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荣;孔祥清;盛燕辉;曹克将;许迪;周蕾;邓军;钱岭梅;雍永宏;陈莉;陆凤翔

    目的探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A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VSO介入治疗72例PMVSD病人.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1%(67/72例).PMVSD大小(4.7±2.1)mm,PMVSD距主动脉瓣(2.1±1.0)mm,AVSO大小(7.1±2.6)mm.即刻封闭率94.0%.心律失常发生率20.8%(15/72例),新发生的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加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少-中等残余分流1例.平均随访(10.7±6.6)个月,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室性加速性心动过速1例,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应用AVSO介入治疗PMVSD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 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钱明阳;冯建章;李渝芬;王慧深;张智伟;王树水

    目的 总结应用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膜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适应证、操作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收集儿科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02例,男115例,女87例,年龄(6.4±3.6)岁,体重(22±10)kg.选用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前行心血管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类型、部位,包括是否有膜部瘤缺损、缺损口到主动脉瓣的距离.结合三维超声定量,确定适应证,建立股动脉-室间隔-股静脉轨道,在超声的配合下,进行封堵术.结果 202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显示不符合适应证12例,失败6例,成功封堵184例(成功率96.8%);肺循环/体循环分流量1.8±0.6;左心室造影显示缺损口大小(4.8±2.3)mm,与主动脉瓣距离(4.4±1.9)mm;输送长鞘(7.3±0.6)F;封堵器型号(7.2±2.6)mm;建立轨道时间(27.2±8.3)min;手术时间(86±21)min;X线透视时间(12.1±3.7)min;住院时间(8.7±2.2)d;合并症:即刻残余分流33例,主动脉瓣反流2例,轻度溶血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半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2例;3~24个月随诊结果: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前半传导阻滞1例,电轴左偏或左心室高电压6例.结论 经导管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行,成功率高,残余分流低,并发症较少,近期效果良好.

  •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伍广伟;林英忠;王孟杰;赵毅兰;徐广马;蒙绪宁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8例 PMVSD进行封堵器治疗.患者年龄3~26(16±8)岁,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为3~7(4. 6±0.9)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术后24h、1月、3月及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术后24h、1月、3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经导管置入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 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 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作者:陈关良;李新明;王卫;李斌;王圣;杨炳昂;王青;黄雪茹;赵军

    目的应用新型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方法19例PMVSD患者均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3-10mm,平均5.8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输送鞘管送直径6-12mm(平均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24h、1月、3月、6月和12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术后24h、1月、3月、6月和12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个月后随访时消失.结论经导管置入新型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溶血一例

    作者:郝霁萍;高宇勤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VSD常见的类型,对于膜周部VSD的治疗,目前主要为介入和外科手术两种方法,而介入治疗(双面伞修补室间隔缺损)被认为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自2002年Amp1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开始被临床应用以来,由于其创伤小、痛苦少、风险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效果可靠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所接受,被快速推广应用起来.但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治疗术仍可出现并发症,其中包括瓣周漏、机械性溶血等[1-2].虽然VSD封堵术后出现机械性溶血较少见,但有时能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将结合我院对1例VSD封堵术后发生机械性溶血的治疗体会,对室间隔膜周部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机械性溶血的防治措施进行讨论.

  •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作者:任森根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先心病的20%.其中膜周部VSD是常见的类型(占80%以上),它的解剖特点是距离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较近,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伴有膜状膨出瘤.

  • 应用 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32例儿童膜周室缺临床分析

    作者:何健峰;高伟;周爱卿;余志庆;孙琨;张玉奇;田杰;钱永如;白永虹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个体化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的随访研究

    作者:王静;田建伟;张颖;李利;陈元恒;朴龙松;黄丛春

    目的 比较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个体化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pmVSD患儿共109例,其中接受介入封堵治疗61例,外科手术治疗48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转归、对心功能(EF、FS)及心电指标(ptfv1、Macruz)的影响,并随访3年,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等检查观察患儿术后疗效及中长期效果.结果 介入封堵组治疗成功率为96.72%,外科手术组治疗成功率为100.00%,介入封堵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2.95%)与外科手术组(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介入封堵组及外科手术组心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组及外科手术组术后心电图ptfv1、Macruz值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介入封堵治疗pmVSD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中长期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 超声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室缺1例

