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性粒细胞体积与浆核复杂性在感染和应激性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金艳慧;王明山;杨丽红;谢耀盛;张卓;吴秀继

    目的 探讨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意外及大手术后等常见应激性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体积、浆核复杂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VCS技术,测定125例血培养阳性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64例急发性心脑疾病患者、66例大手术后患者及69名健康对照者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值和NE的体积(NEV)、电导率(NEC)、光散射性(NES),及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NEVSD、NECSD、NESSD),并采用ROC曲线分别评价各参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急性细菌感染组NEV、NES、NEVSD分别为154.3±15.2、135.7±9.9、26.8±4.2,大手术后组分别为147.2±8.9、141.5±7.7、23.0±2.8,急发性心脑疾病组分别为144.9±5.2、146.0±5.0、19.6±1.6,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9.7±4.6、145.0±3.8、18.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650、38.122、54.604,P均<0. 05),以急性细菌感染组的上述各参数变化为显著.应激性疾病组(合并急发性心脑疾病组和大手术后组)的NEV、NES、NEVSD分别为146.5±9.5、144.3±9.4、21.3±3.3,与急性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40、7.533、-8.999,P均<0.01).ROC曲线分析NEVSD、NEC、NES、NECS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0.845、0.833、0.849,其中NEVSD的临界值(cut-off值)≥24.0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达83.3%和82.0%.结论 细菌感染性疾病和常见应激性疾病可使中性粒细胞体积、胞核大小及胞浆颗粒等发生明显变化,以细菌感染性疾病变化明显;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预测细菌感染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WBC计数和NE值,以NEVSD为显著.

  • 骨质疏松患者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致急性期反应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李萍;李潇潇;赵荣生

    目的 评价骨质疏松患者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发生急性期反应(APR)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收集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致骨质疏松患者APR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7月.依据纽尔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指标为OR或均数差(MD)及其95%CI.结果 共17篇文献、1981例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的骨质疏松患者纳入Meta分析,其中APR(+)组979例,APR(-)组1002例.17篇文献NOS评分均≥6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APR(+)组患者年龄低于A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27,95%CI:-4.54~-2.01,P<0.00001);有口服含氮双膦酸盐(NBP)史者APR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口服NBP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7,95%CI:0.17~0.41,P<0.00001);有骨折史者APR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骨折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1,95%CI:1.29~4.13,P=0.005);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者APR发生率显著低于未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4,95%CI:0.05~0.37,P<0.0001).体重指数、内生肌酐清除率、钙剂使用史、骨化三醇使用史和性别与APR的发生均无相关性.结论 低龄、骨折史是发生APR的危险因素,既往口服NBP、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是有助于减少APR的保护性因素.

  • 不同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陈静;杜镭;蓝玉玲;杨咏强;孟玲玲;刘宗文;曲宝林;李建雄;杨丰蔚

    目的 探讨不同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98例鼻咽癌患者.应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改变了传统剂量分割模式,具体处方剂量为:鼻咽部原发肿瘤(pGTVnx)及可见的转移淋巴结(pGTVnd) 67.5 Gy/30 F,高危临床靶区(CTV1) 60 Gy/30 F,低危临床靶区(CTV2) 54 Gy/30 F,5次/周.根据RECIST 1.0版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RTOG/EORTC标准,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一个月评价急性反应.根据LQ放射生物模型计算改变剂量分割模式的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结果 随访1~22个月,中位随访12个月.鼻咽部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90.8%和93.9%.皮肤、黏膜、唾液腺、咽食管1~2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92.8%、89.8%、96.9%、98%,3~4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7.1%、0%、2%.对于肿瘤组织,本组单次2.25 Gy,总剂量67.5 Gy,照射30次/40 d即67.5 Gy(30×2.25 Gy)剂量分割模式的BED为62.9 Gy,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2 Gy.对于正常组织晚期反应,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0 Gy.结论 改变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同时缩短了总治疗时间,相应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螺旋断层放疗45例鼻咽癌近期临床观察

