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现状与努力方向

    作者:吴庆华;杨培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经过几代人的实践、探索,已经从初的内膜剥脱术、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开放式手术时代,转化为血管腔内修复时代.目前,随着血管腔内器械的不断更新与改进,临床医师技术日臻完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呈现出喜人的景象,标志着血管外科已步入以血管腔内诊治技术为主流的新时期.多种通过狭窄段、开通闭塞段的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发展,操作者几乎能使导丝、导管进入下肢各处的血管床,作出诊断及治疗.

  •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宽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就诊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动脉旁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腔内介入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足背动脉中段血流频谱峰值21.34±3.46cm/s,平均血流速度5.28±0.67cm/s与对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肱指数0.85±0.15,跛行距离634.88±34.87m,皮肤温度32.68±3.4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优于动脉旁路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安全.

  • 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庆凯;姚玮;王庆利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前列腺素E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肢体功能变化情况。观察病变肢体的多普勒血流图变化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显著。

  • 抗凝联合抗血小板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效果观察

    作者:苏少飞;李全成;陈林宝;闫波

    目的 研究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ASO)患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5例LASO患者,分为华法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服用贝前列素钠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华法林片,术后1年内监测凝血酶功能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华法林组的再狭窄率降低(15.23%vs 7.81%,P<0.05),术后1年的小管腔内直径升高[(3.76±0.31)vs(4.68±0.68)mm,P<0.05)];华法林组和对照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华法林组出血率降低(14.17%vs 6.89%,P<0.05).结论 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 ,疗效及安全性更高.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远期疗效随访及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闫振成;李英莎;赵志钢;何洪波;孙倩倩;祝之明

    目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LEAOD),是导致下肢截肢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包括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是目前受到广泛认可、应用较广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各地文献报道下肢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效果不尽相同,且治疗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治疗及常规治疗的治疗效果及终点事件差异,分析介入治疗疗效、探寻相关危险因素。

  • 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附43例报告

    作者:叶建荣;周波;符伟国;郭大乔;陈斌;蒋俊豪;龚剑峰

    目的探讨确诊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方法.方法主诉下肢或足部麻木或疼痛、溃疡、坏疽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经下肢动脉节段性测压(踝/肱指数ABI)或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缺血征象者,进一步作磁共振血管显像(MRA)、螺旋CT血管显像(SCTA)或数控动脉造影检查(DSA)以明确诊断.结果43例患者经ABI测定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BI在0.00~0.68范围,平均0.36.全组患者均作了MRA或SCTA,DSA检查,ABI无一例假阳性,后确定43例中5例为主髂动脉段闭塞;19例为股腘动脉段闭塞;11例为股腘动脉伴腘动脉1~2分支闭塞;8例为膝以下动脉闭塞.43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手术或(和)药物治疗.结论节段性测压和彩超检查是初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无创检查方法,它的特点是简易、价廉、无损伤性、患者易接受;MRA,SCTA也属无损伤性检查,对确定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均十分有益,精确的检查还是插管动脉造影.

  • 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动脉造影特征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

    作者:袁侨英;张琳;赵坤;肖丹;司良毅

    目的:分析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动脉造影(DSA)的临床及病变特征,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hs-CRP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老年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1例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血压水平、性别差异、DSA的病变特点、hs-CRP水平及其与DSA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下肢动脉造影提示老年患者多存在多支、弥漫性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差,症状较重,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老年男性患者血压水平无明显升高,老年女性患者的收缩压水平高于男性患者,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RP明显增高,但无明显性别差异,也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 DSA检测显示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病变有其独特性,血压升高水平有性别差异,hs-CRP在多数患者中有升高,但是无性别差异,也不能完全评估严重程度。

  • 复合手术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

    作者:张宇;吴继东;李新宇;张成超

    对于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Ⅱ(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Ⅱ,TASC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尤其是涉及到股浅、股深动脉分叉处闭塞性病变的处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血管外科医师。指南推荐应用旁路移植手术来治疗,但随着微创腔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师选用内膜下成形术来解决这一困扰,但其也存在远期通畅率差的缺点。研究表明[1],对于较复杂的TASCⅡ D型股腘动脉病变,同时行开放手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比单一治疗方法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即所谓的复合手术(杂交手术)。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例(22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复合手术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式、通畅率、肢体保全率以及优点进行了研究探讨。

  • 药物涂层球囊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心蕊;叶开创;施慧华;刘光;秦金保;殷敏毅;刘晓兵;李维敏;蒋米尔;陆信武

    由于腔内治疗的良好疗效及微创可重复的特点,腔内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周围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 经皮球囊扩张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 PTA)是腔内治疗的首选技术之一,利用PTA开通血管技术的成功率超过95%,但再狭窄率高达20%~65%[1]. 再狭窄发生率高及远期疗效不佳,已成为现阶段周围动脉腔内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药物涂层球囊( drug-coated balloon , DCB)是在标准球囊导管的表面涂布一层药物,通过导管送达病变部位以预防再狭窄,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 但目前DCB在我国应用尚属起步阶段. 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因下肢动脉硬化接受股腘动脉DCB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的资料,旨在评价DCB对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临床疗效.

