187例乳腺癌患者中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187例携带PICC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放置PICC188根,PICC管总置管时间为14,399天,平均置管时间为76.6天,长170天.4例在PICC置管后14~112d (平均45.25d) 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发病密度为0.28/PICC置管1 000天 (0.28‰).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携带PICC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少数病例可能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早期发现,正确诊治,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 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郭云萍;杨莉;谷岩梅

    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UEDVT)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血栓栓塞的风险,甚至发生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因UEDVT大多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有症状者仅占1%~3%[1],易被临床忽视,故及时分析血栓形成的原因,对术后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现将我院23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可调式心脏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作者:郭春芳;朱晓雅;任红艳

    电极脱位、切口渗血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护理方法是患者术后切口沙袋压迫6~8 h,术侧上肢使用约束带制动,避免肩关节的大幅度活动。但患者长时间肢体制动可引起上肢麻木、酸痛,上肢抬举、伸屈活动受限等不适,易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沙袋压迫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易向肩部下滑致压迫力不够,以致压迫止血效果不理想;护士需要频繁查看沙袋有无滑落现象,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针对以上情况,我科研制了一款可调式心脏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现介绍如下。

  • 乳腺癌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

    作者:张凤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现状, 探讨相关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进行分类, 记录患者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PICC置管及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 疾病相关资料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感染情况、累积器官数量), 实验室指标 (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 置管情况 (导管型号、穿刺次数、置管侧肢体肌力), 统计分析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122例患者中有12例 (9.84%) 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超声检查确诊为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分别为:置管后10 d 2例、14 d 4例、23 d 2例、4 w 2例、8 w 2例;发生部位分别为:单纯肱静脉、腋静脉各4例, 肱-腋静脉、腋-锁骨下静脉各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 上肢深静脉血栓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导管型号是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上肢深静脉血栓史、导管型号是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 该院乳腺癌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处于国内平均水平;对有上肢深静脉血栓史的患者要警惕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导管型号合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4F导管.

  • 继发性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作者:石浩钒;顾建平;施万印;何旭;楼文胜;陈亮;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汪涛;赵伯翔;黄昊;李英豪

    目的 探讨继发性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32例继发性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14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20例患者加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经静脉插管,将溶栓导管头端置于血栓段内并保留,然后经导管注射低剂量尿激酶(25~75万IU/d)持续溶栓治疗(6.3±3.3)d.12例患者仅接受单纯抗凝治疗.根据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选取利伐沙班或华法林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对比CDT联合抗凝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在住院天数[(11.9±5.3)dvs(9.8±3.8)d]、治疗后双上肢周径差[(1.4±0.6)cmvs(1.0±0.6)cm]及并发症发生率(31.6%vs16.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栓清除率CDT组优于单纯抗凝组(89.5%vs50.0%,P<0.05).在随访6个月时单纯抗凝和CDT两组患者之间静脉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组间log-rank检验表明,CDT组整体随访(8.1±4.1)月,血管通畅时间优于单纯抗凝组(P<0.05).对12例CDT后造影复查提示合并锁骨下静脉狭窄患者,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成形术后,其中7例因残余狭窄,植入8枚锁骨下静脉支架;随访6个月时,支架均通畅.结论 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置管溶栓安全、有效.对比单纯抗凝,远期通畅率更高.对合并锁骨下静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短期效果良好.

  • 上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急性Paget-Schroetter综合征伴双下腔静脉畸形一例

    作者:孙蓬;章希炜;杨宏宇;邹君杰;梁海滨;陈国玉

    患者,女,42岁,因左上肢疼痛20d伴肿胀4d于2007年12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d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疼痛,运动时加重.4d前突然出现左上肢肿胀疼痛、皮色紫绀.患者从事洗衣业,为左利手,长年左上肢重体力劳动.外院诊断"左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锁骨下静脉、左腋静脉、左肱静脉血栓形成".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8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25/90mmHg.左上肢及左手高度肿胀,皮温高,皮色青紫,浅静脉扩张,桡动脉及尺动脉搏动减弱,无明显呼吸困难,两肺听诊呼吸音清晰、未闻及罗音.胸部X线正侧位显示"两肺纹理增多,心影形态正常,两肋膈角及膈肌正常";血常规正常,纤维蛋白原(FIB)3.22g/L,D-二聚体0.44ng/m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1.03.入院诊断:急性左锁骨下静脉、左腋静脉、左肱静脉血栓形成(Molina Ⅰa型).为预防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继发肺血栓栓塞症(PTE),决定为病人植入上腔静脉永久性腔静脉滤器(p-VCF).

  •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护理

    作者:郑丽平;姜贤政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深静脉,可造成肢体功能不全和并发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阎峻;蒋劲松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UEDVT)是指包括上肢深静脉系统以及颈内静脉、头臂干和上肢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较少见,只占深静脉血栓的4%左右[1].其起病隐匿,多伴有其他疾病,早期无特异症状、体征,不易诊断.由于其可以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甚至可以提示尽早发现原发疾病,所以在临床上对UEDVT的诊断及治疗需高度重视.本次研究收治UEDVT患者11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 肺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马春艳;赵芝焕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急性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包括继发性或遗传性的血栓形成和各种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外伤和手术.具有发病率高、误漏诊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本研究探讨了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寻找其危险因素是减少肺栓塞发病率和减轻肺栓塞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方法.

  • 透析置管致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作者:化召辉;李震;丁鹏绪;王志伟;张文广;徐鹏

    目的:分析探讨透析置管致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因留置临时或长期透析管导致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74例尿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74例患者住院时间11 ~20 d,平均15.5 d,18例患者行单纯抗凝、溶栓治疗,56例患者通过腔内技术行置管溶栓,其中12例溶栓后行球囊扩张成行术,2例球囊扩张成行术后放置支架.全组患者治疗期间症状无加重或复发,上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均明显缓解.临床治愈52例,明显好转22例.结论:颈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为血透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该病的常用办法,抗凝是基础治疗,经导管溶栓及腔内治疗创伤小、效果确切.

  • 上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探讨研究

    作者:许玉春;黄建华;李介秋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肺栓塞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从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2例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3例患者未行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归为Ⅰ组;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9例患者行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归为Ⅱ组. 结果 Ⅰ组有5例(21.7%)发生肺栓塞死亡,Ⅱ组中无肺栓塞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30).Ⅱ组1例术后发生滤器向近心端方向移位1 cm,绝对卧床后滤器未继续移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所有滤器溶栓结束后成功拔出. 结论 上腔静脉滤器是预防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肺栓塞的可靠方法.

  •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附14例分析)

    作者:张智辉;林少芒;姚燕丹;萧剑彬;胡以则

    目的 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诊疗措施.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14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回顾性分析、随访和总结.结果 本组患者男8例,女6例,平均55.1岁,以上肢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8 h~28 d.彩超及静脉造影确诊,以溶栓、抗凝、祛聚、改善循环及弹力袜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随访发现4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 上肢深静脉形成病因为上肢静脉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淤积,应早诊断早治疗,规则药物治疗效果肯定,长期治疗有助减少血栓复发.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