    作者:杜镭;马林;周桂霞;冯林春;曲宝林;徐寿平;谢传滨

    目的:探讨螺旋断层放疗鼻咽癌的经验及近期临床观察结果.方法:观察2007年9月-2008年9月我院收治的经螺旋断层放疗的鼻咽癌患者45例,鼻咽癌原发病灶(pGTVnx)及转移性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70~76Gy/32~33F,高危区(CTV1)60~66Gy/32~33F,低危区(CTV2)49.5~56.1Gy/32~33F.根据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结果:随访时间1~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皮肤急性反应发生率1级75.6%、2级17.8%、3级2.2%;口腔黏膜急性反应发生率1~2级97.8%,3级2.2%;急性腮腺损伤发生率1级48.9%,2级46.7%,无3级损伤.鼻咽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88.9%和90.0%,无肿瘤进展及局部复发.结论:鼻咽癌螺旋断层放疗严重急性反应发生率低,且治疗时间短.

  • 不同方法服用他巴唑对Graves病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杰军;王平;闫荣忠;王敏

    目的了解Graves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他巴唑(MMI)对CRP的影响,探讨Graves病的发病机制及MMI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Graves病患者106例和健康查体健康者40例,检测血清CRP水平进行比较;将Graves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B两组.两组的年龄、性别均无差异,P均<0.05.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每周检查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CRP,同时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血脂和血糖.结果Graves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P<0.01;CRP与FT3、FT4、TSH及甲状腺大小均无相关性,P均>0.05;经治疗后两组的CRP均下降,在FT3、FT4下降到正常时下降明显;FT3、FT4均下降到正常的时间和例数比较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时相反应与Graves病的发病有明显关系,并且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因素;MMI能降低Graves病患者的CRP水平,具有抗炎作用,此作用可能是抗甲状腺之后的继发作用,而与MMI的服用方法无关.

  • 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皮质醇分泌的变化

    作者:杨勇;李清;高风;于泳浩;陈怡;王国林;朱锡德;张建宁

    目的 探讨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皮质醇(COR)分泌的变化.方法 创伤后2~24 h入院的脑创伤患者75例,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分为轻度脑创伤组(TBI1组,n=30)、中度脑创伤组(TBI2组,n=12)和重度脑创伤组(TBI3组,n=33),13例同期住院的颈椎病或颅骨骨瘤患者为对照组(C组).于入院后1 d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清总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结合球蛋白的浓度,计算游离COR浓度及游离COR指数.记录高血COR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TBI1组、TBI2组和TBI3组血清总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游离COR的浓度及游离COR指数均升高(P<0.05),且TBI2组和TBI3组高于TBI1组(P<0.05);四组间皮质醇结合球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1组、TBI2组和TBI3组高血COR发生率高于C组,且TBI3组高于TBI1组和TBI2组(P<0.05).结论 脑创伤患者急性期COR分泌升高,COR分泌水平与创伤程度有关.

  • 前列腺增生伴急慢性炎症特殊表现1例

    作者:王利花;赵雅培;张彤迪

    患者,男,46岁,主诉排尿困难5年,突然不能排尿1 d,无发热.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3×109/L[正常参考值(4.0~10.0)×109/L],中性粒细胞77.6%(正常参考值50.0%~75.0%),淋巴细胞17.4%(正常参考值20.0%~40.0%).指肛检查:前列腺Ⅰ°大,质稍硬,无明显结节,轻触痛.

