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性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22例临床分析
回顾2000-2009年我院神经科及眼科住院患者中诊断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就其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分析讨论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0-2009年我院神经科及眼科病房共收治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56~79岁,平均65岁.既往有糖尿病史18例,病程3~20年,平均9年,另有4例临床出现眼肌麻痹后经检查方确诊为糖尿病.15例既往高血压病史2~25年,12例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其中2例有心肌梗死病史.4例既往脑梗死病史,其中1例遗留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
老年人动眼神经麻痹50例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50例老年人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方法:对50例动眼神经麻痹老年患者进行多方检测,分析总结确定其病因.结果:在50例老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糖尿病18例,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干梗死15例,颅内动脉瘤9例,颅内肿瘤6例,Tolosa-Hunt综合征1例,原因不明1例.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干梗死为老年人动眼神经麻痹主要病因.应针对老年人常见病因做相关的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
脑积水和脑囊肿内视镜沟通术并动眼神经麻痹的 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诊治内视镜沟通术治疗脑积水和颅内蛛网膜囊肿并动眼神经麻痹的初步经验.方法:内视镜沟通术112例并发动眼神经麻痹共计15例,采取肌注vit.B12、营养神经、针刺、理疗治疗,持续10~30天,随访1年.结果:15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发生于脑积水3rd脑室底内视镜造瘘术56例中、4例发生于蛛网膜囊肿桥前池内视镜沟通术26例中、6例发生于蛛网膜囊肿颈内动脉池内视镜沟通术30例中;经过治疗均在术后2个月恢复.结论:内视镜沟通术治疗脑积水或颅内蛛网膜囊肿可能引起动眼神经麻痹但可治愈.
-
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动眼神经麻痹1例
目的 观察经筋排剌法治疗中风后动眼神经麻痹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目内眦至目外眦沿上眼眶与眼球之间经筋排刺.结果 临床痊愈.结论 经筋排剌法治疗中风后动眼神经麻痹安全、简便、无不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框内针刺配合穴位透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0例
眼肌麻痹是由于眼球运动神经或眼球协同运动的调节结构病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可出现其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症状,如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运动受限、并出现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等.该病病因复杂,目前西医治疗以针对病因药物治疗后患者自然康复为主,如不能恢复其正常功能,除手术疗法整容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我科近年来采用眼框内针刺配合穴位透刺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年人动眼神经麻痹37例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中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治疗组在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疗法。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处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年人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
动眼神经麻痹循证针灸治疗方案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现有医学证据的检索和评价,研究动眼神经麻痹循证针灸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医生临床技能.方法:以一位具体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例,介绍如何提出临床问题,怎样检索相关文献,如何评价所检索的文献,如何运用所检索的证据拟定治疗方案.结果:采用按照循证医学方法确立的动眼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治疗10次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结论:通过临床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循证决策、循证实践过程,不但患者可达到满意的疗效,医生也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
-
视歧辨证论治探析
视歧是指以视一为二为特征的一组眼部疾患,神经内科的动眼神经麻痹属于此病范畴.眼科亦称为风牵偏视.我科近年来采用辨证论治收治视歧患者31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
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3例
笔者自1999年以来运用电针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3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3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0例,女23例;年龄42~75岁;病程短15天,长40天.临床辨证分为:①脾气不足型:目珠转动受限,可见斜视、复视,纳食减少,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计10例;②肝肾亏损型:目珠斜视,起病缓慢,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舌淡,脉沉细,计15例;③外感风邪型:目珠转动受限,可见复视,起病突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苔白,脉浮,计8例.
-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8例
笔者于2004年2月-2008年12月用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经眼科或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小24岁,大63岁;病程短10周.长6个月;由脑血管病所致5例,头眼外伤所致15例,糖尿病所致4例,脑肿瘤所致4例.
-
基于"标本根结"理论的麦粒灸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24例
动眼神经麻痹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障碍及瞳孔改变等,脑卒中是其病因之一.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在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予 B族维生素、扩血管类药物,甚至糖皮质激素治疗,但疗效均不理想[1].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良好疗效[2]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广泛证实.而且研究[3]表明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进行必需的现代医学诊疗后,针灸早期介入能够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鉴于此,笔者以"标本根结"理论为指导,采用麦粒灸为主治疗本病24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4例均为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的单眼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5~81岁;病程2周~6个月;脑梗死19例,脑出血5例.24例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单侧"上胞下垂"病的诊断标准以及2007年制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5]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眼睑下垂,或伴有复视、眼球活动障碍、一侧瞳孔扩大,伴或不伴有偏瘫,无意识障碍等症状,同时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
针刺鱼腰、上睛明穴为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
笔者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跟诊张伯儒老师期间,采用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确诊为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男16例,女19例;年龄20~80岁,平均50岁;病程2~7个月;单眼发病32例,双眼发病3例;右眼26例,左眼12例;脑干病变24例,炎性反应所致4例,外伤所致4例,多发性硬化3例.
