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冠状动脉开通临床无创指标价值的再探讨(摘要)
-
近代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的基本经验与新观点
80年代中期认识到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机制中血栓形成的重要性,而确立的静脉溶栓疗法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开辟新纪元.国际上进行了多项大规模随机对照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试验,国内也有几项全国性溶栓试验,个人认为阐明了下列12条新的基本经验与新观点:
-
微创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脑出血1例报告
患者男性,57岁,因“胸痛2 h”于2012年3月1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 h劳累后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给予“速效救心丸4丸舌下含服”,胸痛无缓解,急来我院查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收住心内科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于溶栓第2天,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障碍,急查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40 ml,经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手术治疗。转入我科时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80/100 mmHg,神志朦胧,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双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应灵敏,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Ⅰ级,右侧肢体浅感觉减退,右侧Babinski征阳性。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并发脑出血。完善术前准备后于局麻下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即查头颅CT示引流管在血肿腔内位置恰当。术后连续3 d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凝血块,血肿腔引流管通畅,引流效果满意。患者术后第1天嗜睡;术后第3天,神志清楚,失语较前改善;术后第4天复查头颅CT示血肿范围明显缩小,拔除血肿腔引流管;术后第5天,转回心内科治疗;术后15 d,拆除头部穿刺部位缝线,复查头颅CT示左基底节区片状低密度灶;术后1个月,患者失语明显改善,右侧中枢性面舌瘫明显改善,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右侧肢体浅感觉减退明显恢复,右侧巴彬斯基征阴性,好转出院。术后半年,随访患者生活部分自理。
-
一例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失败紧急介入治疗的抢救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指冠状动脉某支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而致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近年来,静脉溶栓是AMI治疗学上重大的进展.与此同时,介入性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也显露出重要作用.尤其当静脉溶栓失败,患者胸痛症状不缓解时行紧急PTCA可以挽救存活心肌和限制梗塞面积进一步扩大.[1]我院CCU近期成功地抢救了一例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的急救与护理
1病例报告患者,男,32岁,入院前4小时突然出现剧烈胸痛、胸闷,向后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1次,呈非喷射状,BP 18/12kPa;心电图示:冠心病、急性下壁、前间壁心肌梗塞.立即予镇静、止痛、吸氧、扩冠、心电监护、血压监护,无溶栓禁忌,予栓体舒50mg溶栓,3小时后病人病情缓解,转入监护病房,24小时后病人病情相对稳定.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历来将其作为国内外研究重点.自Fletcher于1959年首次用锭激酶(SK)治疗AMI以来,AMI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在临床应用中,对出血及再狭窄的研究还未找到佳溶栓药物.
-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的护理体会
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缩小心肌梗塞范围,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1].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对老年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2].结合临床护理观察.近年来已经普遍对老年AMI患者实施溶栓治疗,不但使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也降低了医疗费用.
-
中老年不同起病时间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40 例疗效分析
1996年10月~2001年2月住院的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行静脉溶栓患者中,选出发病开始6 h内和6 h~12 h的溶栓患者共40 例进行疗效比较,报告如下: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和CCS-2同步的护理体会
溶栓疗法现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规治疗方法,CCS-2是第二项中国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研究课目,主要目的是研究早期应用倍他乐克、阿斯匹林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如果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同时符合溶栓与CCS-2入选标准时,就其护理体会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成功后心功能不全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成功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成功后心功能不全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组各48例.西医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不全治疗效果、治疗药物副作用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心房利钠肽水平.结果:中西医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药物副作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心房利钠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心功能指标、心房利钠肽水平改善情况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成功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房利钠肽水平,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与介入治疗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处理和治疗在过去的1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对AMI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的认识逐步加深,处理方法的不断改进,形成了许多具有前景的治疗对策,本文复习近年来有关AMI药物溶栓与介入治疗的进展.
-
应用留置套管针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患者采血的护理
留置套管针在临床上应用已很广泛,但一般只局限于静脉输液,很少应用于采血标本.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病人特殊护理
溶栓是给予发病3~6小时内的心脏病人运用溶解血栓疗法,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得以存活或坏死范围缩小,愈后改善,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现临床所用药物是尿激酶.据近两年统计:心梗溶栓92例,成功率达80%以上,经验表明心梗溶栓过程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
-
静脉泵的使用及护理体会
我科自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应用德国贝朗IEC1-1型静脉泵持续泵入肝素钠、硝普钠、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抗凝、高血压危象、心衰并肾功能不全等,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使用注射泵中的护理介绍如下.
-
缺血性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随着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水平的提高和心脏外科的发展,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及保护心肌的研究是当今倍受重视的热门课题.近十多年来,在动物实验中,通过某些生理的或非生理的手段,调动机体内在的调节能力,使某些抗损伤的内生性物质产生增加,或有害物质减少,或阻断有害物质作用的研究引人注目,其中缺血性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保护心肌的研究具吸引力.IPC通过内源性机理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改善缺血后心肌功能,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
一次性头皮针静脉留置多次采血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对危重病人,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的病人,为了要观察溶栓治疗的效果和测定出凝血时间,需反复多次采集静脉血查心肌酶和出凝血时间.大多数情况下,24h内要采血达10次左右,采用头皮针静脉留置可多次静脉采血,经20例的临床实践,无1例失败,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