  • 不同糖耐量水平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阿卡波糖干预的影响

    作者:王先令;陆菊明;潘长玉

    目的比较不同糖耐量水平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糖耐量低减(IGT)患者应用阿卡波糖降糖治疗后血CRP水平的变化.方法 154例受试者,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糖耐量正常(NGT)44例,IGT 89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2型DM)21例,其中60例IGT患者进行为期16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阿卡波糖(150 mg/d)干预治疗试验.血清CRP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 (1)NGT、IGT、新诊断的2型DM者中,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中位数(四分位距)],分别为4.60(4.10~5.25)、5.25(4.50~6.00)和5.70(5.20~7.50)mg/L(F=157.00,P<0.001).血清CRP水平与OGTT 2h血糖(r=0.36,P<0.001)、HbA1C(r=0.27,P<0.05)、总胆固醇(TC,r=0.17,P<0.05)、甘油三酯(TG,r=0.27,P<0.01)呈正相关.(2)在IGT患者,应用阿卡波糖治疗16周后,血清CRP水平从5.35(4.40~6.60)mg/L下降到4.90(4.40~5.50)mg/L(P<0.05),对照组从5.25(4.60~5.80)mg/L下降到5.05(4.60~6.00)mg/L(P>0.05).结论 (1)随着糖耐量受损的加重,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2)血清CRP水平与OGTT 2h血糖、HbA1C、TC、TG呈正相关;(3)在IGT患者,应用阿卡波糖降糖治疗后,随着糖代谢的改善,血清CRP水平也下降.

  • 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取石与开腹取石对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方兰;黎朝良;王斌;李彩丽;孙泽群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与开腹胆道探查术对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共5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其意愿分为内镜治疗组(内镜组,24例)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 IgA、IgG、IgM)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比值)的变化.结果 术后内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的降钙素原[(8.05±2.98) μg/L和(5.42±1.57) μg/L],C反应蛋白[(62.0±15.49) mg/L和(45.73±12.65) mg/L]均较术前[(0.56±0.14) μg/L和(0.60±0.11) μg/L,(9.39 ± 3.27) mg/L和(9.22±3.12) mg/L]明显升高(P均<0.01),且两组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3d、5d两组的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均<0.05),但内镜组IgA[( 1.08±0.36) g/L]、IgM[(0.92±0.23) g/L]水平明显高下开腹组[ (0.60 ±0.23 )g/L,(0.60±0.11)g/L](P均<0.05),术后两组的IgG水平无显著差异(P均>0.05).内镜组术后1d CD4 、CD8水平及CD4/CD8比值较术前仅轻度下降(P均>0.05),且术后5 d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开腹组术后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5),术后两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与开腹胆道探查术均可诱发患者炎疗反应,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但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且可能主要影响体液免疫,而短时间内诱发的急性炎症反应更为强烈.

  •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金理照;丁梯杰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术中循环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择期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A 组)和全身麻醉组(B 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麻醉前5 min(T0)、气腹后15 min (T1)、和停气腹后10 min(T2)的 MAP、HR、C-反应蛋白(CRP)、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 B 组 T1时的 MAP 和 HR[分别为(95.4±4.6)mmHg、(90.5±12.2)次/min]明显高于 A 组[分别为(87.1±6.0)mmHg、(83.2±13.5)次/min](t1=7.81,t2=6.98,均 P <0.05);B 组 T1、T2时的 E、NE 和 T2的CRP[分别为(242.1±40.5)ng/L、(271.5±31.5)ng/L、(238.0±41.8)ng/L、(265.1±40.6)ng/L、(39.3±3.9)mg/L]均明显高于 A 组[分别为(195.7±28.0)ng/L、(236.9±20.3)ng/L、(191.3±31.8)ng/L、(239.2±34.2)ng/L、(26.3±3.8)mg/L](t1=10.02,t2=8.06,t3=9.42,t4=8.69,t5=9.48,均 P <0.05);A 组术后清醒及拔管时间[分别为(7.2±0.8)min、(11.2±7.3)min]明显短于 B 组[分别为(16.4±0.8)min、(18.8±0.4)min](t1=9.81,t2=9.60,均 P <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则能较好地抑制术后应激反应。