-
武连仲教授运用“维筋相交、巨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
介绍武连仲教授运用“维筋相交、巨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经验.武连仲教授治疗本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总纲,以“维筋相交、巨刺法”理论为特色,巨刺颔厌、巨髎穴,采用经络辨证、表里辨证,并根据本病分期、分型论治,发病前期以疏风散寒、疏通经络为主,采用毛刺法,选穴少、手法轻;发病中后期以扶助正气、调和气血为主,采用深刺法,选穴多、手法重;并结合武老创立的风池四刺、睑缘攀刺、巨刺法及针刺得气量学要领,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84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即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肌肉注射甲钴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即用中药正容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针刺睛明等穴位以疏通局部经脉,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3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0.4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有显著疗效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76例疗效观察
自2003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注射制剂穴位注射疗法对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进行了诊治,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并与西医传统疗法相对照,现总结介绍如下.
-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50例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对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方式,为常规组,另一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眼裂宽度以及眼球大活动度.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2%(18例),治疗后眼裂宽度为(4.33±0.30)mm,眼球大活动度为(3.54±0.32)mm;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24例),治疗后眼裂宽度为(6.05±0.43)mm,眼球大活动度为(4.54±0.41)mm,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于动眼神经麻痹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与常规的临床治疗方式相比,治疗效果更好,对患者眼裂以及眼球大活动度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
小议血府逐瘀口服液的应用范围
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逐瘀五方之一,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4味为基础加减而成,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本方以柴胡、枳壳、桔梗为引经药,用于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重在活血祛瘀,重点病位在胸中,主治头胸痛、噎膈、不寐多梦、呃逆、心悸等病症.笔者认为,血府逐瘀汤的辨证的要点是:(1)疼痛;(2)胸中异常感;(3)情志的改变;(4)睡眠的异常;(5)发热等.自1984年以来,临床报道血府逐瘀汤应用的文章有数百篇,主要用于下列疾病:(1)用于急性病,如休克等;(2)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瘀血头痛,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流行性出血热后呃逆,中风并发呃逆,心血瘀阻型胸痛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憩室、五更泄泻、肠粘连肠梗阻,肝内血肿等;(4)呼吸系统疾病,如顽固性咳嗽、悬饮等;(5)神经、精神疾病,如睡眠惊恐症、顽固性失眠、不寐、顽固性高血压、夜半胸闷、背部灼热、恶梦纷纭、盗汗、动眼神经麻痹、脑震荡等;(6)外科、皮肤科疾病,外伤性头痛、外伤性气胸、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黄褐斑、静脉炎等,泌尿科,癃闭、前列腺增生、神经性尿潴留等;(7)眼科疾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玻璃体积血、眼带状疱疹,深巩膜炎,各种眼病术后;(8)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声带小结、耳鸣耳聋等.(9)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席汉氏综合征等;(10)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
穴位封闭法治疗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13例
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是以突发性上眼睑下垂为主症,并伴有眼位偏斜和眼球运动障碍,甚至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的临床常见眼科疾病.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我科自1991年以来,用穴位封闭方法,配合中西药物治疗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动眼神经鞘瘤1例报道
1 病案报道患者,女性,2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40 d,无恶心、呕吐,伴左眼视物不清、复视20 d,左眼睁眼不能7 d.行CT及MRI检查发现"脚间池左前方占位" (图1),遂收住入院.入院查体:左侧上睑下垂;左侧瞳孔直径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球活动受限.无其他阳性体征.经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左侧颈内动脉后外侧囊性占位,壁薄,穿刺囊壁,抽出3 mL暗红色血性液体.分离囊壁后发现其起源于左侧动眼神经且沿动眼神经长轴生长,故在切除囊壁时未能解剖保留动眼神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遗留左侧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术后病理示动眼神经鞘瘤.
-
丹参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丹参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动眼神经麻痹36例40只眼,随机分为2组,每组20眼,两组在综合治疗,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治疗组予丹参冻干粉穴位注射;对照组单纯予穴位针刺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参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能缩短患者的痛程,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