    作者:马东惠

    患者男,2岁,自幼有心脏杂音,但平时无心悸、胸闷、气促等症,于今年6月初感双下肢踝关节以下浮肿,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Ⅳ级连续性杂音,2音亢进.X线检查:双心室增大,心脏呈普大型,肺血增多.心电图:Ⅰ°AVB,左右室增大,伴劳损.彩超:显示全心内径增大,胸骨大动脉短轴切面上显示:无冠状动脉瓦氏窦处呈漂带状破口,破入右心房,DFI示:连续性左向右分流,分流束宽2.3cm,室间隔隔瓣后至膜周部大片连续中断,DFI示:收缩期左向右分流,分流束宽2.5cm.彩超诊断:先心病:瓦氏窦瘤无冠窦破入右心房,室间隔缺损,收住昆医附一院心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所见:无冠窦瘤破入右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缺口大小与彩超一致,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好,四周后出院.术后复查彩超:心腔恢复正常,瓦氏窦破口及室缺口消失.

  • 经导管对称型和偏心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对心脏电生理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一飞;方婕;魏明天;唐浩文;余佳耘;邹婷;周刚强

    目的:评价对称性和偏心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纳入相关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软件RevMan5.0.0进行Meta分析.结果:4篇文献纳入分析,均为单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称型封堵器安放成功率优、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严重心率失常、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术后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发生率均优于偏心型,但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称型和偏心型封堵器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上与尚无明显差异,暂不能说明偏心型不宜使用.但其相对危险度较高,使用时应慎重.

  • 经导管封堵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徐静;赵武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效果、并发症,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对20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封堵成功率95.2%(19/20),19例封堵成功病例的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例(5.3%),穿刺处少量出血2例(10.5%),心律失常4例(21.1%).结论 应用PMVSD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成人PMVSD安全、有效.细致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观察和护理对于保证封堵术的成功、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胸壁微创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国明;谢翔;马松峰

    目的 探讨胸壁微创封堵术与开胸手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患儿凝血功能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至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PVSD患儿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胸壁微创封堵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开胸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1.320、1.030、2.210、2.120,均P>0.05),手术后两组均出现一定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464、5.436、7.532、8.543、9678、10.236、10.113、12.342,均P<0.05).手术后研究组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082、10.082、10.423、9.877,均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应激指标皮质醇(Cor)及血糖(Glu)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9、1.097,均P>0.05),手术后研究组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082、10.082,均P<0.05).结论 同开胸手术比较而言,PVSD患者应用胸壁微创封堵术能够改善治疗效果,维持凝血功能稳定并降低应激指标变化情况.

  • 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籍振国;王震;刘刚;刘坤申;张源祥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3~11岁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8例.术前经体格检查、经胸超声(TTE)确诊,左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2.3~14(6±3)mm.经皮肤穿刺,在X光影像检查指导下建立经股动脉-室缺-股静脉的导丝轨道,沿导丝轨道送入传送鞘,经传送鞘管送入直径4~18(8±3)mm的国产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 主动脉边缘不足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评价

    作者:张玉顺;代政学;李寰;王垒;张军;李军

    目的:评价距主动脉瓣2 mm以内的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86(男46,女40)例患者,年龄3~48(12±9)岁.经胸超声检测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5~2(平均1.2)mm,VSD直径3~18(7±4)mm.其中22例有轻度肺动脉高压,2例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4~18(平均7)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5~2(平均1.2)mm.84例患者封堵成功,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成功率为98%.所选封堵器大小为5~22(平均8.4)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7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5例.3月超声复查有1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1例,经药物治疗恢复.结论:距主动脉瓣2 mm以内的膜部VSD可以成功经导管封堵治疗,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 经导管单伞成功封堵多发膜周部室间隔缺损1例

    作者:徐争鸣;胡海波;郑宏;梁玉;孙鑫;陈国良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左右,大约80%的室间隔缺损位于室间隔的膜部及膜周部[1].目前,VSD的外科修补术已经比较成熟[2-4],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慢、需要体外循环等缺点.自2002年Amplatzer封堵器应用于VSD介入治疗以来,VSD的介入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微创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迅速的推广[5-6].