  • 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比较

    作者:贺昌林

    目的 比较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依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麻组30例和复合组30例,全麻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法 ;复合组采用全身麻醉复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术中心血管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前后,复合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麻组麻醉前后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8、10.02、3.93,均P<0.05);复合组心肌缺血、心动过缓、心脏骤停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全麻组的10%(x2=3.36,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心血管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白血病抑制因子与生殖调节

    作者:郭艺红

    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早发现它具有促进小鼠M1型白血病细胞分化并抑制其增殖而命名.LIF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促进骨髓白血病细胞系分化,诱导肝细胞急相反应,抑制正常胚胎干细胞分化,刺激骨中钙释放,以及在大鼠交感神经元中建立胆碱能表型等[1].自1988年国外学者相继证实白血病抑制因子具有抑制多向生长潜能的胚胎干细胞分化并保持其增殖能力的作用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IF影响生殖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卵泡的发育、胚胎的着床、生长、发育、分化等方面,揭示了生殖功能的新机制.本文就LIF在生殖过程的重要作用作一综述.

  •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清铁蛋白的研究

    作者:陈湛华;尹良红;郑绮宜

    目的: 评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清铁蛋白浓度,建立一种新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随机选择35名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患者,和35名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患者分成两组,急性肾衰A组和慢性肾衰B组,并选30名正常人为C组和20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为D组作为对照,测定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铁(SI)水平.结果:A组SF水平明显高于B、C组(P<0.01),B组与C组SF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铁蛋白增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铁蛋白无明显变化.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38例血象骨髓象分析

    作者:农少云;梁娟英

    目的分析报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的血象骨髓象.方法对38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进行血象及骨髓检测.结果急粒变16例,急淋变13例,急单变3例,急粒单变2例,粒淋混合型急变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变1例,髓外急变2例.急变期WBC、Hb、PLT明显低于慢性期(P均<0.01),NAP积分高于慢性期.93.55%病例Ph染色体阳性.结论病例均符合慢粒急变诊断标准.

  • 临床输液反应的液体检测分析

    作者:梁华养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方法:参照中国药典1995年版附录XI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对临床输液反应的剩余液体、输液器具及所加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限量检测,并同时检查不溶性微粒、pH值及澄明度项.结果:共检测了57例剩余输液,细菌内毒素项不合格率为21.0%;不溶性微粒和澄明度项不合格率分别为52.6%和38.6%.结论:合理用药及改善输液环境是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 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简序;王金和;程佩兰

    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已经从感染性疾病的检测拓展到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测.现就近年来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相应的临床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不断挖掘传统实验室检测指标新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1例

    作者:魏若男;黄文祥;杜成友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58岁,于2008年2月15日入院.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6年,经内科治疗后病情稳定,于2006年、2007年10月分别出现消化道出血,经脾切除术等治疗后好转.

  • 肾移植急性排斥前后血清CRP、IL-1β及TNF-α的表达变化

    作者:史亮;彭观景;赵晟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血清中CRP,IL-1β,TNF-α的水平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5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术后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及抗排斥逆转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动态监测移植前后血清CRP,IL-1β,TNF-α水平.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CRP,TNF-α及IL-1β表达显著高于术后稳定组(P<0.01),而术后稳定组与抗排斥治疗逆转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RP,IL-1β,TNF-α进行监测,可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并为排斥反应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赤凤迎源针法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急性期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作者:陈具堂;闫振录

    目的 比较赤凤迎源针法联合中药热敷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急性期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急性期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1例,随机分为赤凤迎源针法联合中药热敷组(治疗组,57例)及常规针刺组(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赤凤迎源针法针刺腰阳关、大肠俞、环跳等穴,然后行腰骶部中药热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果 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优29例、良18例、可8例、差2例;对照组优15例、良10例、可11例、差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5/57例)高于对照组81.8%(36/44例)(P<0.05).结论 赤凤迎源针法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急性期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较常规针刺治疗法的疗效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