  • 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杨柳;党永康;姜学超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120例(146条肢体)老年LEAO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介入成功率为97.95%(143/146),无死亡病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足背动脉内径[(1.16±0.32)vs(1.34±0.33)mm]、血流量[(0.52±0.12)vs(0.66±0.13)ml/(s·mm2)]、踝肱指数(ABI)[(0.36±0.11)vs(0.65±0.08)]、跛行距离[(34.53±8.72)vs(633.78±32.56)m]及皮肤温度[(30.03±0.91)℃vs(33.56±3.45)℃]显著增高,而血流峰值[(51.31±7.85)vs(41.51±6.82)cm/s]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7.12±1.95)vs(0.65±0.12)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143/143),无死亡病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者48例(50条肢体),发生率为35.0%(50/143),其中8例需再次行PTA.结论 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下肢缺血4例报告

    作者:谷涌泉;张建;李建新;廖传军;汪忠镐

    手术搭桥作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手段,目前已为外科医生所接受.然而对于年老体弱、伴有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疾患而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常常会失去外科治疗的机会,终不得不截肢,甚至会失去生命.我们近采用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了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综合治疗体会

    作者:王利会;边忠平;高海涛;齐贺文;闫醒军;魏润生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导致肢体缺血的常见病,多发生于下肢.ASO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由于AS)根本病理变化为动脉粥样硬化,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一些危重患者常可发生致残,甚至致死性后果.现将我科收治的老年下肢AS()患者的资料报道如下.

  • 溶栓并腔内介入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作者:顾洪斌;解华杰;王志鸿;杨帆;盛磊

    目的 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溶栓并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38例,平均年龄(68±16)岁,急性下肢缺血病程平均(7±4)d,平均糖尿病病程(8±6)年.根据下肢动脉血栓部位与腹股沟韧带关系,将患者分为中央型(8例)、周围型(22例)及混合型(16例)共3组,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组间导管溶栓治疗的差异,并观察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结果 周围型血栓患者导管溶栓尿激酶用量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280±40)、(350±60)、(360±40)万U,F=184.47,P<0.05],周围型血栓患者溶栓持续时间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52±12)、(76±20)、(72±14)h,F=1203.39,P<0.05];而中央型与混合型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溶栓后的残余狭窄均予以腔内介入治疗.治疗完成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0.31±0.15)、(0.95±0.31),t=15.312,P<0.05].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范围越广,导管溶栓药量越大,溶栓周期越长;导管溶栓结合腔内治疗的疗效满意.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董训忠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组,一般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所获治疗效果整体有效率82.2%以及截肢率4.4%要明显优于一般组有效率42.2%、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介入治疗效果显著,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采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比较

    作者:丁明强

    目的 探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条患肢)和对照组(46条患肢),各40例.分别采用血管支架植入术及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1年的动脉通畅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5%(P<0.05).结论 采用球囊成形术结合支架植入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中医护理在减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疼痛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冯玉芳

    目的 研究和探讨中医护理在减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疼痛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周围血管外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做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HAMD评分为(12.32±4.51),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的(17.57±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周围血管外科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中医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情况.

  • 中医护理在减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疼痛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何晓淋;王洪娟;尚蕾洁;孙静

    目的 评估中医护理对缓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8日~2018年5月19日于我院实施手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术后疼痛程度以及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SAS、SDS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满意度、社会经济、自我概念、健康、总生存质量等几项QOLQ量表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能够明显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学习和借鉴.

  • 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价值

    作者:陈浩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接受诊治的3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对象,对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二维超声图像、多普勒频谱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检查显示35例患者均有斑块形成,管腔存在无规律性狭窄,17例右下肢动脉闭塞,15例为左下肢动脉闭塞,3例为双侧病变.结论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诊断中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检测到动脉硬化斑块以及狭窄程度,可对下肢动脉闭塞的具体位置、累及范围进行准确判定,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进展

    作者:徐龙健;陆信武;蒋米尔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详细叙述了近年来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新发展,包括适应证的拓展,各项操作新技术的进展,在小腿动脉中的应用及并发症的正确处理.为今后此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提供了思路.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手术治疗

    作者:张建;谷涌泉;汪忠镐

    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由动脉硬化导致的下肢缺血,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坏疽等症状及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势必导致截肢,甚至威胁生命.尽管传统手术通过血管重建可缓解其症状,但是血管重建术是一种开放式的治疗方式,存在着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正是在这样的医学需求下产生并发展的.

744 条记录 6/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