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静脉口外环状消融并电学隔离左上腔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一例
许多电生理研究表明,心脏大静脉内的异常电活动是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主要触发灶或驱动灶[1-3],左心房后壁的特殊组织学结构和电学特性是心房颤动(AF)的重要维持基础[4,5].
-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一例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是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但由于复发率较高以及出现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对其方法学有很大争议.近来我们对l例局灶性房颤通过射频消融左肺静脉口成功的造成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隔离,现报道如下.
-
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内向整流性钾电流特性研究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其机制复杂,至今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大多数阵发性房颤存在异位的局灶兴奋点,对该部位行射频消融可以有效地终止或减少房颤的发生.而90%以上的异常兴奋灶集中在肺静脉口及其附近,推测这些兴奋灶以某种机制触发房颤,可能与触发活动、自律性增高或微折返有关.
-
肺静脉造影和标测电位指导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
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三例
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口部消融(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CPVA)是目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之一,对于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长期成功率分别过88%和70%左右.我院自2003年12月起共对16例房颤患者进行了CPVA术,其中3例为持续性房颤.
-
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与展望
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一直是电生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房室结改良术控制心室率、毁损房室结造成三度房室阻滞加起搏器植入、仿迷宫术线性消融、肺静脉内点消融、环形消融等多种术式,本世纪初,则以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口消融术为主.房室结改良术和房室结毁损术并非针对房颤本身的治疗,而仅仅适用于心室率快,自觉症状重且难以耐受药物或药物控制心室率不理想的病人,前者已罕用,后者目前仅用于某些特殊病例;仿迷宫术线性消融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很难达到消融径线连续、透壁,且操作复杂,透视时间长,成功率低,目前也已基本不用.本文仅就后几种术式加以回顾和评价,并展望房颤消融治疗的前景.
-
紊乱的心房颤动波在肺静脉内及其口部的分布特点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静脉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肺静脉隔离术也成为目前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紊乱的房颤波分布部位可能是房颤维持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紊乱的房颤波在肺静脉内及肺静脉口部的分布特点,解释肺静脉内快速紊乱的电活动是否是房颤的主要机制.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迟发性大量血胸一例
射频导管消融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其中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是目前的主流术式之一.该术式围术期间的相关并发症大多数已经被大家熟知,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心脏压塞,脑栓塞,气胸和左心房食管瘘等,本文报道1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迟发性大量血性胸腔积液.
-
肺静脉口射频导管消融并发急性心脏压塞一例
患者女性,58岁,因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8年加重1个月入院.心悸发作时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频发房性早搏(房早)及房早引发的心房颤动(房颤).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
-
普通射频消融导管电隔离肺静脉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是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我们应用普通射频消融导管,通过消融肺静脉口,对6例局灶性房颤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隔离.
-
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损伤右侧膈神经一例
导管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引起的并发症如心包积液、肺静脉口狭窄甚至心房-食管瘘等均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引起膈神经损伤(PNI)却鲜有报道.现报道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出现右侧PNI 1例.
-
左房食管瘘的识别与处理
近十余年来,临床电生理学家针对心房颤动(房颤)不断取得理论以及技术上的突破,随着导管射频治疗策略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进,我们对房颤的消融成功率不断获得提高,而且对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的成功率也在不断进步;但是在有效治疗的同时,也希望能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强调肺静脉口外消融,的确减少了肺静脉狭窄的发生,但不幸的是,在左房后壁的消融导致了另一个严重而又少见的并发症--左房食管瘘的发生[1-5].
-
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新进展
众所周知,1991年Cox经动物实验和临床电生理研究发现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有多个大折返环持续运转在心房肌肉内,折返阵面在右心房环绕腔静脉口、界嵴或通过房间隔环绕肺静脉口运行并不断改变运转模式和位置,从而创造出迷宫(Maze)手术.
-
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病人的护理
心房颤动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及动脉系统栓塞,其人群发生率在1%左右,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有增高之势,并有一定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近年来发现左房肺静脉肌袖产生的心房期前收缩是诱发心房颤动的关键因素,因此,射频消融造成肺静脉与左心房的电隔离可有效治愈心房颤动.2000年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口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取得成功[2].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心房颤动消融的成功率[3],已成为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方法.我科2010年4月起,采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口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病人2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术中管理特点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F的地位逐步提高,左心房内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术(LACA)是主流术式之一.术中的规范化管理,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一定的保障.现将术中管理要点总结如下.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是近年来的热点,随着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CPVA)术式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此项治疗.消融为双刃剑,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也可能引起相关的并发症.与其它多数心律失常的消融相比,由于心房颤动消融是一项复杂的心脏电生理操作,所以风险相对较大,并发症多种多样,即使在经验丰富的心脏介入中心也在所难免.本文讨论心房颤动消融的各种并发症(尤其那些可能导致长期住院、长期残疾甚至死亡的严重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
经导管超声消融对犬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超声消融是一种新的消融方式,目前已设计出特定的超声球囊导管,其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已成为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新的手段.本实验研究了犬肺静脉口及上、下腔静脉口超声消融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讨超声消融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不同温度超声消融肺静脉口对电传导影响的实验研究
观察不同温度超声消融肺静脉口对电传导的影响,探索适合肺静脉口的佳超声消融温度.选用健康成年犬15只,随机分为50℃、55℃及60℃消融组,用特制的超声球囊导管在S1S1快速起搏下环状消融肺静脉口,观察产生电隔离的时间及消融后每隔10 min再次快速起搏观察电隔离是否存在.结果:共消融肺静脉口51个,实验发现,在消融温度为50℃时,所有消融处均未产生电隔离;在消融温度为55℃时多产生一过性电隔离;在消融温度为60℃时可产生有效电隔离消融温度为60℃时,电隔离多发生在达到预设消融温度后10 s内,长发生在达到预设消融温度后22 s.结论: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口,在消融温度达到60℃,持续30 s能够产生有效电隔离.
-
1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经导管肺静脉口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近年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已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我院自2002年10月开展肺静脉口隔离术,目前已完成12例,报告如下.方法12例患者,平均年龄54.4岁(40~62岁),男/女:9/3.
-
对Haissaguerre 和Pappone方法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认识和评价
1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起源及演变1992年Cox[1]率先报道了基于多发折返学说开展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外科迷宫手术,随后,迷宫术由先的Ⅰ、Ⅱ型手术,逐渐改良为Ⅲ型手术,目前Ⅲ型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在90%以上.受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的启示,1994年Swartz等[2]首先将射频消融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应用于线性消融左右心房模拟迷宫手术治疗房颤,术后90%的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但因手术时间长,X线曝光时间长,并发症(20%)多,而未能马上被临床采用.1996年Haissaguerre等[3]对4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先行右房线性消融,随访11±4个月手术成功率小于30%,之后,对右房线性消融无效的10例再行左房线性消融,术后随访成功率达60%.此后,可能是在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探索过程中,Haissaguerre等[4]发现了肺静脉内触发灶在阵发性房颤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人们将注意力纷纷投入肺静脉内点消融和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治疗房颤上来.