  • Amplatzer膜部封堵器与开胸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比较

    作者:徐新利;王敏;贺成光

    目的:比较Amplatzer膜部封堵器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住院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305例患者,其中行Amplatzer膜部封堵器治疗的200例患者(封堵器组)和开胸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手术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术中(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残余分流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瓣膜反流率)的情况.结果: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器组93.5%的手术成功率低于手术组100%的手术成功率;封堵器组的手术时间为(63.05±6.9)min,低于手术组的(146.08±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器组中无输血治疗,手术组中平均输血量为(540.6±10.4)mL;封堵器组残余分流率为7.5%,手术组为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率失常发生率和瓣膜反流率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platzer膜部封堵器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时候,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少等特征.

  • 胎儿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单脐动脉超声表现

    作者:吴细华;彭淑娟;刘艳

    孕妇,28岁,孕1产0,无家族遗传病史,药物化学物品接触史及近亲结婚史。孕23周来我院行常规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约54mm,头围约199 mm,腹围约176 mm,股骨径约37 mm,羊水指数约128 mm,羊水大深度约49 mm,于增大的宫腔内探及一活动胎儿回声,胎头于耻上探及,头颅强回声环完整,脑中线居中,双侧侧脑室、透明隔腔及后颅窝池均未见明显增宽,眼鼻可见,上唇线连续,脊柱排列整齐、连续,肝脏、胃泡、双肾、膀胱可见,脐带腹壁入口可见,四肢长骨可见,脐带横切面呈“吕”字型, CDFI:显示膀胱两侧仅见右侧脐动脉包绕,左侧脐动脉未探及。胎盘位于子宫前壁,厚约26mm,0级。胎儿心脏:胎儿心率约140次/分,四腔心结构显示房室连接关系正常,右房、室扩大,左房、室内径基本正常,房间隔卵圆窝左房侧可见卵圆孔瓣活动,原发孔房间隔回声中断,缺损直径约3.6 mm,膜周部室间隔回声中断,缺损直径约3.2 mm,左、右房室瓣融合成共同房室瓣,前共瓣分为左、右两瓣,其腱索附着于室间隔嵴顶部,房室瓣膜开放幅度正常,闭合欠佳,大动脉关系正常,CDFI:显示收缩期共同房室瓣左、右侧瓣口均可探及中度返流信号,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及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均可见分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1)宫内中孕,单活胎,头位。(2)胎儿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3)单脐动脉。(4)0级胎盘。该孕妇已引产并尸解证实为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图1)。一、临床资料孕妇,28岁,孕1产0,无家族遗传病史,药物化学物品接触史及近亲结婚史。孕23周来我院行常规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约54mm,头围约199 mm,腹围约176 mm,股骨径约37 mm,羊水指数约128 mm,羊水大深度约49 mm,于增大的宫腔内探及一活动胎儿回声,胎头于耻上探及,头颅强回声环完整,脑中线居中,双侧侧脑室、透明隔腔及后颅窝池均未见明显增宽,眼鼻可见,上唇线连续,脊柱排列整齐、连续,肝脏、胃泡、双肾、膀胱可见,脐带腹壁入口可见,四肢长骨可见,脐带横切面呈“吕”字型, CDFI:显示膀胱两侧仅见右侧脐动脉包绕,左侧脐动脉未探及。胎盘位于子宫前壁,厚约26mm,0级。胎儿心脏:胎儿心率约140次/分,四腔心结构显示房室连接关系正常,右房、室扩大,左房、室内径基本正常,房间隔卵圆窝左房侧可见卵圆孔瓣活动,原发孔房间隔回声中断,缺损直径约3.6 mm,膜周部室间隔回声中断,缺损直径约3.2 mm,左、右房室瓣融合成共同房室瓣,前共瓣分为左、右两瓣,其腱索附着于室间隔嵴顶部,房室瓣膜开放幅度正常,闭合欠佳,大动脉关系正常,CDFI:显示收缩期共同房室瓣左、右侧瓣口均可探及中度返流信号,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及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均可见分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1)宫内中孕,单活胎,头位。(2)胎儿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3)单脐动脉。(4)0级胎盘。该孕妇已引产并尸解证实为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图1)。

77 条记录 4/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